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3 生态系统(高考题分类)

专题13 生态系统(高考题分类)

专题13 生态系统(高考题分类)
专题13 生态系统(高考题分类)

专题1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2017?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2017?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

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

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3.(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4.(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

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5.(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6.(2017?新课标Ⅱ卷.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7?天津卷.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

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

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_____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____。8.(2017?海南卷.28)(8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9.(2017?江苏卷.26)(8 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

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

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016全国卷II)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11. (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12.(2016江苏卷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癌)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13.(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14.(2016全国卷III.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5.(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

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

16.(2016全国卷1.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17.(2016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

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

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6四川卷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种分组第七天第14天第21天

蝉大眼蝽对照组0.20 0.62 0.67

处理组0.20 0.10 0.13

豌豆蚜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________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__________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__________ 。

19. (2016全国卷III)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015新课标卷Ⅰ,4)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21. (2015福建卷,4,6分)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2.(2015新课标卷Ⅱ,4,6分)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3.(2015新课标卷Ⅰ,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

24.(2015新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⑵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25.(2015重庆卷,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

极大威胁。据题9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

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 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

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

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2014新课标卷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27.(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8.(2014海南卷,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

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8.(2014北京卷,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

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

..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30.(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

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1.(2014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以下

叙述错误

..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32.(2014江苏卷,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33.(2014江苏卷,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34.(2014海南卷,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胞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35(2014天津卷,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5.(2014海南卷,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37.(2014海南卷,18). 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

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38.(2014全国大纲卷,33)(10分)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2014四川卷,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_ _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____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_____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___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 __ 稳定性将降低。

40.(2014江苏卷,26)(7分)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右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

41.(2014新课标卷Ⅱ,31)(9分)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

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

相同。

种群甲乙丙丁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____________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 和_____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43.(2014海南卷,27)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专题1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B 2D 3D 4B 5D 6.(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

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7.(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

8.(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自我调节的能力(3)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10C 11A 12A 13D 14C 15B 16B 17.(1)蛋白质(2)N、P (3)五点取样法各种害虫(4)①③④(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18.(1)样方J (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鳞翅目幼虫蝉大眼蝽的数量变化与鳞翅目幼虫同步

19.(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20D 21B 22B

23.(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4.(1)2.2头/km2 2头/km2(每空2分,共4分)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2)大于(1分)25.(1)24λa生物多样性(2)捕食(3)负反馈调节(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26A 27C 28D 29C 30B 31B 32D 33B 34D 35A 36B 37B

38(1)生物群落(1分)竞争(1分)(2)降低(1分)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降低(1分)氧气与食物不足(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2分)

39.(1)福寿螺的密度等距取样、五点取样等(2)初级消费者捕食(3)大于“S”(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

40(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5)① 6或7

41.(1)

(2)①捕食②消费者(3)③物质循环④能量流动⑤生物群落

⑥无机环境

42.(1)b;偏高(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生态系统高考题

生态系统16-18高考题分类 1(2018海南卷. 19题,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2(2018海南卷. 20题,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3(2018海南卷. 21题,2分)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4(浙江2018年11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 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浙江2018年11月选考27,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擞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 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D. 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6(2018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7(2017年海南卷,18题,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教学提纲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 统部分

第五-六章高考真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全国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

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 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3.(2016·江苏)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

高考真题生物试题汇编——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真题生物试题汇编——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A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2.(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A 【解析】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3.(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D 【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4.(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

第五-六章高考真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全国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向 答案 C 解析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向,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 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3.(201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解析该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中的微生物分解残留

2016-2019高考全国卷生物真题专题03 生态系统(答案版)

2016-2019年生态系统真题 (2016新课标3)31.(8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2017新课标2)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2018新课标1)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018新课标2)31. (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18年知识点16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含解析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8·全国卷Ⅲ·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等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调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项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 2.(2018·全国卷Ⅰ·T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2018·全国卷Ⅱ·T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5题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第05题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

生态高考题汇总

生态系统高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2014年全国Ⅰ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睡到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2. (2015年全国Ⅰ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3. (2015年全国Ⅱ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4.(2016年全国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 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 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5. (2016年全国Ⅱ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 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 英的种群密度

2014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生物分类汇编:K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纯word版解析可编辑

K1 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3.K1、K2[2014·天津卷]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a图b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A[解析]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6.K1[2014·海南卷] 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胞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16.D[解析]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故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C项正确。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项错误。 20.K1[2014·海南卷] 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 B.待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其形态特征 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 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 20.D[解析] 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属于鸟类的母性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该绿壳蛋孵出小鸟的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但若与其他蛋孵出小鸟相近,则可证明其推论成立,B项不符合题意。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可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基因组成不同,D项符合题意。 7.K1 [2014·重庆卷] 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公园化建设。

2020高考 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11: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点11: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1、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2、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B.顶级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级群落 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 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 4、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

生态系统的11-19高考试题

生态系统的11-19年的高考试题 1.(2019课标全国Ⅱ,6,6分)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 A 2.(2018课标全国Ⅲ,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 B 3.(2016课标全国Ⅰ,5,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的是() 识,下列说法错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4.(2016课标全国Ⅲ,5,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5.(2019课标全国Ⅰ,31,8分)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高考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综合题(含答案)

生态系统能量传递 第一题 某生态学家曾对某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对其中的“植物→田鼠→鼬”这一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请回答: 食物链环节ⅠⅡⅢ GP和NP 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49.5×106 NP/GP0.020.030.85 R54.3×102170×1038.8×106 未利用——62.8%99.7% 注: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1)表中Ⅱ所代表的动物是,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 于。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 (4)下表为该生态学家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两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的统计数据(株/100m2):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甲种群550 350 167 39 乙种群55 120 380 400 根据该统计数据,请画出甲、乙两种群第一年至第四年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柱形图(以时间为横轴,种群数量为纵轴)。 第二题 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图中所示的食物网和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___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2018-2016高考生物真题分类17-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018海南卷. 19题,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D (2018海南卷. 20题,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D (2018海南卷. 21题,2分)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浙江2018年11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 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A (浙江2018年11月选考27,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擞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 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D. 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答案】C

生态系统高考题

2013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新课标版)15 上传: 吴寿生更新时间:2013-6-23 18:29:26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013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命题思路】本题借―稻田生态系统‖创设情境,实际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知识理解推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属于能力立意题。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有差异,故C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2013全国卷大纲版)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Ks5u

16-19高考真题汇编之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6-19高考真题汇编之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2016 I)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 (2016 II)2.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016 III)3.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017 I)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017 III)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査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7~2019)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该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预计今后高考命题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可能会以图表分析、定量计算、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考查。 考点透视 1.(2019?新课标II卷?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2.(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3.(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考点突破 1.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 专题1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卷版)

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 专题1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2013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 述错误 ..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3.(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

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4.(2013天津卷·3)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二、非选择题 5.(2013江苏卷·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 月5 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 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 次重复实验持续2 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3 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2 )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 )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填序号) 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 6.(2013天津卷·8)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考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012海南T19,2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2009海南)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3.(2009福建)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4.(2009天津)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08海南)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 游动物水溞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溞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溞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溞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6.(2008四川)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7.(2007江苏)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