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修订说明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信部科…2011?320号)以来,分别于2013年、2015年两次对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引导和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研究了对行业有重要影响和瓶颈制约、短期内亟待解决并能够取得突破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研判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共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74项,其中,原材料工业53项、装备制造业33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6项、消费品工业27项、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25项。

目录

一、原材料工业 (1)

二、装备制造业 (18)

三、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31)

四、消费品工业 (41)

五、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49)

一、原材料工业

(一)钢铁

1.基于大数据的钢铁全流程产品工艺质量管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钢铁企业工艺质量大数据平台、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集成技术;高速工艺质量参数采集与存储技术;工艺过程综合监控及预警技术;板坯、钢卷等质量在线评级技术;产品工艺参数追溯分析技术;跨工序产品质量交互分析与异常诊断技术;机械性能在线检测技术;产品晶粒度在线检测技术;表面质量缺陷三维检测技术;全流程工艺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新产品研发技术。

2.钢铁定制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全流程、定制化的制造系统;钢铁产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钢铁材料智能化设计与优化技术;钢材组织性能预测、钢种归并和钢铁全流程工艺参数协调优化控制技术;钢铁流程大数据时空追踪同步和大数据与知识混杂的挖掘分析技术;基于生产过程大数据和生产经验的高精度生产模型和知识库;用户定制产品性能参数为牵引的钢种动态归并和钢铁材料组织性能动态预测技术;关键工艺设备的大数据性能预测、智能故障诊断和安全运行调控技术;钢铁全流程泛在无线通

讯网络的实现结构、通讯协议和实现装备。

3.钢铁制造流程余热减量化与深度化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焦炉烟气余热梯级利用技术、荒煤气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发电乏蒸汽用于海水淡化技术、烧结矿显热发电技术、干式粒化等余热回收技术;高炉冲渣水制冷、制热及发电技术(高炉区域低品位余热冷热电三联供综合利用);高炉热风炉烟气余热梯级利用技术;转炉、电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连铸坯显热利用技术;大型加热炉烟气源头减量及高效利用技术;余热源头减量就地利用与钢铁生产工艺的协同技术;余热利用与环保、固废处理的协同技术;余热利用与城市、社区环境的协同技术等。

4.绿色化、智能化钢铁流程关键要素协同优化和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目标优化的炼铁-炼钢界面智能化闭环控制技术;钢水质量窄窗口智能化稳定控制技术;钢铁流程铸-轧界面物质流与能量流协同优化及智能控制技术;钢铁流程物质流与能量流智能协同调配技术。

5.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耐高温、应力、腐蚀等服役环境适应性的材料设计技术;特殊钢高洁净度冶炼、夹杂物精确控制、均质化与组织精细化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等产品质量稳定控制技术;低成本制造及简化流程技术等。

6.高品质海洋工程用钢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自升式平台用690MPa级特厚板、大口径无缝管,460MPa级别导管架平台用钢及配套焊材,可大线能量焊接平台用厚板及配套焊材,大壁厚深海隔水管、管线钢,南海岛礁基础设施用耐候钢、耐海水腐蚀钢筋,海水淡化、化学品船用特种双相不锈钢、高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深海集输系统用耐蚀合金、沉淀硬化型不锈钢,深海钻采用高等级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极寒耐低温船舶及海工用钢生产及应用技术;洁净化冶金、均质化连铸、精准组织调控等集成制造技术;低温钢的高效焊接材料与工程化应用技术。

7.钢材高效轧制技术及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铸坯直接轧制、中间坯控温轧制、梯度轧制及梯度热处理、高速加热热处理、低温增塑轧制、无头轧制、变厚度轧制、新一代TMCP技术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8.高炉炼铁信息化与可视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炉用原燃料的分级与评价技术;高炉炉况综合测试与诊断技术;高炉炉顶信息采集与优化技术;高炉炉缸炉身工作状态判断与修复技术;高炉取消中心加焦技术;烧结、球团、高炉可视化与视觉进入技术。

9.高品质铁精矿生产技术与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基于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的高品质铁精矿制备可行性评价技术;大型高效节能细磨装备;智能高效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及装备;磁重复合力场铁矿选矿设备;细粒、微细粒铁矿高效浮选技术与装备;高效环保常温浮选药剂;高品质铁精矿提纯选矿工艺;铁矿选矿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

10.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品位难选铁矿石磨矿-重磁-反浮选技术;钒、钛磁铁矿综

合利用技术;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复杂难选铁矿石流态化(闪速、流化床、悬浮焙烧)-磁选关键技术;弱还原性气氛形成及控制技术;多参数耦合系统调控技术;焙烧系统中铁矿还原度控制技术;易氧化粉料冷却和余热利用技术及装备;高矫顽力人造磁铁矿分选技术;焙烧装备大型化技术。

11.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清洁冶炼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直接还原工艺与先进节能的煤炭制气技术;焦炉煤气制气技术;蓄热式管式加热炉技术;蓄热式燃气熔融冶炼技术等。

12.全氧冶金高效清洁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煤气闭环利用的粉矿深度自还原关键技术;全氧冶炼合理炉型设计及高能量密度熔炼工艺技术;多相强湍流全氧全量煤粉高效喷吹及燃烧技术;低成本制氧智能动态调控与CO2高效脱除提质技术。

13.超超临界电站汽轮机用镍基耐热合金材料设计和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10吨级镍基耐热合金双真空冶炼技术及稳定化技术;10吨级镍基耐热合金转子锻件热成型技术;10吨级及以上(30吨级)镍基耐热合金铸造高温气缸成套技术。

(二)有色金属

1.阳极泥火法(NSL)精炼工艺及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在一个回转式炉体(NSL炉)内完成对脱铜阳极泥或铅阳极泥熔炼、吹炼、精炼,脱除砷、锑、锡、铅、铋、铜、碲等杂质,实现金银富集;采取熔体搅拌、专用风口的措施,强化冶金反应的传热传质;NSL炉密封状态下操作的清洁生产与环保技术。

2.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板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具有良好冲压成形性和烘烤硬化响应能力的新型6XXX系铝合金成分设计与优化技术;大规格方型铸锭熔铸、铸锭均匀化退火工艺技术;薄板热连轧-高精度冷轧工艺技术;薄板带表面毛化处理工艺技术;薄板工业化T4P热处理工艺技术;薄板纯拉伸矫直、清洗和涂油工艺。

3.湿法炼铅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全湿法处理硫酸铅渣技术工艺,采用氯盐直接浸出,浸出液净化后锌粉臵换获得海绵铅产品,溶液中的锌采用萃取-电积工艺生产电锌。硫化铅全湿法处理技术工艺,采用氯盐氧化浸出,浸出液净化后熔盐电解获得金属铅,从浸出渣回收硫磺。

4.铜及铜合金熔体净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原料配比及处理技术;合金化技术;铜及铜合金熔体除气技术和除杂(渣)技术;熔体质量在线检测方法(含气量、夹杂物总量等)。

5.永久阴极铜电解成套技术及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高性能矢量化摆动剥离技术及智能剥片装臵;高效智能双通道铣耳技术及相关装臵;残极挑板回用技术及装臵;双激光动态测距智能修正精确定位技术和系统;铜电解智能化和信息化管控一体化操控系统等。

6.射频超导腔用高纯铌材及腔体的产业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纯度、高RRR、高均匀性铌材的批量制造技术;高RRR铌材微观缺陷与机械性能控制技术;高精度热品超导铌腔的制造技术;射频超导腔的电抛光化学处理技术;氮掺杂处理技术;一致性控制技术。

7.基于光纤传感的铝电解阳极电流精确测量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成本单模光纤电流传感器;1:N电流信号光学分路处理技术;铝电解槽全阳极电流光纤在线准确测量技术;阳极效应预测技术;局部效应诊断技术;电解槽故障诊断技术;电解参数优化控制技术。

8.有色金属电解槽极板短路自动识别及快速定位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精确定位技术和自动巡逻拍摄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含热成像仪的图像无线传输);图像识别处理系统;报表汇总处理系统。

9.电子信息核心器件用高纯稀土金属及型材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关键敏感杂质含量满足微纳电子应用要求的4N5超高纯稀土金属制备产业化技术;超高纯稀土金属致密铸锭及大尺寸靶

材、型材的洁净加工、微观组织控制、防氧化处理等技术。

10.大型智能可控稀土熔盐电解槽及配套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稀土金属及合金电解工厂数字化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稀土金属及合金生产线关键智能控制装备及在线检测设备;满足智能生产的大型电解槽;车间生产过程和产品管理数据在线采集及智能优化控制平台。

11.航空航天用超高强铝合金材料生产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强铝合金纯净冶炼与凝固技术;高强高韧7000系铝合金大规格预拉伸厚板/锻件/型材、2000系铝合金及铝锂合金板材工业化技术。

12.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及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功率冷坩埚熔炼技术;电磁约束底注技术;活性金属的超音速层流雾化技术;氧增量控制技术;气雾化制备3D打印金属粉末(铁基、不锈钢、镍基、钴基等)工艺技术;3D打印金属粉末应用技术。

13.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溶出区域智能优化控制技术;沉降区域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分解区域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焙烧区域智能优化控制技术;蒸发区域智能优化控制技术;氧化铝生产智能决策系统。

(三)石油化工

1.丁二烯制己二腈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双齿膦配体及其配合物催化剂制备技术;一步法丁二烯氰氢化制己二腈技术;新型催化剂回收及再生技术。

2.过氧化氢(HPPO)法制备环氧丙烷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反应器选型及设计;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研制技术;HPPO法工艺流程优化技术。

3.10万吨/年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工业化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三聚甲醛合成与分离精制技术;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离子液体催化剂;树脂催化剂及反应器等。

4.水性聚氨酯树脂及下游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技术;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技术;水性聚氨酯合成革贝斯技术;水性聚氨酯涂料配方技术;水性无溶剂高固含量发泡聚氨酯制备技术等。

5.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直接聚合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聚合催化剂链转移敏感性在线调控技术;共聚单体分布的聚合物链结构控制技术;多相共聚物形态控制技术等。

6.高性能氯碱全氟离子膜

主要技术内容:

功能单体中痕量杂质检测及分离技术;特殊含氟单体合成技术;高分子量窄分布的全氟离子聚合物制备技术;高强力四氟乙烯长纤维制备及表面处理技术;功能性亲水涂层控制技术;全氟磺酸/羧酸树脂共挤出成膜装备结构设计;高温复合增强技术;功能化技术及装备;涂覆技术及设备等。

7.长链支化型高性能聚合物的辐射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聚合物链结构控制技术;聚合物强化辐射效应技术;长支链

型聚合物辐照工艺等。

8.高体感相容性有机硅热塑性硫化胶(SiTPV)制备及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列硅胶热塑性弹性体(包括SiR/TPU、SiR/PP、SiR/PAV)动态硫化技术;SSiR/TPU增容技术;SiTPV动态硫化反应共混技术;SiTPV在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技术;SiTPV代替传统有机硅橡胶的应用技术。

9.全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的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酯化催化剂和酯交换催化剂、稳定剂等复配技术;分子链结构设计与控制技术;基于生物基/化石基丁二酸的PBS聚合工艺;薄膜级PBS的分子结构设计及聚合工艺;PBS薄膜的加工技术。

10.无循环甲烷化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合成气无循环甲烷化工艺;氢碳比分级调节系统;耐高温甲烷化催化剂;内臵废热锅炉新型甲烷化反应器。

11.汽车低成本专用碳纤维开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优化聚合和纺丝及碳化、(预)氧化等关键生产工艺;原丝的纺丝速度及纺丝液的含固量控制技术;满足汽车典型零部件综合性能要求的汽车大丝束低成本专用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材料性能检测技术。

12.汽车注塑发泡内饰结构件的生产与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发泡注塑内饰结构件,包括发泡PP、发泡ABS内饰件等;发泡注塑件的发泡机理及尺寸、形状控制关键技术;目标零部件结构设计、性能仿真分析及产品本构特性核心技术;发泡注塑模具设计及工艺;发泡结构件强度和韧性调控技术。

(四)建材

1.陶瓷砖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及设备

主要技术内容:

干法制粉技术;大型粉碎研磨设备和造粒设备;配套的压型、施釉、烧成工艺等相关技术的优化。

2.先进陶瓷氧化铝原料高效合成与标准化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纯、超细、高烧结活性氧化铝新型粉体原料关键技术;先进陶瓷粉体材料的低成本、绿色制备工艺和生产装备关键技术;标准化原料制备成套技术;水泥粉磨用高强超耐磨氧化铝磨介制造技术。

3.新型干法水泥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高能效预热预分解技术;节能低碳新型熟料水泥;氮氧化合物和粉尘排放技术。

4.石英玻璃可持续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优质石英矿产开发技术;高纯石英原料提纯技术;高纯石英原料粒度级配及形貌等与熔制工艺(电熔和气炼等)适应性技术;高性能石英玻璃用无氯化工原料综合利用技术;高性能石英玻璃快速沉积装备与沉积技术;高性能石英玻璃稳定化处理技术;高性能掺杂石英玻璃的制备技术。

5.基于玻璃生产过程大数据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监控软件系统

主要技术内容:

熔化一窑多线的液流分配、锡槽功能分区的锡液循环设计、

退火窑精密退火的工程仿真技术等工程设计优化技术;料方与玻璃成分设计、原料颗粒级配、玻璃性质预测等原料监控技术;玻璃液流稳定性、均匀性、工艺参数等熔化监控技术,窑坎、鼓泡与搅拌技术辅助设施的匹配性技术;按用途分类的控制降低玻璃下表面渗锡量技术等成形监控技术;玻璃退火窑空间温度、风量的精密控制与应力产品缺陷分析与来源诊断(不同类型的斑马角、结石、气泡缺陷等)等退火监控技术。

6.超细、超薄、低介电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BC”级和“C”级电子纱及布规模化制造技术;高压水枪开纤技术;低介电高硼玻璃纤维成分配方技术;池窑化生产的熔制和拉丝工艺技术;浸润剂技术及规模化开发技术。

7.高性能纤维预制体自动化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性能纤维预制体精密化设计与制备技术;国产商用发动机风扇叶片等关键部件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机械生产技术;整体多层无屈曲织物结构自动化织造技术;织物多方向、多角度整体制备技术。

8.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与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热塑性树脂与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纤维的浸渍与成型技术,包括各类热塑性复合材料预浸料的工艺技术与装备,以及各类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拉挤、缠绕、模压、液体膜塑、连续挤拉、注塑等成型工艺与装备。

9.耐火材料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耐火材料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耐火材料在役诊断、造衬维护集成技术;新型合成原料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具有微米、纳米孔径、闭孔结构的系列轻质合成原料相关技术;新型高效、安全、环保型隔热耐火材料产业化技术;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型连铸用功能耐火材料产业化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用耐火材料配臵及全面无铬化技术;耐火材料绿色智能制造集成技术。

10.硅灰石矿纤的精加工、表面改性及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硅灰石矿精选技术;硅灰石矿纤精加工技术;硅灰石矿纤表面改性技术;硅灰石矿纤作为功能增强材料在塑料、橡胶、造纸等行业中的应用技术;硅灰石作为短纤维石棉替代品用

于建筑材料、绝缘体材料、摩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硅灰石作为白色颜料的应用技术;硅灰石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硅灰石做为土壤调理剂的应用技术。

11.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矿物功能材料深加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膨润土等矿物功能材料的改性、改型技术;增加矿物功能材料比表面积、调整表面电荷等技术;矿物功能材料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

12.非金属矿采选及深加工技术及装备

主要技术内容:

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专用化开采、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选择性破碎及分级干法提纯技术;非金属矿“近零尾矿”加工利用技术;大宗尾矿规模化高端化利用技术;低品位和伴生矿物的选矿提纯及产品应用技术;矿物均化、矿物材料结构与晶体设计技术;矿物提纯、改性、多矿种功能复合等技术;气氛可控煅烧工艺与装备;超导磁、微波活化、光电选应用技术;基于矿物结构的超细粉碎、分级技术。

13.高精密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 年)》的通知 工信部科 [2011] 32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 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发展指南( 2011 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年七月一日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 7 月 、八— 前言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 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 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原材料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消费品工业 五、电子制造业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8年10月28日)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普及应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全面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我国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工业时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见图1)

1.1信息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科技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与以往相比,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见表1)。1965年,摩尔(Moore)对集成电路集成度翻番现象作出预测。从后来的情况看,1960~1975年,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平均每年翻一番。1970~2004年,动态存储器中的晶体管数大致每18个月翻一番,微处理器大致每24个月翻一番。1971~2006年CPU上单个晶体管成本大约每7年下降1个数量级,集成电路的性价比明显提高。(见图2) 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实体经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 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

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新型的分离和混合技术;新型催化及合成技术。 (五)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自动控制系统及仪表、现代光学仪器、高性能传感器等高技术产品,提升汽车仪表和电工仪表、流量仪表等公共计量仪表,发展科学测试仪器、环境监测仪器、轻工专用仪器等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经济型轿车、高档客车整车;开发车用发动机,自动变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信息产业的概述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一直保持着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 业单 位数 工 业总 产值 资产 总计 固定 资产 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余额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 者权 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税 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 数(万人 2008年14347 12296 2007年14091 25190 2006年9709 2005年8868 10273 从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通讯设备、计算机行业正在一年年迅猛发展。 企业的数量从2005年的8868个发展到2008年的14347个。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 2. 1通信业 我国通信业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也最快,发展模式己由羊断经营转向竟争开放,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通信综合能力基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据中国信息年鉴和中新网披露:2001年我国的通信网络己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97万公里,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 070个县(区),还开通了中日、中美、亚欧等多条陆地和海底光缆。经过2002 .2003年的发展,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271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达54. 7万公里;基础数据网络端曰规模达到140万个,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曰346万个; 中国己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传输网,端到端的宽带应用环境正在形成,促进了电信网络向基于11'的宽带综合业务网转变。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己跃居世界第一,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2003年我国电话用户新增1. 12亿户,总数达到5. 32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0lc o其中固定电话总数为2. 63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己达2. 69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 8部/百人,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89. 20lc ,互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 行机制研究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体及分工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加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内部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作为联盟的参与方,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让与机制,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与“承诺”。“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承诺”意味着联盟成员愿意在联盟内部实现某种程度的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共享,愿意让度部分利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分工可以用下图说明。 1.政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推动者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在产业层面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举措。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主要有三:(1)遴选产业与技术,即选择在那些产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一般而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聚焦于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战略产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协调推动,即国家运用计划资源调控产学研等技术创新要素按市场规则组合;同时,调解联盟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3)政策支持,即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规范产业联盟的运行;(4)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提供必要的联盟运行资金。

2.行业内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导性力量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得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团体优势;二是来自于企业特定能力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业内龙头企业处于联盟的“盟主”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1)提供创新资源。这里的创新资源包括创新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员、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2)参与研究开发。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起成立项目攻关组织,进行重大原创性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3)进行技术推广,实施创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3.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异质性创新资源 组建联盟网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实现资源共享、资源转移,即以联盟网络进行合作渗透,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必不可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盟友,应当以自己异质性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参与联盟运行。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妥善解决成员间的摩擦,建立起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这要求:(1)建立联盟信息交流机制。其内容包括资料交

2020年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2020-1-1实施 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年度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 1

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 2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_

INDUSTRY OF CHINA 52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九三学社中央 2002年,一位韩国记者写了一本《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的书,书中说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的技术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几年前,德国一个州的机械行业协会委托某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机械行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称:被调查的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与欧洲相比落后一到两代;大多数企业认为西方企业的技术优势无法突破;企业往往没有研发中心,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技术创新。结论是:“中国企业在近期内不会成为竞争对手”。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大量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研究,而单个企业或无力承担、或无心承担重大技术研发,行业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科研院所转制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缺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行业研究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但同时也暴露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一些问题。1999年,我国对原行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了改革,或转制为企业,或进入国资委,采用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手段,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同时形成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失的局面。这些转制科研院所迫于资产增值保值 的压力,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行业标准制订、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益性工作。二是缺乏对转制科研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长期稳定支持。重大技术创新,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长期的积累。但目前转制科研院所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主要是通过项目竞标参与,项目完成后,研究活动就中止了,研究团队也散了;竞标参与新的项目后,研究团队又不得不改变研究方向,没有形成国家持续稳定的技术创新支持机制。这种状况使得转制科研院所很难在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才,并导致科研条件建设投入不足。三是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2007年,国家组建了钢铁、煤化工、农业机械、煤炭开采等众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的是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并向全行业扩散。但由于至今没有针对产学研结合的专门法规,致使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财政拨款主体、知识产权归属、合作利益纠纷等均无法可依,制约了这种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提高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深化转制科研院所的改革。对转制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进行梳 理,将主要承担公益性研究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转制科研院所,或转制科研院所中承担相应任务的科研人员,重新组建为事业性质的公益类科研机构。 二是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总院,以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研究总院下,可根据行业分设若干分院。其主要任务是承担行业技术标准、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行业公益性服务。研究总院为国家级事业单位,运行经费和研究经费由国家财政拨付,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比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确定。同时,为促进产学研结合,扩展研究经费渠道,要加强相关法规建设,鼓励研究总院与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提高行业及地方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是设立“国家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基金”,用于支持竞争前沿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形成对包括转制科研院所在内的行业共性技术开发研究持续支持的机制。设立“国家产业自主创新条件建设基金”,用于转制科研院所科研设备、检测设备的建设。 四是改进和完善对转制科研院所的考核方式。建立适应转制科研院所特点的考核方法,改变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的考核制度,增加有关科技创新的指标并加大相应的权重,如承担国家、行业的科研项目、科技投入的增长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等。在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时,扣除非经营性资产的因素。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八大行业分别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将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历史演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产业共性技术相伴而生并且在不断演进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大致经过了个发展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经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和支配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指令性研发”科研成果由政府向相关企业无偿推广使用。这种以行政、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在不长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发挥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至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以任务带学科”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关键性问题确保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与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该种模式也开始显露出。类国有企业”的弊端科研机构职能不清、机构庞杂、科研积极性不高及效率低下。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利益动机的增强导致原有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难以为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为解决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相继设立和实施了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从国家战略层面组织研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瓶颈性、前沿性技术问题。这一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显著特点是逐渐摆脱计划体制影响从服从“计划要求”向适应。市场需求”过渡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惯性继续发挥作用例如政府要求研究机构。

如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4105891.html, 如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作者:李明 来源:《新经济导刊》2011年第12期 放开市场,鼓励公平竞争,引导民间资本介入,让业内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到普遍关注,始于去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又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始了大发展的进程。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致力于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产业趋势与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制高点。随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即将来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全球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催生出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姓名:李小燕 学院: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5班 学号:20090512048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作者:李小燕 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数学学院2009级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被视作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驱的影响下,我国的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不断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信息经济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全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本文从我国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一、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概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基础,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基础。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在信息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洋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通过产业化而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科学理论的日趋成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世界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也逐渐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现象。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于何为信息产业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生活、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的生产部门”。所以可以把信息产业定义为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搜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信息经济的结构特征 信息经济既具有与其他经济一样的特征,也具有一系列它所特有的结构特征.随 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来,世界信息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信息经济的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主要体 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传统的企业结构都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而新兴信息企业结构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不但投资少,效率高,最终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得到全面发展。 2.信息经济的劳动力结构是智力劳动型的.企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劳动力结构的状况,由于新兴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体力劳 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的脑力劳动者.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启示 摘要:在我国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大背景下,大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实践,从科技创新平台需求出发,研究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机制、服务模式等,希望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启示 一、背景: “十五”以来,在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步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主力军,政府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2006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大力

发展建立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主要服务平台。 对于共性技术的定义,国内学者张振刚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 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共性技术是对整个服务外包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整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的技术积累、产业整体的质量水平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只能拥有应用性的技术,对共性技术有很大依赖和要求,共性技术的支撑作用和引导作用是自主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共性技术的公共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企业难以支独付其高昂的成本,且其技术难度和研发费用远远超过应用技术。 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基础条件的装备水平和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任务。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资源拥有量与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辽宁也是工业大省,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然而,辽宁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并未得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不够完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仍显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压力,科技与产业如何整合、科技与金融如何融合、科技与经济如何结合,成为创新驱动战略如何实施的关键所在。围绕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有用、实用、好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是辽宁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的原则,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以社会化服务为内涵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提升经济与社会价值的“4+1”链式产业技

术创新体系。树立“政产学研用金介”全要素整合、“4+1”全产业链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理念。突出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创新资源汇聚等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全方位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全要素参与新模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工作目标:到2017年,全省建成10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50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10个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攻克200项共性和专业关键技术,开发100项“中国第一”的重大创新产品,打造100个创新人才团队,建立起与辽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有力支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创新型辽宁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建设实施与组织架构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与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与协调管理。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包括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见下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顶层设计和运行管理 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下,由辽宁省科技厅成立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协调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019-2020年度信息技术产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9-2020年度信息技术产业 形势分析 2020年1月10日

交流提纲 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面临有利条件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2019年全球IT产业发展持续放缓,2020年产业链景气度将有望提升2019-2021年全球IT支出预测(单位:十亿美元)2020年全球IT产业增长(1.3%-5.4%)2019年2020年2021年 细分领域 支出同比增长 (%) 支出 同比增长 (%) 支出 同比增长 (%) 数据中心205-2.5210 2.62121企业软件4578.850710.956010.5 IT设备675-5.3683 1.26850.4 IT服务1,031 3.71,088 5.51,147 5.5通信服务1,364-1.11,384 1.51,413 2.1总计3,7320.43,872 3.74,018 3.8 发展趋势 全球IT支出正从手机、PC和内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饱和细分市场向云计算、物联网设备等市场转移。 企业纷纷向云端转移,企业软件继续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带动势头。 ?“软件定义”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软件的创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根据的预测,2019年全球IT支出总额将为 3.7万亿美元,支出增长率从2018年的4.0%降低至 0.4%,创近年来新低。

(二)2019年硬件产品出货量持续下滑,2020年5G 商用有望带动产业增长 2019-2021年全球主要IT 设备出货量(单位:亿台) 半导体设备:预计2019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金额将达576亿美元,较去年644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滑10.5%, 2020年可望逐渐回温,预期增长5.5%,达608亿美元,并于2021年达到66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 ).2019.12 半导体销售:WSTS 预测,2019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约 4089.88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自2001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设备类型 传统PC (台式机 及笔记本)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1.95 1.88 1.78 超便携设备(顶级 机型) 0.64 0.67 0.72 PC 市场 2.60 2.56 2.50 超便携设备(基本 及实用型) 1.50 1.41 1.37 计算机设备市场 4.09 3.97 3.87 手机 18.13 17.43 17.69 整体设备市场 22.23 21.40 21.56 驱动因素:新技术应用 随着5G 商用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展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充分释放行业活力,未来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将有所提升。 全球经济下行、电子产品需求下滑和半导体产业进 入硅周期下行,全球半导体市场持续低迷。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数据库】文化、教育、体育类2006年一季度 【文献号】1265 【分类号】L1 【分类名】情报资料工作 【复印期号】200601 【标题】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文章日期】2005-06-09 【作者】穆绪涛/宋锡荣/邹薇 【作者简介】穆绪涛,鲁东大学图书馆烟台264025 宋锡荣,烟台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烟台264005 邹薇,鲁东大学图书馆烟台264025 穆绪涛,男,1955年生,鲁东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宋锡荣,女,1963年生,烟台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图书馆馆员。 邹薇,女,1956年生,鲁东大学图书馆采编部副研究馆员。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产业的内涵及信息产业的起步、创建、培育成长、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并通过对信息产业现状的详细研究,分析了目前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化/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 【正文】 1 信息产业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产业的内涵、构成及产业分类并无定论,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加工、传递和利用有关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还包括新闻、出版、金融、教育、科研、邮政等。持广义信息产业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学者马克卢普、波拉特等。狭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硬件产业、软件及服务产业、通信设备产业和通信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业、广告业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和档案馆等从事信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行业。持狭义信息产业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日本的学者。对其内涵的表述,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 (2)信息产业主要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3)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硬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信息设备制造业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等技术设备和元器件的开发与制造;信息服务业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平台的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数据库业、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业、信息系统设备维护修理业等,也称为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 2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