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84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关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定义,现在国内外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或进一步的观察,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国内学者李纪珍在其研究中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而马名杰、胡小江、项哲学等学者在研究中则强调,共性技术是一种竞争前技术(Pre-competitive),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基础研究形成商业应用的基础,并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由上述学者和机构对于产业共性技术所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都突出了共性技术的一些共同特点,如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同时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等。基于这些特点,本研究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对关系本国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采取各种形式的政策支持成为一种潮流,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本文将深入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特点和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方面,以期为我国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

二、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

1.各国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共性技术政策在发达国家的技术政策中确立了地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宏观调控与支持力度,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体现出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国家行为。从世界各国对共性技术的开发模式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主要有以美国、欧盟、加拿大等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

薛捷,张振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摘要:对共性技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我国在共性技术开发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共性技术开发上应该采用“官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形式。

关键词:共性技术;官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6)12-0087-06

收稿日期:2006-06-12

第一作者简介:薛捷(1979-),男,湖北荆门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战略。

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和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模式。政府的作用不一样,对于共性技术的支持所采取的具体方式也不一样,本文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举措进行了归纳和比较(见表1)。

2.各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

(1)各国政府加强了自身在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指导

产业共性技术对于各国产业的快速发展,巩固和提升各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意义重

大,进而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因此,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本国共性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如美国在1991年《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就提出了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这一报告也预示着西方国家过去长期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已不能使科技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欧盟则通过欧洲科技发展框架计划、尤里卡计划(EUREKA)以及欧洲科技合作计划(COST)等来推进“欧洲研究区”的建立,以联合欧洲各国的科技力量,努力落实各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增强欧洲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而日本

政府对于共性技术发

展的把握则要更早一

些,早在20世纪60

年代,日本的通产省

就开始了技术预测工

作,到了80年代,日

本政府更是明确提出

日本的“技术立国”战

略,同时制定相应的

“产业科技研究开发

方针要点”,以期全面

推动日本重要行业关

键共性技术的发展。

这一战略使得日本能

够在电子信息、先进

制造、集成电路等领

域集全国科技、产业

界之力进行开发,在

较短的时间内在某些

技术领域赶上和超过

了欧美等一些发达国

家,成为他们的强大

竞争对手。这也表明

了政府在共性技术开

表1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在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比

发方面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性。

(2)对共性技术的支持已在各国的技术政策中得到体现

由前面对于共性技术特征的分析可知,共性技术的外部性可能导致共性技术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又往往可以帮助一个国家缩小技术差距或者形成行业的技术优势。面对这些问题,各国都选择了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对共性技术的研发进行直接干预,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已成为各国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如美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A)、先进技术计划(ATP)等大型合作计划,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联合体(VLSI)、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欧盟的“框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计划(ESPRIT)、尤里卡计划(EUREKA),韩国的共性技术开发计划等,都是依靠国家技术政策来推进共性技术开发的实例。

此外,各国还常常为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大量基础基金,以稳定研究队伍,同时保证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像美国最重要的基础共性制造技术研发机构——

—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2003年的预算超过了9亿美元;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的研发经费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基本经费就占到了1/3,剩下的2/3则是政府委托研发项目合同经费和企业委托项目合同经费;韩国负责基础性研究的生产技术研究院(KIST)每年的政府拨款则高达约2亿美元;而日本在很多基础性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上更是采取了全额资助的方式。

(3)各国政府对于共性技术的支持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共性技术在外部性特征、离市场开发应用的距离、市场失灵的程度、企业的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也导致了各国政府在共性技术开发上的干预和资助程度的不一样。如果共性技术的外部性特征明显,距离市场应用较远,基础性强,而且行业内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较低,那么政府的介入程度一般就比较深入,资助额度也会比较大。如日本政府为了开发能够跨行业应用,增强本国企业生产自动化能力的共性技术,就实施了下一代制造计划(NGM)并承担了全部开发费用,而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加拿大的国家研究委员会(NRC)、韩国的生产技术研究院(KIST)等都是承担具有这类特征产业共性技术的主体。对于离市场应用较近、企业开发能力较强的共性技术,政府就应该减少投资,而应引导企业成为开发主体。如美国的数字电视大联盟(GA)、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公司(MCC)等研究计划就是以企业为主体。

(4)合作研究已成为各国共性技术开发的主要形式

合作研究开发除出了被认为有利于广泛利用各方资源、提高技术开发效率之外,还被各国认为是有利于共性技术扩散的有效组织形式,因此,合作研究被作为政府资助的首要标准。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于合作研究的共性技术开发都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在重要领域,政府甚至亲自牵头组建合作组织,以促进产业界与科技界以及大学的合作。这一点在日本和韩国的科技计划中得到很强烈的体现,而在美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计划、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A)、欧洲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战略(ESPRIT)等计划中,同样也可以看到政府在推进合作研究上所作的努力。

(5)企业在各国共性技术开发中的地位突出

共性技术研发中产业界作用日益突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接合点,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只有企业成为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力军,技术发展和创新才能充满活力。国外的经验证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良好的“官产学研”合作,在促进共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吸收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政府和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以便对复杂产品体系在系统水平上协调R&D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如美国政府与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形成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A)”战略联盟、与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