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1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
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新中国的成立;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及原则;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意义;⑤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①“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②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破坏;③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3.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发展: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影响;②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③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④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34,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①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现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新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1.1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这一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中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的组织结构。
建立了党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党的建设,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时,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对国家事务的广泛参与。
1.3 加强法治建设新中国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法治的推进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经济建设2.1 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新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统一调度和管理经济资源,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经济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2 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新中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
修建了铁路、公路、机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提高了国家的运输和通信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社会建设3.1 实现教育普及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通过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2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新中国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普及了基本医疗服务,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国家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1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立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1.2 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二、经济建设的腾飞和转型2.1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初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统一调度和计划安排,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国家开始引进外资、开放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2.3 推动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新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投入,推动了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3.1 教育事业的繁荣:新中国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逐步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
3.2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新中国致力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3.3 文化产业的繁荣: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科技创新的突破和发展4.1 加强科技研发能力:新中国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研发能力,提高了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4.2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中国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4.3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科技资源,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经过7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发展1.1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
1.2 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新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工业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
1.3 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改革,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推动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二、经济发展2.1 实行计划经济:新中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2 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转型,吸引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实现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参预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全球化。
三、社会发展3.1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新中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基本教育保障等政策。
3.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中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
3.3 加强社会管理:中国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文化发展4.1 传承中华文化:新中国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4.2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国积极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
4.3 加强文化交流:中国积极参预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五、科技发展5.1 推动科技创新:新中国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材,实现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5.2 发展数字经济:中国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重心、转变、两个务必)
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事宜上:新政协《共同纲领》:国体、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特点、影响(P65)
组织上:中央人民委员会
2、标志:开国大典
3、意义:结束了,建立了,奠定了,新纪元
二、政治建设
1、人大制条件:1953年,地方各级人大召开(法律和组织基础)
召开:1954年9月,北京
标志:一届人大
内容:1954年宪法(规定、特点)
2、政协制初步建立:1949年新政协召开
正式形成:1954年12月,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发展: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条件:大杂居、小聚居
政策:《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实施:五个自治区
意义:实现了、保证了、促进了。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样,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基本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
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样,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基本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
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71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及启示---迎国庆学四史演讲稿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专题党课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由此开启了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历程。
71年来,党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所进行的政治建设,经历了奠定基础、曲折前行、全面推进、全面加强的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所以,正值国庆节来临之际,我选择这个课题,一起和大家学习一下新中国成立71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及启示。
今天的课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新中国成立71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二是71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启示有哪些。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的学习。
一、新中国成立71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的党,由此开启了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历程。
71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经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迈入正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加强等四个发展阶段,呈现出若干鲜明特点。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之优良传统,在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开启了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征程。
党在这一时期关于政治建党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因篇幅有限,以下部分仅展示提纲)1.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强化党的政治领导。
2.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提高党员政治素养。
3.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党的政治方向。
4.批判分裂活动,维护党的统一领导。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前进(1956—1978年)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P62
、历史作用☆①②③
①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
‚五合章‛能成功使用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
‚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②③④
、“现在村官难做”是一些人真实的想法。
你是否可以当村官?依据是?
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东方
月,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
加强了联系与交流。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补充到课本上)
图二团团和圆圆
图三台湾风味图四文化交流
材料三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
有何不妥?所谓“活路外交”的出现折射出两岸关系怎样的变化?
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复习学案第 11 页共 11 页。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到如今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1.1 建国初期的政治体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的建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例如,实行国家主席制度,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不断提高政治体制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二、经济建设2.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国家逐步实现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2.2 经济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金融改革等,逐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3 经济发展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建设3.1 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建立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和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2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新中国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3.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感。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P62
、历史作用☆①②③
①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
‚五合章‛能成功使用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
‚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②③④
、“现在村官难做”是一些人真实的想法。
你是否可以当村官?依据是?
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东方
月,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
加强了联系与交流。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补充到课本上)
图二团团和圆圆
图三台湾风味图四文化交流
材料三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
有何不妥?所谓“活路外交”的出现折射出两岸关系怎样的变化?
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复习学案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