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29.27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重心、转变、两个务必)
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事宜上:新政协《共同纲领》:国体、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特点、影响(P65)
组织上:中央人民委员会
2、标志:开国大典
3、意义:结束了,建立了,奠定了,新纪元
二、政治建设
1、人大制条件:1953年,地方各级人大召开(法律和组织基础)
召开:1954年9月,北京
标志:一届人大
内容:1954年宪法(规定、特点)
2、政协制初步建立:1949年新政协召开
正式形成:1954年12月,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发展: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条件:大杂居、小聚居
政策:《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实施:五个自治区
意义:实现了、保证了、促进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建设与政治运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政治建设和政治运动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是“三反” 运动。
1951年,中国国家开始了一个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
由于国家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官员开始滥用职权、挪用公款和贪污腐败。
这给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政府发起了一场反对贪污腐败的运动。
“三反”运动实施了两年,广泛动员全国各地群众进行监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952年,政府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政治运动——“五反” 运动。
“五反” 运动是“三反” 运动的升级版,它对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官僚主义者、垄断分子和盗窃国家财产者进行了打击。
这个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在政治运动中,195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事件——反右派斗争。
这个事件始于1956年,在部分知识分子中引发了不满和批评新政权的声音。
政府对这种情况非常敏感,开始对那些批评政府或者国家领导的人进行镇压和打压。
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牺牲者、冤枉者和被打压者。
这场斗争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在持续着。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推广。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如“大跃进” 、“人民公社” 等。
那些年,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很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改变这种情况,例如推广大锅饭,鼓励人民赶超英美,提倡“双比双超” 等。
这些举措从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影响。
然而,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和人民民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
这个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年,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推进到了深层次的政治动荡之中。
“文化大革命” 这个词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运动之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党必须全面领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牢固树立党的领导权力不可侵犯的意识,维护和加强党的组织、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要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就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能力,健全健康有序的法治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建设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性、规范性和内在活力,确保党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巩固党的根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高中必背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高中,欢迎大家阅读。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高中必考知识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
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四、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高中重要知识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让学生简要介绍产生背景,概括出要点即可(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奠定理论依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
为什么这么说?(参加阶层广泛)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什么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什么特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还有哪些内容?(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两点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会议发表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愿和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可放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以加深以下内容的认识(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钟,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⒋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关于其意义,可让学生阅读后概括,可分成"推翻"、"标志"、"进入"三点并掌握.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第二,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这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革命在占人类1/4的国家里取得了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着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可采用录象资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制订宪法的内容、特点和性质。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总体情况2.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特点3. 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 政治和政治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
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
中国的政治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架构,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主是法治的基层和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经济基础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客观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实现人权的根木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人权问题,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时根据中国国情,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依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提高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还包括多党合作思想、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思想、“一国两制”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思想、阶级阶层思想、民族宗教思想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就是不断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
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读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民主的有效实行。
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进行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
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
人民民主不仅要求实现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而且要求实现人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权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化逐步得到落实,人民依法享有各种政治权利和基本自由,人民对国家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加广泛,人民享有的各项社会权利得到越来越有效的保障,从而使人民民主权利逐步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空前的复杂性、艰巨性,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意愿的政治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使社会发展既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合乎客观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
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各族人民通过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基层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
实施这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发展水平等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进程中不断加以推动和发展。
一是健全民主制度。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路径。
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丰富民主形式。
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制度上,而且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体现出来的。
要探索多种实现人民民主的形式和}l、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方式,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一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是拓宽民主渠道。
要通过民主选举、信息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协商对话、舆论监督等途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四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发展民主就是要尊重人民基本权利。
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民主权利,是人民民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保证人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