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易激综合征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0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一种肠道疾病,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有很强的关联。
SIBO是指小肠内细菌种类、数量或位置异常增长,可能导致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
和IBS一样,SIBO也非常常见,影响着全球数百万的人。
SIBO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
研究表明,SIBO也与消化系统神经调节、免疫功能、肠黏膜屏障损伤等相关。
而IBS的发生原因则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运动异常等多种因素。
SIBO与IBS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两者有许多相同的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
此外,研究表明,SIBO患者约有60%-80%同时患有IBS,而IBS患者中也有很高比例存在SIBO。
SIBO和IBS的共同点并不止于症状上,还包括治疗方法。
治疗SIBO、IBS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改变、抗生素药物、益生菌等。
对SIBO患者而言,抗生素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可以有效清除肠道内的细菌。
但患者需要继续注意饮食改变和肠道菌群调节。
对IBS患者而言,饮食调节即为重要,一些炎症性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如糖类、乳制品、咖啡、酒精等,会加重症状,而高纤维食物则有助于改善症状。
与SIBO和IBS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内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可以抑制一些有害细菌的生长。
但如果菌群失衡,即某些有益细菌数量过少,或者有害细菌数量过多,就会引发一系列肠道问题,如SIBO和IBS等。
因此,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非常重要,可以适当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来调节肠道菌群。
总之,SIBO和IBS是两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治疗SIBO和IBS的方法也很相似,重点在于饮食调节和肠道菌群的调节。
了解SIBO和IBS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指小肠内细菌数量增加,且种类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小肠内的细菌数量较少,而大肠内的细菌数量较多。
当小肠内的细菌数量增加时,会破坏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免疫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是肠胃道的结构异常,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另一种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至今未明确,但现有证据表明,SIBO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
SIBO常常会导致腹泻、腹胀、腹痛、肠鸣等症状,这些症状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由于SIBO破坏了肠壁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如体重下降、贫血等。
此外,SIBO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SIBO与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SIBO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一项对22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表明,SIBO的发病率高达84%。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SIBO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和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大多数患有SIBO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一般比不患有SIBO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更为严重。
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如果患者同时患有SIBO,则需要特别注意。
治疗SIBO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生素、饮食控制等。
口服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繁殖,而饮食控制可以帮助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在治疗SIBO时需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因为过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正常的肠道菌群,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
除了治疗SIBO本身,改善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也可以起到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作用。
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如摄入更多的纤维素、膳食纤维等,同时减少肥料、甜食等高糖、低纤维的食物的摄入,从而改善肠道环境的健康状态。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服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等辅助治疗来增加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多样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
肠易激综合症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
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
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
家庭医药 2013.0617编辑/严敏****************爱激动的肠道——肠易激综合征□ 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麦健就像一位平时性情特别爱激动的人,普通的三言两语,竟可使他暴跳如雷或痛哭流涕一样,有些人的肠子也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这种情况医学上叫肠易激综合征(过去又称胃肠神经官能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
病不大,却折磨人。
腹痛是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腹痛,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除腹痛外,患者有腹泻、便秘的症状,以腹泻为多见,常伴有腹胀感、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且大多数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有些患者以便秘为主,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以腹泻症状为主的患者,一般每日腹泻3~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余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粪便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
此外,约40%~80%患者有精神因素,对各种外界反应过敏,有心烦、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头痛等精神症状。
治疗需个体化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原因涉及许多方面,因此,治疗也不能千篇一律,应针对患者的主要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腹泻型 可以选得舒特(又称为匹维溴铵),每日服1片(50毫克),每日3次。
如患者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给予益生菌制剂有效,常用的有丽珠肠乐、金双歧、三联活菌片、四联活菌片和整肠生等,可任选1种,每次2~3粒,每日3次。
有时一种无效,换另一种就有效了。
起效后不要即刻停服,应逐渐减少剂量直到最小有效剂量维持,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发布时间:2021-03-22T13:16:31.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胡燕林[导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胡燕林(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300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因肠管运动及分泌功能障碍所致。
一般患病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结构改变,但是肠道受到刺激后会有明显的反应。
IBS症状表现为便秘、腹泻、腹痛,亦或是便秘与腹泻交替、粘液性大便等。
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女性发病率相较男性更高,相关研究表明,IBS发病率占比胃肠道疾病总发病率的17.6%,发病率极高。
我国传统医学将IBS归属于“便秘”“腹痛”“郁证”“泄泻”等范畴,病机病因则主要与饮食劳倦、情志不畅相关,进而导致肝脾不和、肝郁气滞,使得肠道气机不畅,最终造成肠道气机传导障碍,进而诱发IBS。
根据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成效,就此我们将分析、总结针对肠道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医治疗的方式。
一、IBS病因病机在古代,我国医学家便认为IBS的发生与精神存在密切的关联,精神失调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黄帝内经》中便提及因惊恐、思虑而内伤脾胃,并引发腹泻症状。
另外劳倦久病、饮食不节以及寒湿等为IBS诱发、进展、加重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久病伤肾。
(1)情志失调“暴怒伤感”、“肝主疏泄”、“木郁克土”等均为IBS病因病机的传统立论。
通常情况下情志失调为基本病因,在南宋医学家陈言撰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有记载:“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其中肝气乘脾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主要是由于精神进展,亦或是恼怒抑郁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因素而发病,从而造成肝气郁滞,肝功能失调后不能有效疏泄,使得气机不畅,与此同时横乘脾土,脾胃功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造成运化异常,发为泄泻;肝气郁滞还会导致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障碍滞涩,则引发便秘症状,肝旺还会伤及阴,从而导致脾胃阴虚,且不能下润大肠,同样也易诱发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饮食知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及如何缓解症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并伴随着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但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供一些缓解症状的建议。
1. 控制饮食中的不良食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碳酸饮料和油炸食物等。
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肠道刺激,加重症状。
另外,一些人对乳糖或者麸质过敏,容易出现腹痛和腹泻,因此需要注意减少或避免乳制品和含麸质的食物摄入。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缩短粪便传输时间,减少便秘的发生。
建议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等。
逐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有助于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消化功能。
3. 分食多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食宜分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
多餐少量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减少腹胀和腹痛的发生。
同时,进食过快也可能导致不适,因此要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减少肠道压力。
4. 饮食调整要适度饮食过于单一或者过于油腻都会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造成负担。
建议饮食要均衡,包含多种营养物质。
合理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等,以满足身体所需,并避免油炸和过度加工的食物。
此外,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预防便秘。
5. 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为了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建议患者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
固定的饮食时间有助于肠道的节律性收缩和粪便的排泄。
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禁食或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稳定性。
6. 平衡情绪,减轻压力情绪波动和压力可能引起肠道功能异常,增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调节情绪,寻找放松的方式,如运动、冥想、听音乐等。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怎么治?提到肠易激综合征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很多人却有这样的经历,当进食冷饮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当遇到急事的时候就会突然肚子痛;很多青少年进考场考试时就会特别想上厕所,通常大家对这些症状都没有重视,都会认为是不下心吃错了东西导致肠胃不好,但是殊不知这些症状表现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肠易激综合征这个功能性胃肠疾病所导致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这个排便习惯包括排便频率的改变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所谓的“易激”就是很多因素比如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甚至某种食物都会很“轻易”地“激惹”肠道,继而引起功能紊乱,发生排便习惯改变,可能是腹泻,也可能是便秘。
之所以称之为“综合征”,也就是说患者除了伴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其它症状表现,包括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晕等。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主要会出现以下四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其中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患者通常在进食生冷、油腻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后、当腹部受凉或精神紧张时发生腹痛的情况。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
多伴有腹胀。
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
2、腹胀:通常在白天腹胀的情况较为明显,夜间睡眠后可减轻,腹围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腹泻:患者通常在清晨或者进食后出现腹泻的情况,此时大便的性状为稀便或者水样便,且便中会伴有白色或透明的粘液,但是腹泻的情况不会影响患者夜间的正常休息。
4、便秘:患者会出现一周小于三次的排便的频率,并且排便费力,大便干结,呈羊粪样或栗子状,常有便后不尽的感觉。
5、肠外症状: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烧灼样痛、胃灼热症、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Pediatric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儿童中特别常见。
其主要特点是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排便急迫感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一、中医对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儿童肠易激综合征被归类为“脾虚湿阻”或“脏躁消短”,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气聚集和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针对这种认识,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理顺气机运行,以达到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目的。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因此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也有一套完备的方案。
二、中医药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1. 草药调理中草药具有天然、温和、绿色无污染等特点,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广泛应用。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表现,中医师会选择适合孩子恢复脾胃功能调理的中药。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连、参芪茯苓丸等,它们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消除湿气、调整脾胃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
2. 食疗调理在针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治疗时,营养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增加纤维素和益生菌的摄入,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减轻症状。
中医食疗注重吃好、吃对,常见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均衡、少食多餐、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对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缓解孩子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目的。
然而,在给孩子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三、中医药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1. 整体观察辨证施策中医药在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时,不只是简单对症处理,更注重找出深层次原因,并汲取全身多个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其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1. 非药物治疗方案1.1 调整饮食习惯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通常对某些食物敏感,如辛辣食物、咖啡因、高脂食物等。
调整饮食习惯是改善症状的关键。
建议患者采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逐渐引入益生菌和益生元,例如酸奶和纤维素补充剂。
1.2 健康生活方式压力和焦虑是触发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常见因素。
患者应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来管理压力和焦虑,如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学习放松技巧等。
1.3 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处理焦虑、抑郁、紧张情绪等,从而改善症状。
2. 药物治疗方案2.1 抗生素针对肠道细菌过多生长的患者,可以考虑短期使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减轻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应避免。
2.2 抗胆碱药物抗胆碱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收缩,缓解肠道痉挛和腹痛。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有丁太尼和奥利司他。
2.3 益生菌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常用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通过口服制剂或酸奶等方式摄入。
2.4 抗腹泻药物对于以腹泻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腹泻药物来减轻腹泻和排便频率。
常用的抗腹泻药物有肠道黏膜保护剂和肠道吸附剂等。
2.5 抗抑郁药物一些患者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来改善情绪和症状。
但使用抗抑郁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非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案可以选择抗生素、抗胆碱药物、益生菌、抗腹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整、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等方面。
一、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措施之一。
患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建议每天摄入20-35克的膳食纤维,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诱发症状。
饮食规律: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二、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加重症状,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心理治疗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缓解症状。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特点,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止泻药: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以减少肠道蠕动,减轻腹泻症状。
泻药:适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减轻腹痛症状,但可能加重便秘症状,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一种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放松训练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改善行为习惯,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
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需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胜迁延,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是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
精神、饮食等因素往往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几乎所有IBS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
大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睡眠中痛醒者极少。
2.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可达十数次。
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
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无脓血。
排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干扰睡眠。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3.便秘排便困难,粪便量少、干结,呈细杆状或羊粪状,表面可附黏液。
4.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感。
可有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
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消化不良症状。
5.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抑郁、失眠、焦虑、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6.体征无明显体征。
可在相应部位存在轻压痛,部分患者可扪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
可有触痛。
7.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WORD整理版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较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 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高峰,男性在30岁呈现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健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症状;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症状(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症状(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李定国认为IBS约占人群的15%,消化疾病的1/3~1/2。 WORD整理版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病因 ㈠精神因素:IBS患者症状的发作与加剧与情绪紧张密切相关。如严重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和恐惧等因素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引起结肠运动与分泌功能障碍。国内等报告IBS因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的占45%,国外有人报告高达80%。
1.儿童时期有胃肠失调常延续到成年发生IBS。Apley和Hale追踪儿童反复腹痛者6~8年后1/3发生IBS,1/3仍具多种功能性胃肠症状,1/3无症状。腹泻型IBS患者80%仍具有儿童期的胃一结肠反射过敏。
2.IBS患者中,具急性菌痢史者较多,通过粪便反复病原检查,不能证实为慢性菌痢,而被认为系痢疾后结肠功能失调,此常以“痕迹反应”解释。
3.所谓“旅行性腹泻”患者中,虽部分由于感染因素所致,但多次因旅行而致泻者,多属IBS,系由于旅行中情绪因素、生活及饮食改变所致的肠道功能失调。
㈡饮食因素:饮食不当或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诱发本征,如过食生冷、嗜食辛辣、香燥之品等;脂类食物对结肠运动功能影响较大;高蛋白饮食常可导致腹泻;进食纤维过多的食物可引起功能紊乱,并与IBS有关。国内等报告因饮食不当诱发IBS的占11.3%。关于食物不耐受和IBS,Nanda研究200例IBS患者,在食物激发试验中,大部分有效者(81.3%)能被确认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Thomson等发现低乳糖酶患者在摄入过多乳糖后可出现IBS的某些症状。
㈢感染因素:本征者不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在肠道感染之后,易诱发结肠功能紊乱。如微生物或寄生虫所致感染性肠道炎症,也能改变结肠的反应性,诱发或加重IBS,尤其是在患痢疾之后,本征的发病率可增高。
㈣肠道菌群失调:正常人肠道以厌氧菌为主,需氧菌以肠杆菌占优势。改变饮食种类或过量食某种食物后肠道菌群比例失调;长期口服抗生素药物者,粪便中革兰氏阴性菌减少;IBS患者粪便中需氧菌明显高于正常。
㈤遗传因素:很多患者从童年开始即有本下,有的患者从青春期开始亦有本征,并有家族史,在同一家庭或家族中,可有多人患IBS疾病。因此,本征可能与遗传有关。
㈥其他因素:某些疾病的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类癌、糖尿病、肝胆系统疾 WORD整理版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病等,亦可引起IBS;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常可作与IBS同时存在;另外,常服泻药、灌肠及其他生物、理化因素,如妇女月经期等,也常可诱发IBS。
病理 ㈠肠道动力学改变:IBS患者结肠测压可见高动度和低动度图形变化;不论便秘者或腹泻者均可导致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运动指数增高;IBS患者直肠的耐受性差;静息乙状结肠压力于腹泻时降低,便秘时增高;用气囊扩张结肠各部和小肠可引起IBS样腹痛;乙状结肠段的张力类型括约肌的功能,当其张力增高时,引起近端扩张及便秘,当其张力减低时,则引起腹泻;结肠肌电活动以每分钟三周的慢波为特征,其出现率与正常人相比更为明显;结肠动力学改变对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及缩胆囊素的敏感性增高。结肠动力学改变并伴有小肠和食管动力学改变。
㈡肠道分泌和吸收功能改变:IBS患者结肠粘膜的粘液分泌增多而引起粘液便,甚至形成粘液管型:结肠液体吸收障碍使过多液体停留于结肠,亦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
㈢免疫功能改变:有报道对IBS患者的免疫功能检测,结果表明外周血T细胞群体中CD8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升高,血清Ig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认为IBS存在免疫调节紊乱。
㈣激素影响:IBS腹泻患者结肠腔内前列腺素E2(PGE2)增高,直肠粘膜前列腺素E1
(PGE1)明显高于非腹泻者和正常人。前列腺素可促进结肠粘膜粘液的分泌,引起大量的粘
液便。5-羟色胺(5-HT)、肠血管活性肽(VIR)、胰高血糖素、生长抑制素(SRIF)等,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直接作用下平滑肌,引起“慢波”电活动改变,缩胆囊素(CCK)可使结肠收缩功能增强而引起腹痛。Fukudo等研究发现,IBS患者在受精神刺激时大肠内压升高,Motilin(为一种胃肠蠕动素)浓度升高。Saria等报告,NPY、PYY(同属于胰肽物质)能抑制因PGE2引起分泌增加的作用,推定与IBS的在便粘液、腹泻和便秘密切相关。另外,其他胃肠激素的分泌异常,或肠道对此类激素的敏感性增强,亦可能是结肠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某些内分泌系统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胰岛细胞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亦可导致肠功能紊乱。
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下面几个分型可供参考。 WORD整理版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㈠痉挛性结肠型:以下腹尤其是左下腹痛和便秘为主。 ㈡无痛性腹泻型:以腹泻为主,伴有粘液。 ㈢混合型:可有腹痛、腹胀与便秘,亦有腹泻者,或二者交替出现。 Bockus所发三型为:结肠痉挛型、粘液腹痛型、神经性下痢型。池见所分三型为:不安定型、持续下痢型、分泌型。另有分为四型者,即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粘液型。
症状体征 ㈠消化道症状: 1.腹痛:IBS以腹痛最为突出,多位于下腹或左下腹,便前加剧,冷食后加重,多在清晨4~5点出现。Heaton发现IBS的腹痛是健康的人的6倍。
2.腹泻:常为粘液性腹泻或水样腹泻,可每日数次,甚至几十次,并常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3.腹胀:腹胀是常人的3倍,并常与便秘或腹泻相伴,以下午或晚上为重,肛门排气或排便后减轻。
4.便秘:多见于女性,其排便费力是常人的9倍,排便紧迫感是常人的4倍,每周大便少于1次或每日粪便少于40g,有些IBS患者10余日才大便1次,粪便干而硬。IBS患者常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㈡消化道外症状:IBS患者约40~80%有精神因素,对各种外界反应过敏,表现为心烦、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约50%的患者伴有尿频、尿急、排便不尽的感觉。还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如阳瘘、性交时疼痛等。
检查 ㈠一般检查:IBS患者以肠道症状为主,腹胀严重者可见腹部膨隆;腹痛者为脐周及左下腹可有轻压痛;腹泻者肠鸣音可亢进;便秘者肠鸣音可减弱;部分患者直肠指诊可有 WORD整理版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直肠后壁触痛,也有的患者可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㈡实验室检查:粪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粘液或正常,血尿常规、大便隐血细菌培养(至少3次)、甲状腺功能测定、肝胆胰肾功能、血沉、电解质、血清酶学检查等均正常。
㈢X线检查:X线钡灌肠可见结肠充盈迅速及激惹征,但无明显肠结构改变;全消化道钡餐有时可见钡餐通过小肠过速,钡头于0.5~1.5小时即可到达回盲部。在进行钡灌肠检查时,宜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因为肥皂水或寒冷液化灌肠能引起结肠痉挛而产生激惹现象。
㈣结肠镜检查:肉眼观察粘膜无异常或仅有较度充血水肿和过度粘液分泌,结肠粘膜活检正常。有的IBS患者进行镜检查时,因痛觉过敏,常因腹痛不能耐受需中途终止检查或不能检查。有的患者检查后,有较长时间腹痛、腹胀,且较难恢复,可能与肠镜检查时刺激有关。
㈤结肠运动功能检查:乙状结肠压,在无痛性腹泻者降低,便秘者则增加;直肠压,便秘者增加,腹泻者则降低,并可有肛门松弛;不论便秘抑或腹泻者,均可导致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运动指数增高。
诊断 IBS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下面几种诊断可供参考。 ㈠国内86年11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制定IBS临床诊断标准为: 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3.多数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潜血试验阴性。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阴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有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