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起
- 格式:docx
- 大小:14.78 KB
- 文档页数:2
洪堡特语言思想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之解读1.洪堡特简介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洪堡特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传统人文领域,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
他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语言学诸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
他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2.洪堡特语言学思想2.1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2.1.1语言起源: “突现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 – 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 1999: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
他也认为,人类本性与动物本性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人类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动物“语言”的成分。
他指出:“语言的提高自然是逐渐的,然而语言的发明却只能一举而成。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之解读1.洪堡特简介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洪堡特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传统人文领域,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
他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语言学诸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
他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2.洪堡特语言学思想2.1语言的起源和发展2.1.1语言起源:“突现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1999: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
他也认为,人类本性与动物本性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人类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动物“语言”的成分。
他指出:“语言的提高自然是逐渐的,然而语言的发明却只能一举而成。
”,“人与世界的接触犹如闪电,从中便产生了语言;不仅语言的发生是如此,而且,人在思维和讲话的时候也一直是如此(姚小平,1995:83-84)。
论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作者:何莎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独特的哲学思考。
本文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形式”“语言与世界观”“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内蕴形式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等语言哲学观点,以期读者更好地理解洪堡特及其语言哲学思想。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哲学世界观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0-01引言作为1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以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并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探讨,对后续语言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形式”“语言与世界观”“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对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1]“精神在语言中扎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它们所造就的肉体”,[2]同时“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持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3]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从活动性来说,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制成品,而是不断发展的行动;从创造性来说,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不断更新,说话人可将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性地无限运用。
“语言实际上只有一种,也只有这种语言才是人类的语言”。
[4]洪堡特认为研究人类语言可以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从而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
二、语言的形式受康德和赫尔德等人的影响,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除了其特有的外部形式外都包含其特定的认识形式即“内蕴形式”。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基于语言相对论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基于语言相对论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语言相对论,是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中颇受争议的理论,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虽然没有足够的实证可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但在相关的语言活动中有着较强的解释力量。
本文主要介绍了语言相对论的理论渊源,并对该理论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语言对思维的束缚关系。
关键词:语言;思维;语言相对论语言,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 ___的焦点,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通常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过程必须凭借的物质材料”。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类在大脑的生理结构方面并无二致,纵然人们说着各不相同的语言,看待世界的眼光却应该一致。
然而不同的语言之间所呈现的语法,词汇,结构上的差别是否会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呢?早在19世纪,通晓多种语言的德国语言学家、思想家洪堡特(Humboldt)注意到了语言对思维的介入,他认为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的 ___方式,语言就整体而言,处于人与人有内部和外部影响的自然界之间……因为人的认识和活动取决于观念,故观念与事物的关系完全受制于语言。
洪堡特的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他认为:“人并非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并非仅仅生活在社会活动的领域中,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充当他们社会表意媒介的特定语言的制约。
“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社会的语言规范的基础之上的。
”(沃尔夫,xx)萨丕尔的学生沃尔夫(Whorf)在观察现实生活和对印第安语的'考察后,把这些观点发展成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述世界,人们就怎样观察世界。
由于语言相对论所涉及的诸多领域的问题,既没有十足的证据完全能支撑它,也没有找到足够的理由****它。
论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作者:张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一本伟大的论著,本文从内在语言形式、语言的创造性、语言世界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论述了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其对于语言发展的论述,为今后学者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思想[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一、引言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德国正盛兴,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均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轨迹下进行相应的语言研究。
在此背景下,有一位语言学家敢于冲破传统的藩篱,另辟蹊径,提出语言研究应与民族、社会相结合,这位语言学家就是洪堡特。
洪堡特的观点提出后,有批评、有赞扬,但毋庸置疑,其观点为普通语言学铺平了向前发展的道路,并对以后的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堡特的《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有一篇长为300多页的导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以下简称《论导论》)。
此书在洪堡特去世后由其弟亚历山大·洪堡特和布施曼整理出版,此后有多个版本。
中文版本由姚小平译注。
《论导论》从马来民族各部落的居住环境、文化状况和社会环境出发,对爪哇岛上的新西兰语、汤加语等马来诸语言进行了研究。
而后的研究涉及美洲印第安语、巴斯克语、梵语和巴利语以及满语、蒙古语、泰语、缅甸语以及汉语等,着重探讨了语言的各个方面。
如语言的“内在语言形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语言的创造性、语言世界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民族特性以及世界语言的类型划分等。
《论导论》被美国结构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二、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洪堡特在《论导论》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可总结如下:1、内在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一个范围广大的概念,语言形式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单纯的语法形式。
论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及研究方法论1.学术背景洪堡特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政治家。
贵族世家的优越条件,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时代曾先后在法兰克福、哥廷根、耶拿等地的大学学习哲学、政治学、法学、古文化学和考古学。
洪堡特学识渊博,曾在美学、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文学批评、古典文化等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
他的前半生几乎是在频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度过的,52岁时,即1819年,退出政坛,此后一直潜心研究语言问题。
洪堡特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家。
洪堡特驰名于学术界,主要是因为他的语言学说或者语言哲学思想。
洪堡特的思想来源一是德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和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
康德的哲学思想为洪堡特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哲学体系。
同时,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席勒、歌德、赫尔德等人的思想,对洪堡特的影响更直接。
可以说,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是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土壤上成熟起来的。
洪堡特思想来源的第二个方面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和语言理论。
2.学术特色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洪堡特未完全局限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思潮,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具有普通理论意义的问题,从而为普通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洪堡特的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研究思路。
涉及的语言很多,研究的对象并不只局限于一种或一类语言,而是结构差异突出、类型迥异的各类语言。
②作为语言理论家,洪堡特并没有只局限于语言学的领域,而是始终立足于哲学的高度,把深邃的语言哲学思想、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与充实的语言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把语言现象的考察、对语言性质的认识、语言规律的总结,上升到哲学高度把握,从而得出了超越语言本身的结论,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理论,以至不少人把他的语言研究称为语言哲学。
(2)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之解读1.洪堡特简介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洪堡特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传统人文领域,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
他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语言学诸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
他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2.洪堡特语言学思想2.1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2.1.1语言起源: “突现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 –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 1999: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
他也认为,人类本性与动物本性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人类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动物“语言”的成分。
他指出:“语言的提高自然是逐渐的,然而语言的发明却只能一举而成。
”, “人与世界的接触犹如闪电,从中便产生了语言;不仅语言的发生是如此,而且,人在思维和讲话的时候也一直是如此(姚小平, 1995:83-84)。
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本文主要探讨洪堡特的语言思想,洪堡特的“普遍语言学”反对西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逻辑主义传统,站在人文哲学的高度着力对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提出了他关于语言的本质特征的见解和他的语言世界观,从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洪堡特“在一种哲学地平线之内是语言成为问题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洪堡特被伽达默尔称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开创者”。
1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里称语言是理智的自然官能,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感官,可以比之于人的视觉能力或蜜蜂构筑巢穴的本能,这意味着语言是人类种属固有的能力。
洪堡特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内部存在的官能……”;“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语言的有机体源于人类说话的普遍能力和需要,产生自整个民族……。
这一有机体属于智能人的生理范围……。
”[1]作为一种生理—生物的能力,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有机组织,它是这一有机组织的组成部分。
这有点先验语言观的意味,大概是受康德哲学影响。
乔姆斯基也非常重视语言的天赋性,他认为“人类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着人们可能获得的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则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强化的作用。
这样看来,所谓学习语言似乎和身体的器官生长的情形相似。
”[2]在乔姆斯基看来,与其说一个人是学会使用语言的,还不如说是在人脑中发育生长出了语法,然后支配人的语言活动的。
2语言绝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把语言看做一种不间断的创作活动,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重要观点。
他曾说过:“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创造活动。
因此,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
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分音节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
语言、思维与民族精神——洪堡特“语言世界观”浅释苗立丰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
【年(卷),期】2022()1
【摘要】《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系德国学者洪堡特为其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所作的导论,它汇集了洪堡特毕生关于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体现了作者“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
洪堡特在导论中系统论述了他对语言本质的思考,认为语言具有创造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语言的差异性来源于民族精神个性的差异,民族精神个性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的差异,语言的特征又反映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思维。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世界观。
洪堡特关于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各个语言学派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6页(P83-88)
【作者】苗立丰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语言中的人类精神与民族精神——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再认识
2.解读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哲学思想
3.语言:感知与思维的产物——从《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看洪堡特语言观的形成
4.汉英思维模式对比与外语教学
——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谈起5.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看《易经》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洪堡特语言思想————————————————————————————————作者:————————————————————————————————日期: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之解读1.洪堡特简介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洪堡特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传统人文领域,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
他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语言学诸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
他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2.洪堡特语言学思想2.1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2.1.1语言起源: “突现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 –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 1999: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
他也认为,人类本性与动物本性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人类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动物“语言”的成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洪堡特说:“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
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
每种语言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
”他还说过:“语言本身便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实存,这一实存虽然始终只能在每一次具体的思维行为中得到实现,但整体上并不依赖于思维。
这里提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即语言有异于、独立于心灵和语言隶属于、依赖于心灵,实际上可以统一起来,说明语言的本质特性”。
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语言决定思维,只是说语言参与了观念的构成。
现代的新洪堡特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原有观点。
其中欧洲当代语言学家Leo Weisgerber一派认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隔着一层中间世界,那就是语言。
语言不通,预言世界图像也不同。
另一支新洪堡特派是以美国著名民族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为代表的。
萨丕尔曾说过:“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名族人的语言习惯上的。
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成员所生活的世界是多种多样的许多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准的同一世界。
”但是自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术语被提出,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就收到学术界的广泛议论和批判。
学术界对其的批判主要在于沃尔夫提出的证据只是一些例句和词汇,不能就此证明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其实是J.Carroll抓住了沃尔夫的思想,把“语言思维观”总结成“语言相对论”,沃尔夫本人并不赞成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生成学派的普遍语法发展壮大,得到学术界认同。
生成学派认为不同的语言蕴含着普遍的语法,人能都习得语言是因为语言习得机制的存在。
这也无疑是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冲击,否认并且批判语言对思维决定性影响。
在此学术背景下,新沃尔夫主义逐渐形成。
首先研究者们认为“语言影响思维”的温和假设是成立的,人们现在需要探讨的是语言在哪些认知范畴、哪些思维过程、哪些活动、在何种程度上对思维发生影响。
该时期的研究的领域从颜色等简单领域扩展到其他的认知范畴,如时间、空间、物体的形状和计量、性别、情态等。
洪堡特的语言观洪堡特辩证语言观述评摘要:作为19世纪德国学术思想界的泰斗之一,洪堡特在语言学、哲学、人类学以及美学等领域的造诣留给世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其辩证语言观堪称其思想深刻性的最有力体现。
洪堡特辩证语言观一、引言威廉.冯.洪堡特,1976年出生于德国波茨坦,1935年卒于柏林。
在近代学者的笔下,他是民主政治家,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在教育史家笔下,他是教育改革家,科学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创建人;在美学史家眼里,他是歌德、席勒的继承者;人类学家也会经常提到他,他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从事过人的研究;在语言史学家眼里,他是一位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奠基人。
二、辩证语言观“正如人们为了纪念索绪尔为语言学做出的贡献而将他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一样,洪堡特被后人称为‘普通语言学’之父。
”(吴秀龙,20__)。
他的辩证语言观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1. 语言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精神的全部,它按精神的规律发展,同时语言又是通过语音而实现其物质性,成为一种可以被感知被接受的物质性范畴。
“语言与精神一道生长起来,受到同一些原因的限制,同时,语言又构成了激励精神力量的生动原则。
语言与精神并非先后发生,相互隔绝,相反,二者完全是智能的统一不可分割的活动。
”(洪堡特1999,姚小平译)。
洪堡特认为人脑具有创造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观察结果,更不是语法学家分析概括出的一成不变的规则。
所以儿童习得语言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要刻意地通过教学来实现。
洪堡特还认为,语音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语言的内在形式是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
2. 语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语言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语言依赖自我,同时又独立于自我。
“面对可知世界,语言是主观存在,而它面对人时,却是客观的存在。
”(洪堡特20__,姚小平译)。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观念的精神的存在,是依赖于语言使用者的精神创造活动。
1.简述洪堡的语言思想1)源自课件*****(•洪堡特的语言观点:•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的语言既是民族的精神,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他认为语言从精神出发,又反作用于精神,任何语言都具有接纳一切事物的能力和将其付与表达的灵活性,而且不会对人的认知活动形成绝对的制约。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语言的萌发是基于人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仅仅产生于维系外部交际的需要。
•洪堡特深入考察了许许多多的语言,并以词的语法形态为依据,将世界语言分为三类:孤立语,粘着语和曲折语。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梵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在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包含了粘着语在内的其它所有语言。
•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和不太完善的区别,但是没有优劣之分。
即使是蛮荒部落的语言也不应遭到歧视,贬低它的价值,因为每种语言都是人类原有的语言创造力的表现。
•洪堡特非常强调的是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提出“语言似乎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创造,两者同时产生,密切相关,构成了人类智力发展的两个方面。
+洪堡特把语言称为“创造性活动”,即说话者与听话者对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产品”,一种对语法的僵死的描述。
洪堡特强调的语言创造力是讲话人的大脑和思想所固有的东西,讲话者是语言的创造者,同时也接收并理解所创造出的言语成品,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创造活动。
因此语言不可以仅仅被看成僵死的被讲出来的,或被写下来的“产品”。
正是由于这种创造力,语言可以随着外部条件的变更而改变,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对有限的语言材料进行无限的创造和利用。
+“每一种语言都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Humboldt,1988: 60) 每一个民族所使用其语言的方式都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通过语言这种思维外壳,人们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对世界的认知程度。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Yu yan wen zi16【作者简介】 洪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硕士,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
简析洪堡语言哲学思想——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洪 妍(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 200092)【摘 要】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这一观点是洪堡语言哲学研究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神性,也指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分节音作为语言和思维的平衡杠杆,在语言构造思维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分节音的介绍,试图对“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这一论断进行分析。
【关键词】 洪堡;……语言哲学思想;……思维;……官能;……分节音一、语言是思维的过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洪堡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板块,洪堡有很多关于两者关系的论断,例如语言参与了思维的构造,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语言世界观①等。
一个中心观点是“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1]。
“语言的官能性体现了语言的精神性,指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2]。
它根植于每一个个[1],并且相比于其他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它拥有与之更加紧密的联系”[1]“洪堡认为语言是一种说话行为,而不是一个工具,是创造过程本身,而不是一个完成状态的产品”。
[3]换句话来说,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1],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每一种语言,即使是原始社会中的方言,也应该被看作是构成思维的官能[4]。
语言是一个思维的过程[1],不能把语言简单当作一个自然物体去分解,不能用解剖的方法去分析语言,而应该从生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语言。
思维活动是精神上的活动,是一种内在,它转瞬即逝。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只有通过具体的语音,思维才能被感受到,而只有通过文字,思维才得以存在和保留[1]。
因此,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单独存在。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思维唯一的依托。
人们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分节音表达自身的想法。
探索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者:薛冰贺鹤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6期摘要:洪堡特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语言学说。
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构成了洪堡特语言学说的核心,反映了其对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其对人、语言以及客观世界的深刻见解。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世界观;人类精神;民族精神威廉·冯·洪堡特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被誉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在语言学领域,他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洪堡特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的本质问题,并以语言为媒介去探索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奥秘,最早提出了语言世界观学说。
洪堡特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表述已知真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揭示未知真理的手段;声音和符号的差异仅仅是语言差异的外在表现。
回顾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学说将有助于后人更深刻的理解语言的本质,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与民族精神洪堡特语言民族观来源于德国18世纪文学复兴时期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赫尔德。
洪堡特吸收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赫尔德的观点,提出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洪堡特,58)。
他认为,民族与语言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民族精神、文化和意识的外在表现。
“当一个民族形成之初,其语言始获初步的形式,此时这个民族所遭遇的事物和感情,也对其语言产生着影响。
”(洪堡特,75)。
语言随着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和成长,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
它不仅包含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和发展历程,还包括了在各个历史阶段整个民族的遭遇和共同情感。
因此,语言的研究应该和运用该语言的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将语言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单纯为了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第二,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着该民族语言的发展。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不同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地理历史社会条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拥有不同的语言。
语言与思维关系嬗变——从洪堡特、沃尔夫到维果斯基王孟娟;李葆卫【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从洪堡特、沃尔夫到维果茨基都曾对两者关系做过探索。
本文对三者的观点做了梳理和评介,指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的层面是不断拓展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会得到更全面的探索。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8-9)【关键词】语言;思维;洪堡特;沃尔夫假说;维果茨基【作者】王孟娟;李葆卫【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界争议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思维即无声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不可分离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思维不能等同于语言(林新华,1998)。
马克思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观念是不可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的。
由此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识上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等同的,而亚里士多德持与其师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则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相对性。
近代对语言与思维研究有影响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洪堡特、沃尔夫和维果茨基。
近代语言的研究深受欧洲哲学界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纷争的影响,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把语言看成是思想表达的工具。
自然逻辑则认为语言和观念的形成无关,语言只是用来表述现成的思想以达到交流的目的,那么使用者的思维就与具体所使用语言的特点就没有关系,因此把不同的语言看作成本质相同表达同一思维的手段,只存在形式上微观的的差异,并且欧洲现代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就其本质来说基本模式大体相同,并且这种大体相同的模式看起来也论证了自然逻辑的正确性。
这就给忽略非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既然思维的形成过程与具体所使用语言的特点无关,那么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康德指出了先验的认识形式和后天现实世界经验的结合是人的知识产生的条件。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起
'与思想的关系——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起
洪堡特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理性的智力本能,其意义是语言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活得创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言语行为的可观测的产物。
尽管人们对语言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却仍能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寻找到新的方
联盟
向。
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目前学术界虽然没有对语言的定义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但是,语言却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
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从语言的
属性来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本文在此将不对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做阐释,而是从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展开。
语言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但它都是属于符号形式,是思想的工具。
把语言根据语种区分为汉语、
、德语、等国语言,尽管形式不同但都不能改变语言“工具性”的本质属性。
尽管语言之外还有其他的交际工具,但它是以语言为基础产生的,只能作为语言的辅助性工具。
那么语言究竟是怎样作为工具来表达人类的思想的呢?人类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通讯编码和解码过程。
魏兹曼研究表明:书本和
中出现的一串串词语皆处于一维状态,因此,它们看或听上去乏味和缺乏深度。
但我们的大脑和记忆可帮助我们利用这一串串词汇,创造出复杂的语境和思想,即把简单的叙述变成有层次结构的语言情景,如文章中的章节、段落和句子等。
二、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关系
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我们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在说明sth do sth,而不是从sth is sth上做出关系的探讨。
同样,在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时我们也必须从全面认识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的工具主义学说仅仅是对语言一个方面的认识,指出的是思想表达对语言的依赖关系。
在探讨思想的表达之前,我们有必要去认识思想的存在。
如果没有思想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思想表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只有当物质存在的时候,才能以客观存在或者客观实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同理,我们只有先肯定了思想的存在才能够表达思想,如果单单是将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那么语言的表达是否就不在需要思想的存在。
反之,是否存在脱离了语言的思想呢?或许有人会说,这种纯思想是存在的,中国古代的绳子打结记事,聋哑人的手势以及文字都能传递人的思想。
这样的解释貌似行得通,甚至从表面上看几乎接近于正确。
马克思关于语言有如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
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这一定义的深刻内涵则是: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是外在语言和内在语言的关系,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
这种统一性体现为语言是思想,思想是语言;差异性则表现为语言是语言,思想是思想。
三、语言是人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方式
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语言思想本体性的发现,这个发现给整个人类思想和思维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洪堡特的语言观中提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他了海德“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这一观点。
同时受康德的影响,他认为,语言不同,内在形式也不同,即使语言的内在形式相同,不同
的感受
整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
从而,他提出了著名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论断,而这一论断则成为了语言与思想关系的延伸——语言是人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方式。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世界观,而这种差异反应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差异。
在语言的表达上,词汇的语义最能生动形象的反应出这种担负了
意义的民族特色。
比如:“酸”的用法,在中国“酸”的常用含义就有好几种,而在印欧语言的世界里,酸的含义就显得单调得多。
站久了脚酸,这里的“酸”就是一种感觉;好大的一股酸味,此处的“酸”则包含了两重意思,一种理解是味道的醋酸味,另一种则是引申出来的“伤心”的含义。
而在英语里却没有一个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