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兰州石化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公司拥有105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7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
兰州石化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曾发生过至少6起安全事故。
就在此次水污染事件发生前的3月6日,部分西固区贾家堡村民曾发现水有异味,市区居民也发现了同样情况。
3月9日,当地媒体发布消息称,官方查处了水质问题的“造谣者”。
直到4月13日确认兰州石化的原因导致自来水苯超标后,兰州官方才开始对自流沟沿线贾家堡和牟家堡的80余户村民房屋进行统计测量,计划实施搬迁。
据了解,兰州市委、市政府在2012年就曾下发《关于全力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实施意见》,按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搬迁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严重的企业,推动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向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各县区园区发展,并将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13年3月份,兰州石化也表示愿意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天然气供给等方面给兰州以倾斜支持,而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将有望从兰州水源地西固区整体搬迁到兰州新区。
同时在中石油“十二五”计划以及2015年远景目标中,把兰州石化公司作为西部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将兰州石化作为四大炼油和化工生产基地之一进行规划建设。
目前兰州石化作为中石油的地区分公司,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并成为国内三大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
从中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支持到甘肃省政府的支持,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新区的计划似乎是指日可待。
然而到目前迟迟没有行动。
兰州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志恒介绍说,有关承接兰州石化迁入兰州新区的事宜一直在衔接,但是大型企业的搬迁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很大。
有知情人士透露,除了搬迁成本巨大,水资源匮乏也是困扰兰州石化迟迟按兵不动的原因。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化工企业在西固区水源地可以方便地使用黄河水,而兰州新区的用水问题捉襟见肘,换句话说,即便通过调水能满足兰州石化的各类用水,废水处理又将构成新的问题。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西固区2018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工作方案》的报告正文:---------------------------------------------------------------------------------------------------------------------------------------------------- 关于上报《西固区2018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工作方案》的报告兰州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将《西固区2018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工作方案》随文上报,请予审阅。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2月29日西固区2018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工作方案一、水环境质量基本情况按照《兰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西固区境内纳入流域考核目标清单的主要水质断面有湟水河流域湟水桥、黄河干流新城桥、黄河干流包兰桥共3个断面,纳入考核的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共有1个,地下水监控点位1个,涉及黑臭水体整治的河洪道有2条。
(一)地表水监控断面达标情况。
经监测,2017年度我区新城桥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Ⅱ类水质要求,黄河干流包兰桥断面全年水质综合评价均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湟水桥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Ⅳ类水质考核要求。
(二)饮用水水源达标情况。
2017年度,我区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稳定达到国家Ⅲ水质要求,达标率100%。
(三)地下水达标情况。
2017年度,我区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四)黑臭水体达标情况。
西固区甘沟、寺儿沟2条涉及黑臭水体整治的河洪道已完成治理,污水现已通过市政管网,进入西固区污水处理厂。
二、工作目标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业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4个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整治采掘和石油行业环境、淘汰落后企业产能、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布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排污管理和风险防控、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等十项重点工作,全力实施水源地保护、乡镇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3.3%,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监控点位水质不低于考核线的目标。
参与起诉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兰州居民告诉财新记者,4月14日上午,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最终拒绝接收他们的任何起诉材料。
(《兰州中院拒绝受理五位居民起诉水厂案》2014-04-14《西部商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应有的侵害,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了不应有的危害之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地任由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而不起而抗之呢?五位居民起诉兰州水厂,本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事情,怎么到了我们的兰州中院,味道就全变了呢?司法公正,可是立国之本啊,兰州中院拒绝立案是一种赤裸强奸,完全是一种动摇国本的反动行为!【1】兰州中院拒绝立案的理由荒谬至极。
我不知道兰州中院立案庭的人是吃什么长大的,他们给出的拒绝立案的理由竟然是说五位居民没有起诉资格,这理由有多荒唐,这不是开国际玩笑了嘛,受害人没有起诉资格没有告状资格,请问谁有资格,简直是荒谬至极啊,荒谬至极!据报道:据原告方称,兰州中院立案庭4月14日上午“一直在开会”,会议结束后即拒绝接受他们的起诉状,理由是“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55条”。
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方称,兰州中院立案庭表示,公民个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故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立案庭工作人员仅对此做出口头解释,但拒绝出具书面文字裁定。
(同上)这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兰州中院立案庭的人眼中,怎么就成了将“受害人起诉”排除在外的理由了呢?本来这两者是并立的平行关系,完全是可以二选一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既可以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起诉,亦可以由“受害人起诉”。
这正如广东劳维律师事务所主任段毅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的那样:法律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既可以由该事件的利害关系人提起,亦可以由非利害关系人提起。
兰州市物价局关于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物价局•【公布日期】2013.01.05•【字号】兰价商发[2013]4号•【施行日期】2013.0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价格正文兰州市物价局关于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兰价商发[2013]4号)各有关单位:为了推进环境价费改革,进一步发挥价格杠杆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促进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保障污水企业正常运行,提升污水处理水平,促进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保护。
我局根据市城乡建设局申请调整兰州市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的要求,按照定调价程序,就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进行了调研论证、影响分析、成本审核、价格听证等程序。
在广泛听取各方面和吸纳听证会参加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意见,报经市政府和省发改委同意,决定调整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收费标准居民用水污水处理费由现行0.50元/M3调整为0.80元/M3;非居民用水污水处理费由现行0.80元/ M3调整为1.20元/ M3。
二、执行时间从2013年3月起,按2013年4月实际抄见表量执行。
三、几点要求1、切实加强污水处理运行和财务收支管理。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发改委批复要求。
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提高后,要督促企业不断加强运行管理,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效率和质量。
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应全部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要单独列帐,不得挪作他用。
市城乡建设局要做好日常监管工作,确保收费收入专项用于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2、强化征收措施,努力提高收缴率。
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积极有效有力措施,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做到应征尽征,坚决杜绝拖欠、漏征和流失,提高收缴率。
特别是要提高非居民用户的收缴率,两年之内把非居民用户的收缴率提高到平均收缴水平。
守护青山绿水,共建美好兰州作文兰州,这座坐落在黄河之畔的城市,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这里有山有水,有那说不尽的风情和故事。
小时候,我家就在山脚下。
那山虽不高,却也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
每到春天,山上的野花就像是约好了似的,一茬接一茬地开放。
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像是给山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裳。
我和小伙伴们总会趁着周末,三五成群地往山上跑。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你追我赶,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山上的树木也各有姿态。
松树总是挺拔地站立着,像是守卫这片山林的士兵;柳树则显得温柔许多,那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
我们会在树下捉迷藏,有时候藏得太好,小伙伴们找半天都找不到,急得直跺脚。
山上还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
我们会挽起裤脚,在溪水里捉蝌蚪。
那些小蝌蚪滑溜溜的,总是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
偶尔能捉到几只,就小心翼翼地装进瓶子里,带回家养着,幻想着它们能变成青蛙。
可往往过不了几天,蝌蚪们就没了生机,我们也因此难过好久,暗暗发誓再也不随便捉它们了。
夏天的时候,山上更是我们的避暑胜地。
山上的气温比城里低好几度,凉爽的风从树林间穿过,吹在身上特别舒服。
大人们会带着西瓜和啤酒上山,找一块平坦的草地,铺上野餐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夏日的清凉。
我们小孩子则在一旁跑来跑去,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采野花,玩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兰州的黄河水也是格外清澈。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河边的沙滩是我们玩耍的另一个好去处。
我们会在沙滩上堆城堡、挖沙坑,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时候,我们还会跟着大人们去河边钓鱼。
大人们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我们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盼着能有大鱼上钩。
随着时间的推移,兰州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城市越来越大,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是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小溪变得浑浊,黄河水也没有以前那么清澈了。
这让我感到特别心疼,曾经那么美丽的家园,怎么能变成这样呢?好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一、检测背景:黄河水质状况受水资源总量减少和水污染双重影响日益严重。
去年出现了几十年少遇的枯水期,而今年上半年,黄河来水量是50年来同期最少。
这意味着黄河的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兰州段:黄河在兰州市穿城而过,周边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沿途接纳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黄河支流湟水河在进入兰州市之前,己受到严重污染,根据1999-2000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湟水河非离子氨、铅、硫酸盐、粪大肠菌群、油、总磷6项指标超过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对黄河兰州段水质己造成影响。
由于来水量减少,黄河净污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该河段水质状况呈现不断恶化态势,据上游局水质监测中心 1-6月份监测数据显示,中山桥、包兰桥、五佛寺断面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质在Ⅲ一Ⅴ类之间,水体污染呈现以生物、有机物污染为主的特征,主要污染为氨氮、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个别断面粪大肠菌群、总氨超标。
另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在此段屡有发生,如2003年4月22日兰州机车厂油污泄漏,排入黄河的油污达3000立方米;5月18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油污泄漏,入河固体型渣油达6-7吨,石油类达2.6吨,石油类超标高达3.8倍;6月 10日伏龙坪一油罐车发生颠覆事故,流入黄河的柴油达4吨之多。
上述事件造成该河段一定范围内的严重污染。
水环境状况的继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和水资源矛盾的加剧,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己成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大重要障碍。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己向我们亮出"红灯"。
因此,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防治黄河兰州段污染,近年来,兰州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加强了5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大、中企业限期治理等强制措施;全市拥有50张病床以上的54家医院全建起了污水处理装置,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还很低,仅为37%;水污染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一章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答案:C2.下列不属于水中杂质存在状态的是()A:沉淀物B:胶体C:悬浮物D:溶解物答案: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OD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B: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C: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D:BOD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答案:D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OD测定通常采用K2Cr2O7和KMnO7为氧化剂B:COD测定不仅氧化有机物,还氧化无机性还原物质C:COD测定可用于存在有毒物质的水D:COD测定包括了碳化和硝化所需的氧量答案:D5.COD是指()A:生化需氧量B:总有机碳含量C:总需氧量D:化学需氧量答案:D6.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A:错B:对答案:B7.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A:对B:错答案:A8.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A:对B:错答案:A9.COD测定可用于存在有毒物质的水()A:错B:对答案:B10.BOD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格栅倾斜50-60o,可增加格栅面积B:格栅后的渠底应比格栅前的渠底低10-15 cmC:格栅用以阻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D:格栅的水头损失主要在于自身阻力大答案:D2.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A:自由沉淀B:拥挤沉淀C:压缩沉淀D:絮凝沉淀答案: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自由沉淀E t曲线和E u曲线都与试验水深有关B:对于絮凝沉淀E t曲线和E u曲线都与试验水深有关C:自由沉淀试验用沉淀柱的有效水深应尽量与实际沉淀池的水深相同D:絮凝沉淀试验用沉淀柱的有效水深应尽量与实际沉淀池的水深相同答案:A4.不属于平流式沉淀池进水装置的是()A:横向潜孔B:穿孔墙C:三角堰D:竖向潜孔答案:C5.颗粒在初沉池初期自由沉淀,在初沉池后期()A:絮凝沉淀B:压缩沉淀C:拥挤沉淀D:自由沉淀答案:A6.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基于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的城市危机传播应对策略作者:马相彬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6期摘要:社会转型、运行风险加大时期,传统挑战与新式危机并存,危机传播渐趋常态化;而社会媒体的发展,使得哈贝马斯“理想沟通情境”的“理性规则”以及阿斯汀“公民参与阶梯”的“沟通协商”得以呈现;作为公共资源的占有者和公共权力行使者的政府虽仍是危机传播中重要的力量,但话语权的弥散化、流变化又促使民众在危机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危机传播研究也转向了更多关注利益攸关受众的视角。
基于此,本文结合情境危机传播理论(SCCT),以近年来热点城市危机事件为样本,从批判视角出发,利用修辞策略分析着重对危机情境感知、归因与危机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危机传播;城市危机;情境感知;责任归因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43-03一、研究缘起“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从“非典”疫情爆发到汶川地震再到近期的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深圳山体滑坡事件……身处风险社会,当我们开始察觉危机已呈常态趋势时,危机传播便自然进入大众议题并成为传播研究应有之义。
传统危机传播研究,无论是“卓越公关理论”还是“形象修复理论”均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受众危机感知及作用。
然而,社会化媒体发展使得民众话语权的提高及实现途径多元化,民众以舆论等形式,展现其在危机传播中的巨大的威力和能量,这点从近年来的诸多热点事件中可见一斑;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也使得危机传播研究从公共、修辞学转向了“传受互动”的批判取向。
[1]值得警惕的是若不考虑危机情景,往往导致危机传播应对策略不当,滋生“噪音流”、网络谣言等次生灾害,因此,在“人人言说”时代,将危机传播研究路径转向以受众为主体、导向的传播情境研究必要而紧迫。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文立足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情境视角,主要依据SCCT,从危机感知归因、组织声誉、过往危机等方面对热点城市危机事件进行如下考察:RQ:组织应如何根据危机情境采取适宜的危机传播应对策略(二)研究方法、工具与思路大众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议题建构的效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评价也会建构社会大众对于政府或某类社会组织对危机处理能力的认知与态度。
兰州一村民:2000年挖到地下1米就出现带油水 2014年04月16日兰州自来水苯超标 连日来,早报记者走在西固区街道上,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尘土较大,空气中弥漫异味。采访一天下来,头发便如毡片一般。桃园社区贾家堡、牟家堡紧邻兰州石化厂区,多位村民向早报记者反映,白天还能好点,到了夜里,石化厂经常排放废气,“气味难闻得很,门窗都不敢开。”
而看不见、闻不到的污染,已然深藏于土壤和地下水中。 兰州,又名金城,意寓“言城之坚,如金铸成。”但在近日,这座“固若金汤”的城市,却因输水管线4号自流沟而危如累卵。
携带苯的地下水,潜伏多年后,侵入了“年近六旬”的4号自流沟,导致兰州城区唯一的供水企业水质污染。这个位于兰州西固区的威立雅水务公司,承担着兰州城区90%左右的生活饮用水供应任务。
苯,无色、透明,有毒,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其可导致白血病。因此,自来水中苯含量严重超标的消息传出后,兰州全城陷入惶恐之中。
在兰州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明泉看来,此次水污染事件,是存在多年的环境污染的极端表现。而据兰州官方通报,造成水污染事件的元凶,可追溯至1987年——原兰化公司发生事故,34吨渣油渗入地下。
此次事故发生地位于兰州西固区,该区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核心工业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有“西部石化明珠”“石化工业摇篮”之称,其炼油、橡胶、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居西部首位。
但同时,占据西固区GDP总量半壁江山的石化产业,亦威胁着兰州的公共环境安全。除了在日常生产中排放含有硫化氢、烃类、苯类污染物的废气废水外,这些石化企业还屡屡发生事故。仅以兰州石化为例,在过去的近十年里,其至少发生过6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事故中外泄的有毒有害物质,或散布于空气,或渗入地下。张明泉告诉早报记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一旦形成,其影响将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而在地下的隐秘空间,则存在着供水、排污、工业、燃气、电力等各类管网。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称,这些管网最早的铺设于上世纪50年代,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破损的情况。
据兰州当地媒体报道,在2011年3月20日至7月18日间,仅安宁东、西路便发生自来水爆管28起,除了市政施工挖断管网外,自来水管老化破损也是爆管原因之一。
如此一来,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便有可能入侵管网污染饮用水。此次水污染事件,便是一个例证。
威立雅水务公司宣传部长表示,(污油)长时间(对自流沟)的浸泡,突破了临界值。据该水务公司人士介绍,这条自流沟系1955年安装,为水泥材质,将近60年时间从未更换过。而这条自流沟,也只是众多地下管网中的一条。
近日,早报记者前往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城建局、环保局等部门,试图了解兰州市地下管网种类及分布、老化破损管网占比、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情况,但上述各部门负责外宣的人士给出的答复均为,相关处室人员不在,无法作答。
但目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埋在兰州城下半个多世纪,在2004年就被认定超过了使用极限的兰州石化油污总干管,因与正在建设的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冲突,部分已被拆除。
“双面”石化城 兰州,是中国西北的重工业中心。而西固区,则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核心工业区。该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兰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的近2/5、甘肃省的近1/10。占据西固区GDP半壁江山的,则是石化产业,其GDP占比达到了47.4%。
据西固区政府官网介绍,西固“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素以„西部石化明珠‟„石化工业摇篮‟闻名遐迩”。始建于“一五”期间,享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便位于西固。
石油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三大板块”是西固工业体系的支柱。该区炼油、合成树脂、橡胶、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居西部首位,而涩宁兰、兰成渝、兰郑长等输油输气管道亦从西固经过。
但光鲜的产业规模背后,却是严峻的环境形势。西固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如是描述:高排放、高耗能和资源消耗型产品比重较大……生态环境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毫无疑问,造成环境恶化的元凶之一,便是区域内众多的石化企业。除了在日常生产中排放含有硫化氢、烃类、苯类污染物的废气废水外,这些石化企业还屡屡发生事故。仅以兰州石化为例,在过去的近十年里,其至少发生过6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2006年5月,环保部以“环函[2006]176号”文件,通报了国内20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结果。其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便是中国石油兰州化学工业公司7万吨/年苯胺生产装置。
上述文件显示,其主要存在问题为装置区的初期雨水、地面冲洗水收集和处理存在问题,消防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排水口较多且规范不够等六项。
当时有媒体形容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有可能出现第二个“松花江污染事件”。解决的办法是修一个大型缓冲池,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含有毒性的消防水就可以暂时存在缓冲池,防止直接流入黄河。
但事实上,在环保部2006年通报上述问题时,污染已然形成多年,并在8年后成为此次水污染事故的元凶之一。兰州官方日前通报事故原因时称,2002年4月3日,原兰化公司原油蒸馏车间泵B-113出口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和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水渗入地下,是造成此次水污染的原因之一。
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称,因为此地土壤中渗入的油污没有得到清理,最终溶化了自流水沟的伸缩缝填缝材料,污染了自来水,最终酿成自来水苯污染事故。
而连日来,早报记者走在西固区街道上,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尘土较大,空气中弥漫异味。采访一天下来,头发便如毡片一般。桃园社区贾家堡、牟家堡紧邻兰州石化厂区,多位村民向早报记者反映,白天还能好点,到了夜里,石化厂经常排放废气,“气味难闻得很,门窗都不敢开。”
而看不见、闻不到的污染,已然深藏于土壤和地下水中。 被污染的水和土 此次自来水被污染的地方,位于兰州石化厂外。近年来,此地曾多次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此地的土壤并未完全得到治理。
近日,早报记者在位于西固区的威立雅水务公司周边走访发现,这里工厂企业与居民区混杂并存,并无明显的功能区域分隔。有媒体报道称,这一带与化工有关的公司,大大小小就有200多家。 张明泉告诉早报记者:“只要是化工企业长期存在,不可避免地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张明泉的这一观点,在西固区便可找到佐证。
据环保部环函[2006]176号文件显示,2006年,位于西固区的兰州石化2.4万吨/年苯胺装置、2.7万吨/年硝基苯装置已停产,但需拆除,并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制订污染消除与土壤修复方案,组织实施。
中国环境修复网的一份资料介绍了上述土壤修复项目。该资料称,“由于该地块长年用于石化生产,土壤苯含量严重超标。”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了此次修复,并于2008年12月完工,该项目处理污染土壤4080平方米,修复后的地块作为兰州石化物流仓储中心用地。
而兰州大学苗东阳撰写的《某石油化工厂区土壤有机污染评价及污染治理》一文中称,“各种有机污染物均已对土壤造成污染,上层污染严重,尤其是苯污染异常严重,随着深度的加深,污染程度逐渐降低,至2米深处土壤未受污染。”
虽然该论文并未直接点名,但论文中透露出的区位及面积等信息显示,该论文描述对象即为前述兰州石化拆除的苯胺、硝基苯装置。
一位石化行业人士告诉早报记者,石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很常见,泄漏的化学物质或工业废水,难免会污染企业周边的土壤及地下水,继而造成苯等化学物质含量超标。
兰州官方通报称,造成此次水污染事故的元凶是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而含油污水形成原因为,原兰化公司原油蒸馏车间曾在1987年和2002年发生两次事故,大量渣油跑料和消防水渗入地下造成污染。
从4月11日下午3时开始,事故处置组在被污染的4号自流沟两侧开挖了26个探坑,对坑内含油污水进行采样,从坑内发现大量含油污水,仅从11日的12个深坑内就累计抽排含油污水约800吨。
但这仅是在此次水污染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张明泉告诉早报记者:“兰州的地下水大范围被污染了。”不过,他补充道,很多城市的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
张明泉介绍,兰州最早的水源地在“三滩”:马滩、银门滩、翟家大滩,抽的是地下水,三滩水源从解放初用到2000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大概还有二十眼井在供水,后来地下水被污染了,就不用了。污染物主要是油污、苯、氨氮等。” 也就是在2000-200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摸底评价,并绘制了《中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图》,以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为依据,将地下水污染程度分为污染严重、污染中等和污染较轻三级。调查结果表明,兰州、西安等城市污染较重。而环保部2013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中,水质呈较差或极差级的监测点占总数的57.3%。
张明泉说,造成兰州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则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和下渗,以及石化企业化学品的泄漏。
近日,早报记者在4号自流沟附近的贾家堡村采访时,一位村民反映称,他家在2000年盖房的时候,地基挖到1米深便渗出了地下水,上面就浮着一层油。
昨日,兰州市政府承诺,针对周边地下遗留的渣油隐患问题,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勘查论证,制定和实施封闭根治和恢复生态的方案。
兰州自来水危机事件发生后,有人质疑关系整个兰州城市400万市民的饮水生存大计为何由外资企业掌控,而且没有第二水源。
昨天,兰州市政府回应称,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是2006年引进的外资合作项目,“合资后确实存在监管不够到位的问题,也暴露出城市管理上的一些薄弱环节”,兰州市政府同时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完善体制机制,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坚决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目前,兰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第二水源的省会城市。兰州市政府表示,一直在谋划第二水源,去年已经启动了从刘家峡水库引水的第二水源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原计划今年3月份开工,但因为投资方的原因,没有如期实施。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兰州将尽快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安全供水问题。
脆弱的地下管网 在分析造成此次水污染的原因时,威立雅水务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污油)长时间(对自流沟)的浸泡,突破了临界值,进而造成污染。据悉,这条自流沟系1955年安装,为水泥材质,将近60年时间从未更换过。
而地下管网的老化破损,是存在于很多城市的共同隐患。但对于地处黄河河谷中的兰州来说,其地下空间和地面一样狭窄逼仄。给排水、燃气、热力等各类管网纵横交错,更为拥挤。此外,对于从解放以来就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兰州来说,埋藏在其地下的,还有数目众多的各类石油化工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