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污染事件回顾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0
PPP项目典型失败案例分析与总结(一)兰州威立雅水务水污染事件 (2)(二)天津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 (2)(三)杭州湾跨海大桥 (3)(四)山东中华发电项目 (4)(五)汇津中国(长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5)(一)兰州威立雅水务水污染事件不久前,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出厂水苯含量、自流沟苯含量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导致兰州主城区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居民生活用水停供4天,后经查明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
评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一方面,兰州威立雅每年的投入预算很低,几乎无法维持供水系统正常运转。
技术设施疏于维护保养,才导致如此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另一方面,当初威立雅为获得45%的股权已经付出了极高的投标价,而兰州水价4年来一直未涨,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无力也不愿出资维护更新设施,这些风险当初是否被合作双方考虑到,反映在合同当中,并约定分担解决机制,这不仅是威立雅的事,更需要兰州市政府反思。
(二)天津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系天津市政府与泰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BOT项目,后者投资5.4亿元人民币,工程设计能力为年处理垃圾40万吨,占天津年生活垃圾总量的25%,特许经营期30年。
但是目前项目运营并不乐观,一是伴随焚烧垃圾产生的二恶英气体有致癌因素的传播导致周边居民恐慌,上访投诉乃至群体事件不断。
二是合同规定由于约定原因导致项目收益不足,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但是对补贴数量没有明确定义,导致项目公司承担了收益不足的风险。
如2012年财政补贴不足5800万元,仅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25%,现在是企业叫屈,公众不买账,项目进退维谷。
评价:双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案例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从早期的“越位”变成现在的不作为,而公众不满是因为以往地方政府监管不力而引发信任危机,同时项目选址也缺乏必要的听证程序,从而引发群体事件。
(三)杭州湾跨海大桥出于对预期效益的乐观评估,杭州湾跨海大桥一度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17家民营企业以BOT形式参股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让这一大型基础工程成为国家级重大交通项目融资模板。
环境监管的成因与对策——从兰州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视角专业:法学1102 学号17 姓名:朱珠摘要:当今中国水污染防治的成效不彰,与某些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未依法履行或正确履行其职责,或滥用职权相关,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立法存有缺陷,监管理念出现偏差,内部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启动,外部监督乏力。
因此,有必要在立法、监管理念和内、外部监督机制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监管渎职监督近来环境监管渎职案件频发,引人注目。
2004 年2月,在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企业向四川沱江持续严重超标排污事件中,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局原副局长宋世英等3名政府官员因环境监管失职而被判刑2年。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其危害之深、影响之大,堪为近年之最。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为此引咎辞职。
水污染屡治屡污,日趋严峻,原因甚多,其中与政府和环保部门监督渎职密切相关。
因此,探究政府和环保部门监管渎职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这些顽疾的策略,无疑是个现实的课题。
近期在我国兰州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将水污染防治的议题再次提上日程上来,此文将主要从政府防治的角度探讨兰州水污染的防治问题。
一:事件回顾:4月11日,兰州自来水厂检出出厂水苯含量超过国家限制标准7倍多,消息发散之后,引起了兰州市民的恐慌,同时间兰州市政府下达断水通知,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但是抢水,屯水的闹剧还是频频发生。
从11日11时32分新华网发布该消息到12日凌晨的短短12个小时内,兰州政府的补救应急措施及对事态的透明化处理很成功。
政府没有推卸责任,没有寻找借口而是在严肃认真的解决问题,在当天下午5时便宣布12日中午可以恢复供水。
二:自我思考:(1)为什么政府没有提前采取措施排查水质?所谓的水质检查标准到底是什么?兰州10年已经发生过水污染事件,且自今年年初就爆出兰州自来水有异味的问题,但政府检测得出的结果却是正常,这次的苯污染事件虽然也经过查实与年初事件没有实质性联系,但是却已经暴露出兰州水质存在严重问题。
20o9年甘肃兰州调令版本【原创实用版】目录1.2009 年甘肃兰州调令事件背景2.事件起因:兰州市自来水苯污染事件3.事件经过:政府发布调令,采取措施应对污染事件4.事件结果:污染得到控制,市民生活恢复正常5.事件启示: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正文2009 年,我国甘肃省兰州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自来水苯污染事件。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兰州市政府及时发布了调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污染,使市民生活得以恢复正常。
事件的起因是兰州市自来水中苯含量严重超标,导致市民饮用后出现身体不适。
苯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或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事件发生后,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污染调查和处理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政府发现此次污染事件是由一家化工厂违规操作导致的。
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慎将苯泄漏到了河流中,导致河水污染,进而影响到了兰州市的自来水水质。
为了控制污染,兰州市政府立即发布了调令,要求全市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停产停业,确保污染不再扩大。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此次事件。
首先,政府启用了备用水源,确保市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不受影响;其次,政府组织力量对受污染的自来水管道进行清洗,以消除苯污染;最后,政府还对受影响的市民进行了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经过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兰州市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
市民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兰州市的用水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然而,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总之,2009 年甘肃兰州调令事件是一起由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兰州市政府在应对这一事件过程中,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了市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浅谈对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认识摘要: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了“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本论文从生物伦理学、生态环境、生命健康保护三个方面论述了笔者对此事件的认识。
1.事件概述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了“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为170微克/升,11日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
导致此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威立雅水务公司3号、4号自流沟超期服役,沟体伸缩缝防渗材料出现裂痕和缝隙,地下含油污水渗入自流沟,致使局部自来水苯超标。
据相关部门的后续报道,这些油污是由于兰州石化1987年和2002年的两次爆炸着火事故中泄露后未经回收而渗入地下水中的这个事件整体上都很“荒唐”。
2.从生命健康保护的角度看事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次水污染的主角—苯:其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具有强的挥发性,可以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长期接触会损伤人体神经系统,并引发白血病、癌症等疾病,严重时会引起休克和死亡。
由此可见苯污染了自来水,我们不仅会由于饮用而将其摄入体内,还会因为皮肤接触日常生活用水和吸入从水体中挥发出的苯而在体内富集更多的苯。
我们体内70%-80% 都是水分,人体中的水每5-13天需要更新一次。
它是人体六大营养物质之首,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各种代谢反应中的反应物,是运输营养、排出代谢废物、参与体温调节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生命动力,水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生命的质量。
那么当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时,我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还能从何得到保障?由水在人体内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苯给人体带来的潜在重大危害可以看出,此次水的苯污染事件是十分严重的,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人民群众全方位的治理理应刻不容缓。
2.从生物伦理学角度看事件首先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直接原因为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4号、3号自流沟由于超期服役,沟体伸缩缝防渗材料出现裂痕和缝隙,地下含油污水渗入自流沟,致使局部自来水苯超标。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事件2014-04-18 来源:中国经营网水是生命之源。
公众饮用干净健康水是基本人权。
但是,近年来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却让人们深深震惊,最近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引起全民关注。
这次事件使公众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焦点从雾霾转移到水资源。
中国的水污染程度的确不必雾霾来得轻,甚至可能成为癌症村的重要成因。
我们在叹息之余,也许更应该思考些什么……本文为您盘点近些年影响较大的水污染事件。
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2014年4月11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苯含量严重超标。
苯是应用广泛的工业化学物质,食物和饮水中含有苯会引起呕吐、眩晕、痉挛,大剂量服用甚至会导致死亡。
这次事件引发兰州市民争相抢购矿泉水,一时“兰州水贵”,各大超市的瓶装水被抢空,12瓶水12元涨到100元。
水污染原因依然在调查中。
14日,兰州已逐渐解除应急措施,全市自来水恢复正常供水。
[page]山西长治苯胺泄漏导致河水污染事件2012年12月31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境内的潞安天脊煤化工厂发生苯胺泄漏入河事件。
山西省政府2013年1月5日接到事故报告时,泄漏苯胺已随河水流出省外。
泄漏事件导致河北省邯郸市因此发生停水和居民抢购瓶装水,河南省安阳市境内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
[page]三友化工污染门事2012年5月7日、8日,有网站发表了曝光“三友化工污染严重”的报道,称三友化工向渤海湾排放了强碱性污水,导致周边海域变成了“无鱼生存的死海”、“危及渤海生态”。
三友化工目前纯碱产能为200万吨/年,生产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巨大的产能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
三友化工的废渣堆面积约270万平方米,相当于6400多个篮球场的大小,废渣堆与渤海已经融为一体。
[page]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2012年2月3日中午开始,江苏镇江市自来水出现异味,镇江自来水公司最初的解释是“加大了自来水中氯气的投放量”,但其后两天,镇江发生了抢购饮用水风波。
兰州水污染事件分析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关键词:兰州自来水汞含量超标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自流沟原油泄漏摘要:本文主要是以近期发生在兰州市的关于自来水汞含量超标的事件进行简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意见。
希望通过这次的事件引起社会、政府部门的相关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
正文:2014奶奶4月10日17时至11日凌晨2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远超出国家标准近20倍。
消息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以及广泛的关注,随之兰州市政府宣布24小时内兰州市自来水不宜饮用。
这个新闻事件让人重新审视和思虑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安全。
该新闻事件已经离发生之日已过去数日,但是我们还是得探究其中的缘由。
据新闻数据显示,水厂的检测数据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自来水一分厂与二分厂之间中间段)苯含量为170微克/升,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的标准多达20倍。
苯,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毒,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有极大的损害,是一种致癌物。
究竟,使自来水苯含量超出国家准备20倍的原因是何呢?经过事件的一系列调查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
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是兰州市唯一的一个供水企业,它的水源来自黄河,而检测出水含量汞超标的就是威立雅水务公司的一分厂和二分厂之间的一个管线,一分厂是水处理的预处理厂,从二分厂送出的产出水就是供给全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中间连接一二分厂的自流沟长约三公里,建于上个世纪巫师年代,全程封闭且没有排污口,是混合钢筋泥土的结构。
自流沟的周边分布了许多化工企业,其中有部分化工企业的管线与自流沟是相互交叉的,从自流沟的下方穿过。
本次受污染的自流沟离化工厂仅有一百米的距离。
不难看出,此次水含量汞超标事件其本身就具备了许多的诱发条件,而威立雅水务公司及相关单位并没有做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2014兰州水污染摘要生命最初诞生在水中,水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是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加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水污染日益严重。
水污染对周围环境和各种微生物等都存在很大的危害。
久而久之,也会威胁到人的安全与健康。
2014年4月,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导致苯含量超标,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全人类神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兰州水污染的原因前不久发生的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是水污染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深究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据报道,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原兰化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一渣油罐在1987年发生物理爆破事故,有34吨渣油渗入地下;二是原兰化公司一出口总管道曾于2002年发生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及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渗入地下。
由此可以发现,此次自来水苯污染事故的污染源应该是27年前和12年前中石油的渣油罐泄漏,泄漏的污染物不是直接排向水体,而是渗透到地下,从而污染了土壤。
也就是说,这次水污染是土壤污染导致的地下水污染事件。
相对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特征,所以在这此污染事件中,27年前的泄漏才会在今天发作,因为污染物由土壤层向地下水渗透有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如果认识到这次水污染事件是由土壤污染造成的,那么现在所有的污染处理都只是完成了临时的应急处理。
暂时的水质恢复并不能终结污染,因为污染源是被污染的土壤,如果没有清洁修复,污染就依然存在。
在雨水的渗透作用下,土壤中的污染物会继续向下渗透,将来必然会有新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层。
只要土壤污染没有清除,这种可能性就持续存在。
4·10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一、事件发生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2014年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苯含量为170微克/升,11日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
4月11日上午,新华网率先报道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一事,随后腾讯、新浪、网易等主流网络媒体纷纷主动介入事件报道,引发民众对于自来水安全问题的恐慌,兰州自来水危机正式爆发。
二、事件调查4月11日上午8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在威立雅公司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省环保厅、省卫计委、省工信委等省直部门领导和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兰州市成立了以市长袁占亭为组长的“4﹒11”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兰州市环保局已介入调查。
2014年4月12日13:13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
三、影响与应对针对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一事,兰州市政府2014年4月11日下午做出回应:16时30分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兰州主城区自来水未受大影响,但不建议市民24小时内饮用,政府将每两个小时向市民公布一次检查结果。
兰州各大超市都已聚集了大量抢水的市民,一家矿泉水专卖店门口一度排了几十米长的队伍。
个别便利店里的矿泉水一度涨价,原本20多元一箱的矿泉水瞬间价格翻倍,即便如此,店门口也还是排着长队,店家不得不每人限购一箱。
在兰州,不仅超市内的矿泉水、饮料被抢购一空,就连货架上的牛奶也都被拿空了。
一位市民表示,这次的自来水风波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即使几天后政府公布自来水合格了,也要抱着观望的心态再等上两天。
4月11日上午8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在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一是在第一时间,即4月11日凌晨3时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
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兰州“水污染”引发的危机华图教育娟娟热点概述“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回顾4月11日11时许,有媒体报道称,兰州自来水苯指标严重超标。
11日15时许,甘肃官方通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报告称4月10日17时出厂水检测苯含量118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
11日16时30分,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苯超标属实,称11日凌晨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检出出厂水苯含量为78微克/升,并宣布“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
并表示11日凌晨3时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开始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
随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省人民医院设立“苯污染咨询门诊”,由相关科室专家负责接诊,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免挂号费;医院免费为门诊和住院部患者及家属提供纯净水;兰州市政府每两小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和全社会发布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
12日0时以后,政府承诺为市民免费提供桶装水和瓶装水的“供水点”,第一车水到位。
12日,据媒体报道,兰州当天召开的会议上称,污染原因系某化工企业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
4月13日下午,兰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经初步查明,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
而含油污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发生物理爆破事故使渣油泄出渗入地下所致。
14日,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发布通告称,14日7时开始,已对西固区解除应急措施。
目前,兰州四区全部解除应急措施,全市自来水恢复正常供水。
14日下午,兰州市政府新闻办称,从今天上午10开始,对西固区解除应急措施,停止免费发放矿泉水,市民可以放心安全饮用自来水。
兰州全市自来水已稳定达到国家标准,解除应急措施。
>>>兰州水污染事件回顾经甘肃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监测,截至2014年4月13日19时,兰州市自来水抽样检测数据显示:威立雅水务公司自来水厂1号泵房和2号泵房取样点,安宁区培黎广场取样点,苯含量未检测出;西固区建国宾馆取样点,苯含量为2.15微克/升。
在此之前,17时20分,兰州市召开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通报称,导致此次污染事件的原因是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两水厂之间的自流沟内水体受到了污染,并初步查明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
通报还称,初步判断,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兰化公司一渣油罐曾于1987年12月28日8时50分发生物理爆破事故,有34吨渣油渗入地下;二是原兰化公司一出口总管曾于2002年4月3日发生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具体数量当时未统计)及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渗入地下。
该通报至少说明,这条自流沟早已受到了含油污水的污染。
事件发生以来,作为兰州市民,《法制日报》记者亲历了该事件的整个过程。
“迟到”的公布4月11日凌晨3时,就在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的时候,兰州数百万的市民还大都沉浸在熟睡之中。
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是2007年8月由原兰州供水公司与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公司组建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
据该公司介绍,投加活性炭是为了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
5个小时后,早上7时起,当市民们纷纷起床洗漱、吃早餐、上班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家里水龙头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或许已经被苯污染。
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有毒,也是一种致癌物质。
直到当日11时许,有媒体报道称,兰州自来水苯指标严重超标——国家限值为10微克/升,当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也就是说超标20倍。
此消息迅速在微信、qq群、短信中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市民开始抢购各大小超市的矿泉水。
媒体披露的数据得到了相关部门证实。
11日15时许,甘肃官方通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报告称,4月10日17时出厂水检测苯含量118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
11日12时,市民陆续下班吃午饭。
这个时候,大多数市民依然不知道自来水被污染的消息。
《法制日报》记者在兰州东方红广场一家牛肉拉面馆吃午饭时,该面馆用水依然是自来水。
11日14时许,记者们接到兰州将于14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消息。
这次发布会证实苯超标属实,并宣布“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
出人意料,这次发布会将发现苯超标时间定为“今天凌晨”,也就是说11日凌晨。
至于缘何要将这次事件定为“4·11”事件,因为发布会没有让记者提问,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而有关部门通报的苯超标含量也大幅“缩水”,称4月11日,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检出出厂水苯含量为78微克/升。
从10日17时,到媒体披露出的11日11时,期间超过18个小时。
这引发了市民对事故被缓报的质疑。
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12日在有关会议上称:“从11日7时接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得力到位的,我们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
”这就意味着,兰州市接到报告是11日7时,这与发现的10日17时,也过了14个小时。
采访中,有市民称,自来水被苯污染,关乎数百万市民的饮水安全,如此严重的事故,信息却并不透明。
对此,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苯的检测较为复杂,最终确认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兰州市民王先生质疑,事故发生前一段时间有没有检测?如果有,能否向社会公布前几天的检测数据呢?抢购水等送水4月11日下午,在距离兰州300多公里的甘肃武威出差的李先生,得知“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的消息后,立刻给妻子打了电话让她去买些矿泉水。
当他的妻子急忙到附近超市去买时,发现各类瓶装水已被抢购一空。
事实上,抢购瓶装水是从11日11时、媒体披露出苯超标的消息后就已经开始了,大概到了16时许,市区内各大超市的瓶装水基本被抢购一空。
11日14时50分左右,《法制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兰州市庙滩子附近一家中型超市内采访发现,各类瓶装水的货架早已空空如也。
此时,兰州主城区各地都掀起了抢购瓶装水的热潮,一些小商店甚至将矿泉水的价格大幅提高,牟取不义之财。
11日16时30分,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此时各大超市的瓶装水销售已基本告罄。
在这次发布会上,兰州市长袁占亭表示,已紧急从周边地区调运桶装水和瓶装水,将向广大市民免费提供。
同时,通过城管、消防等部门,定时、定点为大家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兰州水污染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市民生活受影响。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管道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最终造成了此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事件。
这样的事故出现在我国任何一座城市,都会超越地方性,变成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事件。
人们烧水、做饭、洗衣,对自来水可以说习焉不察,但一旦出事,影响会很大。
有的城市搞市政施工,会发停水停电的通知,预告性的措施尚且让人深感不便,突发的自来水污染,更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双重影响。
近些年,公共安全事件多发,一个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即除非极端特殊,应当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
兰州自来水污染,企业和政府都有应对,但站在市民基本生活、城市公共安全的角度,人们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安全责任高于调查规则。
此次兰州自来水污染,人们有疑问,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并采取停水措施?根据报道,从发现水厂的自流沟有问题到停水,中间有10多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里,一些兰州市民还在饮用已经有问题的自来水。
对此,自来水公司负责人的回应是,“不能一发现有问题,就关水,必须确定污染源性质。
”企业有自己的考虑,这可能还被认为是按规则办事,行为有合理性。
但换个角度看,这即使有理有据,于民又情何以堪?规则、秩序,当然重要,这也是处理问题的基本依循,但刻板执行,就可能降低对市民生活处境的体察和观照,显得过于刚硬和冰冷。
调查证实了苯超标,这是调查的结论;但苯超标的水在调查结论之前已被人们使用,这是生活的事实。
企业说自己没有停水的权力,停水涉及公共性,决策需要政府作出,就算这样,人们饮用有问题的自来水这一事实是否必须发生?城市对居民基本用水安全的保障,如何摆脱受制于企业的调查信息?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公共事件发生后,应当尽快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也就是说,哪怕对相关信息还没有全面的判断、深入的分析,事态的初步情况也应向社会发布。
如果非得等到查清事情的缘由,再来说明,很可能已经晚了。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此次不是苯超标,而是更危险的物质进入自来水,后果会怎样?如果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习惯是先考虑调查结果,而非让民众尽早避免风险,生活的安全将何以建立?此次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央第一巡视组及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让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这是对安全责任的明确强调。
作为一个事故,在各方努力下总会过去,但这些年,在一些城市,水电气等基本生活领域频发安全事件,脆弱性不断凸显,风险大量存在。
如何消除风险的源头,此为根本。
即便一时解决不了,仍然需要把信息发布及应对做得更好,把安全责任置于第一位,第一时间降低安全的脆弱性,不仅自己问心无愧,更要让社会不感到遗憾。
兰州水污染事件:前后抵牾的危机公关作为万物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近日发生的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几乎引起了全民关注,堪称近期关系公共民生的舆情热事。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截至发稿时止,以“兰州水污染”为关键词,出现的新闻及转载数量高达17,400,000篇,热度达到“赤色”级别。
无论是在主流媒体场还是草根舆论场,均引起热烈讨论。
15日,官方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刊文谈兰州水污染事件,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17日,都市类报纸《新京报》继续跟进,刊文《十问“兰州水污染” 专家称绝非个案》。
而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纷纷从兰州市自来水的唯一供给方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切入,揭秘其“中国生意”背后存在的不轨和问题。
尽管最后据相关部门声称,此次事件的根源在于两次历史事故导致的中石油管道泄露,兰州自来水已恢复全面供应,然而无论是兰州市政府,还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在通报时间和信息发布方面,均引发了坊间的一片质疑之声。
首先,发布时间的延宕,权威信息的前后抵牾,特别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沉默18小时”,让这场水污染风波显得浑浊不清,乃至引发公众的巨大焦虑和不满。
4月10日17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严重超标。
但直至一天之后,权威部门才正式公布水污染事件。
12日,兰州有关部门在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声称,是中石油原油管道泄漏造成了自来水苯超标。
而一天之后,当地再次宣布,是两次历史事故造成的渣油泄漏导致了水污染的发生。
而这也成为了本次事件的最后定论。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相关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发布上的不作为、乱作为,自来水污染事件在坊间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不少当地居民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爆料,兰州市民纷纷抢购矿泉水、纯净水、桶装水,甚至连酒类都成了抢购对象,焦虑与不安情绪充斥了这座西部城市。
其次,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特别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回应,均显得闪烁其词、含糊不清,让公众和媒体不得不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例如,在回应“沉默18小时”,即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公布自来水苯含量超标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负责人如此辩解“不能一发现问题,就关水,必须先确定污染源性质”,并认为应由政府负责信息发布。
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11日的事故原因分析会上,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曾当场质问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董事长姚昕,管道“怎么能半年检测一次?”而姚昕坦承“以前判断有无污染仅靠水表面有没有油花。
”回过头来,公众或许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中寻求如何面对水污染危机的答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张晓健对媒体表示,兰州水污染绝非个案,其共性的风险主要存在如下五个方面:产业布局、风险管理、政府监管、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供水体制本身。
其中,风险管理、政府监管、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问题,只要相应重视,便能得到较好的处理,但至于产业布局产生的问题,则是畸形发展所造就的,较难改进。
而最具难度的则是供水体制产生的“天然垄断”问题,如按照行政区域设立众多独立的垄断小公司进行运营,在这种情况之下改善服务、提高水质,“就变得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