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州段水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生态敏感性评价是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指标法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兰州段各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段的生态敏感性较高,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黄河流域兰州段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指标法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兰州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压力。
2. 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黄河流域兰州段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丰富但不均衡。
黄河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为兰州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南北水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间水资源争夺问题突出。
第二,土壤侵蚀严重。
由于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较为严重,导致黄河水质受到污染。
第三,植被覆盖率低。
兰州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植被恢复能力较弱。
以上生态环境特点对生态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种评估方法。
目前,研究人员对于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方法和基于综合指标法的方法等。
3.1 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主要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估生态敏感性。
兰州黄河保护措施引言作为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之一,黄河在兰州市境内流经328公里,并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水污染等问题,这对兰州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黄河,兰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旨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用的平衡。
1.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兰州市积极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该机制通过对黄河流域上游进行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生态补偿,促进水资源的保存和合理利用。
在兰州市境内,通过设立生态公益林、生态移民安置区和生态补偿基金等措施,实现了对黄河流域的长期保护。
2. 水资源管理与调控兰州市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与调控,保障黄河的持续供水。
首先,建立了全面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水资源监测、调度和分配系统。
其次,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对黄河流域的水源地进行管控和保护,确保水质安全。
同时,加强对黄河河道的疏浚和修复,以保证正常的水流通畅。
3. 沙漠化治理和土地恢复在黄河流经兰州市的过程中,土地沙漠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了治理沙漠化,兰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沙漠化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土地沙漠化的情况。
其次,采取机械治理和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沙漠化治理。
此外,还加强了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和植被恢复的力度。
4. 黄河水污染治理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期以来受到了水污染的侵害。
为了治理黄河的水污染,兰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质监测和排污企业的监管,对违法排污行为实施严厉处罚。
其次,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建设,确保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此外,兰州市还加大了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兰州市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环境保护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建议背景兰州市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黄河兰州段西起八盘峡,东至乌金峡出境,全长152公里,其中市区段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全长45公里。
该段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沿途接纳了大量城市污水和垃圾。
2004年兰州市每天排出7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量和2500吨城市垃圾量。
由于资金困难,治理滞后,致使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加剧,部分地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地受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
建议内容为确保兰州市生产及生活用水安全,兰州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实施综合整治。
一是城区污水处理厂和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16.65亿元,至2010年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日均80万立方米。
二是泄洪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洪道治理、南河道治理、南山防洪三大工程,总投资41.48亿元。
三是黄河河堤建设工程。
黄河兰州市区段左右河岸线长约95公里,现有达标河堤57公里,尚需建设达标河堤19公里,约需资金2亿元。
四是黄河沿岸道路建设工程。
兰州市沿黄河两岸规划有两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两条道路全长64.76公里,已建成47.41公里,目前还有17.35公里待拓建,总投资12亿元。
以上项目共需资金72.13亿元。
因此,建议国家对兰州市黄河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使该项目尽早上马,更好地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专家点评黄河兰州段水质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兰州市的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且也影响到整个黄河中下游沿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通过以上综合整治,可使兰州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黄河兰州段水质由2003年的Ⅱ类达到Ⅰ类。
大陆桥视野关于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的建议6200/429。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黄河上游的兰州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水源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兰州市水源水污染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以期揭示目前的水污染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兰州市的水源情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的上游,毗邻祁连山脉,其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以及周边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兰州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源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调查水源水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采样和分析实验。
通过对兰州市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样进行采集,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结果。
首先,兰州市的水源普遍存在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超标问题。
这些物质会对水体形成浑浊,不仅影响水的可见度,还对水生物造成威胁。
其次,氨氮和COD(化学需氧量)含量也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农业、畜牧业和工业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有害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存在,这些物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在评估水源水污染风险时,我们考虑了多个因素。
首先,我们考虑了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确认了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存在多种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胶体物质、氨氮、COD等。
这些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可能会对水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我们考虑了当地的排放和污染控制情况。
尽管兰州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污染治理措施,但随着工业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控制污染的难度也在增加。
最后,我们还考虑了兰州市的环境敏感性和水源的可恢复性。
兰州市周围的生态环境脆弱,水源的恢复可能面临很大困难。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评估结果,我们认为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水污染风险较高。
为了保护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管理。
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一、检测背景:黄河水质状况受水资源总量减少和水污染双重影响日益严重。
去年出现了几十年少遇的枯水期,而今年上半年,黄河来水量是50年来同期最少。
这意味着黄河的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兰州段:黄河在兰州市穿城而过,周边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沿途接纳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黄河支流湟水河在进入兰州市之前,己受到严重污染,根据1999-2000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湟水河非离子氨、铅、硫酸盐、粪大肠菌群、油、总磷6项指标超过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对黄河兰州段水质己造成影响。
由于来水量减少,黄河净污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该河段水质状况呈现不断恶化态势,据上游局水质监测中心 1-6月份监测数据显示,中山桥、包兰桥、五佛寺断面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质在Ⅲ一Ⅴ类之间,水体污染呈现以生物、有机物污染为主的特征,主要污染为氨氮、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个别断面粪大肠菌群、总氨超标。
另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在此段屡有发生,如2003年4月22日兰州机车厂油污泄漏,排入黄河的油污达3000立方米;5月18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油污泄漏,入河固体型渣油达6-7吨,石油类达2.6吨,石油类超标高达3.8倍;6月 10日伏龙坪一油罐车发生颠覆事故,流入黄河的柴油达4吨之多。
上述事件造成该河段一定范围内的严重污染。
水环境状况的继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和水资源矛盾的加剧,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己成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大重要障碍。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己向我们亮出"红灯"。
因此,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防治黄河兰州段污染,近年来,兰州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加强了5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大、中企业限期治理等强制措施;全市拥有50张病床以上的54家医院全建起了污水处理装置,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还很低,仅为37%;水污染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甘肃兰州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加剧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甘肃兰州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困扰这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兰州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兰州水资源短缺问题兰州地处内陆河西走廊,地理环境相对干旱,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该地区的难题。
据统计,兰州地区的日平均水资源量约为X,远低于国家生活用水标准需求量。
这使得居民、农业和工业用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制约了兰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面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加大水资源补给的力度。
充分利用兰州周边的天然水源,开展水资源的调水工程,引入其他地区的水源补给兰州,增加兰州的水资源供应。
2. 推动节水意识的普及。
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规模开展节水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从每个人的细微之处入手,累积起节水的力量。
3. 改善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用水占据了兰州总用水量的大部分,因此改善农业用水效率是提高整体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
可以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的水利效益,并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兰州水污染问题加剧除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兰州还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由于日益增长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兰州的水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兰州河流中的废水排放、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城市排污等问题都导致水体质量急剧恶化。
针对兰州水污染加剧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
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水污染监测体系,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取缔,提高整体水体质量。
2. 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
鼓励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高污染产业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对水资源的压力。
3.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及治理情况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张龙(112080503031)陈大林(112080503022)彭超(112080503028)郭辉(112080503104)李海龙(112080503076)冯挣(112080503066)2011年12月3日一、黄河兰州段总体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二度流经我省,第一段河流沿岸像草原地带尚无污染,第二段再度流入甘肃后,经临夏、永靖、兰州靖远、景泰等地流向宁夏自治区。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 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占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
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 西起八盘峡,东到榆中县东乌峡,北至榆中乌金峡出境。
由兰州排入黄河的污水量达到每年1亿吨, 其中生活污水6000多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7.9%。
黄河作为兰州市区最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为兰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目前黄河面临着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的状况, 而且污染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污染形势严峻。
二、污染程度以及主要从在的问题2.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工业废水是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主要污染。
根据2001年兰州市20 家重点污染源调查, 工业企业用水总量为29.584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5168.70万吨, 经过处理达标量2595.40万吨, 处理达标率为59.7%。
2004年兰州市重点源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009.10t,工业废水中悬浮物1659.30t、化学需氧量2 927.80t、生化需氧量206.40t、镉0.160 t、铅0.700t、六价铬0. 210t、砷0.350t、挥发酚1.990 t、氰化物0.850 t、石油类164.44t、硫化物12.28 t、氨氮438.21 t。
生活污水排放量由1997年的5860.4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 795.89万吨, 平均每年增加191万吨。
2002年以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 但是降幅比较小, 总量相对还是比较大, 占废水总量的55% 以上。
府称在24小时内自来水不宜饮用。
4月12日,记者从兰州市委市政府、环保和相关区县等部门在西固区政府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此次自来水苯超标的源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
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在会上说,受到苯污染的是兰州威立雅公司自流沟的4号线。
他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挖掘出的泥土中发现了原油,目前尚未挖到泄漏的管线,不过泄漏点已经确认,施工人员仍在进行挖掘作业。
然而,在随后的采访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从最初的源头直指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管道泄漏,到苯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泄漏,再到泄漏原因未能完全确定,兰州“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发生以来广大民众存在诸多疑虑,大家在关心自来水能否及时达标供应的同时也在追问,事情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泄漏的责任应该谁来承担?为何事件真相迟迟不向公众公开?苯超标原因一改再改4月11日,兰州市城区唯一的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被检测出苯含量严重超标。
当地政兰州“4·11”自来水污染事件追踪:真相为何姗姗来迟?谁担责谁买单?员王金生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王金生表示,初步判断,兰州自来水中的苯来源于兰州石化20世纪80年代发生泄漏事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
针对回应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3日向记者表示,初步判断,此次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应是周边油污造成的,根据目前调查排摸的情况,周边企业生产装置及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对本次事件,调查组正在作更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判。
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副组长郑志强表示,根据环保专家现场初步分析判断,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本刊记者/幻雪S harp C omments 锐评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苯超标的直接原因,下一步调查组将对从探坑中提取的含油废水进行化验,进一步从技术层面核实含油污水与自流沟内苯超标水体的关联性。
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黄河,这位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河流,孕育了千百年来多个民族的文明和繁荣。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黄河的水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次文章将重点对兰州至青海西宁段的黄河水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为了真实地反映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的水质状况,我们在该区域选择了10个采样点进行水质监测。
在采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国家标准方法来检测水样中常见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悬浮物、PH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等。
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显示,兰州至青海西宁段的黄河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该区域的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较高,分别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这表明在该区域存在着过多的农业化肥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而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PH值的检测结果显示,兰州至青海西宁段的黄河水体呈现中性偏碱性,超过了国家标准中的允许范围。
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周边大量工业活动和城市排放所致,导致水体的酸碱性失衡。
同时,我们还发现溶解氧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要求,这说明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的问题。
溶解氧对水中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低溶解氧含量将会对水中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指标也都超过了国家标准的一级标准限值。
这意味着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体中存在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构成了风险。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和城市污水的处理工艺,减少对黄河的直接排放。
其次,加强工业企业的治理和监管,限制其对河流的污染排放。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希望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加大对黄河水质问题的治理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母亲河,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清澈的天空和碧波荡漾的河流。
通过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我们对该区域黄河水质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分析与污染防治黄河作为兰州市区最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为兰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的状况,而且污染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开展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现有的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水污染本身、环境容量、污染物质结构、主要来源、污染水平、演变过程以及流域纳污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如对水体污染物变化规律与特征的研究,水质污染状况分析和防治对策的研究,有机污染物挥发特性研究,环境激素的污染水平研究,随机水环境容量研究,水污染规划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控制研究,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物污染规律与变化趋势。
而本文通过1996~2007年度黄河兰州段水质变化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水质类别,找出主要污染物,分析水环境质量总体污染变化趋势,对采取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增强兰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监测分析(1)监测方法1997年以前,黄河兰州段监测断面设置与“八五”期同,即西起刘家峡水库,沿途经小川、涅水桥、新城桥、中山桥、包兰桥断面,全程118㎞。
1998年经过优化布点,将黄河兰州段的断面调整为西起扶河桥、沿途经湟水桥(支流)、新城桥(省控)、包兰桥(国控)、什川桥5个断面,全程长70.5㎞,其中支流徨水桥为省控断面,其余4个断面均为国控断面,每个断面均设左、中、右三个采样点。
1996~2002年于枯水期(3月)、丰水期(8月)、平水期(10—11月)各监测2次,每次3天,全年共3期6次18天;2003年枯水期2次6天,丰水期1次3天,自2004年9月份开始,执行国家环保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监测时间改为1、3、5、7、9、11月各1次,每次1天,故2003年的监测次数为枯水期2次6天,平水期1次3天,9月、11月各监测1次,一次一天,全年共5次11天;2004、2005年各监测6次共六天。
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一、检测背景:黄河水质状况受水资源总量减少和水污染双重影响日益严重。
去年出现了几十年少遇的枯水期, 而今年上半年, 黄河来水量是50年来同期最少。
这意味着黄河的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兰州段:黄河在兰州市穿城而过, 周边工业集中、人口稠密, 沿途接纳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黄河支流湟水河在进入兰州市之前, 己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1999-2000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 湟水河非离子氨、铅、硫酸盐、粪大肠菌群、油、总磷6项指标超过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 对黄河兰州段水质己造成影响。
由于来水量减少, 黄河净污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使该河段水质状况呈现不断恶化态势, 据上游局水质监测中心1-6月份监测数据显示, 中山桥、包兰桥、五佛寺断面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水质在Ⅲ一Ⅴ类之间, 水体污染呈现以生物、有机物污染为主的特征, 主要污染为氨氮、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个别断面粪大肠菌群、总氨超标。
另外,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在此段屡有发生, 如2003年4月22日兰州机车厂油污泄漏, 排入黄河的油污达3000立方米;5月18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油污泄漏, 入河固体型渣油达6-7吨, 石油类达2.6吨, 石油类超标高达3.8倍;6月10日伏龙坪一油罐车发生颠覆事故, 流入黄河的柴油达4吨之多。
上述事件造成该河段一定范围内的严重污染。
水环境状况的继续恶化, 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和水资源矛盾的加剧, 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己成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大重要障碍。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它己向我们亮出"红灯"。
因此, 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防治黄河兰州段污染, 近年来, 兰州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加强了5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大、中企业限期治理等强制措施;全市拥有50张病床以上的54家医院全建起了污水处理装置, 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还很低, 仅为37%;水污染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针对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划定重点防治区域,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农业面污染源的防治,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的工程建设。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灾害;防治;对策;黄河上游1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陆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水污染调查、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污染集中在黄河上游干流兰州、包头河段,污染历时集中在平、枯水季节。
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水质污染向干流和一些支流蔓延,一些河段在汛期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6-2000年黄河上游干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兰州至呼和浩特市段,水质为Ⅳ-劣Ⅴ类水,主要是有机污染物,污染物为高锰酸钾指数、氨氮、CODGV、总磷、总铅、总汞等。
黄河上游入黄支流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支流大夏河多为Ⅳ-劣Ⅴ类水,其污染物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内蒙河段支流全为Ⅳ-劣Ⅴ类水,其污染物为总汞超标。
从总体来讲,黄河上游水质较好,但在城市若干河段、支流的水资源污染严重。
干流兰州以上地区由于污染源较少,水质较好,为Ⅱ-Ⅲ类水,兰州以下由于支流汇入和工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等原因干流水质很差,为Ⅳ-劣Ⅴ类水,其汛期水质相对要好于非汛期水质。
黄河上游干流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局部河段由于排污影响,存在局部的重金属污染、油污染、有机毒物污染和无机营养物污染。
2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黄河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三方面,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是一种短时间甚至瞬时爆发的灾害,具有较强的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而水污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患,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其造成的灾害范围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失去警觉。
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受污径比影响,因此径流量越小,污径比相对越大,从而形成“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及治理情况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张龙(112080503031)陈大林(112080503022)彭超(112080503028)郭辉(112080503104)李海龙(112080503076)冯挣(112080503066)2011年12月3日一、黄河兰州段总体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二度流经我省,第一段河流沿岸像草原地带尚无污染,第二段再度流入甘肃后,经临夏、永靖、兰州靖远、景泰等地流向宁夏自治区。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 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占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
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 西起八盘峡,东到榆中县东乌峡,北至榆中乌金峡出境。
由兰州排入黄河的污水量达到每年1亿吨, 其中生活污水6000多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7.9%。
黄河作为兰州市区最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为兰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目前黄河面临着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的状况, 而且污染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污染形势严峻。
二、污染程度以及主要从在的问题2.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工业废水是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主要污染。
根据2001年兰州市20 家重点污染源调查, 工业企业用水总量为29.584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5168.70万吨, 经过处理达标量2595.40万吨, 处理达标率为59.7%。
2004年兰州市重点源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009.10t,工业废水中悬浮物1659.30t、化学需氧量2 927.80t、生化需氧量206.40t、镉0.160 t、铅0.700t、六价铬0. 210t、砷0.350t、挥发酚1.990 t、氰化物0.850 t、石油类164.44t、硫化物12.28 t、氨氮438.21 t。
生活污水排放量由1997年的5860.4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 795.89万吨, 平均每年增加191万吨。
2002年以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 但是降幅比较小, 总量相对还是比较大, 占废水总量的55% 以上。
从工业废水区域排放情况看, 2004年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污染物均以西固区为最大, 生化需氧量、镉、铅、六价铬、砷、酚、氰化物均集中在西固区, 由此可见西固的水质污染较严重。
从工业废水行业排放情况看, 废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镉、铅、六价铬、砷、氨氮等污染物均以石油加工业为最大。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兰州市地表水分析的项目规定为25 项, 即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氨氮、总氮、总磷、LAS、电导率、硫化物、氟化物、砷、铅、镉、铜、锌、汞、硒。
枯水期22 项(水温除外)监测指标中, 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34.78 倍外, 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 有5项污染物一次浓度超标, 其超标率依次为粪大肠菌群66. 67% 、化学需氧量22.22% 、石油类和挥发酚均为18.52%、总磷11.11%。
丰水期22项监测指标中, 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56.93倍外, 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 粪大肠菌群超为93.33%, 其余各项一次浓度均不超标。
平水期22项监测指标中, 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14. 95倍外,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 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83. 33%, 其余各项一次浓度均不超标。
全年22项指标中氰化物、硫化物、汞、硒、镉未检出, 粪大肠菌群年平均值为384232个/L, 超标38.42倍, 其余项目年平均值均不超标。
5项污染物一次浓度超标, 其中分大肠菌群年超标率为85.1%, 最大值超标倍数为237.0倍; 挥发酚、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年超标率均为6.9% , 其余最大超标倍数依次为2. 2倍、1.0倍、0.3倍、0.15倍。
有报告指出, 黄河兰州段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粪大肠菌群和总氮, 其中粪大肠菌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
粪大肠菌群来源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粪便, 是判断水质是否受生活污水污染的重要指标。
现时, 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按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量16万m3/d, 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按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量20万m3/d, 然而在资金安排和建设进程上忽视了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 缺少相应的污水管网系统收集生活污水, 污水厂污水处理水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规模, 出现有污水厂无污水处理的现象, 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排黄河, 造成黄河兰州段粪大肠菌群和总氮严重超标。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 径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大是黄河水污染的自然因素。
根据兰州水文站资料统计, 1980年至1989年平均含沙量为0.89kg /m3, 1998年平均含沙量为1.288 kg /m3。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增加, 将地面大量污染物质带入黄河。
由于河水中悬浮的泥沙使河水浑浊, 降低了河水的透明度及复氧能力, 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存在显著的吸附作用。
径流量的变化, 枯水期黄河水流量小、流速慢, 水体稀释与自净能力较差, 使纳污能力降低, 加大了水体的污染。
工程建设对水量调节、拦蓄泥沙起了重要作用。
但工程建设期间, 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 竣工时未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部分就留下来, 这也是水体污染的来源之一。
水库蓄水后, 原库区内的杂草、有机物、腐殖质等腐化分解, 水温结构的变化利于浮游动植物及底栖生物的繁殖和发展, 消耗了水中溶解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再是水库集中排沙时, 使水库下游河水含沙量骤增, 泥沙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 致使水质在一定时期内变劣。
黄河兰州段主要支流有湟水、大通河、庄浪河、祖厉河。
其中, 湟水河的污染对黄河兰州段的水质影响较大, 湟水河上游流经青海省西宁市及民和、乐都等地, 沿途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与二级支流大通河汇合时又接纳了大通河沿岸的1300万吨工业废水, 使湟水河污染较重。
根据多年监测结果, 湟水河中浓度较高的污染物有6价铬、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非离子氨、总磷、粪大肠菌群, 上述污染物直接影响着黄河兰州段水质质量。
兰州市城市发展与人口发展已不协调。
据统计1997年全市人口280.46万, 2005年达311. 74万,预计到十二五末期,人口将达到420万。
城市地域的局限, 城市空间狭小生活需求量增大, 生活污水量逐年增加, 大多数污水未经处理直排黄河,加之两岸乱倾倒垃圾, 是形成黄河兰州段水体呈生物性、有机性污染的主要因素。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还未能跟上, 相当数量生活污水和部分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排放。
黄河兰州段河段两岸分布着许多炼油、化工、制药、纺织、热电、冶金、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
并且许多企业污水排放点都集中在黄河兰州段中上游地区, 工业废水排入黄河后对下游产生严重的影响。
工业废水对本河段水源的污染最为严重, 且以有机物污染为主。
这与兰州市以石油、化工、机械、纺织、冶金、能源为主的产业布局有着密切关系。
在兰州有一条穿城而过的 黑龙 , 西起西固兰炼、兰化, 经市中心张掖路、庆阳路, 再抵达雁儿湾。
这条“黑龙”就是兰炼、兰化的工业污水直排管线,建于上世纪50年代。
这条长达40 km的油污干道管线已超期服役老化脆弱, 一旦发生破漏, 后果不堪设想。
据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2003年对黄河甘肃段70个重点入黄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示: 年入黄量在500至100万立方米的排污口有26个, 其中兰州段为18个。
从排污口污废水入黄量来看, 兰州段最大, 年纳入量2. 539亿立方米。
据查, 仅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长达26. 77 km 的油污干管的排污口, 每小时的排污达3550t ,其次是白银段, 年纳入量1.131亿立方米。
从排污口污染物入黄量来看, 仍是兰州段占居首位, 主要污染物年入黄量为31. 89 万吨; 其次是白银段, 年入黄量为6. 75 万吨。
兰化合成橡胶厂焦油水、兰化化肥厂甲醇废水、煤粉黑液和炭黑水、兰炼催化剂污水、兰石含酚废水和兰州助剂厂的生产废水等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黄河的生态安全和水环境质量。
水资源保护规划没有得到全面实施,流域内各支流的水资源保护规划虽然已出台多年, 但由于各地政府重视不够、资金不落实等各种原因, 至今实施得很少。
另外, 由于这些规划编制得较早, 有些内容已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应对其进行修订, 以做到及早全面实施。
三、建议措施针对严重的生活污水污染, 首先短期内必须加大对兰州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改善污水的收集现状和提高向污水厂输送污水的能力; 其次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 参考广州生活小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及运行研究、小区生活污水的治理方案的经验, 详细调查兰州市各生活小区污水的成份和特点,将原来固有的末端治污的观念改变为源头治污,以此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从而改善缺水和污水成患的矛盾。
四、当前对污染治理的状况自据了解,2009年以前,兰州市近郊四区共建设排污管网管道633.2公里,其中污水管网255公里,雨污混流管网378.2公里,日污水排放量约55万立方米,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管网占全部管网的46%。
共有4座污水处理厂。
目前,兰州市城区污水实际处理量约为33 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率约为60%。
远郊县区仅永登县建有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7000立方米/日。
从2009年起,涵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我市城区污水“全收集”工程项目全面启动,此项概算总投资达7.91亿元的惠民工程,计划用3的时间,铺设排水管网总长度301公里,建设3座污水提升泵站。
通过两年多的工程建设,目前基本实现了污水“全收集”的总体目标。
截至目前,兰州污水“全收集”项目管网工程已累计开工建设总长206.49公里,完成管道安装94.26%,共计194.63公里,盐场、金城关2座泵站已完成土建工程的90%,部分设备已开始安装。
与此同时,城区污水主干管建设工程已完成,基本建设完成了城区部分无排水管网路段及节点的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主次干道雨水、污水分流,改善了城市排水管网的收集能力,初步解决了排水管网输送能力低的问题。
目前,服务于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盐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工程已全部竣工。
西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除了进水和出水局部管网因拆迁未完工外,其余工程全部完工。
此外,新建的西固污水处理厂、盐场污水处理厂有望年底投入运行,雁儿湾改扩建工程都已竣工,已于2011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然而在建设工程中,管网建设大打折扣。
据新华网消息,由于交通、资金和道路提升改造等因素,兰州市政府拟对“全收集”管网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进行调整,调整后将建设排水管网200余公里,污水泵提升站3座,今年完成“全收集”管网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