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法治国家里1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册)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为什么同一个人,身份却不同?(在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是不变的吗?)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2.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如家庭成员)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如邻居、老乡等)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如同学、同事等)3.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的原因:①通过父母的抚养,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人是否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联系?)不能。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6.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③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7.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8.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案例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识法治国家的内涵,认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通过将现代法治与古代法家之“法治”做对比,理解现代法治国家的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3.通过探究关于法治国家的相关论述,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
情境与问题1.通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理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
2.通过将现代法治与古代法治、人治做对比,认识现代法治国家的特点。
3.通过查阅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权威文件或时事新闻资料,认识建设法治国家的举措。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读法、交流法,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点。
2.通过交流法、研讨法、社会调查法,探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点。
2.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难点。
难点1.法治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PPT出示课件1)从神治到人治再到法治,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也是治国理政方式的变革。
法治不是简单的概念推理或口号呼吁,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部署,体现了我国将法治作为通往现代化基本路径的坚定选择,代表着我国在治国方略、治理体系和执政方式等方面实现了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法治文明的角度认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识法治国家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主题探究探究活动(一)法治国家的内涵1.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PPT出示课件2)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开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新征程、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确定了建成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步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法治文明在内的政治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础测试时间:25分钟1.(2022辽宁沈阳十二中期中)“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下列对法治理解正确的是()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②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③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④法治要求实行善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2022安徽安庆期末)“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法治要求实行善治B.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C.有法律制度就是法治D.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3.(2022河北秦皇岛青龙期末) 2021年10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陆地国界法、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
我国制定的法律应()①反映社会发展规律②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③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④都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2022湖南平江期末)九年级同学小华收集整理了2021 年正式施行的新法新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
这反映了()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③我国实行良法之治④只要加强立法工作,就能建设法治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A.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B.法治要求实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C.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D.法治中国,正在路上6.(2022安徽安庆期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到民法典,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制定慈善法、中医药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治国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这反映了依法治国需要()A.科学立法,要求所立之法具有正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B.严格执法,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C.公正司法,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D.全民守法,做到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7.下面漫画表明()A.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B.法律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C.建设法治中国就要消除差异,实现均等D.我国法治建设蓝图已绘制完成8.“法者,治之端也。
生活在民主国家一、民主的足音(一)民主的含义1.“民主”在古希腊语中的本义是“人民的统治”,意思是国家由人民治理或由民众作主。
2.在历史上,“民主”的提出是和“专制”相对应的。
3.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三)中国探索民主道路的历史进程1.近代中国对民主道路的探索。
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民主之路的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不管是江西瑞金的“红色苏维埃”还是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式。
(2)新中国成立: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终于建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4)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四)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历史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二、新型的民主(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民主的重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1.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
2.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一)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问题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第一,我国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二,我国法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三,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对我国法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一致性(二)专题二“民事权利与义务”的重点、难点问题1.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构成要素和产生特征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一定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事件和行为2.物权的种类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的重点、难点问题1.合同的法律特征和合同的订立法律特征:(1)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2)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3)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4)一经成立生效后必须共同遵守。
订立合同:要约和承诺要约条件:(1)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2)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3)要约必须由特定人发出;(4)要约必须向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5)要约应送达受要约人,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必须具备的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2)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4)承诺要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5)承诺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2.合同重在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违约责任强制实际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四)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1.劳动争议的处理含义和类型处理的方式:调解、仲裁和诉讼2.经营者的义务10项内容(五)专题五“家庭与婚姻”的重点、难点问题•1.如何区分家庭暴力与虐待?•定义•区别:特征,表现方式•2.关于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事实婚姻”•含义•无效婚姻•(六)专题六“法律救济”的重点、难点问题•1.各诉讼法的共有原则•(l)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