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及处理

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及处理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及病史摘要 冯达春,男,50 岁于2017-08-16 16:09 入院,入院诊断:1、慢加急性肝衰竭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合并原发性腹膜炎3、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4、胆囊结石5、胰头囊性占位原因待查6、双侧颈部包块原因待查。入院原因:反复乏力、腹胀、皮肤黄染伴双下肢水肿1+年,再发加重4 天。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由病前150-200g/ 餐降至约100g/ 餐,腹部饱胀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患者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考虑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后出院。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多次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经治疗上述症状稍有缓解。4 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症状明显加重,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自行服用保肝、利尿药物(具体不详)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1 天前,患者遂于龙泉驿中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肝功:ALT 27U/L ,AST73U/L ,ALP159U/L ,GGT27U/L,TBIL 306、5umol/L ,IBIL 184、umol/L ,

DBIL 121、8umol/L ,TBA236、1umol/L 。血常规:WBC6 、57*109/L ,HB 80g/L ,PLT 31*109/L 。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 ,予以保肝、利 尿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疗,由龙泉驿中医院 转院至我院,以“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收治入院。既往史:无。过敏史:无。个人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 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 T: 36、4C P : 81 次/ 分R : 20 次/ 分BP : 121/68 次/ 分。查体:发 育正常, 营养中等,体型适中,自主体位,正常步态,慢性病容,表情 自如,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膨隆,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剑下未扪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肝区 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头颅大小正 常,左侧乳突后方可见大小约5*4cm 得包块,皮温正常,质硬,无红 肿、破溃,未扪及波动感。耳廓畸形,双侧乳突无压痛。左侧颈部可见大 小约3*6cm 得包块,皮肤完整,皮温正常,质韧,无红肿、破溃,未扪 及波动感。右侧颈部可见大小约1*2cm 得包块,皮肤完整,皮温正常, 质韧,无红肿、破溃,未扪及波动感。锁骨上窝处可见大小约5*5cm 得包块,皮肤完整,皮温正常,质硬,无红肿、破溃,未

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

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相关知识 1、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 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临床分类 命名定义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3、常见原因 3.1 病毒:肝炎病毒(主要是乙肝病毒),还有巨细胞病毒等其他病毒。 3.2 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异烟肼、利福平、化疗药、酒精、毒蕈等)。 3.3 细菌:败血症,持续感染。 3.4 其他:肝脏缺血缺氧、肝豆状核变性、肝移植后等。 4、肝性脑病分期见肝硬化护理常规 一护理问题/关键点 1、呼吸困难 2、腹内压 3、腹水 4、脑水肿 5、肝性脑病 6、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消化道出血 8、肝肾综合征 9、感染 10、黄疸 11、凝血功能障碍 12、营养 13、实验室检查 14、教育需求 二评估 1、神经系统肝功能衰竭患者可出现脑水肿及肝昏迷。脑水肿是爆发型肝衰死亡的主要原因 1.1 评估神志、瞳孔、四肢活动情况,有无头晕、头痛、意识障碍 1.2 评估是否有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精神、性格及行为有无异常表现,双手是否有扑翼样震颤等 2、呼吸系统肝硬化患者肺内血管病理性扩张,增加肺部血管病理性扩张,增加肺部右到左的血液分流, 可以导致低氧血症;另外,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肺部感染。低蛋白患者还可以导致胸腔积液 2.1 给氧方式,氧饱和度、血气情况,昏迷的患者需要注意评估是否有舌根后坠 2.2 呼吸音、呼吸频率、型态,肝昏迷患者可有过度通气 2.3 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性状、颜色和量 2.4 胸片、胸部B超、CT以及痰培养结果 3、心血管系统:评估容量是否充足:心率、心律、血压、CVP、水肿程度、进出量 4、胃肠道系统:肝功能衰竭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因免疫力下降还可以出现自 发性腹膜炎。需要评估: 4.1 腹内压力 4.2 饮食及食欲情况,有无胃潴留、呕吐 4.3 肠呜音、腹胀、腹痛、以及腹壁静脉曲张、痔疮等 4.4 大便颜色、性状、量以及次数 4.5 消化道出血征象 4.6 腹部B超,检查是否有腹水。有腹水患者监测腹围 5、泌尿系统警惕出现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是指肝功能衰竭伴进行性、功能性肾功能不全。临床主 要表现为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和氮质血症。需要评估: 5.1 尿量、颜色、是否浑浊,进出量是否平衡 5.2 肾功能 6、感染征象:肝功能衰竭患者易并发感染,需要关注体温及白细胞及培养结果。患者可出现腹膜炎、肺 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注意观察相应的感染征象 7、皮肤、肌肉系统 7.1 皮肤瘀斑、粘膜出血情况,蜘蛛痣以及肝掌 7.2 有无黄疸、肝病面容 7.3 水肿情况,皮肤是否完整,四肢肌力 8、化验检查 8.1 血糖:由于糖原移动,糖异生和胰岛素代谢障碍可出现低血糖。注意观察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8.2 CBC:脾亢患者可出现血三系减少。注意血色素、血小板和白细胞 8.3 凝血功能: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减少,可出现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 8.4 胆红素:失代偿期可出现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胆红素的持续升高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8.5 蛋白: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正常值为35-55g/L,白蛋白低于28g/L为严重下降;A/G 比值正常为(1.5-2.5):l,A/G倒置见于肝功能严重损伤 8.6 肝酶和血氨:ALT、AST升高,疾病后期可降低;血氨升高需要警惕肝性脑病出现 8.7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低钠/高钠 9、既往史及相关病因:饮酒史、肝炎史、长期用药史、毒物摄人、细菌感染、血吸虫病史、肝硬化相关

2020年慢加急性肝衰竭(课件)

2020年慢加急性肝衰竭(课件)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及病史摘要 冯达春,男,50岁于2017—08—1616:09入院,入院诊断:1、慢加急性肝衰竭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合并原发性腹膜炎3、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4、胆囊结石5、胰头囊性占位原因待查6、双侧颈部包块原因待查.入院原因:反复乏力、腹胀、皮肤黄染伴双下肢水肿1+年,再发加重4天。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由病前150-200g/餐降至约100g/餐,腹部饱胀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患者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考虑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后出院。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多次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经治疗上述症状稍有缓解。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症状明显加重,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自行服用保肝、利尿药物(具体不详)后,

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1天前,患者遂于龙泉驿中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肝功:ALT 27U/L,AST 73U/L,ALP 159U/L,GGT 27U/L,TBIL 306。5umol/L,IBIL 184.umol/L,DBIL 121.8umol/L,TBA 236。1umol/L。血常规:WBC 6。57*109/L,HB 80g/L,PLT 31*109/L。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疗,由龙泉驿中医院转院至我院,以“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收治入院.既往史:无。过敏史:无。个人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感谢聆听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 T:36.4℃ P:81次/分 R:20次/分BP:121/68次/分。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适中,自主体位,正常步态,慢性病容,表情自如,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轻 度黄染.腹膨隆,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剑下未扪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头颅大小正常,左侧乳突后 方可见大小约5*4cm的包块,皮温正常,质硬,无红肿、破溃,未扪及波动感。耳廓畸形,双侧乳突无压痛。左侧颈部可见大 小约3*6cm的包块,皮肤完整,皮温正常,质韧,无红肿、破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及病史摘要 冯达春,男,50岁于2017-08-16 16:09入院,入院诊断:1、慢加急性肝衰竭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合并原发性腹膜炎3、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4、胆囊结石5、胰头囊性占位原因待查6、双侧颈部包块原因待查。入院原因:反复乏力、腹胀、皮肤黄染伴双下肢水肿1+年,再发加重4天。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由病前150-200g/餐降至约100g/餐,腹部饱胀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患者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考虑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后出院。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多次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经治疗上述症状稍有缓解。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症状明显加重,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自行服用保肝、利尿药物(具体不详)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1天前,患者遂于龙泉驿中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肝功:ALT 27U/L,AST 73U/L,ALP

159U/L,GGT 27U/L,TBIL 306.5umol/L,IBIL 184.umol/L,DBIL 121.8umol/L,TBA 236.1umol/L。血常规:WBC 6.57*109/L,HB 80g/L,PLT 31*109/L。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疗,由龙泉驿中医院转院至我院,以“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收治入院。既往史:无。过敏史:无。个人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 T:36.4℃ P:81次/分 R:20次/分 BP:121/68次/分。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适中,自主体位,正常步态,慢性病容,表情自如,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膨隆,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剑下未扪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头颅大小正常,左侧乳突后方可见大小约5*4cm的包块,皮温正常,质硬,无红肿、破溃,未扪及波动感。耳廓畸形,双侧乳突无压痛。左侧颈部可见大小约3*6cm的包块,皮肤完整,皮温正常,质韧,无红肿、破溃,未扪及波动感。右侧颈部可见大小约1*2cm的包块,皮肤完整,皮温正常,质韧,无红肿、破溃,未扪及波动

慢加急性肝衰竭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及病史摘要 冯达春,男,50岁于2017-08-16 16:09入院,入院诊断:1、慢加急性肝衰竭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合并原发性腹膜炎3、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4、胆囊结石5、胰头囊性占位原因待查6、双侧颈部包块原因待查。入院原因:反复乏力、腹胀、皮肤黄染伴双下肢水肿1+年,再发加重4天。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由病前150-200g/餐降至约100g/餐,腹部饱胀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患者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考虑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后出院。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多次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经治疗上述症状稍有缓解。4天前,患者

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症状明显加重,无反酸、嗳气、呃逆、厌油,无腹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自行服用保肝、利尿药物(具体不详)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1天前,患者遂于龙泉驿中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肝功:ALT 27U/L,AST 73U/L,ALP 159U/L,GGT 27U/L,TBIL 306.5umol/L,IBIL 184.umol/L,DBIL 121.8umol/L,TBA 236.1umol/L。血常规:WBC 6.57*109/L,HB 80g/L,PLT 31*109/L。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予以保肝、利尿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疗,由龙泉驿中医院转院至我院,以“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收治入院。既往史:无。过敏史:无。个人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 T:36.4℃ P:81次/分 R:20次/分 BP:121/68 次/分。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适中,自主体位,正常步态,慢性病容,表情自如,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膨隆,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剑下未扪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头颅大小正常,左侧乳突后方可见大小约

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护理常规279页

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 1、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 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临床分类 命名定义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3、常见原因 3.1 病毒:肝炎病毒(主要是乙肝病毒),还有巨细胞病毒等其他病毒。 3.2 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异烟肼、利福平、化疗药、酒精、毒蕈等)。 3.3 细菌:败血症,持续感染。 3.4 其他:肝脏缺血缺氧、肝豆状核变性、肝移植后等。 4、肝性脑病分期见肝硬化护理常规 一护理问题/关键点 1、呼吸困难 2、腹内压 3、腹水 4、脑水肿 5、肝性脑病 6、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消 化道出血 8、肝肾综合征 9、感染 10、黄疸 11、凝血功能障碍 12、营养 13、实验室检 查 14、教育需求 二评估 1、神经系统肝功能衰竭患者可出现脑水肿及肝昏迷。脑水肿是爆发型肝衰死亡的主要原因 1.1 评估神志、瞳孔、四肢活动情况,有无头晕、头痛、意识障碍 1.2 评估是否有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精神、性格及行为有无异常表现,双手是否有扑翼样 震颤等 2、呼吸系统肝硬化患者肺内血管病理性扩张,增加肺部血管病理性扩张,增加肺部右到左的 血液分流,可以导致低氧血症;另外,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低蛋白患者还可以导致胸腔积液 2.1 给氧方式,氧饱和度、血气情况,昏迷的患者需要注意评估是否有舌根后坠 2.2 呼吸音、呼吸频率、型态,肝昏迷患者可有过度通气 2.3 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性状、颜色和量 2.4 胸片、胸部B超、CT以及痰培养结果 3、心血管系统:评估容量是否充足:心率、心律、血压、CVP、水肿程度、进出量 4、胃肠道系统:肝功能衰竭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因免疫力下降还可 以出现自发性腹膜炎。需要评估: 4.1 腹内压力 4.2 饮食及食欲情况,有无胃潴留、呕吐 4.3 肠呜音、腹胀、腹痛、以及腹壁静脉曲张、痔疮等 4.4 大便颜色、性状、量以及次数 4.5 消化道出血征象 4.6 腹部B超,检查是否有腹水。有腹水患者监测腹围 5、泌尿系统警惕出现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是指肝功能衰竭伴进行性、功能性肾功能不全。 临床主要表现为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和氮质血症。需要评估: 5.1 尿量、颜色、是否浑浊,进出量是否平衡 5.2 肾功能 6、感染征象:肝功能衰竭患者易并发感染,需要关注体温及白细胞及培养结果。患者可出现腹 膜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注意观察相应的感染征象 7、皮肤、肌肉系统 7.1 皮肤瘀斑、粘膜出血情况,蜘蛛痣以及肝掌 7.2 有无黄疸、肝病面容 7.3 水肿情况,皮肤是否完整,四肢肌力 8、化验检查 8.1 血糖:由于糖原移动,糖异生和胰岛素代谢障碍可出现低血糖。注意观察低血糖的临床 表现 8.2 CBC:脾亢患者可出现血三系减少。注意血色素、血小板和白细胞 8.3 凝血功能: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减少,可出现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 8.4 胆红素:失代偿期可出现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胆红素的持续升高是预后不良的 重要指标 8.5 蛋白: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正常值为35-55g/L,白蛋白低于28g/L为严重 下降;A/G比值正常为(1.5-2.5):l,A/G倒置见于肝功能严重损伤

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炎症指标

【DX-10】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炎症指标 导读 肝衰竭(Liverfailure)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我国目前临床上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疾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tificialliver,NBAL)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被证明确有一定疗效。本研究对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评价不同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结论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非人工肝组(对照组)和人工肝组(治疗组)。 根据选择不同的人工肝模式,人工肝组分为PE组、DPMAS组及PE+DPMAS组。其中非人工肝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18-72岁,平均(44.32士12.58)岁;PE 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22-81岁,平均(42.62土14.53)岁;DPMAS 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25-69岁,平均(43.82土11.54)岁;PE+DPMAS组33例,男29例,女4例,年龄17-80岁,平均(41.63土12.36)岁.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非人工肝组和人工肝组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检查、护理,行内科综合治疗,并积极预防并发症。人工肝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治疗。 2.1 PE组:设备使用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均抽取静脉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及CRP、PCT等。血液流速为100-120ml/min,血浆分离速度20-30ml/min,每次血浆置换为

急性肝衰竭的处理(AASLD指导意见)

急性肝衰竭的处理(AASLD指导意见) 王宇明晏泽辉 导言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的处理》的推荐意见建立在一种证据分级的标准上。作者采用了下列证据:⑴世界各地最近发表的有关此主题的文献上的正式观点和分析结论(从Medline搜寻); ⑵美国内科医师学院健康评定和实践指导手册;⑶指导方针,包括美国肝病联合会(AASLD)和美国消化病学会(AGA)发布的实践指南;⑷本领域专家意见和作者经验。 为了更好的促进对ALF病人能够高水平的诊治,作者对推荐意见的每一项证据都进行了证据分级的分析,其证据分级与AASLD实践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指南全文中所采用的证据分级一致,并得到AASLD的认可。具体的推荐意见证据分级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 定义 Ⅰ 随机对照试验 Ⅱ-1 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述评:作者强调:①该推荐意见主要集中在ALF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供内科医生参考使用;②与标准方案不同,本推荐意见有相当的灵活性,具体到每个病例都要灵活运用;③特殊的推荐意见都是依据相关的文献而来;④《急性肝衰竭的处理》一文中包含更多的专家意见而不是随机对照试验的结论,所以虽然该文被指定为专论,但不应因该文为实践指南而过分肯定或强调。上述说明对ALF的处理确属必要。其理由是:①ALF组成受地区、民族、生活习惯等影响,病因差异大,预后与病因关系密切;②同一病因的ALF,不同年龄感染后预后不一致;③ALF发病分散,难以进行系统总结;④ALF不同病例个体差异大。 绪论和定义 ALF是发生于正常个体的罕见病状,表现为肝功能结果的迅速恶化,并导致精神异常及凝血障碍。 ALF最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为:预先不存在肝硬化的患者出现凝血异常(通常INR≥1.5)、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脑病),疾病持续时间少于26周。Wilson病患者、垂直获得性HBV感染者或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尽管存在肝硬化的可能,但如果被诊断的时间小于26周,也可包括在ALF之内。曾经用于描述ALF 的其他名词有:暴发性肝衰竭、暴发性肝炎、暴发性肝坏死等。急性肝衰竭(ALF)是更好更全面的名称,它应该包括所有的持续少于26周的肝衰竭。而过去超急性(<7日)、急性(7~21日)和亚急性(>21日但<26周)等用于区分病程长短的名词并无特殊帮助,因为这种方法并无比病因更好的预后判断价值。例如,超急性的病例预后可能更好,但是这只是因为大多数超急性的病例是由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造成的。

肝衰竭的诊断

第三节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思路与步骤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思路与步骤:首先,确定有无慢性肝病史及临床表现;其次,注重发现肝病到肝性脑病出现所历时间的长短;最后,关注大量功能性肝细胞的丧失及由其所导致的多系统证候群。其示流程图见附图。 (一)临床诊断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在两周内出现以下表现者。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频繁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和(或)腹水;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μmol/L); (3)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4)有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A型); (5)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在15日至24周出现以上急性肝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3.慢性肝衰竭 是指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其主要诊断要点:(1)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2)肝性脑病(C型);(3)血清总胆红素>51.3μmol/L, 白蛋白<30g/L;(4)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二)辅助诊断 (1)总胆红素升高;(2) 白蛋白或前白蛋白明显下降;(3) AST/ALT比值>1;(4)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5)PTA<40%;(6)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显著下降;(7)血氨水平明显升高;(8)血内毒素水平升高; (9)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体积进行性缩小;(10)血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三)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

肝衰竭的诊断

第三节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思路和步骤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思路和步骤:首先,确定有无慢性肝病史及临床表现;其次,注重发现肝病到肝性脑病出现所历时间的长短;最后,关注大量功能性肝细胞的丧失及由其所导致的多系统证候群。其示流程图见附图。 (一)临床诊断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在两周内出现以下表现者。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频繁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和(或)腹水;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μmol/L); (3)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4)有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A型); (5)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在15日至24周出现以上急性肝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3.慢性肝衰竭 是指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其主要诊断要点:(1)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2)肝性脑病(C型);(3)血清总胆红素>51.3μmol/L, 白蛋白<30g/L;(4)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二)辅助诊断 (1)总胆红素升高;(2) 白蛋白或前白蛋白明显下降;(3) AST/ALT比值>1;(4)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5)PTA<40%;(6)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显著下降;(7)血氨水平明显升高;(8)血内毒素水平升高; (9)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体积进行性缩小;(10)血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三)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诊急救的护理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诊急救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是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脑水肿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除少数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目前无特效疗法。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恶劣,死亡率高达70%~80%。其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就其急诊急救及临床护理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护理急诊急救 我科2000年2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经积极抢救和综合性治疗,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现将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科 本组病人13例,女5例,男8例;年龄22~48岁,平均43岁。其中9例为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3例为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例为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入院时I~II度昏迷10例,II~III度昏迷3例。经过细致的观察,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减轻了肝昏迷

的程度,13例病人中,6例存活,存活率为46%。 1概念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hepaticfailure,AH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关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命名,至今未获统一。1970年Trey等最初提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定义。1986年Bernuau等把急性肝功能衰竭定义为快速发展的严重肝细胞功能损害,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特别是凝血酶原和因子V血浆含量降至50%以下,一旦发生肝性脑病,则诊断为暴发性肝衰竭或亚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O’Grady等主张将急性肝功能衰竭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2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复杂。 我国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一是原发性损害,二是继发性损伤。 2.1原发性损害免疫病理反应造成广泛的肝细胞坏死,病毒本身的作用加重肝细胞损伤。 2.2继发性损伤在原发性免疫病理损伤的基础上,由于肝脏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内毒素通过肝脏形成自发性心源性毒血症,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白三烯等加重肝细胞损害。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一直认为是肝细胞功能衰竭,肝脏功能失代谢,毒性代谢产物在血循环中堆积而致脑功能障碍。肝衰竭时,清除氨及γ-氨基丁酸的能力下降,干扰脑神经功能。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对胰岛素的灭活能力降低,促进肌肉摄取支链氨基酸增多,使支

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指南

急性肝衰竭是指既往无肝硬化和其他肝病的患者发生伴有肝性脑病和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的严重急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病程不一样,常以疾病持续时间小于26周为界限,国内分为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治疗原则类似。以下,本文针对近年的国内外治疗指南要点做相应的解析。 一、一般治疗措施 发生急性肝衰竭患者,首先要确定所在的医院有合适的技术条件使患者接受治疗,并且有能力监测肝衰竭是否发生恶化,同时能提供并发症的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二、急性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测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变化,必须实时监测,每日监测一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每隔3~4天监测凝血指标、血常规、代谢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也要注意监测感染、血糖和电解质等情况。 三、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是体循环血管阻力低,加上患者经口摄入减少和液体外渗至血管外间隙,患者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大多数患者需要液体复苏。对于低血压患者,可用生理盐水复苏,合并酸中毒者可用碳酸氢钠,低血糖要注意补充葡萄糖。在补液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水中毒,以免加重脑水肿。 四、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治疗。

对氨基酚中毒引起的肝衰竭,是欧美国家的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可能不太受重视。如果明确和对乙酰氨基酚有关,推荐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用法是:初始负荷剂量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50毫克,持续一小时;随后,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2.5毫克,持续4小时;在剩下的67小时,以每公斤每小时6.25毫克的剂量持续静脉输注。 五、凝血功能障碍引发出血的预防 肝衰竭时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严重的凝血紊乱和出血,对于有凝血因子缺乏的人来说,可谨慎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但要防止引起液体过剩。消化大出血的防治,可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应激性溃疡。 六、防止感染 感染是急性肝衰竭病情加重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诊断和治疗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尿路和血液的细菌感染,同时也要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如果决定使用,最好经验性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应该避免有肾毒性的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喹诺酮类药物,是比较好的选择。 七、营养支持治疗 大多数医院并不重视营养支持,其实营养支持也是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措施。要防止机体蛋白质储存而出现分解代谢,必须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大多数急性肝衰竭患者每日摄入60克蛋白质较为合理。鼻饲或肠内营养,通常可以满足代谢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