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轨道理论及应用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48.50 KB
- 文档页数:38
前线轨道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前线轨道理论是一种简化且有效的分子轨道理论。
它能成功地说明大量反应事实和规律。
本文综合了数篇文献的研究内容,介绍前线轨道理论及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前线轨道理论; 应用1.前言前线轨道理论是由福井谦一教授于五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化学理论,它以分子轨道理论为理论基础,但是没有超越实验化学家的经验和理论范围,以其简单、有效和化学概念明确的特点,赢得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综合了数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将2.理论思想早在1952年福井[1]就在HMO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最高占据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最低空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的概念。
并称HOMO, LUMO 这两种特殊的分子轨道为“前线轨道”[2]。
考虑到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价电子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联想到,在分子的所有MO中,能量最高的HOMO上的电子最活泼最易失去;能量最低的LUMO最易接受电子。
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分子反应中,这些特殊的MO贡献最大,对反应起主导作用。
这一概念和观点,起初只引起了极少数人的注意。
但是福井等人却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将“前线轨道及各种前线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成为了解分子反应能力和预测反应机理的强有力的理沦方法—“前线轨道理论”,35年来前线轨道理论大致经过了七个重要发展阶段[3]。
前线电子密度基本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前线电子密度在共轭化合物中应用的研究;在饱和化合物中应用的研究;在立体选择反应中推广应用的研究;解释,说明化学反应中的HOMO-LUMO的相互作用;建立化学反应途径的极限反应坐标理论(简称IRC);提出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前线轨道理论(简称IFO)。
今天,这一理论已成为讨论化学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人们的化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前线轨道理论分子中的轨道根据电子填充情况不同可分为被占轨道,空轨道和半占轨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