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感审美距离与移情
- 格式:ppt
- 大小:5.86 MB
- 文档页数:7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第七讲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美从何处寻?”的问题,这是从美的对象的角度去寻找美的。
本讲从审美的主体,也就是人这个角度讨论“人为何会产生美”呢?如图片: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觉得某一个鸟的声音特别清脆,心中恍然有所悟。
一、审美与距离距离产生美。
这个观点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发展了其观点。
他们认为,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
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根据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驱使下的活动,是有功力目的的。
朱光潜曾经举例说,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艺术家同时在看一棵古松树。
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植物学家会研究古松的生长年龄和土壤气候对这个古松的影响,艺术家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棵古松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棵古松就是整个艺术世界,对古松的美感享受使艺术家欣喜若狂。
这就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
当然,商人和艺术家在看古松的时候,他们的空间距离并没有审美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距离是“心理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
朱光潜留学欧洲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沿着住所傍边的一条小河散步,散步的时候,总是从河的东岸去,过桥后沿着河的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美,走西岸时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美,但最美的还是河中的倒影。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
我平时又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
本来是习见不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75)为什么倒影会比正身更美呢?因为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容易使人想起实用意义上的意思,比如,避风遮雨、盖房烧火等的实用。
美感的产生条件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 感知能力: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包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感知能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文化背景: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地域、时代等都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3. 情感反应:美感伴随着情感反应,如愉悦、兴奋、平静、放松等。
当个体面对能够引发积极情感反应的事物时,就可能产生美感。
4. 想象力:美感常常需要个体运用想象力去创造和体验。
通过想象,人们能够在心中构建出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美的体验。
5. 经验和记忆:经验和记忆对美感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和场景,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判断。
6. 主观态度: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对于某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自然、和谐、平衡等因素相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现代、时尚、创新等因素相关。
总的来说,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元的,它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情感反应、想象力、经验和记忆以及主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感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态度: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不受功利影响,这样才能获得美感。
2. 距离: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适当的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太近或者太远都可能导致审美体验的缺失。
3. 移情: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能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4. 形象:形象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包括审美对象的外观、空间形状、色彩、材料等。
5. 性能:性能是指审美对象的实用能力,比如运动性能、材料结构和组件性能以及功能性能等。
6. 环境:环境指的是审美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审美体验的信息也在环境中发挥功能。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教案2008 ~20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影视美学系(院、部) 新闻传播系教研室(实验室) 新闻业务教研室授课班级20XX级1、2班主讲教师李超职称助教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制二00 八年八月教案(首页)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一章:影视美学原理1、授课时间: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10月2、16日2、授课类型:理论课3、授课题目:影视美学原理(美、美感、审美、美学)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把影视美学放在美学的历史长河中去加以比较,把传统美学思想和影视美学理论加以审视和关照,从审美经验出发掌握美的发展简史,熟悉历史上主要的美学流派,了解影视艺术美的历史轨迹。
能够跳过事物的物质层面来提升审美境界。
5.教学重点及难点:对于美的感念的理解和把握。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视频实例分析相结合(二)实施步骤: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什么是美?对于美的研究和探讨,从西方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时代算起,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
但是,美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关于美的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仅在1933年出版的《美学的基础》中,就罗列了西方美学界关于美的16种定义。
如:任何具有特殊形式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模仿自然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产生幻想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具有表现性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导致愉快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够助长一种特殊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够诱发联想的事物都是美的。
可以说什么是美,也构成了千年难以破译的难题。
以上是从横向上对美的审视,如果对美加以纵向的考察,也就是在美的发展的历史上去审视,亦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然而,我们却可以寻找它的发展轨迹。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美在于和谐”;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完善”;18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愉悦”,也就是“快感”。
“移情作用”,提出一点小小的看法。
在分析物我同一这个美感经验的问题时,朱先生提出“移情作用”按照它字面的意思就是“感到里面去”,也就是“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
第二章谈论心与物的距离,朱先生又认为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的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
综合二者来说,所谓“移情作用”,“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2],又是“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
更是“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说,朱先生认为“移情作用”包含了以下两大要点:一是要把我的感情外射出去,移之于物,进而“分享物的生命” ;二是在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状态下,由忘却自我,进而进入物我同一的状态。
这让我很快便联想到朱先生的那篇名为《诗的隐与显》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提出了他那有名的恰与王国维相背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说法。
朱先生认为王氏所说的“有我之境”,恰恰就是在极端地凝神观照事物之时,将我的感情移之于物,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是经历了美学里的移情作用,而物我两忘时创作的主体是无我无物的,因此王氏所说的“有我之境”恰恰就是“无我之境”。
而由于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都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没有经历移情作用,则创作的主体必然没有忘却自我,因此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恰恰就都是“有我之境我以为王氏与朱先生二人的理解各有道理,都无可厚非,王氏所谓的“有我”与“无我”,是自“物”的角度来说的;而朱先生所谓的“无我”与“有我”,则恰是自“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自“物”的角度来说,移我之情于物性,物中处处可见我之性情,则物中有“我”,必然是“有我之境”。
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之心理的距离朱光潜在这章所谈及的内容很切近我们的生活,在章节的开篇,朱光潜就用到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来概述了“距离”这一矛盾的实质。
一艘行船遇到了大雾天气,这时,对于处在船上的游客和水手们来说,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行船和自己的安全问题,很笨无暇顾及美感体验。
而对于岸上的人来说,同样是面对弥天大雾的壮丽奇观,他们会被那具有无限诗意的美景所吸引与打动,陶醉其中。
这便提出了距离的问题,当人们与海雾的关系太过于密切的时候,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全问题,无暇顾及欣赏这一层面,而在岸上的人与还无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所以才能以审美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及高尔基的《勇敢的海燕》一文中就提到过,只有高尔基这种文学家才能写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种话,设想要是一蚕农正在桑树园里采摘这桑叶,而家里的蚕正急需食物,那么蚕农会喊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这种话么?究其原因,正是高尔基与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他需要用暴风雨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桑树地里的蚕农却与实际生活需要“距离“太过相近,从而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超功利态度,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朱光潜先生提到,“距离”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方面的因素,消极方面来讲,它抛弃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就像如果蚕农不顾及家中的蚕而去大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一样,就积极的方面来讲,它着重形象的欣赏,把物和我的关系由使用变为欣赏。
作为普通的欣赏者来说,这种距离的把握是很难的,而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是能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待。
朱光潜提到,不管是东方人看待西方人的事物或者是西方人看待东方人的事物,都会感到光怪陆离,别有一面美妙的风味,这就是因为那种光怪陆离还没有变成使用的工具。
这和近两年来的年轻人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一样,只是因为觉得那有些光怪陆离,却没有把握到他们的实质用途,这和旅游也是一个道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是会向往远方,而远光也不过是别人呆久了的地方,只是因为把远方放在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去看待而已。
美感由我及物与由物及我——移情美学移情现象是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在语言、神话、宗教和艺术的起源里到处可见。
“移情说”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
“审美移情说”的概念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首先提出来的,尔后李普斯、谷鲁斯建立了完整而严密的审美移情学说,直到19世纪后半叶“移情说”才在美学领域里占据了主导地位。
《抽象与移情》20世纪初,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李普斯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
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李普斯比作达尔文,他被称为“慕尼黑现象学之父”。
李普斯以移情原理为核心,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做了系统的论述。
李普斯图李普斯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
李普斯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一、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延伸。
元代赵孟頫《前赤壁赋》行书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做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柳公权书法二、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树叶在低语。
再如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类似想象,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林旭中国画作品:寿石三千岁,苍松万古春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产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
三、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观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审美对象中去,总是被艺术家描绘的情景所感染,这种渗透、感染也就是审美移情。
例如,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悲伤的分别,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
音乐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理也随之做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理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