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4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包括()A.审美需要、审美想象、审美趣味B.审美激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C.审美趣味、审美激情、审美需要D.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答案:D解析: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包括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分值:1.02.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是()A.人的实践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D.人的趣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不但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分值:1.03.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A.精神活动B.物质活动C.功利活动D.思想活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所以说,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分值:1.04.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命题的是()A.马克思B.黑格尔C.康德D.列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分值:1.05.审美活动应当排除()A.情感因素B.直接的功利性C.合目的性D.现实意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
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它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囿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分值:1.06.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答案:A解析: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第二章审美论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
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
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乃是启蒙的宗旨。
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
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审美意识作为广义的美感,包括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态、各种审美形式。
但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审美感受(或称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
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映形式的基础。
不但象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是直接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而形成的,就是文艺批评、艺术理论也与人们对一定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有关,经常是对这种审美感受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论证。
所以,审美意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由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和制约的。
对审美意识的反映特征和心理形式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审美感受的研究。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关于审美感受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限于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水平,现在还很难作出十分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一般说来,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下面将对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其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的关系加以考察。
一感觉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首先要考察审美主体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容体发生联系。
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各种色彩、声音、形状、硬度、温度等。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1)审美感受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能引起审美感受。
美学原理选择题第二章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1、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美是属人的现象。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2)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
(3)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1、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1、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
2、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就是庄子的“逍遥游”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1、色彩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1)表情性(2)象征性。
2、线条被抽象出来的观念意义。
3、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而且本身具有表情性。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
2、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一、理论概述1、游戏说(1)代表人:席勒(2)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选择题[1]审美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D )A审美需要B审美关系C审美情趣D审美活动[2]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B )A审美经验B审美需要C审美理想D审美情趣[3]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之一,应是( C )A自律性B他律性C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D功利性[4]费尔巴哈十分精辟的指出:“只有人,对星星的无目的的仰望能够给他以上天的喜悦”,这句话表明( A )A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B审美活动具有自律性C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D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5]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是( B )A审美形态B审美活动C审美经验D审美教育[6]审美惊异的发生,属于( A )A精神的生成与发展B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的发生C理性思考的生发D意欲实现占有的强烈兴奋的形成[7]在澄明之境中,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的状态是( A )A生动和谐B优美娴静C激烈竞争D互不影响[8]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的原因是( D )A它们本身具有美的属性B事物的客观属性C变现事物存在的形式D人们对它们具有感性经验[9]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的特征具有( B )A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B非实体性与开放性C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D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对象的气韵和神貌[10]符合审美活动开放性的是(ABCD )A言有尽而意无穷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E胸中勃勃,碎有画意[11]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包括(ABCDE )A色彩B线条C形状D音响E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我的感性属性[12]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有(ABC )A惊异B体验C澄明D理解E感知[13]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哪些心理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了(ABCDE )A感知与理解B欲望C兴趣D想象E意志[14]比较系统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美学家是( C )A柏拉图B康德C席勒D弗雷泽[15]对于审美活动的发生,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的概念是( A )A自由游戏说B生物本能说C巫术说D劳动说[16]提出“劳动先于艺术”的是( C )A毕谢尔B马克思C普列汉诺夫D格罗塞[17]人类意识最早的发端为( A )A原始意识B宗教意识C科学意识D道德意识[18]在陶器的生产和整理中,审美特征尤为明显的是( A )A装饰化的器物造型B器物装饰C固定装饰D非固定装饰[19] 审美趣味的表现是(AC )A能力或鉴赏力B体力和脑力C创造力和生产力D兴趣和品位E知识和意志二、名词解释1、美学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并使审美需要摆脱欲望而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
(一)审美需要:1)概念:所谓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特征:①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为什么在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中,只有人才有审美需要,也只有人才现实地从事各种审美活动?这是因为只有人才会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因而只有人才真正懂得去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并自觉地去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②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并且就在这种实践过程中认识和观照他自己。
(二)审美理想:1)概念: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审美经验是以感性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审美理想也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观念,而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审美理想并不是一般形态的思想观念,而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
当然,这种表象也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因此,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同时,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2)作用:①决定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②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