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双瘫的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18
康复知识系列四:Bobath康复训练⼿法(痉挛期)紧接着上期软瘫期的康复训练⼿法介绍,本节主要介绍脑卒中患者痉挛期的Bobath训练⽅法。
此期的训练⽬的:⼀是抑制痉挛,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是促进正常运动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三是强化对肢体控制能⼒的训练。
1.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关键点的控制是治疗师通过在患者⾝体上特定部位的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诱发和促通正常的姿势和⾃发运动。
关键点包括:中⼼关键点,如头部、躯⼲;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
(1)头部关键点的控制①头部的屈曲(前屈)②头部的伸展③头部回旋(2)躯⼲关键点的控制:躯⼲伸展,抑制全⾝屈曲模式;躯⼲屈曲,抑制全⾝伸展模式;躯⼲旋转可以破坏全⾝性屈曲、伸展模式。
偏瘫患者常⽤以下⽅法控制躯⼲的肌张⼒。
①患者取坐位,治疗师在患者⾝后,双⼿放在胸⾻柄的中下段,带动患者作出“∞”型柔和的弧形运动。
重复数次,环节躯⼲肌张⼒。
②治疗师⼀⼿放在胸⾻柄向下挤压,使患者塌胸,另⼀⼿放在背部向前上⽅推,是患者挺胸,重复数次,可降低躯⼲的肌张⼒。
(3)肩胛带及上肢关键点的调节①肩胛带前伸②肩胛带后缩③肩关节外旋④上肢⽔平外展⑤上肢的对⾓线伸展⑥拇指外展(4)⾻盆带及下肢关键点的控制①⾻盆带前倾②⾻盆后倾③下肢屈曲④下肢伸展位上外旋⑤脚趾背屈2.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RIP)抑制异常的运动和异常的运动模式针对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么可以采⽤以下⽅式治疗。
(1)躯⼲抗痉挛模式:患者取健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后,⼀⼿扶住其肩部,另⼀⼿扶住其髋部,两⼿做相反⽅向的缓慢牵拉,在最⼤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可以缓解躯⼲肌的痉挛。
(2)上下肢抗痉挛的模式:患者上肢处于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伸展,⼿指伸展,拇指外展,可对抗上肢的屈肌痉挛;患者侧下肢处于髋关节轻度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背屈外翻,可对抗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
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以下是一个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优秀案例:
患者李先生,55岁,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偏瘫。
为了预防痉挛的发生,康复科医生为他制定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
1. 仰卧位:将患者的头部放置在枕头上,保持正中位,避免向一侧偏斜。
两臂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
两腿放置在床上,稍微分开,保持中线位。
2. 侧卧位:将患者头部放置在枕头上,略微前倾,以减轻痉挛。
下侧手臂自然伸直,上侧手臂放在身前,用枕头支撑。
两腿稍微分开,下侧腿伸直,上侧腿弯曲放在身前,用枕头支撑。
3. 俯卧位:将患者头部放置在枕头上,略微前倾,以减轻痉挛。
两臂自然伸直,放在身体两侧。
两腿稍微分开,放在床上,保持中线位。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李先生的痉挛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肢体功能得到了改善。
同时,康复科医生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他的康复进程。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
以悬吊运动系统为基础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悬吊运动系统为基础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做好效果比较。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共计60例,将其进行对照分组,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悬吊运动系统的骨盆稳定性训练,做好效果比较。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比较,其中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GMFM-D区、GMFM-E区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GMFM-D区、GMFM-E区中观察组效果较好(p<0.05)。
结论: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悬吊运动系统为基础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训练后患儿稳定性明显较好,整体情况优良。
关键词: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悬吊运动系统为;稳定性当前脑瘫患儿中一种常见的类型为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同时骨盆自制能力相对较差。
目前来说,由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两侧肌群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发育,直接对肌肉链传递造成了一定影响。
骨盆稳定需要和骨盆动作相关肌肉进行微调,以此来保证骨盆的稳定状态[1]。
基于悬吊运动系统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性训练系统,在进行骨盆控制、坐位训练的同时能够促进感觉、运动的控制能力,以此来促进骨盆稳定性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综合康复以及稳定性训练,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共计60例,将其进行对照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人数分别为30例。
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平均病程分别为1.9±0.3年、1.8±0.2年,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5岁、1-4岁,经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第一,符合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诊断标准。
第二,通过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手功能分级系统中均为I-III级。
第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一、坐位训练1、坐位支撑:引导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臀部,抬高腹部,保持身体前屈,同时保持双腿和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2、抬头坐位:患者坐于椅子上,双手拉紧靠背,肩胛骨向下,抬头朝前,上体保持坐直,应遵循正确的呼吸形式,持续3-5分钟。
3、把手放下坐位: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靠背,肩胛骨向下,把手放下,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双手抬高坐位: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抬高,把手放在头顶上,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二、站立训练1、站立平衡:患者使用双手撑,平衡自身重心,以双腿与双脚为基础,保持身体稳定,持续3-5分钟。
2、腹部抬起:患者站立,双手撑着,把腹部抬起,双腿保持稳定,持续3-5分钟。
3、胸部抬起:患者站立,双手撑着,抬起胸部,保持腰部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双手抬高:患者站立,双手抬高,上身保持站立的平衡,保持身体稳定,持续3-5分钟。
三、卧位训练1、卧位手抬高:患者仰卧,双手抬至颈部,保持双肩的稳定,同时保持腿部的稳定,持续3-5分钟。
2、卧位腹部抬起:患者仰卧,双手靠在身体两侧,尽量把腹部抬起,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3、卧位腿部抬起:患者仰卧,双腿弯曲,使双腿尽量抬起,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卧位双腿抬起:患者仰卧,双腿平行,双腿尽量抬起,同时保持腰部的稳定,持续3-5分钟。
四、行走训练1、行走平衡:患者走路时,双手撑着,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以双腿为基础,持续3-5分钟。
2、行走踩下:患者在走路时,注意踩下足尖,掌握脚步的稳定,同时保持身体的平稳,持续3-5分钟。
3、行走腰部抬起:患者走路时,注意抬起腰部,保持腰部的稳定,同时保持脚步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行走双手抬高:患者走路时,双手尽量抬高,注意把腰部拉直,把脚步稳住,持续3-5分钟。
痉挛性偏瘫的健康宣教痉挛性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主要由于中风后大脑皮层、皮下纤维束及皮下白质受损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主要在运动皮质下行纤维束、大脑中央灰质与脑干交叉区,导致肢体或端部肌肉发生痉挛、拮抗失调、协调减退,进而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肌肉紧绷。
以下是关于痉挛性偏瘫的健康宣教,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康复。
1.了解病情:初诊时,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与体检,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功能受限程度。
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病因、病程和康复进程,以便更好地合理安排康复计划。
2.合理治疗:应根据医嘱,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抗痉挛药物、解痉药物等,以减轻肢体痉挛和改善肌张力。
同时,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相关病症。
3.个人日常照顾: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注意全身皮肤的清洁,以防止感染。
同时,良好的口腔卫生对于预防口腔感染也至关重要。
4.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应偏向于高营养、易消化、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瘦肉等,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5.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科学、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
康复治疗应包括肌力训练、康复体位、康复步行、平衡训练等项目。
康复训练可通过家庭康复,并辅以专业康复机构的指导和帮助。
6.安全防护:因患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协调能力较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护。
家居环境要整洁、无障碍,防止跌倒。
床上扶手、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材可以帮助患者行动,注意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避免劳损。
7.心理疏导:痉挛性偏瘫患者由于生活功能的受限和不便,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心理。
家属和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鼓励和安慰,促进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增强生活信心。
8.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听从医生的建议,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康复计划。
复查时应及时告诉医生有无新出现的症状或不适,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脊柱活动度的相关性李思佳;张琦;何艳;刘前进;张燕庆;周天添【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22(28)10【摘要】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脊柱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33例,按照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分为1组(Ⅰ级,n=12)、2组(Ⅱ级,n=11)和3组(Ⅲ级,n=10)。
采用SpinalMouse脊柱形态测量仪测量患儿坐位躯干前后屈、左右屈关节活动度。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进行测试。
结果后伸角度、矢状面总活动度、左屈角度、右屈角度、冠状面总活动度均与GMFM88评分呈正相关(r>0.424,P<0.05),与GMFCS分级呈负相关(|r|>0.424,P<0.05)。
结论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的脊柱活动度与粗大运动表现相关。
【总页数】6页(P1211-1216)【作者】李思佳;张琦;何艳;刘前进;张燕庆;周天添【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相关文献】1.针刺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2.活动平板训练联合针刺推拿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3.痉瘫康湿敷结合蜡疗对痉挛型脑瘫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与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4.A型肉毒毒素与活动平板训练联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作用5.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的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下肢瘫痪的康复训练
双下肢瘫痪的康复训练旨在恢复双下肢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理疗、按摩等手段,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
2. 功能性训练:通过各种活动复建训练,如翻身、坐立、站立、行走等,旨在逐步增强和恢复双下肢的力量、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 神经生物反馈:利用生物反馈仪器,帮助患者意识到并控制自己的肢体运动。
例如,通过放置传感器,患者可以看到自己肌肉收缩的程度,从而更好地控制肌肉的运动。
4. 功能电刺激:通过电刺激患者的神经和肌肉,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活动能力的恢复。
这可以通过放置电极在肌肉上,或者通过外部设备,如电刺激自行车或步态训练器来进行。
5. 步态训练:通过使用助行器具,如平行杠、步行器、拐杖等,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提高行走能力。
6.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和康复训练。
此外,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双下肢瘫痪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能需要长期进行。
康复师将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进展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进行适时的调整。
双下肢瘫痪康复训练动作双下肢瘫痪康复训练动作,哎呀,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事儿。
你想啊,双腿完全不听使唤,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想走一走,脚下空空的,光想着都觉得难受。
可是,谁说这条路一定得走不动呢?就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持下来,情况会好转的。
训练动作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渐渐地你就会感受到变化。
你看,这个过程就像一个“麻辣火锅”,刚开始觉得辣,吃多了就能品出那份滋味来。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些训练动作怎么做,才不至于让人掉入“坑”里。
咱得明白一个道理,康复训练就像修行,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见成果的。
你要是想着一做就能站起来,那肯定不现实。
咱们要有耐心,这“慢”字,要记在心里。
有些训练动作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可真得慢慢来。
比如最基础的腿部伸展动作,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抬抬腿嘛,谁不会啊?其实并非如此。
腿不动,哪怕只是微微动一动,这也是对肌肉和神经的挑战。
所以,想抬腿,首先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慢慢把腿部肌肉拉开,别一股脑儿的就使劲。
要不然,反而会弄伤自己。
真的是要小心,别把自己折腾得不轻。
再来说说这个“躺着做动作”,很多人一开始做康复训练都得躺下,躺着怎么训练呢?其实就是做一些“腿部挤压”动作,用双手帮助腿部进行按摩和压迫,这不仅能活血,还能让肌肉不至于过于僵硬。
其实啊,这个过程挺简单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次新的尝试。
当你能感受到自己双腿稍微有点动静,心里可真是开心得很了。
人的意志力比身体强得多,能够激励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呢,要说的就是“坐立训练”。
可能你一开始觉得坐得挺稳,没问题,可一站起来就像个二百斤的大石头,动弹不得。
那怎么办?这时候就是要先让你的身体慢慢适应,锻炼腰腹的稳定性。
你坐下来时,双腿放松,双手支撑着身体,做些适度的旋转动作,调整呼吸,保持平衡。
这种动作,不要着急,有一点点的耐心,慢慢去做,才能看见成果。
说到“站立训练”,这是康复过程中的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