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六节“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是学生在掌握了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尺规作线段和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和角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对于尺规作线段和角,他们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练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示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尺规作图的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2.准备一些线段和角的实际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解决。
3.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例如,如何用尺规作出两条相等的线段,如何用尺规作出一个特定大小的角。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教学,向学生展示如何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清楚每一步的操作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尺规作线段和角的练习题。
2.4 用尺规作角●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作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理解画图的语言,能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师:直尺、圆规.投影片一张第一张:引例(记作投影片§2.4 A)生:直尺、圆规、量角器●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并且引入了规范的尺规作图语言.从而能够用几何语言描述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那么如何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呢?[生]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AB=a.作法:(1)作射线AC.(2)以点A为圆心,以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B.则,AB就是所求的线段.图2-64[师]很好.同学们已掌握了一些尺规作图的语言.下面大家看一实例,你能解决它吗?(出示投影片§2.4 A)如图2-65,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1)请过C点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边.(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图2-65[师]大家讨论讨论.[生甲]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按上图的方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只要保证过点C作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线段即可.所以我用一个三角板的一边与AB重合,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然后移动三角板,使与AB重合的那边过点C,这样过C点画线段CD,则CD 就是所求的与AB平行的另一边.如图2-66.图2-66[生乙]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现在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生丙]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原理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能不能过点C作一个角等于∠BAC,且使这两个角是同位角呢?[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尤其是丙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Ⅱ.讲授新课[师]用尺规作图,它的步骤有哪些呢?[生]已知、求作、分析、作法.[师]好,那我们现在先来写已知、求作.[师生共析]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图2-67[师]这个∠A′O′B′如何就能作出呢?它的道理是什么呢?这将在第五章中谈到.现在我们只需按下列作法步骤去画即可.下面老师在黑板上画、叙述,同学们在下面用尺规作∠A′O′B′,使∠A′O′B′=∠AOB.作法:(1)作射线O′A′.(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4)以点C′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5)过点D′作射线O′B′.∠A′O′B′就是所求作的角.图2-68[师]同学们作好了没有?[生齐声]好了.[师]那你所作的角一定等于已知角吗?……[师]大家来比较一下.[生甲]我用量角器量了量所作的角与已知角,可以知道这两个角相等.[生乙]我把所作的角与已知角重叠,看到这两个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说明所作的角与已知角相等.[师]很好.这样我们就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下面我们两人一组,再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一人叙述作法,一人根据作图.……[师]大家基本掌握了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掌握这内容.Ⅲ.课堂练习(一)课本随堂练习1.已知∠AOB,利用尺规作∠A′O′B′,使∠A′O′B′=2∠AOB.图2-69 图2-70作法:(1)以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OA交于点A′,与OB交于点C.(2)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点B′.(3)过点B′作射线OB′,则∠A′OB′就是所求作的角.或者:作法:(1)作射线O′A′.(2)以O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图2-71 图2-72(3)以点O ′为圆心,以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 ′A ′于C ′点.(4)以点C ′为圆心,以CD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E 点.(5)以点E 为圆心,以CD 长为半径画弧,交于点B ′.(6)过点B ′作射线OB ′.则∠A ′O ′B ′就是所求作的角.2.利用尺规完成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作法:(略),图如下图2-73(二)看书 “读一读”.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作法,并要了解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57习题2.7 1.(二)复习本章的全部内容,并作一小结.Ⅵ.活动与探究1.利用尺规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过程]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进其对数学的理解.[结果]结果是许多学生设计出好多的美丽图案.C ′E●板书设计§2.4 用尺规作角一、做一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求作作法二、课堂练习三、读一读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
《用尺规作角》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严密性,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练习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很多几何图形,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用圆规和直尺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吗?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 B' ,使A' B' =AB.作法与示范:作法: (1) 作射线A' C';(2) 以点A'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 C'于点B' ,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二、新课如图224,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1)请过点C画出与AB 平行的另一边.(2)如果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上述问题:用尺规(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相当于“过点C作∠ECD做一做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A'O'B',使∠A'O'B' =∠AOB.作法与示范:(1)作射线O'A' ;(2)以点O 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C,交OB 于点D;(3)以点O' 为圆心,以OC 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C' ;(4)以点C' 为圆心,以CD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 ;(5)过点D' 作射线O'B'. ∠A'O'B' 就是所求作的角.如图226,已知∠AOB,∠EO'F,利用尺规作图,比较它们的大小.三、习题1.已知∠AOB,利用尺规作∠A'O'B',使∠A'O'B' =2∠AOB.即∠A'O'B'为所求作的角.四、拓展1.如图,已知线段a 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B,CD。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4 用尺规作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2.4 用尺规作角》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尺规作角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尺规作角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尺规作任意大小的角。
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用尺规作角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直尺和圆规画线段、圆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于用尺规作角的方法和技巧,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掌握用尺规作角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尺规作角的原理,掌握用尺规作角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运用尺规作出任意大小的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尺规作角的原理的理解。
2.用尺规作角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实践操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用尺规作角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尺、圆规等作图工具。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一个特定的角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尺规作角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并演示如何用尺规作角。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用尺规作出不同的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尺规作角,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作出相同的角?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对尺规作角的理解和掌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进行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以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如上所示。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4章直线与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第1课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及角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角的定义及分类,具备一定几何基础。
但用尺规作线段与角还需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能独立完成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自主探索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尺规作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2.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角的定义及分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可以得到正确的线段与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线段或角进行用尺规作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用尺规作出的线段与角,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市优质课《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教学实录作者:文/金秀霞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5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生:漂亮!师:有了它们的点缀,我们的世界才会丰富多彩,你想不想自己也能设计出如此漂亮的图案呢?生:想。
师: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尺规作图: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开始(板书课题)。
师:所谓尺规作图,就是限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的作图,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很多图形,大家还记得我们是如何用刻度尺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吗?请和老师完成以下作图。
二、正确作图,规范表达师:展示问题: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线段a求作:线段AB,使AB=a师: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完成。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法与大家分享?生1:我是先用直尺量取线段a的长度为5cm,然后再画出线段AB为5cm。
师:很好,如果我们手中只有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该如何作图呢?哪位同学有好的办法?生2:老师,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用圆规“量取”线段的a长就可以了;生3:不对,老师,圆规没法“量取”线段!生4:可以张开圆规的角度“量取”!生5:老师,先画一条线段也可以!生6:先画一条射线!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但是我的意见更倾向于第一步先画射线,大家能明白为什么吗?生1:线段本身无法延伸,而直线没有端点。
师:对,我们画射线的目的是为了定所画线段的位置和端点;第二步可以用圆规量取线段a的长度的(演示),第三步以A为圆心,以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B。
我们第三步的目的是定另一个端点。
画完后我们再写出结论: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好,请同学们尝试口述作法,并在草纸上完成作图。
生:口述作法并作图。
三、明确步骤,熟记要点师:让我们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明确作图步骤,熟记作图要点。
(在屏幕上用动画展示作图过程)师:作图步骤:(1)画射线目的:定位置,定端点;(2)画弧目的:定长度,定另一端点。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教学案例本课时内容的设计意图:本课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局部,在学会利用尺规作线段的根底上进一步运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尺规作图的技能。
本课时内容的设计思路:首先展示与本课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作为新知的切入点,表达“数学是现实的〞课标精神。
利用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新知自然渗透纳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技能。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课件和图形,提出问题:(1)请学生拿出收集的长方形纸板模型,标出相应的线段AB和点C。
(2)请过点C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线。
(3)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 (2),学生自主完成;对于问题(3),学生自主探索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产生质疑。
教师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并请学生答复作图过程,针对答复的情况,师生共同给予及时适当的评价。
(设计意图:课前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废弃的长方形纸板模型。
如牙膏盒、玩具盒、各种包装盒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学会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
在问题(3)的讨论中,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导入了新课。
(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AOB。
求作:∠A′O′B′,使∠A′O′B′=∠AOB。
学生活动1: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操作下,利用尺规进行画图实践。
教师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用尺规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画图示范,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的画图情况给予评价。
最后请学生概述自己的画图过程。
学生活动2:利用量角器验证自己所作的角与角是否相等,学生答复自己所验证的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画图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完善结构随堂练习第1题。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初级中学贾万峰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教材已经介绍了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尺规作图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尺规作图在数学中的一定作用,获得了从事尺规作图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而这仅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具有密切联系的。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尺规作图的基础,我们应该更为注意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并注意学生在活动当中所积累的数学经验。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利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能了解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线段的和、差。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巩固应用,线段的和、差,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读一读
尺规作图有着悠久的历史。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利用尺规可以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在“数学王子”高斯的纪念碑上,就刻着一个正十七边形,
它的尺规作图方法是高斯在青年时代发现的。
活动目的:通过介绍尺规作图的意义和历史,使学生了解直尺和
圆规的作用,引入课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直接明确了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当提到“数
学王子”高斯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并且看到图案
有主动去探索描绘的意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很好的调动
了起来。
第二环节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活动内容: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很多几何图形,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用圆规和直尺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吗?
已知:线段AB
A
B 求作:线段A ′B ′,使得A ′B ′=AB.
活动目的: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介绍了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作图的过程和方法。
同时此处首次正式出现尺规作图的问题,写出了“已知、求作”,并按照程序化的方式呈现了“作法”,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作图的步骤和要求来进行操作,并尝试说出作法。
实际教学效果:虽然学生在七年级上册接触过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但是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部分同学遗忘,这时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起了作图的步骤,同时也在其中体会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而在本节课当中,是课本首次正式的出现尺规作图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使得学生实现从原来的会按顺序作出图来到按照程序化的方式规范作图的转变。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
活动内容:1. 做一做(教材p74)
如右图,已知线段a 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B ,CD 。
a
(1)利用圆规,在射线OA ,OB ,OC ,OD 上作线段OA ’,OB ’,
OC ’,OD ’,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 相等。
(2) 依次连接A ’,C ’ ,B ’,D ’,A ’.
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2. 用心想一想,马到成功(教材p75随堂练习)
如图,已知线段a 和b ,直线AB 与CD 垂直且相交于点O .
利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
(1)在射线OA , OB , OC 上作线段O A ’,OB ’ ,OC ’,
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 相等;
(2) 在射线OD上作线段OD’,使OD’等于b;
(3) 依次连接A’,C’,B’,D’,A’.
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
与同伴进行交流.Array
3. 教材题变形,拓展延伸
如图,已知线段a 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B,CD。
(1) 利用圆规,在射线OA,OB上分别截取OA’,OB’
等于a,在射线OC,OD上分别截取OC’,OD’等于2a。
(2) 依次连接A’,C’,B’,D’,A’.
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
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这三个练习都是利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简单应用问题。
通过练习使得学生熟练作图步骤,熟练工具的使用。
并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到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作用。
实际教学效果:三个练习分别是教材做一做,课后的随堂练习,以及对于课本做一做的变形,都是对于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简单应用问题。
在作图时,由于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中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作出图来是不困难的。
但是在作图时,还应要求学生能够口头表述作法,并保留作图的痕迹,写清楚结论,从而从刚开始学习尺规作图,就养成严谨的习惯,规范作图。
并且练习设置上有一定的层次性,最后一个对于课本题目的变形,其中出现了做一条线段的长度等于原来线段长度的2倍,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生能够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线段的和、差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环节线段的和、差
活动内容: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c=a+b
能否作线段c = a – b ?
活动目的:虽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有关线段的和、差,但是在课后习题2.5当中出现了有关作线段的2倍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此掌握作线段的和、差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接在上个练习之后,合情合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活化了教材,对本节知识也是一种拓展延伸和补充。
实际教学效果:有了前面练习中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独立解决了有关线段的和、差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同时通过学生的板演进一步规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说作法时语言的规范性,注意从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1.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看似简单, 它却是最基本的几何作图的方法.
2. 课外还要加强基本作图工具的使用, 特别是圆规的使用要领与技巧要勤加操练.
3. 练习中还要注意几何语言表述的规范、书写格式的规范训练.
活动目的: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同时在此除了对于知识的总结之外,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较多,还应注意学生对于参与活动感受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实际教学效果:由于对于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学习学生曾经有所接触,所以在进
行课堂小结时更应该注意对于知识的应用,几何语言的规范,工具使用的得当,作图的规范等方面提出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在进行总结时更多的让学生来谈,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中教师加以引导总结,使得学生在交流合作当中得以感悟。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 教材习题
2.5
2. 利用交叉的“十”字,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在七年级上就已经学过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而且相对难度不大,因此没有必要再以新授课的方式来讲解如何作图。
通过学生自己的回顾来获得新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开始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于后面内容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对于有关线段和、差部分内容的补充也是有必要的,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适合北师大教材螺旋上升的特点。
2.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
本节课当中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机会非常多,如果教师只是在一味的教给学生作图的过程,按照要求说作法,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也不浓厚。
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和不严密的地方,以便指导教学,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