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学与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汉语修辞学名词解释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所决定、并贯穿语言运用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加以应用,不仅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会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不无裨益。
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运用后所可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即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
.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跟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逻辑学和风格学。
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的规范。
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事理,逻辑;规矩,习惯;情味,色彩;声音,语气。
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身的环境,第二种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的特点,同义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
惟其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可能,惟其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与“同义的语言形式”之间一切联系的基本出发点。
广义的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意思的语言形式都属语言的同义形式。
狭义的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的同义词语和句式,而不应当包括那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创新的变异方式。
同义形式的选择:按照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的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语言的变异现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的常规(语音、词汇、语法的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的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的要求),使它产生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的作法,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变异现象。
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学术界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笔者认为,从修辞学角度看,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从语法学角度来看,镶嵌是一种语法手段,具有构语的作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标签:镶嵌辞格美化语法手段构语《现代汉语词典》对“镶嵌”一词下的定义是:“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大多数对镶嵌的论述与分析,往往都是在修辞学的著作中。
笔者认为,镶嵌不仅仅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它还是一种语法手段,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一、修辞学中的镶嵌镶嵌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由陈望道先生提出,是指把词语拆开镶进别的词语,或把特定的词语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或把词语拆开交错搭配。
一般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
(一)镶字,指在词语中插进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
镶加虚字既能延长语音形式,起到增添音节的作用,又有增添某种情调的功效。
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他相信波拿伯只是一位平者常也的法国人。
”把“翱翔”镶上两个“将”字,“平常”镶上“者”“也”两字,这些镶加的字,虽无实义,却有延长语音的作用,使语气疏缓,语意加重,引起读者听者注意。
又如:“郭三麻子害了怕,也托病到镇上疗养。
”“了”镶嵌在动词的中间,强调说话的时态和语气。
镶加数字的如:“女工针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
”“凤姐含泪道:‘……叫我帮着料理家务,被我闹得七颠八倒,我还有什么脸见老太太、太太呢?’”加入数字后,能起到强调原有双音节词的意义作用,如去掉数字,一般能在前边加上“很”“非常”等程度副词。
(二)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语言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
如:“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风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句,卿须怜我尚无家。
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年轻”的学科: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一语法实体及其分类语法实体,是一种语言中构成语法系统的实际要素。
分为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句子语气。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主要作用是构词。
(花儿为两个语素)词: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
分为单纯词、合成词。
词的独立运用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能单独回答问题,即单说。
(实词)2.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实词)3.将能单说的部分踢开,将能单独与充当句子成分的踢开,剩下的总分也是词。
(虚词)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组合起来的,没有特定语调的语法单位。
小句:即句子。
指最小的,能独立表达一个意思的,有一定的证据语调的语法单位。
(一般语素不加语气构成句子,而以词+语气构成句子。
)复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在意义上密切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句群: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的语法单位。
句子语气:指句子所带有的某种语气,属超音质成分。
语法实体——是一种语言中构成语法系统的实际要素。
专家语法系统——与教学语法系统相比,专家语法系统往往鲜明地反映专家的个人特点。
语法实体分类:单位语法实体—语素、词、短语、小句、复句、句群非单位语法实体—句子语气基础语法实体—语素、词、短语、句子语气—静太实体。
—其中:词、短语—构件语法单位;句子语气—致句语法单位表述语法实体—小句、复句、句群—动态实体可切分语法实体—短语、小句、复句、句群不可切分语法实体—语素、词、句子语气二汉语语法及其系统语法,指语言中语素、词、短语的结构规则。
汉语语法,指汉语各类各级语法褓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
构成—从大往小;组合—从小到大汉语语法系统的两个定义:1.汉语语法本身的系统,即客户存在的语法系统。
2.汉语语法学系统,即对客观语法系统的主观研究和描写。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科学。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历程如下:套用期马建忠(马相伯)—《马氏文通》—文言文研究—1898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白话文研究—1924年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引发期吕叔湘—〈〈中国方法要略〉〉—1942~1944年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年探求期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年三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教学语法系统,指从语法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中学评议教学的需要,强调规范性,注重实践性,尽量避免有争议的观点和问题,以传统语法和现代应用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语法系统。
一语法实体及其分类语法实体,是一种语言中构成语法系统的实际要素。
分为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句子语气。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主要作用是构词。
(花儿为两个语素)词: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
分为单纯词、合成词。
词的独立运用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能单独回答问题,即单说。
(实词)2.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实词)3.将能单说的部分踢开,将能单独与充当句子成分的踢开,剩下的总分也是词。
(虚词)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组合起来的,没有特定语调的语法单位。
小句:即句子。
指最小的,能独立表达一个意思的,有一定的证据语调的语法单位。
(一般语素不加语气构成句子,而以词+语气构成句子。
)复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在意义上密切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句群: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的语法单位。
句子语气:指句子所带有的某种语气,属超音质成分。
语法实体——是一种语言中构成语法系统的实际要素。
专家语法系统——与教学语法系统相比,专家语法系统往往鲜明地反映专家的个人特点。
语法实体分类:单位语法实体—语素、词、短语、小句、复句、句群非单位语法实体—句子语气基础语法实体—语素、词、短语、句子语气—静太实体。
—其中:词、短语—构件语法单位;句子语气—致句语法单位表述语法实体—小句、复句、句群—动态实体可切分语法实体—短语、小句、复句、句群不可切分语法实体—语素、词、句子语气二汉语语法及其系统语法,指语言中语素、词、短语的结构规则。
汉语语法,指汉语各类各级语法褓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
构成—从大往小;组合—从小到大汉语语法系统的两个定义:1.汉语语法本身的系统,即客户存在的语法系统。
2.汉语语法学系统,即对客观语法系统的主观研究和描写。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科学。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历程如下:套用期马建忠(马相伯)—《马氏文通》—文言文研究—1898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白话文研究—1924年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引发期吕叔湘—〈〈中国方法要略〉〉—1942~1944年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年探求期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年三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教学语法系统,指从语法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中学评议教学的需要,强调规范性,注重实践性,尽量避免有争议的观点和问题,以传统语法和现代应用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语法系统。
修辞学权威版1、修辞、修辞学〔1〕修辞就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解构、理解话语,以到达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是努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接受效果的活动。
〔2〕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表达和接受效果的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言语交际表达主体如何依据和利用语境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组建能够适切表达思想内容的话语,以及接受主体如何正确理解和接受表达主体所传话语信息的规律、规那么的学科。
2、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1〕修辞是言语现象。
是运用语言增强交际效果的活动,任何修辞活动都要依据具体的言语环境去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恰切组建话语和透过语言表达手段正确理解话语,才能到达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
修辞主要依据动态语境。
随动态语境选用语言表达手段组成的话语是语言运用的产物。
人们运用语言,不管在口语还是书面语的表达和接受,都会有修辞上的考虑和要求。
修辞寓于语言的具体运用之中,人们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修辞。
〔2〕修辞学属于语言运用科学或者说言语科学范畴,是一门既有系统性理论,又有很强实用性的科学。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修辞学以普通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语言学对修辞学体系的建立和探索分析至关重要。
3、修辞和修辞学的社会价值〔1〕修辞是兴国立业的重要手段。
如外交辞。
〔2〕修辞是提高自我修养、文明礼貌的重要手段。
善于运用修辞规律,有利达成交际目的和塑造自身的美好形象。
一个人在言语交际中选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组建话语,显示出什么样的语言风貌、风格和能否正确理解话语,都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形象。
〔3〕修辞是商品社会中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4〕修辞学在社会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
修辞的意义:1、帮助我们说的话更加动听,文章写得更优美2、帮助我们欣赏别人的语辞 3、对一篇作品,不但可以知其然美,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为什么美,美在何处〕4、帮助我们分析作者的措辞、造句技巧、认识语辞、文辞美在何处的知识。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一、什么是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
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
”(英·列文森S。
C。
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
”(英·利奇G。
N。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
语法学与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兼评滕慧群《语法修辞关系新论》王希杰提要:上个世纪中国语言学界曾讨论过语法修辞相结合的问题。
汉语语言学界有些学者在强调汉语、汉语语法的特殊性的前提下,主张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必须结合。
其实,汉语跟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是第一位的,汉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和汉语修辞学应当区别开来,汉语语法学和汉语修辞学也是彼此独立的,所谓语法和修辞相结合,只有具体分析之后再说才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区别联系共性个性一、语法和语法学,修辞和修辞学英国学者罗姆·哈瑞在《科学哲学导论》中,有一个小标题,叫做“世界自身与感知的世界”,他说:“对于哲学家来说,所有区别中首要的最基本的区别是,世界自身与世界在它作用于感性客体中的显现(即我们感知的和被工具检出的世界)之间的区别。
”(1)“世界自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感知的世界”是主观的世界。
在语言学中,这种区别体现为: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语音——语音学词汇——词汇学语义——语义学语用——语用学逻辑——逻辑学心理——心理学在汉语文献中,“语法、修辞”是多义的。
既指语法、修辞自身的世界,也指语法、修辞的被感知的世界。
现在,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比较严格地区别开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来了,这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可是,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经常混淆的。
当有人指责你说“这不合语法,不合修辞”的时候,你可以问道一句:“你说的是什么语法?什么修辞?是世界自身,还是被感知的世界?是语法自身,修辞自身,还是被人感知的语法,被人感知的修辞?”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时候,指责他人不合语法、不合修辞,所运用的标准是被感知的语法与修辞,是批评家自己的有限的语法学、修辞学知识,其表现就是,某些咬文嚼字、向他人的语法修辞学错误开炮的时候,往往引经据典——词典、语法学、修辞学书籍等,把某些语法学家或者修辞学家的语法学、修辞学知识当作语言运用是非的唯一标志,这在方法论上是不通的,在实际上,往往无法说服人。
上个世纪新加坡学者郑子瑜先生提出语法修辞相结合,问我时,他说我笑而不答。
之所以笑而不答,就是因为这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语法与修辞相结合语法学与修辞学相结合语法与修辞学相结合语法学与修辞学相结合在学术研究中,在学术讨论中,在学术评议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概念必须清楚明确。
上世纪的语法修辞相结合的讨论,也许是促使滕慧群选择《语法修辞关系新论》为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导因之一吧?这场讨论,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各人自说自话,没有什么结论。
其原因就在于,参加讨论者大都急欲发表自己对语法和修辞能否结合的看法和自己所持之理由,忙于说服对方,较少从语法学和修辞学的根本问题上刨根究底的。
其实,不同的参加者对于语法和语法学、修辞和修辞学的看法显然是不相同的。
例如,徐思益同吴世文、张寿康、张静、廖序东、林文金等所理解的语法——语法学显然就是不一样的。
各人对语法和语法学、修辞和修辞学持有不同的理念,在语法和修辞相结合问题上就难于谈到一块来了。
滕慧群的专著《语法修辞关系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就在于作者从问题的最关键、最基本的地方开始,从语言学的历史开始,把语法学和修辞学放到语言学的宏观大画面之中来观察。
二、多种关系和两种关系区别开语法和语法学、修辞和修辞学,于是就出现如下六种关系:(1)语法——修辞(2)语法学——修辞学(3)语法——修辞学(4)修辞——语法学(5)语法——语法学(6)修辞——修辞学滕慧群的博士学位论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两种关系:语法——修辞,语法学——修辞学。
作者不讨论“语法——修辞学”、“语法学——修辞”、“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的关系问题。
再进一步说,作者的研究中心在“语法学——修辞学”的关系上,“语法——修辞”的关系是讨论“语法学——修辞学”关系的前提。
区分“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是语言学科学化的一个标志。
坚持严格分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这是滕慧群的《语法修辞关系新论》成功的基本保证。
在研究复杂的关系时,研究者自己的头脑必须是清醒的严密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自身(客观存在的世界),其实也还是我们的一种认识——如果是完全彻底脱离了我们的认识,处在我们的认识之外,那么,它就是不可言说之物。
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们的认识的边界,坚持如语法自身、修辞自身完全处在我们的认识之外,那么我们的语言就无法进行言说!上个世纪的语法和修辞相结合,主要说的是语法学和修辞学。
客观存在的语法与修辞似乎没有结合不结合的问题。
所谓语法和修辞相结合问题,其实说的是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相互结合的问题,汉语语法和修辞的特点是主张汉语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其实,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相结合的问题,又有两个方面:在研究者方面,语法学研究必须结合修辞学;修辞学研究必须结合语法。
在汉语的使用者方面,你“修辞”就必须结合语法,你“语法”就必须结合修辞。
在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讨论中,不少讨论者并没有区分开这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
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不可混淆的。
在我看来,汉语的使用者使用汉语的时候,是没有,也不需要,更不可能区分语法和修辞,进一步地说还有逻辑、文化、心理,还有人情世故什么的。
对他提出什么“你修辞要结合语法,你语法要结合修辞,你的语法和修辞必须相互结合”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者,如果一点语法知识也没有,那么就不能够从事真正的修辞学研究;一点修辞学知识也没有的汉语语法学家,有么?如果语法是修辞的基础,那么语法学知识也是修辞学家的修辞学研究的基础或者前提。
对于语法学家来说,他的语法是生存在人们的运用之中的,只能在人们运用语法的成品之中来研究语法。
任何人运用语法的时候,都在、已经在修辞了。
修辞和修辞学是语法学家研究语法的参考框架,是不可缺少的。
在我看来,语法就是语法,修辞就是修辞,逻辑就是逻辑,语义就是语义……是彼此不可以相互混淆的。
万事万物都相联系的一面,天空上的月亮,还影响着我们的感情,影响着交通事故的发生呢!但是科学研究就是要把这些有某种联系的现象区别开来。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语法学和修辞学具有某种联系就认为它们必须结合在一起来研究。
我对所谓三个平面学说持有保留态度,也就是因为:语法就是语法。
语用就是语用。
语义就是语义。
语法不是语用的一部分。
语用不是语法的一个部分。
语法不是语义的一个部分。
语义不是语法的一个部分。
语义不是语法中的一个平面。
语用也不是语法中的一个部分。
语用是语法学研究中的一个参考点。
语义是语法学研究中的一个参考点。
语法学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学问。
不研究语法意义的语法学,还是语法学么?三个平面中的“语义”不应当是指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早就在语法之中了。
三个平面的语义如果是逻辑语义,那么它不应当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滕慧群这部著作的成功,在于她思想的严密性。
她区别开多种不同的关系,又抓住了最重要的关系。
三、多种多样语法学和修辞学讨论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关系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有多种多样的语法学和修辞学。
我当初对滕慧群说:“对于主张或者反对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人,你首先应当问道他:您的语法——语法学的定义是什么?您的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是什么?只有争论双方对这个问题具有大体一致的认识,讨论才是有益的。
在语法修辞结合的讨论中,徐思益同吴世文、张寿康、张静、廖序东等所理解的语法——语法学显然是不一样的。
我的修辞学,同陈望道的修辞学,恐怕也不是一回事情吧?”语法学和修辞学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不同的时代对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理解是不同的。
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学者,对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甚至同一个学者,不同时期的看法也可能是比一样的。
例如,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学,其实是以语法为核心,包容了语义、语音,甚至词汇在内的大语法宁三个平面的语法学把语义和语用都涵盖在其中了,语法学论文的三段模式是,一句法分析,二语义分析,三语用分析。
在讨论语法学与修辞学的关系的时候,必须明确你所说的语法学和修辞学是什么学派、哪一种语言学中的语法学和修辞学。
如果你说的修辞学是传统修辞学,语法学是乔姆斯基的语法学;或者:传统语法学——现代修辞学,科学语法学(专家语法学)——实用修辞学……。
于是——修辞学语法学美辞论的修辞学乔姆斯基的生成钻换语法学比利时列日学派的修辞学《马氏文通》的语法学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美国描写语法学法国的唯理语法学实用修辞学现代修辞学传统语法学实用修辞学科学语法学(专家语法学)纯理修辞学教学语法学……谈论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时候,你首先应当说清楚是:哪种语法学跟哪种修辞学。
滕慧群的《语法修辞关系新论》的价值,首先还不在于作者自己的某些独到的观点,而在于:她寻根究底,正本求源,从古到今,不厌其烦地考察各个学术流派,各个学者的语法和修辞观念。
在当今学术泡沫化,学术腐败盛行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博士能够如此,我以为是很值得赞美的。
这部著作是对学术泡沫的一种批判,所以它遭到某些热衷泡沫者的反对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因为它提供真正学术研究的一种模式。
新世纪呼唤语法学和修辞学大家,这首先要求具有学术气派,熟悉学术文献,懂得学术规范。
滕慧群的这部著作,就一些最基础最基本的概念——语法、语法学、修辞、修辞学——来作如此深入地探讨,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修辞学和语法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就是那些攻击、否定者,也会暗地里,悄悄地运用滕慧群博士的研究成果的。
我想,不是每个读者都有把滕慧群的《语法修辞新论》读到底的耐心的。
如果你连读到底的耐心都没有,那么请想想,作者写出来是多么辛苦的事情呀。
如果,你连读都不读,就去否定它(我不运用“她”,避免著作和作者相互混淆:她——作者;它——著作),谁个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