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足细胞病发病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52
肾病内科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以肾小球损伤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免疫反应、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
本文将从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肾小球疾病的病因1. 免疫反应肾小球疾病中的许多类型都与免疫反应有关。
免疫反应通过激活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导致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等都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肾小球疾病。
2. 代谢异常代谢异常是导致肾小球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就是最常见的由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疾病。
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并进一步导致尿毒症等严重后果。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肾小球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肾小球性肾炎,由遗传突变所致。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异常结构或功能失调,引发疾病发作。
二、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机制1. 损伤与修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机制中,损伤和修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肾小球损伤,会触发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导致细胞凋亡、纤维化以及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改变。
同时,机体会通过修复机制来恢复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损伤过于严重或修复机制被抑制,导致疾病的进展。
2. 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中,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激活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肾小球炎症反应和损伤。
这些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尿液异常、蛋白尿等症状的出现。
3. 组织纤维化肾小球疾病的进展常伴随着组织纤维化的过程。
炎症反应和损伤导致的肾小球结构改变,刺激纤维细胞增殖和基质积累,最终形成肾小球内纤维化灶。
这些纤维化灶会进一步破坏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肾功能。
综上所述,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对于指导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探讨各种因素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
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一、足细胞结构足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分化上皮细胞,也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及选择滤过蛋白质大小的重要组成部分。
足细胞具有复杂的细胞形态,即复杂的细胞极性组织——细胞体和广泛的突起网络——足突。
它的初级足突逐渐延伸形成次级足突,并与相邻足细胞的次级足突连接形成SD,参与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
早期有研究发现,初级足突和次级足突具有独特的细胞骨架特征和成分。
细胞体和初级足突主要的细胞骨架成分是微管(microtubule,MT)和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s,IF)。
其中,MT 主要以a/β微管蛋白亚基为基本元件构成,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参与多种生物的细胞有丝分裂以及纤毛的形成;IF 主要由波形蛋白和结蛋白构成,在孤立肾小球中,已证实IF可调节细胞弹性。
次级足突的主要细胞骨架成分是微丝,它主要是由F⁃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聚集组成。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广泛分布于次级足突中,是导致足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成分。
足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可由不同的代谢紊乱引起,使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脱离,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蛋白尿和多种肾脏疾病。
二、足细胞损伤原因1. 先天性因素母源性同种免疫性肾小球病是一种新的器官特异性母源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缺陷导致母亲孕后产生针对胎儿的抗体,该抗体穿过胎盘,与胎儿肾小球足细胞结合,引起足细胞破坏,从而导致肾功能障碍。
有研究者在检测膜性肾病患儿及母亲的血液样品时,发现了一个90 kDa 的抗原,即中性内肽酶(neutral endopetidase,NEP)。
NEP 抗原缺陷母亲在怀孕时,产生针对胎儿NEP抗原的抗NEP IgG1 抗体,该抗体通过胎盘,在足细胞基底膜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引起足细胞破坏、蛋白尿的产生,甚至发生终末期肾衰竭。
同时,也发现金属膜内肽酶基因截短突变是孕期同种免疫的诱因,可诱导抗NEP抗体的产生。
足细胞病的病因分类及诊治
周建华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6(021)017
【摘要】足细胞(podocyte)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的脏层上皮细胞.因其胞浆在基底膜表面形成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足突之间的裂孔膜(split mernbrane)是肾小球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足细胞损伤将导致蛋白尿出现。
近年来.足细胞成为肾脏病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也随之提出“足细胞病”的概念。
本文就足细胞病的概念、病因、分类和诊治作简要介绍。
【总页数】2页(P1123-1124)
【作者】周建华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
【相关文献】
1.眩晕的病因分类与规范诊治 [J], 韩英博;彭俊阳;姚建华
2.四肢动脉损伤病因分类及其急诊治疗 [J], 荣育威;张希全
3.硫辛酸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足细胞标志蛋白、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足细胞裂孔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孟天宇; 王颜刚
4.海警常见皮肤病病因分类及防治研究进展 [J], 陈淑莲;李正超;王仁杰;陈旭义;云
晨;刘军
5.牦牛感染性皮肤病病因分类及防治措施 [J], 阮晨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足细胞病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足细胞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和诊断标准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足细胞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临床表现足细胞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最初可能表现为双侧下肢感觉异常、传导速度减慢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运动协调障碍、肌肉无力等症状。
在重症情况下,患者可能完全丧失行走能力,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医生在疑似患者出现类似症状时,应该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足细胞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查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节肢电位等参数,可以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在足细胞病的患者身上,通常会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阻滞、感觉神经节肢电位减低等异常现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并不是诊断足细胞病的唯一依据,临床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足细胞病的金标准。
通过对患者神经系统组织的活检,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细胞变性、神经髓鞘脱失等病变。
足细胞病的病理特点通常包括神经元的变性、轴突的脱髓鞘、髓鞘周围的炎症反应等。
病理检查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四、遗传检测近年来,足细胞病的遗传基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足细胞病患者可能伴有特定的遗传突变,通过遗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风险,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目前已经有一些足细胞病常见遗传突变的检测方法,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PMP22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GJB1基因突变等。
对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遗传检测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疾病的发展风险。
五、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足细胞病的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等。
足细胞转分化及其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刘文佳;曹灵【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4(000)044【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足细胞;足细胞转分化;肾小球疾病【作者】刘文佳;曹灵【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体内多种损伤形式的靶细胞[1]。
研究表明,足细胞转分化(EMT)是足细胞损伤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导致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足细胞EMT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足细胞EMT的了解将为与其相关的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对足细胞EMT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足细胞及其表型足细胞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凭借以肌动蛋白为主的细胞骨架系统和特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在维持肾小球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足细胞表型即足细胞成熟的蛋白标记分子[2]。
已证实的足细胞成熟的蛋白分子包括:①足细胞骨架蛋白。
其最主要的成分是F-肌动蛋白,它与足细胞骨架相关蛋白α-辅肌动蛋白-4、突触后蛋白与肌球蛋白交联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共同维持足细胞形态。
②裂孔隔膜蛋白复合体(SD)。
目前已经确定多个定位于裂孔隔膜上的蛋白分子:Nephrin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种跨膜转运蛋白,黏附并表达于足细胞裂孔隔膜上,调节和维持肾小球的结构和滤过功能[3];CD2相关蛋白(CD2AP)也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作为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与骨架蛋白相互链接,共同参与足细胞的黏附、信号传导、吞噬等生理活动[4];Podocin是由细胞内C 端和N端组成的stomatin蛋白家族成员,它与Nephrin、CD2AP相互作用,共同稳定裂孔隔膜完整性[5]。
③顶膜区结构蛋白。
Podocalyxin为CD34家族成员之一,是足突顶膜区主要的带负电荷的唾液酸蛋白,作为足突顶端质膜的主要构成部分,Podocalyxin通过其分子结构中的唾液酸以及大量硫酸盐所产生的负电荷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相邻足细胞间足突分开,保持滤过膜的开放。
肾小球疾病概述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大多原因不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肾脏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遗传性肾小球疾病是指遗传基因突变所致的肾小球疾病,如A1port综合征等。
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绝大多数,是引起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疾病。
下面主要介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发病机制】多数肾小球疾病属于免疫介导性炎症性疾病,在慢性进展过程中也有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参与,有时可成为病变持续和恶化的重要因素。
1.免疫介导性炎症反应多数肾小球疾病的发病起始于免疫反应,按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类: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为肾脏免疫损伤中最常见的免疫复合物形成机制。
系外源性抗原(如致病菌株的某些成分)或内源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基底膜的内皮细胞下而导致肾脏损伤。
②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小球自身抗原(如肾小球基膜)或外源性种植抗原(如S1E病人体内的DNA)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与抗体在肾脏局部结合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而导致肾脏损伤。
始发的免疫反应需经炎症介导系统引起炎症反应才可致肾小球损伤及临床症状。
炎症介导系统包括炎症细胞(中性、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炎症介质(补体、白细胞介素、凝血及纤溶因子、活性氧等),两者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肾小球损害。
2.非免疫非炎症损伤在肾小球疾病的慢性进行性发展过程中,非免疫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①健存肾单位代偿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可促进肾小球硬化。
②高脂血症具有“肾毒性”,可加重肾小球的损伤。
③大量蛋白尿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参与肾脏的病变过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类】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病理分型和临床分型。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根据1995年WHO的分类标准,分型如下:(1)轻微性肾小球病变。
足细胞在肾小球疾病中的认识进展足细胞(podocyte)为高度特异性的终末期分化细胞,当其在出现损伤、凋亡,进而坏死、脱落、缺失,就会引起细胞数量减少和密度降低,导致肾小球进行性硬化,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
随着近年对肾脏足细胞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足细胞损伤后数量减少和密度减低,使肾小球硬化进程发展至终末期,足细胞的损伤性疾病先后在大鼠与人类足细胞的抗原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足细胞的损伤并与几类常见疾病密切相关,故本文就足细胞在膜性肾病,肾小球硬化和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纤维化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足细胞;肾小球纤维化;凋亡;糖尿病肾病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临床中均以足细胞的异常为表现,足细胞损伤后可以发生凋亡、脱落并通过尿液排出,研究这些病变后脱落的足细胞及其脱落的足细胞分子所表达的不同,可以反映出病变的性质以及严重程度[1]。
1 足细胞的概述足细胞(podocyte)是贴覆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面的终末期分化细胞,在肾小球基底膜(GBM)的表面上形成了足突样的突起而得名,在邻近的足突之间形成如指状互相嵌合相接的栅栏状结构为裂孔,裂孔之间约为30~40nm,其表面被覆一层4~6nm的链状结构,由非常薄的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相接,水以及小分子溶质在GBM可自由穿行,但是较大分子物质不能通透如血浆蛋白之类,因此成为滤过和阻止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终极屏障[2]。
完整的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是滤过屏障通透性的关键因素,而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上的膜蛋白通常与肾小球蛋白尿有着较密切的关系,裂孔膜蛋白在通过同种二聚体的形成能自行结合成拉链样构造,形成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的分子基础[3]。
足细胞有着特殊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合成肾小球基底膜(GBM)的完整成分,并保持肾小球基底膜(GBM)的正常形态结构,调节蛋白质分子过滤的电荷屏障并平衡肾小球内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力和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空间结构,因此足细胞是维持肾小球滤过膜最后屏障功能与结构的主要细胞[4-5]。
足细胞在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足细胞是肾小球上高度分化的细胞,对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对足细胞与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足细胞肾小球疾病【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000-01随着对足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一些特异性蛋白分子在足细胞表达之后,足细胞已成为研究各种肾小球疾病病程进展的关键细胞。
一. 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附着于肾小球基膜(GBM)外侧,同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参与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功能,调节超滤系数以及保持GBM的正常形态,是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正常的主要细胞之一[1]。
足细胞呈多突状,由结构和功能不同的3个部分组成:细胞体、主突和足突。
细胞表面覆盖有一层带负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是参与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屏障的物质基础[2]。
足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分泌GBM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促肾纤维化因子等刺激下还能分泌具有降解GBM作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组织蛋白酶,在GBM的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维持正常上皮细胞的功能及滤过膜屏障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当足细胞受到损伤时,如毒性物质的氧化损伤、炎症性疾病、免疫介导的疾病、机械应激和HIV病毒感染等会发生一系列的表型改变。
损伤早期可见足突融合,随后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包括足细胞胞体缩小,假囊形成,阴离子电荷的减少,直至最终足细胞从GBM上分离剥脱到肾小囊中,随尿液排出。
肾小球承受着高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现塌陷,GBM与壁层上皮细胞发生粘连,玻璃样变,最终形成肾小球硬化[4-7]。
研究表明,足细胞缺失与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肾小球硬化在足细胞数减少至10%~20%时即已开始[8]。
肾小管足细胞受损的病理机制肾小管足细胞也称肾小管内皮细胞,损伤后的肾小管足细胞病理变化,促进了肾间质瘢痕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肾小管足细胞病变受损存在以下7种情况:(1)在肾小球硬化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炎性介质,细胞因子通过肾小管或通过肾间质弥散到肾小管足细胞(肾脏内皮细胞),均可促使肾脏足细胞(内皮细胞)被激活。
(2)肾小球选择性的滤过屏障损害后,从肾小球漏出的大量大分子蛋白,进入肾小管与肾小管中的小分子蛋白竞争T肾脏内皮细胞的重吸收,激活了分布在T肾脏内皮细胞内的溶酶体,促使其活性增强,大量溶酶体酶释放于T肾脏内皮细胞的胞浆,导致T肾脏内皮细胞刷状缘脱落,破坏了T肾脏内皮细胞的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对肾脏足细胞(内皮细胞)造成了重大损伤。
(3)具有生物活性的转铁蛋白,在肾小球损伤后滤过到肾小管,在肾小管酸性环境下,释放出Fe2+,促使T肾脏内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LDH)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通过氧自由基(OFR)和OH-的作用,造成对T肾脏内皮细胞的损害。
(4)在免疫损伤的过程中,被激活的辅体C3活化并产生系列的生物学效应终未产物,其中以膜攻击复合物(C5b-9)(MAC)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前列腺素,促进PDGF 合成,并激活T肾脏内皮细胞,诱导其表达、分泌IL-6、TNF-α等。
(5)通过受损伤肾小球滤出的脂蛋白,在脂质过氧化中,肾小管内的LDL被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造成对T肾脏内皮细胞的氧化性损伤并诱导T肾脏内皮细胞内释放具有强收缩血管作用的内皮素-1(ET-1)的释放,引起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流量,导致肾小管缺血、缺氧并激活T肾脏内皮细胞,并导致肾间质的缺血和硬化。
(6)继发于肾小球损伤的缺血和残存肾小管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均可损伤肾小管并激活T肾脏内皮细胞。
(7)继发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大量蛋白漏出后的蛋白分解代谢亢进,由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增加,对T肾脏内皮细胞的损伤,并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辅体以及膜攻击复合物(C5b-9)形成,导致了T肾脏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间质瘢痕硬化的进展。
肾小球足细胞功能认识的进展邹琦【摘要】足细胞是肾小球高度分化的细胞类型,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定足细胞的足突能抵消肾小球基底膜的弹力作用,而血管激素可能调节足突的收缩状态,从而调节肾小球的超滤系数Kf.足细胞损伤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而许多伴有足细胞损伤的肾小球疾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通过了解调节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细胞的损伤反应机制可进一步了解蛋白尿及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过去由于足细胞独特的解剖学位置以及足细胞难以通过细胞培养区分,很难发现足细胞的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足细胞在维持肾小球功能中发挥的作用.%The podocyte is the most differentiated cells in the glomerulum, which form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barrier.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podocyte foot processes counteract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d that vasoactive hormones may regulate the contractile state of their foot processes and thereby modulate the ultrafiltration coefficient Kf.podocyte damage leads to proteinuria, and podocyte injury occurs in many glomerular diseases,which may progress to chronic renal failur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docyte and the mechanisms of its cellular response to injury may thus provide a clu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roteinuria and glomerular diseases.In the past it was difficult to study cellular functions in this cell type, because of its unique anatomic loc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in characterizing podocytes in cell culture.However,recent advances in physiological,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cell culture techniques have increased the knowledge of the role of the podocyte in glomerular function.【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9【总页数】4页(P2910-2913)【关键词】肾小球;足细胞功能;血管激素【作者】邹琦【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临床医学院肾内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足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它形成多重指突状的足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