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甘肃敦煌莫高窟

小学四年级语文甘肃敦煌莫高窟

小学四年级语文甘肃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四年级语文教案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____(省、市、区、县)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____年12月,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2-11-16 ]

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26班倪惠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我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97个,会写222,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 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 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 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落 序号课题计划课时 1《走进大自然》2课时 2、《我家的大花园》2课时 3《故乡的风景》2课时 4、《短文两篇》1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被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

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 我会写: 慰:慰藉安慰欣慰慰问聊以自慰 藉:慰藉枕藉蕴藉 锐:锐利敏锐尖锐养精蓄锐 滩:河滩滩地浅滩滩头 帐:帐子蚊帐帐篷营帐 烁:闪烁烁烁震古烁今 蝙:蝙蝠蝙蝠衫蝙蝠怪 蝠:蝙蝠蝙蝠侠燕蝠相争 霸:霸气霸占霸权霸王横行霸道 鹰:雄鹰苍鹰老鹰猫头鹰鹰击长空 形近字: 藉(慰藉)籍(书籍)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练习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有“黄龙吐水”“天马行空”等四十多处奇特的景观。叶圣陶笔下的双龙洞是如此神奇,让我们在感受溶洞的奇观时,进一步体会游记的表达特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尝试运用] 一、填上“jiàn”的同音字。 水花四()亲密无()()步如飞眼()为实 开弓放()()设祖国身体()康刻舟求() 二、比一比组词。 铜()簇()蜿()稍()据() 桐()族()碗()梢()锯() 三、给“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只写序号。 进: A.向前移动; B.从外面到里面; C.收购; D.平房,院落的前后次序。 (1)十来进.房子()(2)走进.大会堂() (3)艰难推进.()(4)进.一批蔬菜() [巩固运用] 一、读了课文,我会填。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作者游览的地点是,时间是,游览的顺序依次是→→→。 二、品读句子,做习题。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或浓或淡”中的“或”的意思是() A.或者 B.有的 C.有时 (2)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A.形状 B.声音 C.颜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急,溪声也时时变换 ..缓,时而 ..窄,时而 ..宽,时而 调子。 (1)一个“”字,点明作者是逆流而上。 (2)找出句子中的两组反义词。 ()----()()----() (3)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 (4)第二句话从声音的角度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5)用带点的词语仿写排比句。

第七册 -2敦煌莫高窟_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七册 -2敦煌莫高窟_四年级语文教案 2、敦煌莫高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解题。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课文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 2.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①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讨论:①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②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量的词语)③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 (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个句子。 (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 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考前寄语: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亲爱的孩子们,转眼又到了收获的日子,快快拿起手中的笔,让我们尽情分享收获的喜悦吧!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zhì huì qiū yǐn yán jiū jīdònɡ ( ) ( ) ( ) ( ) jiāo lǜjiè bèi línɡlónɡfàn làn ( ) ( ) ( ) ( ) 二、给下列各字组词。(8分) 澈()竭()索()拐() 翼()夭()聚()魁() 三、给多音字组词。(6分) sǎn()ě()ɡ() 散恶缝 sàn() wù() fènɡ() 四、按要求写词语。(6分) ABB:怯生生 ABAC:笨手笨脚 AABB:端端正正 AABC:振振有词 表示“看”的词有: 表示“走”的词有: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遥远的()()的雾()的生活 一()斑点一()活动一()花园 六、写近义词和反义词。(6分) (1)近义词:仿佛——(好像) 耻笑——()阻挡——()辽阔——() (2)反义词:低垂——(高耸) 四年级语文共4页第1页 偶尔——()阴暗——()微弱——()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我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缩句) (2)难道这不是真正的荷兰吗(改为陈述句)

(3)洛迪救了妈妈。(扩句) (4)羚羊在草原上奔跑。(改为比喻句) (5)他年龄小。他很懂事。(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八、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3分) (1)活动结束了,他第一个首先走出教室。 (2)我敢肯定她可能会来。 (3)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红花。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1)停车坐爱枫林晚,。 (2)学好,学坏。 十、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4分) (1)白天我在里面读书游戏晚上我在里面睡觉做梦 (2)这圆脑袋胖身子的大家伙有什么秘密呢 十一、阅读题。(14分) 阅读题(一)(7分) 清晨,乳白色的雾气迷迷蒙蒙,村外的小溪传来淙淙的流水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花瓣上闪着晶莹的露珠。牵牛花有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真像鲜艳的小喇叭。枣树上画眉和黄莺对唱着,声音清脆婉转。 1、这段话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2分) 2、作者先写和,接着写了,最后写了 和。(5分) 四年级语文共4页第2页 阅读题(二)(7分) 米斯是一位年仅11岁的意大利少年。他被穷苦的父母卖给了一个马戏团。 ()受不了那种非人的折磨,()他逃了出来,乘船回家。在船上,三个游客对遍体鳞伤的米斯产生了怜悯,给了他少许银币和大把铜币。那三人继续喝酒,乘着酒兴,竟露骨地攻击起米斯的祖国来。“哗”!一大把银币、铜币像雹子一样飞掷到那三人的身旁。只见米斯愤怒地挥舞着他那枯瘦的胳膊,对着那三个旅客大声喝道:“拿回去!我不要说我祖国坏话的人的东西。”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课)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必备的五年级上册语文《莫高窟》练习题

必备的五年级上册语文《莫高窟》练习题 莫高窟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 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

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云海日出》教案三篇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云海日出》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感情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奇而壮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一定会被它迷人、秀美的景象所陶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黄山“云海日出”的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0课(板书:云海日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1990年12月被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主峰莲花峰海拨1864.8米。黄山常年雨量充沛、林木茂盛、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幻莫测。黄山可以说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闻名于世,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也有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高度赞美

它。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方瑞华的笔触,走进黄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色? (三)分析课文,真切感悟 (1)课文从大体上看,可以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云海的,而哪些自然段又是写日出的呢?(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2、学习“云海” (1)云海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3、4自然段。(评价) (2)根据刚才我们同学所读的内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它们分别说出了云海的哪些特点? a我们看见北面山谷中明晃晃、光闪闪的一片,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那就是云海。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b师拿镜子演示,与图片对比,说说共同特点?(平、静、大)c这就是作者对云海日出的静态描写,突出云海的静态美(师板书静态描写:平稳光洁、漫无边际)。 d老师在这就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词,谁发现了?(明晃晃、光闪闪、亮闪闪、白茫茫),指导朗读这一句。 3、“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云朗上下翻滚着,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

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被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知识点我会写: 慰:慰藉安慰欣慰慰问聊以自慰 藉:慰藉枕藉蕴藉 锐:锐利敏锐尖锐养精蓄锐 滩:河滩滩地浅滩滩头 帐:帐子蚊帐帐篷营帐 烁:闪烁烁烁震古烁今 蝙:蝙蝠蝙蝠衫蝙蝠怪 蝠:蝙蝠蝙蝠侠燕蝠相争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莫高窟》赏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而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灵的浸润,已经赋予其美学、史学和哲学的意味,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与作者一起为之喝彩,为之激奋,为之感叹,为之低徊。这是一种宏大的美,是作者对鲜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唤。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案例一

《莫高窟》案例一 五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高窟》的第一和第五小节,通过学习,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相机板书: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艺术宝库智慧结晶 3、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师:我觉得第1小节中,用错了一个字。“她”用错了,应该用它。(板书:她它)。同意用她的举手,同意用它的举手。 想一想为什么用她? 生:因为课文中说莫高窟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从明珠我想到了掌上明珠,掌上明珠是形容女儿的,所以用她。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莫高窟有着千年的历史,在人们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如果用它,就显得对莫高窟不尊敬。 师:你们的思维真活跃,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同意用它的同学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们都知道莫高窟是一处建筑物,所以我觉得用它比较好。 师:(小结引起下文)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我们怎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呢?(生:读书)对,读书。 等我们学完第二~四自然段,你一定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彩塑、壁画、藏经洞)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莫高窟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课文的语言也同样令人回味。 (一)汇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1、交流喜欢的句子。 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2、你能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假如你站在这佛像前,你会说些什么? 3、师生评价: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要求结合资料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解题。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课文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 2.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①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讨论:①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②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量的词语)③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 (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 个句子。 (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 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

新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一、复习课文 1、《多梦的季节》写了少年儿童在阳光雨露下成长的历程,体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好问、多思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热爱之情。 2、《琴声叮咚》记述了小姑娘为了学会弹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赞美了小姑娘的好学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小姑娘的喜爱之情。 3、《穿红裙子的老师》记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在教学上有与众不同的教法,寓教于乐,深得同学们和家长喜爱的故事,歌颂了穿红裙子的老师不计个人得失,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高贵品质。 4、《老师读作文的时候》记叙了在老师读自己作文的时候的种种感受,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老师和同学的个性特点。 二、背诵《多梦的季节》《小儿垂钓》 三、听写 繁茂雏鹰遨游曾经旋涡谜语沉默叮咚一般

悦耳钦佩羡慕熟悉开启凝神暴雨琴谱脚趾打扮喊叫捞到笛子小碗锅碗 四、辨字组词 哼()繁()曾()遨()叮()亨()紧()蹭()傲()盯()股()佩()悉()咬()趾()没()佣()奚()校()址()扮()偏() 盼()翩() 五、多音字 zhǎng( ) céng( ) dàn( ) 长曾弹 cháng( ) zēng( ) tán( ) lè( ) jué( ) bēi( ) 乐觉背 yuè( ) jiào( ) bèi( ) 六、补充短语 1、填入合适的动词 ()蓝天()琴声()在树叶上()树梢()音乐会()钢琴前()台前()脚趾()书包()作文()小学()图钉 ()作文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的家()的校园()的树叶 ()的白天()的夜晚()的琴声

小学语文五年上《莫高窟》

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莫高窟》教学设计 乘风学校於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习并掌握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 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闻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自豪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根据课文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容)。 (1)以喜欢的方式展示朗读情况。

佛国和人间——东方瑰宝敦煌莫高窟-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佛国和人间——东方瑰宝敦煌莫高窟-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举世闻名的敦煌,地处我国西北,在甘肃省西部,是沙漠里的一个小小绿洲。敦煌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因为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且还因为在那里有我国瑰丽的艺术宝库——莫高窟。莫高窟在敦煌县东南二十五公里,坐落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这个石窟群创建于366年,传说有个叫乐僔的和尚来到敦煌鸣沙山,看到对面三危山上夕阳西下的余辉金光万道,金光中仿佛有千佛的形状,决定在鸣沙山的岩壁上开凿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他在窟内绘制壁画,塑造佛像。自此,历代都有人来修建,石窟越来越多,规模日益宏伟。据说唐朝时,这里的石窟已有一千余个,所以莫高窟又称“千佛洞”。究竟莫高窟一共有多少石窟,现在已弄不清楚了。因为年代久远,这里风沙又大,许多石窟已荡然无存,保存至今的石窟尚有四百九十二个,其中有十分之六,七是隋唐时候开凿的。这些石窟象蜂房一样,密密层层地分布在长约两公里的悬岩绝壁上。据说,当年每座石窟的外面,都架设了木构檐廊,檐廊由婉蜒曲折而又悬空的阁道相连,远远望去犹如一片巍峨的宫殿群。可惜,现在多数石窟的檐廊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五座檐廊。 走进石窟,五彩缤纷的壁画令人眼花镜乱,应接不暇。据初步统计,保留至今的壁画,大约有四万五千平方米,如果以壁画的自身高度,把壁画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三十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窟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彩塑佛像,保留至今的佛像有两千四百一十身,成为巨大的彩塑馆。众多的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里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古典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是佛经故事,此外还有供养人画像、建筑彩绘和藻井等等。佛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尸毗(pi皮)王割肉救鸽”的故事,就是描写释迦牟尼的前生——尸毗王,为了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小鸽子,割下自己的肉喂鹰。“摩诃萨埵(duo朵)舍身饲虎”的故事是说,摩诃萨埵太子看到山中有一只饥饿的母虎,身边还有七只嗷嗷待哺的小虎,由于小虎的纠缠,母虎无法寻觅食物,如果再没有东西可吃,母虎就要吞食小虎。为了拯救七只初生的小虎,摩诃萨埵太子让母虎把自己吃掉。佛教宣扬逆来顺受,甚至宣扬残害自己躯体以求得佛的宠爱,求得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这是荒唐的。 但是,在莫高窟壁画上的佛经故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颂正义、谴责邪恶的。故事说:在恒河边的茂密森林里,有一只九种毛色的鹿,它的毛色鲜艳,鹿角洁白如雪,美丽极了。它与乌鸦是好朋友,形影不离。一天,恒河里传来了一个人凄惨的呼救声,九色鹿急忙赶去,它与恶浪搏斗,终于救出了将被恶浪吞噬的人。被救的人叫调达,他庆幸自己的再生,对九色鹿说:“你对我的恩惠胜过我的爹和娘,我要做你的奴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九色鹿谦和地说:“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免得有人来伤害我。”调达马上对天起誓:“如果我忘恩负义,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发出恶臭。” 当地有个国王,娶了个漂亮而贪心的王妃。一天,王妃突然梦见了九色鹿,它的毛色光彩夺目,引起王妃的贪欲。王妃要国王把九色鹿捉来,用它的皮作垫褥。国王立即派人张贴布告:“谁能报告九色鹿的行踪,就赏给谁大片土地和大碗金银。”调达看了告示,乐得心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用“√”表示。(6分) 荧.光屏(yín yíng)筑巢.(.cháo cáo)捕.捉(pǔbǔ)侵.蚀(qīn qǐn)栖.息(qīxī)揭.开(jiēxiē) 二、拼音写字我最棒。(6分) lǚyóu biān fúqīng lǎng bǔjiùyúguàn ér chū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6分) zhēzhéshé1.他身体不好,不要折.______腾他。 2.一根筷子,轻轻一折.______就折.______了;十根筷子放在一起,怎么折._____也不弯。 jiējié

3.树上结. ________了不少苹果。 4.这次出访,结. ________识了许多国际友人。 四、比一比,再来组词语。(12分) ?????蛾( )饿( ) ?????欧( )鸥( ) ?????滩( )推( ) ?????幻( )幼( ) ?????捕( )铺( ) ?????蝠( )幅( )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8分) ( )先( )后 ( )( )其事 ( )()而出 随心( )( ) ( )( )天开 ( )枝( )叶 轻而( )( ) 气喘( )( )

六、选词填空。(6分) 灵巧灵敏灵活1.程泽华头脑(),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是一位优秀的特警队员。 2.警犬“老黑”的嗅觉很()。 3.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在夜晚飞行时也能()地避开。 七、读句子,判断对错。(6分) 1.蝙蝠夜里飞行,靠眼睛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2.“往返”的“返”意思是“回”。() 3.太平洋绿龟一般在三四月份离巢而出,爬向大海。() 4.黄河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5.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6.“愚蠢”一词中加点字读“yū”。() 八、修改病句。(6分) 1.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似乎在侦探外面是否安全。

四年级语文教案《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四年级语文教案《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实 录 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欣赏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介绍余秋雨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藏经洞文物流失的情况,能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感情没有升华到位。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回忆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处文物景点?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我们先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句话可以概括这小节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慈眉善目的菩萨。 生:我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天王和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生: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很和蔼。 生:给人很慈祥的感觉。 师: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生:看上去很高贵,很威风。 生:应该有力气很大的样子。 师: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莫高窟的彩塑中是怎么刻画的。(展示莫高窟彩塑的图片,选取其中能表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细看)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 生: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 师:16米,是多长? 生:有我们4个黑板这么长。

生:有我们16张课桌这么长。 师:这么大的卧佛,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一起读一读描写卧佛的这句话。 (出示卧佛图片欣赏)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彩塑? 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惟妙惟肖。 师: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生: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板书:两千多)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对第二小节的总结,又是壁画的概括,默读第三小节,画出这句话。 ........................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师:重点的词语是? 生: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板书: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四年级语文第三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第三课教案 导读: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南国风光。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鸟的天堂》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鸟的天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惊醒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课文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交流,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今天,老师带带大家去鸟的天堂游览一番,好吗? 2.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出示图片) 4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自由)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小组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3.读得正确流利的组长画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