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南教育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湘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53.97 MB
- 文档页数:607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新学期开始了,很高兴能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特根据学校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学生81人。
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
后进生还有个别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1、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学生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经逐渐趋向于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学生字新词和句子。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一起看看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欢送查阅!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似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局部,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答复[板书:(静、清、绿)]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湘教版语文书四班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爱好,鼓舞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
3、乐观制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乐观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育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听一听: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
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语文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语文湘教版四班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沟通自己喜欢的语句: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语文湘教版四班级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会写“牌、煌、副、仙、宋、仲、忧、诵、犹、君、皇、湘”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岳阳、潇湘、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
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
了解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了解为什么人们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从而培育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第一单元内容概要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一次语文活动。
《走进大自然》这首诗歌,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了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我们的大花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自然美景,这里既有色彩斑斓的植物,又有自由快乐的动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儿童的一种天真烂漫心理。
《故乡的风景》通过记叙小曦陪双目失明的爷爷回故乡,小曦善意隐瞒故乡景色这件事,写出了小曦美好的心灵。
《短文两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其中《放飞一只蝴蝶》教会了我们善待生命.关爱弱者的情感;《听》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美好的生动画面。
口语交际是通过阅读一组材料进行口语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习作是由“花产生联想”,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物的美好心灵。
学生乐于朗读,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鉴赏美。
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
本单元的习作则是注重学生由实景产生合理想象。
学生通过习作训练,一定可以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
三.目标导向(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部分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4.能按要求完成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语文活动。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感悟为主,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四.教法与学法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词句进行反复朗读.品味。
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和积累,教师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点拨。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任教年级:授课教师:XXXX实验学校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 通过学习, 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 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供大家参考。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知识技能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 利用小组合作优势, 充分发挥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点评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点评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具:教学方法:引导、点评教学流程:一、习作讲评1、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 找出最满意的地方。
2、小组间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 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 彼此发现习作中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词语, 进行赏析。
4、对部分不尽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作好记载, 当经验保留。
6、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总结1、教师对习作讲评过程进行小结。
2、提出希望。
3、学生代表发言, 总结本次习作的心得体会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材分析】:《树的故事》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谢尔西弗斯汀的绘本作品, 原名《爱心树》, 讲述了发生在一棵有求必应的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男孩身上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 赞颂了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就文本本身而言, 更像是在描绘人和自然的关系。
但我们这次面对的文本, 是江江改写的。
作者用孩子和树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揭示了一个爱的主题--这是一场以爱为名义的索取, 以爱为名义的奉献:索取的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奉献的理所当然、心满意足。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课题:1走进大自然课型:讲授第 1 课时总序第 1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难点、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教学方法师:读议法。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2)学生拼读生字,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拼读。
(3)指名读,注意及时纠正。
(4)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5)学生练习正确书写生字。
2.学习词语,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
大自然:自然界。
斑斓:灿烂多彩。
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宽厚:宽大厚道。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作业比一比,再组词。
班( ) 脸( ) 过( ) 隔( )斑( ) 验( ) 辽( ) 融( )课题:1走进大自然课型:讲授第 2 课时:总序第 2 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任教年级:授课教师:XXXX实验学校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 通过学习, 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 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供大家参考。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感受兴凯湖的美丽。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 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赞美了兴凯湖的美丽,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兴凯湖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课文, 读中感悟。
四、教具:课文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引导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有诗情画意般的美, 那么北国的兴凯湖又是怎样的美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 指名认读;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理解内容。
1、作者抓住兴凯湖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学生读课文, 边读边画相关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作者是怎样抓住兴凯湖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1)汇报学习情况, 边说边随机用课件展示相关画面感悟理解, 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抓住“兴凯湖不是海, 却海一样辽阔, 海一样磅礴”这一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3自然段作者抓住“兴凯湖很温柔, 很平静”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灰姑娘》课件(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灰姑娘》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故事背景,掌握生词和短语,分析课文结构,解读故事主题,以及进行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灰姑娘》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的真善美。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灰姑娘》课件、生词卡片、故事挂图。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挂图,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灰姑娘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学习生词、短语,讲解重点词语。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主题。
(2)结合课文,讲解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完成生词、短语填空题。
(2)根据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故事中的真善美,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品质。
6. 成果展示(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灰姑娘》2. 生词、短语:善良、勇敢、诚实、幸运、魔法、舞会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故事主题:真善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用生词、短语造句。
(3)谈谈自己对故事中真善美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本。
(2)例: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总是乐于助人。
(3)见学生个人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版本的《灰姑娘》故事,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差异。
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讲授第1课时总序第14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师:读议、讲解法。
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准备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教学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秋天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色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资料交流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杜牧(803—853)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张继唐朝诗人,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他比较关心百姓生活,写下了不少关心时事,反映现实的作品。
他的诗语言纯朴自然,不加雕琢。
三、自读自悟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