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设色地形图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地形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继地球、地图知识之后,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深入学习。
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形的特点、分析地理环境、进行地理实践等都具有关键作用,也为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能正确计算相对高度。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中各种地形部位的准确判断。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对应关系。
二、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观察不同的地形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高原等地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图。
(二)讲授新课1.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2024地形图说课稿范文教学内容:2024地形图一、说教材1、《2024地形图》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地图和地形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地形图在地理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地形图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使用方法。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际地形图解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读地形图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地形图的学习中,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地形图的作用和基本符号,能够解析和使用地形图。
难点是:能够通过地形图分析地貌特征和地理环境。
二、说教法学法地理学科注重实践和体验,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实践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地形图实物和地图模板,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有关地形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地形图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然后,我将要求学生与同桌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 介绍地形图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展示地形图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地形图是一种专门描述地面形状和特征的地理图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
并且通过实例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地形图对于农业、交通和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3. 学习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展示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代表的含义,通过对比观察和学习,让学生掌握地形图中的山、河、湖等符号。
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手中的地形图模板,在地图上正确填写出符号的位置和含义。
4. 解析和使用地形图将一幅具体的地形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地貌特征和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第一篇: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5.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6.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地形区及特点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阶梯状下降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
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
2.3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教材分析
海拔和相对高度是计算地面高度的两种方法,也是学习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准备知识。
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通过读图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
等高线的内容虽然教材中未作说明,但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教学中应作适当介绍。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陆高、海深,分析地形特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涵义,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等高线的知识。
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教学思路
1、读课本21页漫画,试着让学生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教师小结。
2、(出示投影片)判断:找出表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数据。
说出A、B两地的海拔、相对高度。
强
调“垂直距离”。
3、练习一:完成练习册第五页第一题。
练习二:有一座山峰高2500米,在山顶上有人建造了一座高5米的寺庙。
请问山峰、寺庙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两者的相对高度又是多少米?
4、讲述等高线的含义。
用等高线图表示山峰和谷地。
让学生判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
系。
5、指导学生读懂高度表,然后回答问题:海洋平均深度为多少米?哪里最深?陆地上位于山顶的A
地海拔是多少米?B地的海拔是多少米?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地势变化哪里高、哪里低?判断河流流向。
6、分组讨论:(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特点。
7、复习总结。
《分层设色地形图》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讲说。
首先,我将从教学背景出发来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中的内容,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读等高线,这为本节内容的讲解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而学习了如何判断分层设色地形图则为学生们以后学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以及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以后的地理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是学情分析
对我的学生来说,在他们这个年纪走出家乡的机会很少,因此很难形成对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活动的经验,缺乏对高原,平原等各种地表形态的理解和视野,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在学习这一课时,难免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状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
三是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能够了解它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学会判断五种地表形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颜色代表的深度和高度,五种地表形态的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读图,判断五种地表形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使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是教学重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划定了一下重难点。
重难点:学会在分层地形图上判断五种地表形态,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只有掌握了地形的判断学生才能真正区分地形,在地图上找出所对应的各类地形名称。
五是教材处理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提问多探究多合作的方式,来攻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而接下来,我就来简单说说我在教学过过程所使用的教法和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的学法。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所采用的教法是演示提问法,观察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和练习法。
学法则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整理三个方法。
那么现在我就来着重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导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点拨,合作探究,达标测评,随堂练习。
我将花3-5分钟来进行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首先,我会在PPT上展示几幅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先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他们这里怎么样,在景观上各自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简单回答,然后让他们想想自己周围的景观是怎么样的,最像哪一幅图?想不想在地图上找到它们?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阅历不足的情况,又可以让他们熟悉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地区,发现它们不一样的一面,同时激起学生想要学下去的兴趣。
导入结束后,再进入正式课程环节。
这个环节我将用30分钟完成。
先展示两幅不同地图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在表示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到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得出它的概念和规律。
这里我采用的是演示提问法,通过演示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得到规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度。
在第二个讨论点拨环节,我将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在上个环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因此这部分我将引导他们进入对本节课中重难点的学习。
在我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下,学生们了解了五种基本地表形态,开始思考怎么在地形图上判断它们。
设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锻炼思维,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式课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合作探究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五组,每组代表一个地形。
在五张PPT的展示下,我会用一张展示某种地形的景观图和一张放大这种地形的地形图来进行对比比较,让学生们在合作讨论中找出这种地形在地形图上所展示的大小,位置,颜色等内容,然后让每组同学的发言人来进行总结回答。
最后在五组回答完毕后,选出最优秀的小组来进行提名表扬,也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分组讨论法和观察对比法来解决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攻克难点,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而最后的达标测评和随堂练习环节我将用十分钟来进行。
展示一副中国地形图,圈出几种地形,让学生回答这是哪里,你的判断依据来检验这堂课的学习效果。
在做一些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教学过程后,我将展示我的课堂板书。
我的板书比较直观简单,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最后就是我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气氛中进入课程,学生以观察、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而在四个教法的协助下,通过分析不同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这是让我比较满意的部分,但是因为限于能力,未能制作出具有动态效果的演示动画,希望下次能够改进提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