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1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要点: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3)翻译12则语录。
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不懂装懂的吃菱人有个人学识很浅,却又喜欢不懂装懂。
一次,他去人家那儿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
他不认识这东西,更不知道怎么吃,就随手拿一只连壳一起塞进嘴里嚼起来。
主人忙教他:“别忙,得剥了壳再吃。
”他不想承认自己的无知,就说:“这谁不知道!我不过是想连壳吃清清火而已!”主人又问:“这么说,你老家也种菱角?”这人很神气地回答:“当然啦,我们家乡前山后山种的都是菱角树呢!”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诲.(huì)女莒父..(Jǔfǔ)(ní)(yuè)彫.(diāo)人皆仰.(yǎnɡ)之人能弘.(hónɡ)道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诲女知之乎(“女”,通“汝")(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3)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过错误!(2)知错误!(3)信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3)欲速.则不达(形容词用作动词,快速完成)(4)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足够、充足)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2.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一、导入:198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与智慧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读课文,复习文言字、词、句的知识(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下面的练习温习上节课讲的内容(生看屏幕答)PPT:通假字: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2.无欲速,无见小利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词类活用: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特殊句式: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4.其何以行之哉?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二)齐读四、小组学习: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些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求知学习、治国从政、为人处世1、2则求知3、4、5则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过错6、7 、11、12则做事做人8、9、10则治国从政三、小组合作:从求知学习、治国从政、为人处世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步骤:1.译句子(要大声朗读原文)2.明观点3.谈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译句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明观点: 这则语录讲的是人们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聪明的人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
3.谈启示:有的人爱慕虚荣,不懂装懂,这样会害了自己和别人。
马谡就是不懂装懂的例子。
诸葛亮命令马谡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释文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
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从孔子的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由,诲女.知之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无.欲速,无见小利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汝 你 ②智 聪明 ③蚀 亏损 ④毋 不要 ⑤凋 衰落(2)一词多义 ①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可乐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君子之过.也: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愿枉车骑过.之: 裘马过.世家焉: ③舍⎩⎨⎧ shè⎩⎪⎨⎪⎧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shě⎩⎪⎨⎪⎧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 ①名词,信用,诚信/动词,相信/副词,实在/名词,信物/通“伸”,伸张/名词,使者,指媒人 ②动词,走过,经过/副词,过于/名词,过失,过错/动词,犯有过错/动词,责备/动词,拜访,探望/动词,超过 ③表数量,三十里为一舍/名词,房舍/动词,舍弃/动词,止,息(3)古今异义①是.知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父(jǔ) 2. ( ní) 3.( yuè) 4. 彫.(diāo) 二、通假字 1.是知.也 通智,聪明 2.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焉 通蚀 4.无.欲速 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④绝宾客之知. 交情⑤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 2.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3.文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 4.而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5.信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怨矣 远:使……远,远离 3.足.食,足.兵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自”作“厚”的宾语,前置) 2.其何以行之哉 (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四)状语后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于人”作状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为固定结构) [课文·译注]
(1)子曰: “由, 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
不知为不知,不懂就是不懂,诲:教导。女:通“汝”,你。之:代词,代教给的内容,道理。为:是。是知也。”这就是聪明。”
这是一个判断句。是:代词,
这。知:通“智”,智慧,聪明。
(2)子 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是 何也已矣!”没有办法了!”
曰:说,念叨、考虑。如之何:固定结构,怎么办。
末:无。也已矣:语气词连词,强化肯定语气。
(3)子曰: “过 而 不 改,孔子说:“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错误,过:名词作动词,犯了错误。而:转折连词,却。 是 谓过矣!”这才是错误啊!”
是:指示代词,这。谓:叫做,
称做,是。过:名词,错误。
(4)子贡曰:“君子之 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子贡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好像日食月食: 君子:品格高尚
的人。之: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独立性。食:通“蚀”。过 也, 人皆 见之; 更 也,
犯了错误,人们都看见了;改正错误,
人皆仰之。”人们都景仰。”
之:代词,代“过”“更”。
更:改正。仰:景仰。
(5)子夏曰:“小 人 之 过 也 必 文。”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小人:品格卑下的人。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
立性。也:用在句中表停顿。必:一定。文:掩饰。
(6)子曰: “人能 弘 道, 非 道 弘人。”孔子说:“人能使道光大,不是道能使人显耀。” 弘:使动用
法,使……光大,显耀。
道: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7)子曰: “躬 自 厚 而 薄 责于 人,孔子说:“对自己要求多而严,对别人要求少而宽,
则 远 怨 矣!”就能避免怨恨了!”
躬自:自己,自身。厚:多而严。薄:少而
宽。而:连词,表并列。责:要求。于:对。
则:就。远: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使……远离,避免。
(8)子夏 为 莒 父 宰, 问子夏担任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 政。 子曰: “无 欲 速, 无 见 小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求快,不要只计较小的
利。 欲 速 则 不达, 见 小 利 则利益。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
大事不成。”不成大事。”
为:动词,担任。莒父Jǔ fǔ:鲁国城名。
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
(9)子曰:“人 而 无信, 不 知 其 可 也。孔子说:“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做人哩。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车子靠什么行走呢?”
而:假设
连词,如
果。信:信用,守信用。其:代词,前者代人,后者代车子。可:可以,能够。ní: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yuè:古代
小车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何以:以
何,靠什么。之:用在动词“行”后,凑足音节。
(10)子贡 问 政。 子 曰:子贡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 “足 食, 足 兵, 民信 之矣。”“要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让老百姓信任政府。”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信:信任。之:代词,政府。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
何 先?” 曰: “去 兵。”中哪一项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
必:假使,如果。
而:连词,表因果。
去:去掉,丢弃。
于:在。斯:这。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 去, 于斯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
二者 何 先?” 曰: “去 食。 自古剩下的两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 皆 有 死, 民 无 信 不 立。”以来人都有一死,而假如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站不住脚。”
(11)子曰: “岁 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孔子说:“到了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
彫也。”凋零的。”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
性。彫:通“凋”,凋零,衰落。
(12)子 在川上曰: “逝 者 如斯夫,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啊, 不舍昼夜!” 日夜不停地流淌!”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析] (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朱熹认为:“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作为一个领导,要有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局,高瞻远瞩。 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问题1] 选文1与选文2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 选文1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2进一步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3到选文5的主要内容。 [明确] 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问题3] 选文6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 [明确] 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问题4] 选文7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 [明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问题5] 选文9中说“大车无,小车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比喻。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问题6]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它对我们有何启发?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它告诫我们,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问题7] 阅读第3~12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明确] ①《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②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 C.于斯三者何先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何以行之哉其.何伤于日月乎 B. 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