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评析] (就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却坚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锲而不 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问题 1] 选文 1 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的“木铎”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明确] 以“木铎”为喻,形象地阐明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其对社 会的巨大作用,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问题 2] 选文 2 中,对于子路的问题,长沮和桀溺为什么傲慢无 礼? [明确] 他们直接针对的是子路,最终嘲讽的是孔子,他们这样 做无疑是表示对孔子人生选择的极度不满。
(五)定语后置句
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斯”为“君子”的定语,后置)
[课文·译注]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评析]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还能 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 了。
通 杰 ,高大 通 欤 ,句末语气词 通尔 ,你 通 避 ,躲避 通 耘 ,除草 通返 ,返回
三、古今异义
1.遇丈.人. 古义: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2.子见夫.子.乎 古义: 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 到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4.子路从.而.后
它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变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 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孔子认为, 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 的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 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变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 识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