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肿块的CT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13
下颌腺炎住院病历模版下颌腺炎住院病历模版序号一、病历概述病历编号:【编号】住院日期: 【日期】患者尊称:【尊称】性别:【性别】芳龄:【芳龄】住院科室:【科室】主治医生:【医生尊称】诊断:下颌腺炎病情描述:患者出现下颌腺区域肿胀、疼痛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下颌腺炎,决定行住院治疗。
序号二、病史1. 既往病史:患者无特殊过敏史,无手术史,无慢性疾病病史。
2. 发病史:患者于【日期】开始出现下颌腺区域肿胀、疼痛等症状,症状逐渐加重,导致进食困难、口腔不适。
3. 就诊史:患者于【日期】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颌腺炎,被建议住院治疗。
序号三、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1. 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发热,面部右侧下颌腺区域明显肿胀,压痛明显。
颌下淋巴结无肿大。
2.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略升高。
下颌腺分泌物培养:细菌培养结果待出。
序号四、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断过程1. 口腔超声检查结果:右侧下颌腺明显增大,分泌物淤积,结构紊乱。
2. 影像学检查结果:颌下腺区域CT示:右侧颌下腺肿大,密度增高,边缘模糊,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
3. 诊断过程: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下颌腺炎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本次诊断为下颌腺炎。
序号五、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1. 治疗方案:患者暂行保守治疗,包括口腔护理、局部热敷、口腔消毒等。
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定期复查病情。
2. 治疗效果评估:【日期】复查病情,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下颌腺肿胀明显减轻,疼痛减少。
序号六、病程记录【日期】患者病情稳定,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进一步缓解。
【日期】患者无发热,下颌腺疼痛减轻,恢复进食功能,腺体肿胀明显减轻。
【日期】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无不适症状,筹备出院。
序号七、出院指导1. 注意事项:患者出院后需继续口腔护理,每日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
定期复查病情。
2. 药物指导:按医嘱规定用药,并遵循医生嘱咐的用药剂量和使用频次。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它们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外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良性肿瘤1. 良性肿瘤的特点良性肿瘤是指肿瘤细胞局限于原发部位,没有扩散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在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颌骨嗜酸性肉芽肿、纤维性囊肿、牙源性肿瘤等。
这些肿瘤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生长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和疼痛感。
2. 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1)颌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牙龈肿胀和疼痛等症状,甚至出现面部肿胀的表现。
口腔检查时常常可以发现类似于肉芽肿的组织,颜色鲜红。
(2)纤维性囊肿:患者可能会有牙齿移位、牙龈隆起以及面部肿胀等症状。
口腔检查时会发现肿块呈囊状,触感较硬。
(3)牙源性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牙齿松动和颌骨肿胀等症状。
口腔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肿块,有时还会有溢血的症状。
二、恶性肿瘤1. 恶性肿瘤的特点恶性肿瘤是指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
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和骨肉瘤等。
这些肿瘤的发展通常较快,早期就会伴随一系列的症状。
2. 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1)鳞状细胞癌: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口腔异味、咀嚼障碍和颌面部肿块等症状。
口腔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溃疡面穿透性扩大,甚至还能触及到颌骨。
(2)腺样囊性癌:患者可能出现颌面部疼痛、面部肿胀以及面部神经麻痹等症状。
口腔检查时可以看到不规则的肿块,并可通过组织活检来确定诊断。
(3)骨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颌骨肿胀和软组织肿块的症状。
口腔检查时可见颌骨明显肿胀,并可能伴有出血和坏死的表现。
三、结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性质而异。
良性肿瘤通常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生长可能会出现一些疼痛感和不适。
恶性肿瘤则通常具有快速发展的特点,早期就会伴随一系列的症状。
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非常重要,及早就诊和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颈部CT诊断要点二)甲状腺1. 位置:位于环状软骨以下,下颈部气管两旁2. 组成:左、右两叶和峡部、蝴蝶形。
3. 密度:平扫密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含碘高),密度均匀,CT值男性 80,188Hu,女性77,170Hu。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值大于30Hu,血运丰富)4.大小:前后径(厚度):2,3cm左/右叶的左右径(宽度)小于2cm三)涎腺小唾液腺:唇腺、舌腺、颊腺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1、腮腺A、位置及邻近结构:? 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上至颅底,位于乳突尖与颞颌关节之间,下至下颌角。
? 二腹肌后腹位于腮腺和颈鞘血管之间。
? 颈外动脉位于下颌支后方的腮腺实质内。
? 面神经出茎突孔进入腮腺,将腮腺分为浅叶和深叶B、密度:平扫呈低密度(高于皮下组织和颞下窝的脂肪而低于周围的肌肉)C、形态:在相当于下颌小舌平面---浅叶向前延伸于嚼肌表面,向后与胸锁乳突肌相邻,深叶向内延伸至下颌升支内侧,与咽旁间隙相邻,前界为翼内肌,后界为茎突及其附着的肌肉。
三)涎腺2、颌下腺?位置:位于下颌体内侧面前方和前外方与下颌骨相连前内侧与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相连。
后方为胸锁乳突肌。
后内侧为颈内动静脉。
?呈椭圆形/圆形,密度同肌肉密度相近。
甲状舌骨囊肿是由于胚胎过程中,部分甲状舌骨导管退化不全引起。
可在舌根至胸骨切迹之间沿正中线的任何部位形成囊肿。
但以舌骨上下为主。
绝大多数囊肿位于舌骨上方(65%),舌骨前方占15%,舌骨下方占20%。
临床表现:1. 颈部正中线可发现或扪及圆形肿块。
2. 合并感染时可有疼痛。
3.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1-10岁),偶然见于成人。
CT表现1. CT平扫见舌骨前上或前下方,中线区或偏向一侧处囊性病灶,圆形或分叶形,增强扫描见囊壁明显强化,壁较厚,边缘清楚,2. 反复感染的甲状舌骨囊肿,其囊壁增厚,囊腔变得不完整,且不均 CT诊断依据:典型的发病部位+囊性病变且囊壁有强化。
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或其他导致甲状腺肿因素所引起的甲状腺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本文为投稿文章感谢原作者费心整理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欢迎添加小编微信!......01腮腺的位置及形态腮腺(parotid gland)是最大的一对涎腺,重约15-30g,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上至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骨之间,下至下颌角,是茎突前咽旁间隙内的重要器官呈不规则的锥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腮腺水平断面(右侧下面观)腮腺侧面观1.纵行的结构:颈外A、下颌后V、颞浅A和耳颞N2.横行的结构:上颌A、上颌V、面横A、面横V及面N的分支3.由浅入深依次为:面N分支、下颌后V、颈外A和耳颞N02腮腺深、浅叶的划分1.U线:通过下颌后静脉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骨最背侧点的连线2.肿瘤完全或大部分位于此线的外侧时,定位于浅叶3.肿瘤完全或大部分位于此线的内侧,定位于深03腮腺的断层解剖腮腺是脂肪性腺体组织,CT图像上呈低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密度,但密度高于皮下、颞下窝及咽旁间隙内的脂肪MR图像上,T1WI、PdWI及T2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而周围肌肉组织信号要相对低得多。
正常腮腺CT表现正常腮腺MR表现04腮腺常见疾病腮腺常见疾病腮腺炎症腮裂囊肿良性肿瘤:良腺淋巴瘤(Warthin瘤),良性混合瘤(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01腮腺炎症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触及稍有压痛的肿块,间隔期不等CT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1、双侧或单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增高,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2、单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匀,可见条索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增强不均匀强化3、单侧腮腺内局限性密度增高较均匀,边界稍模糊,增强后界限稍清晰例1:男,10岁,右侧腮腺肿痛3天;抗炎治疗后好转(如下图)例2:60岁,女性,病理:唾液腺慢性炎,囊肿形成(如下图)02腮裂囊肿属先天性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闭锁不全所致临床表现:常见于20~50岁,腮腺区/颈侧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常合并有瘘管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位于腮腺深叶,边界清楚,囊壁薄且清晰,增强无强化;常合并感染,囊壁增厚、可轻度强化,囊液密度增高,周围界面模糊36岁,男性。
【读书笔记】3种口咽部肿块CT表现一、肌上皮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腭部常见的良性上皮类肿瘤,起源于小涎腺,常见于青壮年,女性略高发,本病多偶然发现,无无痛性肿块,肿块突然生长加快,并出现疼痛、麻木、面瘫、肿块固定等表现时应警惕恶变可能。
2.CT表现病变呈软组织密度,可有囊变,与正常组织分界清,动静脉期明显强化,动脉期可见肿块内明显强化小血管,有周边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的趋势,随时间延长强化逐渐均匀,邻近骨质可有受压的表现。
3.鉴别诊断①混合瘤:也起自小涎腺,具备良性肿瘤特征,增强可见轻中度延迟强化,强化幅度没有肌上皮瘤显著。
②扁桃体淋巴瘤:扁桃体区可见类圆形肿物,向口咽腔突出更明显,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二、扁桃体癌1.临床概述腭扁桃体常见恶性肿瘤,中老年男性高发,绝大多数为鳞癌,与吸烟和酗酒密切相关,临床表现早期为咽部不适、异物感;晚期咽痛明显,吞咽时加剧,可伴有口臭、出血和张口困难等症状。
2.CT表现扁桃体区不规则占位,表面不光滑,可有溃疡;边界不清晰,特别是与咽旁间隙分界不清,病灶较大者可以向前外侵犯咽旁间隙、舌根部。
较小的病灶密度均匀,轻度强化;较大的病灶密度不均,可伴有低密度坏死区和高密度出血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淋巴结转移常见,表现为中心坏死的环形强化。
3.鉴别诊断①扁桃体炎:形成脓肿时可以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脓肿壁强化,需结合病史进行诊断。
②扁桃体淋巴瘤:双侧多见,肿块较大,但边缘多清晰,密度均匀,常伴有口咽环周围软组织肿胀和淋巴结肿大。
4.扁桃体癌可以表现为隐匿性,PET-CT可以更好的发现隐性扁桃体癌引起的代谢异常。
三、扁桃体淋巴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腭扁桃体第二常见恶性肿瘤,中老年高发;常为颈部淋巴瘤或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特别是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
临床早期表现为咽部不适、异物感;晚期咽痛明显,吞咽时加剧,可伴有口臭、出血和张口困难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