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7.53 MB
- 文档页数:130
鼻咽癌的疗效评价方法鼻咽癌,又称鼻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肿瘤。
对于鼻咽癌的疗效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指标,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疗效评价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
一、临床表现评价临床表现评价是最直观、最常用的一种鼻咽癌疗效评价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体征和症状的变化,如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局部疼痛、声音嘶哑等,可以初步判断治疗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纤维喉镜检查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评价影像学评价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常见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CT、MRI和PET-CT等。
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浸润范围,可用于评估治疗前后鼻咽癌的病灶变化。
MRI在观察软组织结构方面具有优势,通过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邻近器官的受累情况。
PET-CT则可以提供代谢信息,评估肿瘤的活性和远处转移情况。
三、病理学评价病理学评价是一种确定肿瘤组织性质和病理分级的重要手段,对于鼻咽癌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判断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袭性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病理学评价结果对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四、血液学评价血液学评价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对鼻咽癌的疗效进行评估。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
这些标志物的动态检测,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五、生存率评价生存率评价是一种客观评价鼻咽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生存率评价可以通过统计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生存率等指标。
长期追踪观察患者的生存情况,可以全面评价治疗的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鼻咽癌的疗效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临床表现评价、影像学评价、病理学评价、血液学评价和生存率评价等。
鼻咽癌如何确诊在生活中做到准确的诊断鼻咽癌是特别重要的,不但可以防止病情延误的不良后果发生,而且特别有利于患者及时去除病灶,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极其有益。
那么在日常我们应该怎样来鉴别鼻咽癌的发病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鼻咽癌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一:首先,大家要多了解鼻咽癌的发病症状有哪些,日常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就要明确判断是鼻咽癌造成的,防止病情延误。
鼻咽癌症状有鼻堵血涕、耳聋、耳鸣、头痛、面麻反复视。
查体可发现鼻咽部肿物、颈部肿块和颅神经麻痹。
二:依靠一些临床常用的检查措施也是我们准确诊断鼻咽癌的要点。
鼻咽镜检查包括间接鼻咽镜和纤维鼻咽镜可见到鼻咽顶后壁、侧壁、后鼻孔、鼻腔后部、咽鼓管及软腭的背面等。
影像学鼻咽肿瘤的诊断,包括X线照片、CT及MRI检查。
X线照片常用鼻咽侧位片和颅底片可以了解肿瘤的范围和颅底骨破坏情况。
CT检查除了显示鼻咽腔内肿瘤部位外还可以显示鼻咽腔外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MRI由于能清楚的显示头颅各层次,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肿瘤的界线较CT清楚和准确,并可了解脑损伤的情况。
病毒血清学检测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的IgA/VCA和IgA/EA抗体滴度,前者敏感度较高、准确性较低;而后者恰与之相反。
故对疑及鼻咽癌者宜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测,这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对IgA/VCA滴度≥1:40和/或IgA/EA滴度≥1:5的病例,即使鼻咽部未见异常,亦应在鼻咽癌好发部位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
如一时仍未确诊,应定期随诊,必要时需作多次切片检查。
鼻咽侧位片颅底片及CT检查每例患者均应常规作鼻咽侧位照片和颅底照片,疑及鼻旁窦中耳或其他部位有侵犯者,应同时作相应的摄片检查。
有条件的单位应作CT扫描,了解局部扩展情况,特别需要掌握的是咽旁间隙的浸润范围,这对于确定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极为重要。
B型超声检查型超声检查已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损伤性、病人乐意接受,在鼻咽癌病例主要用于肝脏颈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的检查,了解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密度有无囊性等。
鼻咽癌放疗疗效评估标准
鼻咽癌放疗疗效评估标准通常根据肿瘤的缩小程度、生物学效应、临床症状和生存率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鼻咽癌放疗疗效评估标准:
1. 肿瘤缩小程度: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观察肿瘤的缩小情况。
根据肿瘤缩小的比例,常分为完全缩小(CR)、部分缩小(PR)、稳定(SD)和进展(PD)等几个等级进行评估。
2. 生物学效应:通过观察肿瘤的组织学改变、细胞凋亡情况、血管形成和免疫反应等方面,评估放疗对肿瘤的生物学效应。
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疼痛、吞咽困难、发热、头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放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4. 生存率:通过观察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远处转移生存率等方面,评估放疗对患者的生存状况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内镜检查、功能评估等,综合评估放疗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医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具体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鼻咽癌的诊疗规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胡超苏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进食腌制食物和居住受污染空气的环境等有关。
鼻咽腔解剖虽较为简单,但鼻咽邻近的结构较为复杂和重要。
鼻咽部正对后鼻孔,是鼻腔的直接延续,是咽部最宽的一部分。
由后鼻孔到软腭游离缘的平面即为鼻咽腔,横径4cm,垂直径4cm,前后径2cm。
鼻咽癌的肉眼形态分为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
我国的病理组织类型主要是低分化鳞癌(非角化型鳞癌)占85~90%,高分化鳞癌(角化型鳞癌)占5%,未分化癌占5%,其他类型的癌占5%左右,包括腺癌、腺样囊性癌(圆柱瘤)、黏液表皮样癌、恶性多形性腺瘤、恶性混合瘤等。
WHO分为三型:I型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II型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III型为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
鼻咽癌最常见颈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部位的发生部位依次为骨、肝和肺等。
【临床表现】鼻咽癌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以颈部肿块表现,有些仅通过体检时的EB 病毒血清学的普查,怀疑鼻咽癌后经鼻咽组织活检确诊为鼻咽癌。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鼻咽肿物和肿物侵犯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颈部肿块和颅神经受累产生相应症状和体征。
1、鼻咽局部病变引起的症状:头痛、鼻塞、鼻衄、涕血、耳鸣、听力下降。
2、颈部肿块: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0%~86%,其中以上颈淋巴结转移最多,双颈淋巴结转移也达30%~50%。
3、鼻咽肿物局部侵犯与临床表现:(1)口咽受侵:吞咽受阻,呼吸不畅,张口可见肿物或黏膜下隆起。
(2)鼻腔侵犯:从后鼻孔侵入鼻腔,有鼻塞、鼻衄,呼吸不畅。
(3)眼眶侵犯:视蒙、复视、视力下降、眼眶胀痛、眼球外突。
(4)颞下窝受侵:从咽旁蔓延至颞下窝,可致面麻、张口困难和颞区隆起。
(5)鼻咽肿瘤局部继发感染:可有脓血涕、臭味、头疼、出血发热等、(6)副鼻窦,颅底骨和颅内侵犯:主要是以头痛和12对脑神经受累相应部位神经麻痹为临床表现。
鼻咽癌的早期诊查【关键词】鼻咽肿瘤鼻内镜检查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区较为常见,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常见的症状体征为抽吸性血痰、头痛、发现颈部肿块、耳听力下降等。
部分病人鼻咽肿块不明显或为黏膜下型鼻咽癌,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隐匿鼻咽癌的检出率,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我们予对可疑患者行电子鼻咽镜检查,部分行鼻咽MRI检查,或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进行鼻咽活检,明显提高鼻咽癌的检出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10月~2007年10月167例均为可疑鼻咽癌患者,男106例,女61例,年龄19~76岁,平均45.6岁。
病程1~13个月。
患者有以下1项或多项临床表现,如颈部包块,抽吸性血涕,渗出性中耳炎,头痛,鼻塞,耳部胀闷堵塞感,鼻出血等,74例行鼻咽部CT检查,45例行鼻咽部MRI检查,38例同时行鼻咽部CT及MRI检查,均行鼻内镜下鼻咽部活检。
1.2 方法对有上述症状者作进一步检查,行电子鼻咽镜,鼻咽影像学(CT或MRI),可疑患者,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行鼻咽部活检,先用0°和30°镜检查鼻腔和鼻咽、定位肿瘤病灶或可疑病灶,然后双手操作即一手握镜,另一手持钳,鼻腔狭窄者,用30°内镜从健侧鼻腔进入,直到鼻咽,镜面稍偏向患侧,筛窦钳从患侧鼻腔进入鼻咽部;鼻腔无狭窄者,用0°内镜,筛窦钳从患侧鼻腔进入鼻咽;患侧鼻腔特别狭窄而不能通过筛窦钳者,可用鼻咽部活检钳经口入,对准可疑病灶钳取活检。
2 结果167例可疑病灶中,确诊为鼻咽癌114例,恶性淋巴瘤3例,慢性炎症41例,乳头状瘤4例,结核5例。
确诊鼻咽癌114例中,94例1次活检,17例2次活检,3例3次活检确诊。
3 讨论鼻咽癌因解剖部位隐蔽且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易漏诊、误诊。
只要我们提高警惕,遇到以下可疑症状如颈部包块、抽吸性血涕、渗出性中耳炎、头痛、鼻塞、耳部胀闷堵塞感、鼻出血等,不要漏过鼻咽部检查,必要时结合辅助检查也不难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