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12 MB
- 文档页数:30
鼻咽癌如何进行影像学诊断发布时间:2022-01-19T06:49:30.81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9期作者:李红星[导读]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鼻咽、顶壁、侧壁李红星达州市达川区中医医院四川达州 635000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鼻咽、顶壁、侧壁。
临床无明显症状,对于鼻咽癌患者治疗时,放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存在复发风险。
因此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放疗后的随访十分重要,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精准度也随之提升。
尤其是在鼻咽癌活体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优势明显,能实现对鼻炎癌术前诊断、术后评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以此帮助患者治疗。
一、鼻咽癌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应用鼻咽癌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
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鼻咽部的CT和MRI表现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但由于鼻咽癌的扩散和周围结构的侵犯,CT的临床检查效果要优于MRI。
现阶段鼻咽癌的诊断通常MRI、CT、PET CT能够准确的评价原发肿瘤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MRI的应用优势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清晰地显示鼻咽部的正常结构和肿瘤范围,能够分辨病灶的放疗后纤维化和肿瘤复发。
与CT诊断相比,MRI的鼻咽癌诊断更准确。
功能性MRI一些序列,能够鉴别肿瘤骨质浸润或放疗后骨坏死所造成的破坏。
MRIS(磁共振波普)能够有效分析病变局部的组织化学成分,同时也能够鉴别放疗后的残留病灶。
由此也可以看出MRI对鼻咽癌的TNM分期放疗照射野设计和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CT图像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清楚的显示鼻咽癌对周围骨结构破坏情况,通过螺旋CT扫描能够获取容积数据,按照临床需求,进行多种方式的重建,有利于肿瘤体积的测量,确定生物靶区,更有利于放疗的剂量设计,保证患者的安全。
再加上CT扫描时间短、信息丰富,且检查的费用相对较低,更能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PET CT的应用范围较广,且应用价值较高,尤其是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的应用,将其应用在鼻咽癌诊断中,能够发现PET的现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范围限制较小,能够对全身远处转移的诊断,以此提高临床诊断率二、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1.CT诊断鼻咽癌CT呈现横断位和冠状位的图像层厚5~6毫米,CT的扫描层不要超过3毫米,当怀疑存在颅底侵犯时,应在1~2毫米的连续层继续扫描。
鼻咽癌的新型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近年来,鼻咽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鼻咽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探讨其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
一、MRI(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解剖性分辨力。
对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非常有价值。
通过对鼻咽部进行高清晰度的影像学观察,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此外,MRI还可以对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评估,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组织的代谢信息,还可以提供准确定位的解剖学信息。
对于鼻咽癌的诊断以及治疗反应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肿瘤的活动程度,同时还能检测到远处转移灶,提高鼻咽癌的诊断准确性。
三、纤维喉镜检查纤维喉镜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鼻咽部的病变情况。
通过将纤维喉镜插入鼻腔进入咽喉部进行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鼻咽癌的形态、位置和范围。
纤维喉镜检查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多次复查和随访,对于鼻咽癌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效果的评估非常有帮助。
四、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将超声探头插入鼻咽部进行检查的方法。
与传统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内镜检查具有更高的解剖分辨率和更好的可视化效果。
通过超声内镜的引导,可以精确观察到鼻咽癌的部位、大小以及侵袭范围,对于术前评估和手术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鼻咽癌的新型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其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MRI、PET-CT、纤维喉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并在不同的临床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鼻咽癌的CT影像分析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影像征象及向周围侵犯的影像表现。
方法:回顾分析53例鼻咽癌患者的CT影像表现。
结果:咽隐窝变浅、消失52例,咽旁间隙变窄42例,副鼻窦受累8例,翼腭窝受累2例,颅底骨质破坏6例,颈淋巴结转移12例,颈动脉鞘受累13例。
结论: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窄,咽旁间隙外移、变窄是其主要征象,肿瘤向上可侵犯颅底,向前可侵及翼腭窝,向后侵及颈动脉鞘。
标签:鼻咽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0-0033-01鼻咽癌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我国南方发病率最高,CT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是其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现将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的CT影像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鼻咽癌患者中,男38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18~67岁,平均43岁。
53例鼻咽癌患者中,鳞癌52例,腺癌1例。
1.2 临床表现鼻腔流血或涕中带血26例,鼻塞2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1例,颌面部疼痛、麻木5例,视力障碍1例,耳鸣1例。
1.3 方法本组53例患者均作CT平扫,其中CT增强扫描8例,CT扫描机器为菲利浦Brilliance,6排螺旋CT,层厚3 mm、层距为3 mm,CT增强为用60%碘海醇,速率为2.8~3.3 ml/s。
2 结果53例患者均可见鼻咽壁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浅、消失52例,其中双侧咽隐窝变浅21例,左侧咽隐窝变浅17例,右侧14例;咽旁间隙变窄42例,表现为咽旁间隙受压外移,咽旁间隙密度增高,呈软组织密度影;口咽部软组织增厚5例;副鼻窦受累8例,表现为副鼻窦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蝶窦4例,上颌窦2例,筛窦1例,蝶窦及筛窦联合受侵1例;翼腭窝受累2例,表现为翼腭窝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例伴骨质破坏;中耳乳突炎5例,表现为乳突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颅底骨质破坏6例,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呈溶冰改变,成骨型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其骨质密度增高,其外形无改变,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并出现骨质密度增高影;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颈动脉鞘压受累13例,其中单侧受累8例,双侧受累5例,表现为颈动脉鞘间隙变窄,结构不清,出现软组织影。
鼻咽癌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pharynges 咽;naso-[ 鼻]➢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南方地区为世界鼻咽癌高发区;➢最常发生于中年人,男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2.5:1;➢发病因素:种族、遗传、EB病毒感染及环境致癌;概述临床症状与体征:早期症状较隐匿1)鼻塞、回缩性血涕2)耳内闷塞感、听力减退、耳鸣3)颈淋巴结肿大(往往此为首发症状)4)侵犯颅内神经可引起头痛、眼肌麻痹等症状(常首先侵犯第V及VI)纤维鼻咽镜和活组织检查:前者适用于咽反射或张口困难的患者,若发现可以病变,应及时进行活检,活组织检查是鼻咽癌确诊的依据鼻咽镜检查肿瘤→ 紫红色,触之易出血实验室检查→ EB病毒抗体增高顶后壁:自颅底延伸到软硬腭交界水平。
两侧壁:咽隐窝、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
下前壁:软腭上面,后鼻孔后缘和鼻中隔后份。
头长肌、颈长肌•早期局部黏膜仅有些黏膜粗糙或稍隆起,或形成隆起黏膜面的小结节。
•继续发展可形成结节状、菜花状黏膜下浸润型和溃疡型肿块。
•黏膜下浸润型癌组织向表面隆起不明显而黏膜下已广泛浸润或转移至顶部淋巴结,此类患者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最早症状。
鼻咽癌结节型最常见组织学病理CT:1)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隐窝(最常见于顶部、其次侧壁),早期在黏膜生长,可引起咽隐窝变浅、闭塞,失去正常的对称外观。
2)鼻咽侧壁增厚:肿瘤向黏膜下浸润生长致黏膜增厚,包括咽鼓管圆枕增厚、僵直、表面不光滑,咽鼓管咽口狭窄或闭塞。
3)腔内软组织肿块:中、晚期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平扫多为等密度,以咽隐窝为中心突入鼻咽腔。
肿物与颈部肌肉密度大致相仿,一般无钙化或囊变,多成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4)颅底骨质破坏:蔓延或转移。
5)淋巴结转移。
6)增强扫描:肿块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多为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可有小低密度区。
影像表现病例1影像表现病例2MR:•形态较CT检查相仿•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增强可较清晰显示黏膜下病灶咽旁间隙、翼突内、外肌、颞下窝、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