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市场发展现状简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致命后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的增加,流脑的治疗市场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讨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
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已成为流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目前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能够有效杀灭脑膜炎球菌,缩短病程,并降低病死率。
但是,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对症治疗除了抗生素治疗外,对症治疗也是流脑治疗的重要方式。
包括使用退热药物,控制病情恶化,并给予营养支持等。
对症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患者症状,帮助其康复。
市场规模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几十万人感染流脑,其中一部分患者病情严重,需要进行治疗。
这为流脑治疗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在北美地区,流脑治疗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报告,北美地区每年流脑治疗的费用达数亿美元,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医疗设施和技术相对发达,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高。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流脑治疗市场。
尽管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疗。
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欧洲地区的流脑治疗市场预计将以稳定增长的趋势发展。
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流脑治疗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由于人口众多和发展状况的不平衡,该地区的流脑患者数量较高。
预计随着该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关注的增加,亚太地区的流脑治疗市场将迅速增长。
市场竞争主要厂商目前,流脑治疗市场的主要厂商包括默沙东、辉瑞、法玛西亚等。
这些公司都拥有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厂商们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例如,疫苗的研发和改良,可以帮助预防流脑的发生。
此外,一些公司还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发展趋势疫苗接种率提高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疫苗接种率将逐渐提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奈瑟脑膜炎球菌或称脑膜炎球菌经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弱,对干燥、寒、热、阳光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菌体含自溶酶在体外很快溶解死亡,因此采集标本时注意保温并立即送检,防被日光照射和标本干燥。
传染源为流脑病人和带菌者,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少年儿童多见,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终年散发,冬春季节多见,流行高峰为2~4月份。
(二)发病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细菌侵入人体后若机体免疫力明显低下或菌株毒力强,细菌从鼻咽部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暂时菌血症,此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皮肤瘀点;仅少数病人因细菌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
细菌侵入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因自溶或死亡释放内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及免疫紊乱,局部发生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和血栓栓塞。
暴发休克型和暴发脑膜脑炎型都可引起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和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暴发型(暴发休克型和暴发脑膜脑炎型)。
轻型流脑主要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症状,普通型流脑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婴幼儿表现为烦躁、惊厥、昏睡。
多数病人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
病人常在1~3周内痊愈。
暴发休克型和暴发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萎靡或烦躁不安、惊厥、循环衰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昏迷等症状。
(四)辅助检查辅助检查主要有: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直接涂片、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五)治疗原则流脑除一般治疗外,病原治疗、抗休克治疗及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二、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史评估有流脑病人接触史。
(二)一般评估1. 病人的主诉有无发热、呕吐、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解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球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传播,当人们密切接触时,如接吻、分享餐具和烟草等,都有可能传播。
母婴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硬和极端疲惫。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意识模糊和昏迷。
这些症状可能迅速出现,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脑膜炎球菌有多种血清型,这意味着它们根据表面的多糖抗原分为不同的类型。
目前,已知的血清型有A、B、C、W和Y等。
不同血清型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可能有所不同。
在我国,血清型B和C是最常见的。
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这是一种通过脊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的方法。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蛋白质含量也会增加,而糖含量则会降低。
细菌培养也是诊断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培养脑脊液或血液样本来确定脑膜炎球菌的血清型。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手段是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
这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大多数血清型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脑膜炎球菌疫苗已被纳入儿童免疫规划,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接种。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大学生、军人等,也应该接种这种疫苗。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灭脑膜炎球菌,缓解病情。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降温、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这些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传播,当人们密切接触,如接吻、分享餐具和烟草等行为时,都有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通过垂直传播,婴儿在分娩过程中从母亲那里获得细菌。
感染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起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部僵硬和极度疲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
传代16~1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
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
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根据本菌的夹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过血凝试验将本菌分为A、B、C、D、X(1916)、Y(1889)、Z、W135(319)、29E(1892)、H、I、K和L13个血清群。
以A、B、C群为多见。
脑膜炎双球菌细菌素(meningocin)又可将A群分为4型,C群分为6型;B群分为11型,其中B群2型致病力最强。
根据其脂多糖(CPS)将脑膜双球菌分为8个LPS免疫型,与致病关系尚不清楚。
近20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的流行菌群已由A群转变为B群和C群;我国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B群仅占少数。
但带菌者以B、C群为主,今后是否会成为主要流行菌群,有待于密切观察。
从60年代以来,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
A群耐药情况视不同国家、地区而异但,亦有增多趋势。
我国分离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对磺胺比较敏感,故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
在流行期间,一家有二人以上发病者占2~4%,但人群中鼻咽部带菌率常显著增高,有时高达50%以上,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所以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称作流脑,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它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这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分为若干血清群,其中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A、B、C、W和Y型。
脑膜炎奈瑟菌具有一定对外环境抵抗力,能够在干燥痰液中存活数小时,但加热至56℃仅需30分钟即可灭活,同时对常用消毒剂如酒精、甲醛等亦敏感。
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散播到周围环境中。
病原体也有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所有人都对这种病菌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尤其是3月至4月是高发期。
地理分布上,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北方,城市和农村均有可能出现病例,但农村地区疫情通常更为严重。
流脑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的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和黏膜上的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休克、脑积水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可能会出现再次恶化,医学上称为“复发”。
流脑的流行规律方面,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0%至20%,这些感染者在传播病原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流脑疫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流行。
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发病率差异,南方地区较高,北方地区较低。
为了预防流脑,推荐广泛接种疫苗,流脑疫苗已被纳入我国儿童的免疫规划之中,建议在2个月、4个月、6个月和18个月时进行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也很重要,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疫情监测、隔离治疗确诊和疑似患者、以及健康教育也是预防流脑的重要策略。
流脑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传染病。
通过掌握其流行特点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减少这种疾病对社会健康造成的威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分为:( C )
A、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
B、类感冒型、类乙脑型、混合型3种类型
C、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4种类型
D、普通型、暴发型、轻型、重型4种类型
2、在流脑的几种临床类型中,普通型占全部病例比例约是:(D )
A、30%
B、50%
C、60%
D、90%
3、流脑的特征性表现是:( A )
A、皮肤淤点或淤斑
B、皮肤荨麻疹
C、带状疱疹
D、皮肤瘙痒
4、典型流脑临床特征中的脑膜炎症状体征为:( B )
A、剧烈头痛、恶心、嗜睡、肌肉僵硬,血压升高
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意识不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C、剧烈头痛、发烧、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
D、头痛、发烧、口渴、烦躁不安、四肢发软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化验时:(A )
A、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B、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C、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D、白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增加
6、典型流脑病例脑脊液检查的表现是:( A )
A、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含量低于2.2mmo1/L
B、白细胞减少,蛋白升高,糖含量高于2.2mmo1/L
C、白细胞减少,蛋白正常,糖含量正常
D、白细胞增多,蛋白降低,糖含量高于2.2mmol/L
7、流脑的细菌学检查主要包括:(C )
A、尿样沉渣、痰培养和血培养
B、脑脊液培养、咽拭子、大便培养
C、脑脊液沉渣、皮肤淤点涂片和血培养
D、血培养、咽拭子、尿沉渣检查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 B )
A、高热畏寒、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
B、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鉴别诊断
C、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白细胞计数,尿沉渣镜检
D、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抽搐,颈项强直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史是指:(B )
A、与恢复期患者共用餐具,夏季流行
B、发病前7天内与潜伏期或传染期患者密切接触
C、与头痛发烧病人密切接触
D、20天前曾经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
10、诊断流脑的流行病学资料应主要包括:( A )
A、冬春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有明显的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B、夏秋季节流行,发病前半月内有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C、夏秋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没有密切接触史,多见成人
D、冬春季节,流感流行区内,发病前有曾经看到过发烧病人
11、典型流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D )
A、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健忘失眠、呼吸困难
B、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划痕阳性、肌肉痉挛
C、突发高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烦躁不安
D、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脑膜刺激征
12、流脑实验室确诊的依据是:(A )
A、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
B、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
C、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脑脊液呈现浑浊表现
D、尿样、大便、发现革兰阳性细菌
13、关于流脑的病原体正确的描述是:( B )
A、革兰阴性杆菌,在外环境中生命力特强
B、革兰阴性双球菌,在体外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C、革兰阴性球菌,在体外生活力强,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
D、革兰阳性双球菌,在外界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14、流脑的流行季节性:( A )
A、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
B、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
C、只有夏秋季节发生,其他季节不发生
D、只有冬春季节发生,其它季节不发生
15、流脑的分布规律是:( C )
A、只见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B、只见于贫穷国家和地区
C、世界范围流行,局部地区高发
D、和乙脑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
16.流脑的传染源是:(A )
A、人是唯一传染源
B、人和感染的猪
C、哺乳动物
D、蚊子和苍蝇
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B )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血液传播
D、性传播
18、流脑的潜伏期一般是:( A )
A、1~7天
B、7~10天
C、10~15天
D、15~20天
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高发人群:( B )
A、6个月以前的婴儿
B、6个月至14岁儿童
C、成人高发
D、老年人高发
(二)判断题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V )
2、目前,青霉素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
(V )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时,人群可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V )
4、接触过流脑病人的易感者可预防性服用磺胺类药物。
(V )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染性特强,属于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
(X )
6、流脑病人应自发病之日起隔离10天,或自发病之日起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
(V )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对外环境特别敏感,因此不需要终末消毒。
(X )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没有隐性感染者。
(X )
9、流脑属于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因此婴幼儿不可能通过怀抱、哺乳等密切方式传播。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