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格式:ppt
- 大小:11.49 MB
- 文档页数:8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
传代16~1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
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
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根据本菌的夹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过血凝试验将本菌分为A、B、C、D、X(1916)、Y(1889)、Z、W135(319)、29E(1892)、H、I、K和L13个血清群。
以A、B、C群为多见。
脑膜炎双球菌细菌素(meningocin)又可将A群分为4型,C群分为6型;B群分为11型,其中B群2型致病力最强。
根据其脂多糖(CPS)将脑膜双球菌分为8个LPS免疫型,与致病关系尚不清楚。
近20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的流行菌群已由A群转变为B群和C群;我国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B群仅占少数。
但带菌者以B、C群为主,今后是否会成为主要流行菌群,有待于密切观察。
从60年代以来,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
A群耐药情况视不同国家、地区而异但,亦有增多趋势。
我国分离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对磺胺比较敏感,故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
在流行期间,一家有二人以上发病者占2~4%,但人群中鼻咽部带菌率常显著增高,有时高达50%以上,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所以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称作流脑,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它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这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分为若干血清群,其中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A、B、C、W和Y型。
脑膜炎奈瑟菌具有一定对外环境抵抗力,能够在干燥痰液中存活数小时,但加热至56℃仅需30分钟即可灭活,同时对常用消毒剂如酒精、甲醛等亦敏感。
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散播到周围环境中。
病原体也有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所有人都对这种病菌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尤其是3月至4月是高发期。
地理分布上,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北方,城市和农村均有可能出现病例,但农村地区疫情通常更为严重。
流脑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的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和黏膜上的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休克、脑积水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可能会出现再次恶化,医学上称为“复发”。
流脑的流行规律方面,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0%至20%,这些感染者在传播病原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流脑疫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流行。
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发病率差异,南方地区较高,北方地区较低。
为了预防流脑,推荐广泛接种疫苗,流脑疫苗已被纳入我国儿童的免疫规划之中,建议在2个月、4个月、6个月和18个月时进行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也很重要,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疫情监测、隔离治疗确诊和疑似患者、以及健康教育也是预防流脑的重要策略。
流脑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传染病。
通过掌握其流行特点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减少这种疾病对社会健康造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