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称作流脑,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它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这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分为若干血清群,其中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A、B、C、W和Y型。
脑膜炎奈瑟菌具有一定对外环境抵抗力,能够在干燥痰液中存活数小时,但加热至56℃仅需30分钟即可灭活,同时对常用消毒剂如酒精、甲醛等亦敏感。
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散播到周围环境中。
病原体也有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所有人都对这种病菌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尤其是3月至4月是高发期。
地理分布上,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北方,城市和农村均有可能出现病例,但农村地区疫情通常更为严重。
流脑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的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和黏膜上的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休克、脑积水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可能会出现再次恶化,医学上称为“复发”。
流脑的流行规律方面,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0%至20%,这些感染者在传播病原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流脑疫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流行。
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发病率差异,南方地区较高,北方地区较低。
为了预防流脑,推荐广泛接种疫苗,流脑疫苗已被纳入我国儿童的免疫规划之中,建议在2个月、4个月、6个月和18个月时进行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也很重要,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疫情监测、隔离治疗确诊和疑似患者、以及健康教育也是预防流脑的重要策略。
流脑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传染病。
通过掌握其流行特点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减少这种疾病对社会健康造成的威胁。
一共6道题,每页6道题
单选类型试题: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化验时:
∙ A. 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 B. 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 C. 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 D. 白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增加
∙2) 典型流脑临床特征中的脑膜炎症状体征为:
∙ A. 剧烈头痛、恶心、嗜睡、肌肉僵硬,血压升高
∙ B.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意识不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 C. 剧烈头痛、发烧、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 D. 头痛、发烧、口渴、烦躁不安、四肢发软∙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期的病变特点是:
∙ A. 病变早期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大量纤维素渗出
∙ B. 早期发生脑室也阻塞
∙ C.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 D. 无脑实质炎症
∙4) 流脑的潜伏期一般是:
∙ A. 1~7天
∙ B. 7~10天
∙ C. 10~15天
∙ D. 15~20天
∙5) 流脑实验室确诊的依据是:
∙ A. 皮肤瘀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脑膜炎球菌
∙ B. 皮肤瘀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嗜血杆菌
∙ C.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脑脊液呈现浑浊表现∙ D. 尿样、大便、发现革兰阳性细菌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史是指:
∙ A. 与恢复期患者共用餐具,夏季流行
∙ B. 发病前7天内与潜伏期或传染期患者密切接触
∙ C. 与头痛发烧病人密切接触
∙ D. 20天前曾经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