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全穴
- 格式:doc
- 大小:675.50 KB
- 文档页数:34
《类经图翼》督脉穴1.督脉穴督脉穴歌督脉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
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
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
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对。
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凡取脊间督脉诸穴,当于骨节突处取之,但验于鱼骨,为可知也。
若取于节下,必不见效。
长强(一名气之阴,一名撅骨,灵枢谓之穷骨,亦名骨)在脊骨端,伏地取之。
督脉之络,别走任脉,足少阴所结。
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甲乙经曰∶刺三分。
一云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
忌冷食房劳。
主治腰脊强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难,肠风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蚀,洞泄失精呕血,小儿囟陷,惊痫螈,脱肛泻血,此穴为五痔之本。
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千金翼云∶治赤白下痢,灸穷骨头百壮,多多惟佳。
又下漏五痔,疳蛊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为度,灸亦良,日三十壮,至七日止,但不及针。
又灸尾翠骨七壮,治脱肛神良,千金作龟尾,即穷骨也。
玉龙赋云∶兼承山,灸痔最妙。
席弘赋云∶连大杼行针,治小肠气痛。
又云∶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长强。
百证赋云∶兼百会穴,专治脱肛。
又云∶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
灵光赋云∶百会、龟尾治痢疾。
天星秘诀云∶兼大敦,治小肠疝气。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户,一名髓空)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一曰刺五分,灸七七壮。
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举动,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强急不能坐卧,灸随年壮,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灸后忌房劳强力。
千金云腰卒痛,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者,即此。
席弘赋云∶兼环跳烧针,治冷风冷痹。
阳关在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甲乙经无此穴。
)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壮。
一曰刺三分,灸二十七壮。
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督脉总共28个穴
【本经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人中、兑端、龈交
【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
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
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
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
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
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调理程序:
1、点按人中穴。
2、用刮痧板从神庭穴刮至哑门穴。
3、用刮痧板从大椎穴刮至腰阳关。
4、按摩腰俞、长强穴。
督脉功能主治:督脉在循行中与六阳
经由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
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神经、循
环、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头面部、
项、背腰骶部病症。
第1—7胸椎
的腧穴,主治心肺疾患;第8—12
胸椎的腧穴,主治肝、胆、脾、胃
疾患;第1—5腰椎的腧穴,主治
肾、膀胱、肠疾患;骶椎部的腧穴
主治泌尿系统疾患;头部的腧穴,
主治头面疾患和神经病。
简单介绍督脉穴位图及督脉穴位位置大家都应该看过古装的电影和电视剧吧,里面很多武功高强的人都打通了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就是指我们人体的任脉和督脉,而今天我在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的就是任督二脉之一的督脉。
关于督脉大家了解多少呢?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那么督脉又有哪些穴位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督脉穴位图吧。
X以上就是督脉的穴位图,那么督脉的这么多穴位究竟都有哪些作用?它的具体位置以及主要治疗哪种病症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
本经循行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本经所主病候:角弓反张,脊柱强直,成人癫病,小儿风痫,痔疾等。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骶、腰、背、头、项各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长强(督脉穴;络穴)位置: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痫,洞泄,大、小便难,阴痒,尾骶骨痛。
腰俞(督脉穴)位置: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脱肛,便秘,便血。
腰阳关(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带下。
命门(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虚损腰痛,遗尿,尿频。
悬枢(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肠鸣,完谷不化。
脊中(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腹满。
背部督脉穴: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旁开0.5寸:定喘旁开2寸:肩中俞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开1.5寸:大抒旁开3寸:肩外俞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市旁开3寸:附分
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旁开1.5寸:肺俞旁开3寸:魄户
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厥阴俞旁开3寸:膏盲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旁开1.5寸:心俞旁开3寸:神堂
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旁开1.5寸:督俞旁开3寸:譩譆
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旁开1.5寸:膈俞旁开3寸:膈关
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旁开1.5寸:肝俞旁开3寸:魂门
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旁开1.5寸:胆俞旁开3寸:阳纲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脾俞旁开3寸:意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旁开3寸:胃仓
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旁开1.5寸:三焦俞旁开3寸:肓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肾俞旁开3寸:志室
第三腰椎棘突下:下极俞旁开1.5寸:气海俞
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旁开1.5寸:大肠俞旁开3寸:腰宜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俞
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上髎
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次髎旁开3寸:胞盲
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中髎
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下髎旁开3寸:秩边
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小肠俞
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膀胱俞
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中膂俞
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白环俞。
督脉上常用的八个经穴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共28穴,其中常用经穴主要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哑门、百会、上星、人中等。
(1)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方的凹陷中。
【主治】泄泻、痔疮、便血、便秘、脱肛、腰脊痛。
船舶靠球码头靠球:/
(2)命门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向前和肚脐相对。
【主治】腰背强硬疼痛、带下、阳痿、遗精、泄泻。
(3)至阳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大约和肩胛骨下角平齐。
【主治】咳嗽气喘、胸脊疼痛、四肢重痛、心绞痛、黄疸。
(4)大椎【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疟疾、感冒、咳嗽、气喘、头项强痛、癫痫、骨蒸潮热。
本穴为通督脉阳气,乃至通全身阳气的总枢纽。
为刮痧疗法中最常用的穴区。
(5)哑门【定位】后正中线人发际5分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舌强、癫狂、癫痫、后头部疼痛、项强、鼻衄。
船用气囊:/
(6)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昏厥、失语、癫狂、脱肛、子宫下垂、长期腹泻滑脱不禁。
中国船用气囊船舶护舷信息网:
(7)上星【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眼痛、鼻炎、鼻窦炎、鼻衄、热病、疟疾、癫狂。
(8)人中【定位】人中沟上3分之1和下3分之2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抽搐、小儿惊风、牙关拘急、口眼歪邪、腰脊强痛、癫狂、癫痫发作。
督脉各穴的功能主治1. 百会穴•功能:调节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癫病、中风、记忆力减退等。
2. 督脉养老•功能:促进督脉的循行,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主治:记忆力减退、关节疼痛、失眠、阳痿早泄等。
3. 腰阳关穴•功能:温阳通络,活络止痛,强健腰膝,益气补肾。
•主治: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等。
4. 山根穴•功能:疏肝理气,消肿止痛,调节经络,提高免疫力。
•主治:头痛、眩晕、胸闷、便秘、月经不调等。
5. 穴四百会•功能:调经止痛,平衡内分泌,活血化淤,益气养血。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等。
6. 膈俞穴•功能:平衡心脏、肺脏功能,调节呼吸、消化系统。
•主治:胃痛、心悸、气促、哮喘、咳嗽等。
7. 照海穴•功能:清热解毒,平衡阴阳,调节胃肠功能。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等。
8. 章门穴•功能: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调节免疫系统。
•主治:头痛、眩晕、胸闷、腹痛、月经不调、肝胆疾病等。
9. 中极穴•功能:调节体温,增强免疫力,平衡血压,舒缓压力。
•主治:高血压、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等。
10. 腰阳关穴•功能:活血散瘀,温阳祛寒,调节生殖系统。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早泄、不育症等。
11. 莲台穴•功能:调节心脏功能,促进心血管健康。
•主治:心悸、胸闷、心痛、高血压、冠心病等。
12. 神门穴•功能:平衡脑部功能,提高记忆力,缓解焦虑。
•主治:头痛、失眠、头晕、记忆力减退、忧郁症等。
总结:督脉各穴的功能主治十分广泛,可以调节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适当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痛经等问题,帮助改善身体健康。
但是,在使用这些穴位进行按摩的时候,需要遵循专业的指导并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出现不适。
如果身体出现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出处]《素问,气腹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别名]百劳,上杼。
[穴名解]陶道为督与足太阳之会,即此也,然陶道在大椎之下,大椎在陶道之上,仅隔1个脊节,既下过陶道,未有不上大椎者,此可言会也。
[位置]大椎穴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图8—2—1)[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8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取法]俯卧位或正坐伏案。
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功用]清热益气,养血宁心。
[主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背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疟疾等。
[刺灸法]斜刺0。
5—1.0寸;可灸。
注意:大椎穴不能针刺过深或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否则易损伤脊髓。
[配穴举例]大椎配合谷、中冲,主治伤寒发热,头昏;大椎配长强,主治背脊强痛;大椎配腰俞,主治疟疾。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表明针刺大椎穴可改善微循环灌流、加快血液循环和扩张皮肤血管。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名解]督脉既通一身之阳,而此穴又为督脉聚阳之所。
[位置]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图8-2-4)[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①在头部,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取穴。
②在头顶部正中凹陷处取穴。
(图8-2-6)[功用]升阳固脱,开窍宁神。
[主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阴挺,癫狂,痫证,癔病,小儿急慢惊风,夜啼等[刺灸法]直刺0.1-0.3寸,或斜刺0.5—0.8寸;可灸。
[配穴举例]百会配脑空、天柱,主治头风,眼花;百会配脾俞,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现代研究]近年来有报道针刺百会穴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取法】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带与齿龈之移行处取龈交穴。
【穴位解剖】龈交穴下为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
布有上颌神经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经与面神经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丛和上唇动、静脉。
【功用】宁神镇痉、清热消肿【主治病症】牙龈肿痛,口歪,口臭,牙关不开,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鼻息肉,面神经麻痹,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出处]《素问,气腹论》:“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龈交—。
”[别名]齿根生。
[穴名解]龈者,齿根也,为三阳交会之所,故曰龈交。
[位置]龈交穴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解剖]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
布有上颌神经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经与面神经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丛和上唇动、静脉。
[取法]坐位或仰卧位。
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取穴。
(图8-2-10)[功用]安神定志,通利鼻窍。
[主治]牙龈肿痛,口臭,牙关不开,齿衄,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颈项强,腰扭伤等。
[刺灸法]针0.1—0.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配穴举例]龈交配风府,主治颈项强急;龈交配承浆,主治口臭难进;龈交配上关、大迎、翳风,主治口噤不开。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常用于癫痫,癔病,精神病等症的治疗。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取法】正坐仰靠,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兑端穴。
【穴位解剖】兑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功用】宁神醒脑、生津止渴【主治病症】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
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互引,唇吻强,兑端主之。
”[别名]兑骨。
[穴名解]兑者,口也。
穴在唇正中之端,故曰兑端。
[位置]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图8-2-4)[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该处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处取穴。
[功用]清热散风,开窍醒神。
[主治]唇吻强,衄血不止,身汗出,鼻塞,痰涎,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等。
[刺灸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斜刺0.2-0.3寸;可灸。
[配穴举例]兑端配本神,主治癫疾呕沫;兑端配耳门,主治上齿龋;兑端配目窗、正营、耳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常用于面神经麻痹,鼻炎等症的治疗。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1/3交点处。
【取法】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水沟穴。
【穴位解剖】水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特异性】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功用】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病症】中风,牙关紧闭,口歪,唇肿,齿痛,鼻塞,鼻鼽,闪挫腰痛,脊膂强痛,昏迷,晕厥,抽搐,消渴,黄疸,遍身水肿,癫痫,虚脱,休克,面神经麻痹,口眼肌肉痉挛,癔病,精神分裂症,晕车,晕船。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不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直唇取之。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名解]穴名水沟者,以其形有水沟之象,而治水病者,必取此穴以出水,故名水沟以志之。
[位置]水沟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图8-2-4)[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该处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取法]仰靠位或仰卧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取穴。
(图8-2-9)[功用]疏风开窍,通经活络。
[主治]中风,牙关紧闭,口歪,唇肿,齿痛,鼻塞,鼻衄,闪挫腰痛,脊膂强痛,昏迷,晕厥,抽搐,消渴,黄疽,遍身水肿,癫痫等。
[刺灸法]针0.2—0.3寸,或用指甲按切;可灸。
[配穴举例]水沟配中冲、合谷,主治中风不省人事;水沟配委中,主治闪挫腰痛;水沟配合谷、内庭、中极、气海,主治中暑不省人事。
[现代研究]近年来有实验表明针刺人中穴可使血压缓慢回升,可使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增加,可促进组织液内流补充血容量、并有防止血液粘稠淤滞的作用。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素髎穴。
【穴位解剖】素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鼻外侧软骨。
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支。
【功用】清热消肿、通利鼻窍【主治病症】鼻痔,鼻流清涕,鼻塞,鼻鼽,酒糟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鼻息肉,鼻炎,虚脱。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
”[别名]面王,面正,面土,正面。
[穴名解]素者,始也;顺也,洁也。
人之生也先鼻,有始之义焉,自山根而下,至此而止,有顺之义也,穴在面中最高处,有洁之义焉,故日素髎。
[位置]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图8-2-4)[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
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之。
[取法]正坐仰靠位或仰卧位。
在鼻部,当鼻尖的正中央处取穴。
[功用]泄热通窍,回阳救逆。
[主治]鼻痔,鼻流清涕,鼻渊,鼻塞,鼻衄,惊厥,昏迷,酒风鼻赤,眼丹等。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配穴举例]素髂配上星、迎香,主治鼻衄;塑料配内关、足三里,主治休克。
[现代研究]近年来有实验表明针刺素谬穴可使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较长时间开放。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庭穴。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特异性】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功用】宁神醒脑、降逆平喘【主治病症】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天庭。
[穴名解]神庭者,额之上乃人神所游之所,而此穴乃其庭也。
[位置]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取穴。
[功用]清利头目,通窍宁神。
[主治]头晕目眩,鼻渊,鼻衄,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证,惊悸等。
[刺灸法]刺0.1-0.2寸;可灸。
[配穴举例]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主治雀目,目翳;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主治鼻鼽清涕出。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证明针灸神庭穴均能使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熄风清热、宁神通鼻【主治病症】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人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别名]明堂,神堂,鬼堂。
[穴名解]此穴在额之最高处陷中如豆大,如星以悬于天者然,故曰上星。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9(图8-2-4)[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臣L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用中指同身寸或拇指1横指处取穴。
(图8-2-7)[功用]散风清热,宁心通窍。
[主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