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
- 格式:ppt
- 大小:8.09 MB
- 文档页数:23
第四节足部腧穴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是人体上与脏腑器官和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
它从属于经络,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和感受信息的特性。
腧穴又称孔穴、穴道、穴位。
《内经》中又将它称作“节”、“会”、“空”(孔)、“气穴”等。
“腧”原写作“输”,有“内外相输应”的意思,说明它通过经络而与脏腑和其他部位相输通;“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说明它多位于肌肉纹理和骨节空隙凹陷处。
《千金要方》说:“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指按压腧穴处常较为敏感或呈现舒适感。
从形态结构的观察证明,穴位部的皮肤、皮下、肌层等组织内包含有各种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形成特为敏感的区域。
腧穴的基本特性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腧穴从属于经络,它是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和有关部位相联系。
形式上,腧穴与经络是“点”与“线”的关系。
这些“点”有的直接与经脉相通,有的与其“支而横者”的络脉相通,位置有深有浅,区域有大有小。
如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较小较浅,位于大关节附近的穴位则较大较深。
《内经》称腧穴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处,即指腧穴为经络气血集散之处,这是腧穴输注气血的特点。
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
《素问•气穴论》说“孙脉”(细小的络脉),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
腧穴即当孙络和卫气散布的所在。
腧穴部感觉、色泽和形态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变。
其主要表现在压痛、酸楚、硬结、隆起、郁血、松陷等。
明代张介宾于《内经》:“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的注解中说:“凡病邪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指四肢关节)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结聚,当是指皮下硬结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限定在四肢,更多见于躯干部穴位。
它既可反映局部软组织的疾患,还可反映脏腑病症。
如肺脏病症常可在中府、肺俞、膏肓俞等穴出现压痛;冠心病病人可在神堂出现压痛;胃下垂病人常在足三里处出现条索状物,中脘处出现结节,胃俞处出现凹陷等。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和药物相结合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相适应的腧穴和药物,发挥其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操作方法①.针具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
②. 穴位选择选穴原则同针刺法,但作为本法的特点,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③.注射剂量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
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可注射0.1m1.头面部可注射0.3一0.5m1,四肢部可注射1—2m1,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可注射2—5ml或5%—10%葡萄糖液10一20ml。
④.操作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则用中等刺激,推液也宜中等速度。
如所用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⑤.疗程急症患者每日1—3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
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2).适应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3).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内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法用。
常用的中药注射液有:当归、红花、复方当归、板蓝根、徐长卿、灯盏花、补骨脂、肿节风、柴胡、鱼腥草、复方丹参、川芎等;西药有;25%硫酸镁,维生素B1、B2、维生素C、K3,0.25%一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安络血,麻黄素,抗生素,胎盘组织液,生理盐水,风湿宁,骨宁等。
第二章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
《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
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第四节其他疗法一、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病员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从而达到散寒止痛、健脾与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扶正祛邪的目的。
(一)适应证发热畏寒头痛、咳嗽气喘、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痿证、痹证、跌打损伤、筋骨不利等。
(二)操作方法1.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侧面贴于治疗部位,通过有节律的腕关节的活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力作用于患处;或用食中二指着力于治疗部位来回有规律地推动;或以手掌或大小鱼际紧贴体表作回旋推转的动作。
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图10-89,90)2.拿法用大拇指或其他手指作对称使劲,拿捏治疗部位之肌肉或筋腱关节的方法。
此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
适用于四肢、肩、颈、腋下,一个部位拿1-3次即可(图10-91)。
3.按法用拇指或掌根、肘关节鹰嘴突按压治疗部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部。
(图10-92)4.摩法用拇指或掌根、鱼际贴于患部,作不断的,盘旋动作的方法。
快速法每分钟120次左右,慢速法每分钟50次左右。
适用于全身各部(图10-93,94)。
5.揉法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患部,微用力左右不停地移动。
要求腕关节转动旋回。
全身各部均适用。
(图10-95)6.摇法用两手在病关节上下或前,托住或握住,左右旋转摇动,缓缓而行。
适用于四肢、颈部及腰关节。
(图10-96,97)7.磙法手法微曲,以手背指掌关节处接触患部,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带动指掌关节滚动。
一般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也可用双手同时操作。
适用于颈、腰、背、臂、四肢部。
(图10-98)8.搓法用双手掌挟住患处,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四肢、腰背、胸腹部。
(图10-99)9.掐法以拇指和食指上下对称地掐取某一部位或穴位,并用力内收的方法。
适用于四肢、头面部,有开窍提神的作用。
分部腧穴总结一、头面部手阳明大肠经:迎香:主治:局部病证: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承泣:主治:内眼病: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力下降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固定眼球,沿眶下缘缓慢进针0.5-0.8寸。
四白:主治:近治作用:(1)目疾: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2)面部病证: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3)胆道蛔虫症;(4)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
地仓:主治:局部病证:面瘫,牙痛,三叉神经痛。
操作:直刺0.3-0.8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
(地仓透颊车治疗面瘫)。
颊车:主治:局部病证: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下关:主治:(1)面口病证:齿痛,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
下颌关节疼痛(2)耳疾:耳鸣,耳聋,聤耳。
操作:直刺0.5-0.8寸。
头维:主治:头目病证:头痛,目眩,目痛,迎风流泪,面瘫。
操作:平刺0.5-1寸。
手太阳小肠经:颧髎:主治:面部病证: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
操作: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寸。
听宫:主治:近治:(1)耳疾:耳鸣、耳聋、聤耳。
(2)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主治:各种眼病:(1)内眼病:如视神经萎缩、白内障、夜盲、色盲、青光眼、近视等;(2)外眼病:如目痛、迎风流泪、沙眼等。
操作:直刺0.5-1寸。
攒竹: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目部疾病: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呃逆。
操作:向眉中或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
通天:主治:(1)头痛、眩晕。
(2)鼻疾:鼻塞多涕,鼻渊。
操作:平刺0.5~0.8寸。
天柱:主治:(1)局部痹证:后头痛,项强痛,肩背痛。
(2)现多用于落枕,肩背痛,颈椎病,鼻塞;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