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60例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71.05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针灸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干预后,探究该干预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然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
其中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措施,干预组在康复训练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进行针灸辅助治疗措施,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相关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后,干预组在恢复时间、心理满意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对相关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护理干预以后,其恢复时间明显降低,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对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吞咽康复训练;吞咽障碍正常的吞咽动作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协调完成的,首先通过口腔咀嚼,唾液腺湿化润滑食团,舌及软腭活动将食团送入下咽部,会厌及时封闭喉入口,避免误入气道,食管入口肌肉松弛,入口打开,食管壁肌肉不断蠕动,将食团通过贲门送达到胃部[1]。
在以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病变,均可以导致吞咽障碍,也就是吞咽困难,又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的。
器质性的如放疗后口腔干燥症、头颈咽喉部手术后、食管入口失驰症、食管癌等病变。
中枢神经性病变导致迷走神经支配的食管肌肉蠕动减弱以及咽喉麻痹等病变,也会出现吞咽障碍[2]。
本文通过对比100例相关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后,探究其作用与影响,过程与结论如下文所示:1.资料与方法1、资料所选取的个体案例为近一年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相关患者,年龄25-60周岁,男女比例各一半,分布取样,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
且两组患者在各项时间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法,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措施,干预组在康复训练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进行针灸辅助治疗措施,其他各个方面都相同。
其中包括:(1)康复训练治疗措施。
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
我们首先可以进行吞咽器官的运动和力量的训练。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并分析其价值临床。
方法随机性的抽取了25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在使用针刺人迎、天突、廉泉以及外金津玉液的同时采取康复训练的方式加以治疗;另外还设置了25例的对照组,对照组仅仅使用康复训练来加以治疗最后用洼田氏饮水来判断治疗前后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25例患者中,痊愈率为72%,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25例患者中,痊愈率为36%,总有效率为68.0%。
两组之间在痊愈率和总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是有明显的差别(在P<0.05下),表明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中疗效优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后常常会发生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在急性期发生的比例可能达到40%以上,而在慢性期也有15%以上[1]。
急性期的吞咽困难不用治疗便可恢复,但是在恢复期的中风并发症确实没有疗效甚好的药物,因此我们寻求针灸方法结合康复训练来治疗吞咽困难。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6~2010.6一年间我院收治的5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
两组各25人。
治疗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9~76岁,病程15天~5个月。
脑出血6例,脑栓塞3例;吞咽功能1级0例,吞咽功能2级0例,吞咽功能3级3例,4级12例,吞咽功能5级9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7~75岁;病程最14天~6个月。
脑梗塞18例,脑出血7例,脑栓塞l例;吞咽功能1级0例,2级1例,3级4例,4级12例,5级5例。
两组在各自的性别、年龄、身高、吞咽功能等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标准:中风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全部经过头部CT确认;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的文件标准[2];无认知障碍。
判断标准:饮水测试[3]:先让患者正常喝下2匙水,无异常情况下用小杯装入30毫升的水让患者平稳喝下,观察整个饮水过程。
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对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摘要:脑中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且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
中风发病后,即是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仍会留有一些后遗症,其中吞咽障碍即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据报道,在中风急性期,其发病率可高达41%,而在慢性期的发病率则为16%。
吞咽障碍的存在会给患者造成诸多不适,如呼吸困难、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因此需要给予积极的干预。
近年来笔者将针灸疗法结合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中风;吞咽困难;针灸;中医护理;效果分析1整体观念联合局部治疗,谨守“调神”1.1治疗原则的确立形神一体观是整体观念中的重要内容。
《灵枢·天年》:“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是人的生命构成基础。
《本草纲目》云:“脑为元神之府……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神”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石学敏院士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系肝阳、痰浊、瘀血等蒙蔽清窍而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痹阻”所致。
整套针法以醒脑开窍针法主穴为基础,首先针刺,先调其神,继而针刺少阳经穴,通关开窍,形与神俱,则病邪自愈。
1.2选穴的理论基础通关利窍针法以阴经、督脉醒脑调神,局部少阳经穴通关利窍,选用内关、水沟、三阴交,配以风池、翳风、完骨。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人之神在脑,心脑息息相通”,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于阴维脉,可调畅心神,通利关窍。
水沟为督脉与六阳经的交会穴,督脉入络脑,总督全身之阳,而脑为“真气之所聚”。
水沟穴在中风病急性期可起到“醒”的作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起到“调神”作用。
《类证治裁》云:“舌为心脾肝肾四经所系,邪中其经,则痰涎闭其脉道,舌机不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肝经“上入颃颡”,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循喉咙,夹舌本”,针之能补益肝肾,养脑充髓,通利关窍。
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对中风后吞咽苦难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一、引言中风(也称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的疾病,而中风后出现吞咽苦难更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中风导致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咽部肌肉麻痹或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对吞咽苦难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中风后吞咽苦难患者引入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综述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用特定的针刺激以治病的方法。
针灸治疗对改善吞咽困难、恢复咽肌功能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按摩、穴位保健、气功、饮食调养等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护理干预。
中医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治疗、中药熏洗、熏蒸、贴敷等,可以有效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对中风后吞咽苦难患者的影响效果1. 提高咽肌功能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可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增强肌肉力量等方式,帮助中风后的患者提高咽肌功能,缓解吞咽苦难症状。
2. 促进神经再生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帮助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功能。
中医护理干预则可以在饮食、按摩、熏蒸等方面对神经再生起到协助作用,从而对中风后吞咽苦难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3. 调节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而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障碍往往伴随着胃肠功能的减退,通过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可以调整脾胃功能,提高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
4. 缓解精神压力中风后的患者常常伴随着精神压力大,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平衡阴阳,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结论中风后吞咽苦难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但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针灸结合中医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为中风后吞咽苦难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以帮助他们尽快康复,重返社会。
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6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在治疗吞咽困难和改善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任督穴位结合中风单元管理模式组(治疗组)和中风单元管理模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每组治疗前后经行吞咽功能评定(SSA)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的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治疗后均有下降,治疗组的(SSA)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后均有上升,上升差值相当,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在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吞咽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针刺;任督脉;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单元管理模式。
吞咽困难是指由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病理情况导致的,因为患者与吞咽有关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功能受到损伤,以至于不能够安全有效地将食物送到胃内的表现[1]。
能够导致吞咽困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可以高达71%[2],同时吞咽困难能够增高误吸、吸入性肺炎、脱水和营养摄入不足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严重症状的可因为误吸而导致窒息危及生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随着近年来针灸治疗吞咽困难取得了显著疗效,又因其安全、经济、简便等优势,现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本研究根据辨症论治,并结合经络的现代研究,经反复思考并着重考虑任督脉与阴阳、气血、舌咽、脑和脏腑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穴位筛选,定制了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治疗该病的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及分组纳入标准:①符合2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诊断标准[3];符合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脑卒中病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以临床表现以及CT或MRI的结果来确诊为脑卒中病[4] ②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30分的患者。
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6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9-23T11:40:01.5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作者:易长兴樊江丽冯南尧
[导读] 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在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吞咽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4180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在治疗吞咽困难和改善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任督穴位结合中风单元管理模式组(治疗组)和中风单元管理模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每组治疗前后经行吞咽功能评定(SSA)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的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治疗后均有下降,治疗组的(SSA)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后均有上升,上升差值相当,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在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吞咽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针刺;任督脉;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单元管理模式。
吞咽困难是指由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病理情况导致的,因为患者与吞咽有关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功能受到损伤,以至于不能够安全有效地将食物送到胃内的表现[1]。
能够导致吞咽困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可以高达71%[2],同时吞咽困难能够增高误吸、吸入性肺炎、脱水和营养摄入不足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严重症状的可因为误吸而导致窒息危及生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随着近年来针灸治疗吞咽困难取得了显著疗效,又因其安全、经济、简便等优势,现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本研究根据辨症论治,并结合经络的现代研究,经反复思考并着重考虑任督脉与阴阳、气血、舌咽、脑和脏腑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穴位筛选,定制了针刺任督脉穴位结合中风单元治疗该病的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纳入标准:①符合2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诊断标准[3];符合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脑卒中病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以临床表现以及CT或MRI的结果来确诊为脑卒中病[4] ②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30分的患者。
③中风病/脑卒中发病时间6个月以内。
④年龄段在40~75岁之间的患者。
⑤不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无针刺禁忌症;无严重的内科原发性疾病;无恶性肿瘤、意识障碍者、精神病等。
⑥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均来源于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的住院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两组中男性37人,女性23人,缺血性中分47人,出血性中风13人,两组年龄,病程各项数据经统计学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1.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参照2010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及王拥军主编的《卒中单元》[5],卓大宏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6],采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改善脑部微循环、营养神经、抗脑水肿、降颅高压、常规针刺、康复等对症支持治疗以及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刺任督脉穴位治疗,对照组仅辅以常规针刺治疗,2组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2周1疗程。
2.针刺任督穴位治疗治疗组选穴:主穴:百会、风府、廉泉、夹廉泉、天突、膻中。
配穴:大椎、水沟、中脘、咽后壁。
操作方法参考沈雪勇主编的《经络腧穴学》[7]。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同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ADL)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统计学处理
全部临床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编辑、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则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如果数据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则选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五、结果
1、吞咽功能(SSA)评分比较
从表2可知,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有所上升(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上升差值相当,差值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疗效大致相同。
六、结论
本研究以任督脉统御全身阴阳气血,其循行入脑经舌咽颈为基础,根据经络学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依据,从任督脉与全身阴阳气血、与舌咽、与脏腑、以及舌咽与脏腑的关系特性入手,在中风单元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疗的前提下,选取任督二脉上临床效果明显的穴位,通过刺激与吞咽有关的肌肉、神经、血液循环以促进食欲,加快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促进头部血液微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临床实验证实了,以任督脉穴位为主的针刺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的效果,同时由于针刺治疗的可操作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好,不但可以改善病情,同时还有利于患者整体病情的康复,突出了中医的对症治疗特色以及优势,有一定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2.
[2] 南登党,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4]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0:133-159.
[5]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与文献出版社,2004:95-107.
[6]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36-385.
[7]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7-234. 作者简介:易长兴(1986-),男,硕士研究生,医师。
研究方向:针灸及康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通讯地址: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邮编:4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