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七版)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82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408B2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Teaching programe of Systematic anatomy)学分:6学分总学时:108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76先修课要求: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麻醉预防影像口腔康复五年制专业参考教材:1、崔慧先《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012.72、罗学刚《系统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010.13、李富德《系统解剖学》江苏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2013.7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
1.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2.内脏学,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3.循环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4.感觉器官的形态结构。
5.脊髓和脑的位置及形态结构,灰质(或神经核团)和白质(或纤维束)的配布。
脑室的位置及其交通。
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位置和机能的概念。
躯体和本体感觉传导路、视和听觉传导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其机能意义。
脊髓和脑的血液供应及其特点。
脊髓和脑被膜的位置、构成及其形成的主要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
周围神经的分布。
6.内分泌系统器官位置、形态结构。
三、课程学时分配:系统解剖学各章节参考学时(总学时108)四、考核:理论70% 实验30%五、课程基本内容:绪论[教学目标]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和常用术语[教学内容]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了解人体解剖发展史概况了解人体的体型、器官的变异和异常[学时] 1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一篇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功能(运动、支持和保护)第一章骨学[教学目标]掌握全身诸骨形态特点。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
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形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调控下进行收缩和舒张,牵引骨改变位置和角度,产生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为运动的枢纽,骨骼肌为运动的动力器官。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骨bone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骨组织主要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具有一定的功能,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重塑的能力。
经常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长期废用则出现骨质疏松。
骨基质中沉积有大量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钙、磷的储存库,参与体内钙、磷代谢。
骨髓有造血功能。
一、骨的分类成人有206块骨(图1一1),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前二者也称为中轴骨。
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1.长骨1ong bone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如尺骨和掌骨等。
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diaphysis,shaft,内有空腔称髓腔medul1ary cavity,容纳骨髓。
体表面有1~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
两端膨大称骺epiphysis,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
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metaphysis,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epiphysil carti1age,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epiphysial line。
2.短骨short bone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附骨。
3.扁骨f1at bone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irregu1ar bone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pneumatic bone,如上颌骨。
第一节总论骨与骨之间籍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
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图2-1)。
一、直接连结骨与骨籍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直接连结,较牢固,不活动或少许活动。
这种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fibrous joint、软骨连结cartilaginous joint和骨性结合synostosis三类。
(一) 纤维连结两骨之间以纤维结缔组织相连结,可分为两种。
1.韧带连结syndesmosis连接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呈条索状或膜板状,如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前臂骨间膜等。
2.缝suture两骨间籍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相连,见于颅骨间,如颅的矢状缝和冠状缝等。
如果缝骨化,则成为骨性结合。
(二) 软骨连结两骨之间籍软骨相连结,软骨连结可分为两种。
1透明软骨结合synchondrosis如长骨骨干与骺之间的骺软骨、蝶骨与枕骨的结合等,多见于幼年发育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而骨化,形成骨性结合。
2.纤维软骨联合symphysis如椎骨的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及耻骨联合等。
软骨cartilage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结缔组织,由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及埋藏于基质中的纤维共同组成,后二者称细胞间质,软骨细胞chondrocyte被包埋在基质的小腔内。
(三)骨性结合两骨间以骨组织连结,常由纤维连结或透明软骨骨化而成,如骶椎椎骨之间的骨性结合以及髂、耻、坐骨之间在髋臼处的骨性结合等。
二、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articulation或滑膜关节synovial joint,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关节的相对骨面互相分离,之间为充以滑液的腔隙,其周围借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通常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1.关节面articular surface 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凸者称为关节头,凹者称为关节窝。
关节面上终生被覆有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
系统解剖学(第七版)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绪论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
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
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即:(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第一篇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
正常的体力劳动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
掌握骨的分类:掌握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1、密质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分布于骨的表层。
长骨的骨干(中间较细的部分)由密质构成。
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
2、松质由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如长骨两端(称骺)及其它类型骨的内部,颅盖骨的松质称为板障。
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骨膜——是纤维组织构成的膜,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
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红、黄二种:1.红骨髓具有造血作用,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仅含于松质腔隙内。
2.黄骨髓为脂肪组织,无造血作用,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内。
血管、神经长骨的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成骺线。
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有机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赋予骨的弹性及韧性;无机物占2/3,使骨挺硬坚实,注意幼儿和老年人骨的特点。
骨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骺软骨和骺线。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骺软骨 2,骺线 3.骨膜4.含气骨 5.红骨髓二、问答题1.骨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一根长骨从幼年到成年是怎样增长和增粗的?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临床意义是什么?第二节中轴骨一、躯干骨掌握躯干骨的组成:躯干骨包括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十二对肋及一块胸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椎体内为松质,表面为密质。
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参与构成椎间孔。
椎弓椎弓板由此发出七个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各一对和一个棘突。
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
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取典型的颈、胸、腰椎各一,进行比较,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特殊颈椎的特征:第1颈椎:又名寰椎,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第2颈椎:又名枢椎,自椎体向上有一突起,称齿突。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态特点: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
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骶粗隆。
尾骨的形态特点:仅第一尾椎还有横突和上关节突的痕迹。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形态:长形扁骨,上宽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胸骨剑突。
重要标志: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柄的上缘)、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分类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骨结构肋头、肋颈、肋结节、肋角、肋体、肋沟。
肋第1肋软骨与胸骨之间为软骨结合。
肋软骨第2—7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
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点宽、短,没有肋沟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内、外二缘。
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上面,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前方为锁骨下静脉沟,后方为锁骨下动脉沟。
掌握躯干部的骨性标志:颈静脉切迹: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剑突:在胸骨下端,两侧肋弓构成的胸骨下角内。
肋弓:为胸廓前壁的下缘,由内上斜向外下,其下方为腹壁。
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平肩处最显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与髂嵴最高点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计数)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颅骨颅由23块形状、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
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成一体。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脑颅——位于后上部,组成颅腔,容纳脑,对脑有保护、支持作用。
颅面颅——位于前下部,组成面部支架,保护、支持感觉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统的起始部。
(一)脑颅骨:在整颅上辨认构成脑颅的八块颅骨: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一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颞骨、筛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颞骨鳞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于外耳门的后方,内含乳突小房。
鼓部——位于外耳门下方。
岩部——内含内耳及属于中耳的鼓室。
筛骨筛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筛骨迷路——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二个向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骨蝶骨体——位居中央,内含蝶窦,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蝶骨小翼——自蝶骨体向两侧伸展,构成颅前窝的后缘。
蝶骨大翼——位于小翼后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个孔,自前向后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翼突——向下的一对突起,根部有一矢状方向的翼管。
颅盖骨的特点:密质构成颅盖骨的外板和内板(较外板薄,弧度又显著,当颅顶受暴力时,内板易发生骨折)。
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内有静脉通过。
(二)面颅骨:在整颅上辨认构成面颅的十五块颅骨:成对的——上颌骨,颧骨,腭骨,下鼻甲,泪骨和鼻骨。
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上、下颌骨和舌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上颌骨上颌体——内含上颌窦,上面有眶下沟、眶下管;内侧面有上颌窦裂孔。
四个突起——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下颌骨下颌体——呈弓形,上缘为牙槽弓。
颏隆突,颏孔和颏棘。
下颌支——自体后方伸向上后的骨板。
可见冠突(在前),髁突(在后),下颌头,下颌颈,下颌切迹,下颌孔,下颌小舌和咬肌粗隆。
在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交界处为下颌角。
舌骨——位于下颌骨后方,借肌肉和韧带与颅相连。
分体、大角和小角三部。
(三)颅的整体观:1、顶面观冠状缝——额、顶骨之间。
骨缝矢状缝——左、右顶骨之间。
人字缝——枕、顶骨之间。
2、后面观枕外隆凸,乳突和上项线。
3、内面观上矢状窦沟,颗粒小凹,动脉沟,颅前窝,颅中窝及颅后窝。
掌握颅底内面三窝的基本形态结构;颅前窝最高,由额骨、筛骨和蝶骨小翼构成。
有筛孔(通鼻腔)。
颅中窝较低,由蝶骨和颞骨构成。
中间部有垂体窝,鞍背(两者统称蝶鞍),视神经管,交叉前沟,颈动脉沟和破裂孔(由此通颈动脉管内口);两侧部有眶上裂(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间,通眶),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和鼓室盖。
颅后窝最低,由颞骨和枕骨构成。
内有枕骨大孔(通椎管),斜坡,内耳门,舌下神经管内口,颈静脉孔,横窦沟及乙状窦沟。
4、底(外)面观凹凸不平,孔裂多。
牙槽弓,骨腭,鼻后孔,犁骨,翼突,翼管,颧弓,下颌窝,关节结节,枕骨大孔,枕髁,乳突,茎突,茎乳孔,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外口等。
5、侧面观外耳门,颧弓,颞窝(在颧弓的内上方,为颞肌所占),颞线(为颞窝的上界),颞下窝和翼眶下裂翼上颌裂蝶腭孔腭窝(通路多,向前眶;向外侧颞下窝;向内侧鼻腔;向后圆孔翼管翼腭管→腭大孔颅中窝,颅底外面;向下口腔)。
翼点是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骨质薄弱,内面又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该处骨折,易损伤动脉而形成颅内血肿。
6、前面观该面可见额骨和面颅骨。
由上而下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掌握眶的位置和形态结构:位置在额部下方,上邻颅前窝,下邻上颌窦,内邻筛窦。
形态结构锥体形,一尖一底四壁:底——朝前外,眶上缘,眶上切迹(孔),眶下缘和眶下孔。
尖——向后内,视神经管(通颅中窝)。
上壁——外侧部有泪腺窝。
内侧壁——最薄,泪囊窝(通鼻泪管一下鼻道)。
下壁——眶下沟,眶下管(通眶下孔)。
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有眶上裂(通颅中窝),与下壁交界处有眶下裂(通颞下窝)。
掌握骨性鼻腔的位置及形态结构:位置面颅中央,上邻颅前窝,主要由筛板构成;下邻口腔,由骨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构成;两侧为筛窦,眶和上颌窦。
形态结构不规则形,上窄下宽,被骨性鼻中膈(由筛骨垂直板及犁骨构成)分成左、右两半,前口为梨状孔,后口为一对鼻后孔,鼻腔外侧壁的结构复杂,由筛骨、上颌骨、下鼻甲和腭骨组成,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在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上、中、下鼻道。
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窦口高于窦底,直立位时不易引流。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面,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甲后方)。
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