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
- 格式:docx
- 大小:799.78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修正文本)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1.27•【字号】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40 号)•【施行日期】2020.11.27•【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修正文本)(1997年12月31日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7年5月26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0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条为加强钱塘江河道管理,发挥钱塘江水资源综合效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钱塘江流域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钱塘江河道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水害防治及相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钱塘江河道内通航河段,同时适用航道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本条例所管辖的钱塘江河道包括平湖金丝娘桥与慈溪庵东的连线以上的钱塘江干流和支流。
第四条钱塘江河道管理应当服从防洪总体安排,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合理利用。
钱塘江河道实行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贯彻实施钱塘江河道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增加投入,支持、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水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是钱塘江河道的主管机关。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钱塘江河道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钱塘江河道管理的相关工作。
关于钱塘江大潮资料钱塘潮是指中国浙江省钱塘江在入海口杭州湾海宁、萧山地区形成的海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处涌潮地之一。
钱塘潮的形成是由天文、气候、地质地貌以及水文耦合等因素综合所致,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产生潮汐,亚热带季风气候在秋季使江水流量增大,加上东南季风助推潮流,以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使潮头受阻、层层堆叠形成钱塘江涌潮。
钱塘潮潮景具有形态多变、峰高量大、周期性强的特征。
当潮水自东向西涌入时,江面会先出现一条白色水线并伴随隆隆的潮声,然后因滩高水浅,前面浪涛受限减速,后面浪涛紧追而上,层层浪涛向内翻滚,浪头涌起直冲海塘,最终掀起高数丈的巨浪。
褚云皎编著的《天下奇观钱江潮》一书中,把涌潮分为五类共二十八种,主要包括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等代表性潮景,以及远景潮、中景潮、近景潮、咫尺潮和奇观潮五类潮景。
观赏钱塘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段,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宁开始举办观潮节。
2009年,钱江观潮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钱塘潮入选首批“浙江省文化印记”名单。
天文条件钱塘潮形成的其中一个条件是潮汐作用。
受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等天文因素影响,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太阳、地球和月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与月球引力的耦合力[a]增强,容易形成大潮,而每逢中秋节前后,太阳、地球和月球位置不仅连起来接近直线,且是一年中地球较近太阳之际,所以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潮就特别壮观,是最佳观潮时间。
气候影响钱塘江流域邻近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因此春季盛行西北风,天气晴冷干燥,钱塘江是枯水期,风向与潮位方向也相反,潮势被削弱,故春潮不显著;而在秋分前后,是东南风季节,多台风,江水流量大,风助潮流,与江水顶托,因而秋季钱塘江涌潮最为壮观。
地质地貌背景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是外宽内窄的喇叭状海湾,属于典型的强潮型河口,河口两岸南北相距大约为100km,至起潮地澈浦急剧变窄为21km,至盐官和杭州则就只有2.5km和1km,且自钱塘江乍浦以上,河道隆起庞大的钱塘江沙坎,河床大幅抬高,容量剧降,大量潮水涌入变浅的河道,潮头受阻,而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后浪连续推前浪,潮波由于浅水效应致使非线性变形加剧,形成钱塘江水位骤升的涨潮波前锋线,这就是钱塘潮,钱塘潮是强潮型河口杭州湾、钱塘江河口段和江道巨大沙坎等特殊地貌地形条件下,东海潮波变形形成的结果。
钱塘梦作者:龚真真徐一丫来源:《文化交流》2015年第04期晚清李辅燿是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其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
百余年后,这宝贵的史料永久留在浙江。
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
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
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
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建海塘,成就黄金时期李辅燿祖籍湖南,是清代末期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
光绪三年(1877),李辅燿由内阁中书改调浙江任塘工总局督办,主持海宁大口门二限、三限石塘施工。
这一委任,改变了李辅燿的生命轨迹,开启了他与浙江长达三十余载的缘分。
光绪初年,清政府全面整修钱塘江海塘,称之为“圣朝第一大工程”。
李辅燿以其忠诚、清廉、负责的品质,被吏部选中,得到一次破格提拔,成为修海塘的总指挥。
是年他仅28岁。
钱塘江海塘千百年来护卫着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侵袭,是维系天下半壁经济的屏障。
康熙年间,钱塘江主流北移,江北岸的海宁段便成为了防守的重点险段。
乾隆帝曾四次南巡海宁,亲自理会塘工。
康乾之世,从杭州到海宁之间总共修建了13300多丈鱼鳞石塘,堪称中国古代海塘修筑史上的伟作。
咸丰朝至同治初,因战事影响,钱塘江海塘的修建曾遭停顿,海塘坍溃的缺口越来越长,亟需治理。
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六年(1880)期间,清政府分批建复了海宁绕城、仁和八堡至海宁七里庙、海宁普济庵至旧仓、念里亭大口门等处鱼鳞石塘共5510丈。
李辅燿在任内负责完成的这一段海塘,便在其中。
李辅燿作为读四书五经出身的书生,对于海塘工程并无专业基础,这是他到任之后的一大难题。
他通过悉心研究历代修塘施工的得失,定下了修建“鱼鳞石塘”的方案。
当时条件艰苦,各类物资极其缺乏,有时连基本的吃饭起居都成问题,而李辅燿依然坚持亲自到工地指挥民工办工,早出晚归,是报国的热情和坚韧的品质支撑着他。
钱塘江海宁临江古海塘堤前河床冲刷机理及冲刷高程研究王忠权;魏小旺;陈文江
【期刊名称】《水利规划与设计》
【年(卷),期】2022()6
【摘要】钱塘江海宁临江古海塘位于强涌潮河段,冲淤变化频繁,冲淤幅度大,随着治江围垦的发展,尤其是尖山围垦后,海宁段河势已发生明显变化,需分析新河势下堤前河床冲刷高程,为古海塘堤脚加固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分析上游富春江电站枢纽的下泄流量和对应时期的江道高程,可判断出海宁古海塘段近岸的造床流量,堤脚处最低冲刷高程发生在超过造床流量的大洪水冲刷之后紧接大潮冲刷形成。
冲刷高程分析采用基于实测数据的多项式拟合分析方法和P-Ⅲ型曲线拟合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钱塘江强涌潮河段堤脚冲刷研究较为有效的手段,分析成果可作为海塘堤脚防冲的设计冲刷高程。
【总页数】6页(P63-68)
【作者】王忠权;魏小旺;陈文江
【作者单位】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标准海塘前滩地最深冲刷高程分析研究
2.直立堤前的冲刷形态及冲刷机理
3.钱塘江河口近口段取水口附近河床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4.钱塘江河口古海塘塘前滩地冲刷研究
5.钱塘江河口古海塘塘前滩地冲刷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文物局关于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敕海观塘项目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3.08.21•【文号】文物保函〔2023〕921号•【施行日期】2023.08.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敕海观塘项目的批复文物保函〔2023〕921号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关于报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保护区划内敕海观塘(海塘文化展示)项目设计方案的请示》(浙文物〔2023〕12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在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敕海观塘建设项目。
一、对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一)调整优化设计方案。
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外拟建的曲线立交步道体量过大,形式夸张,对海塘的景观环境有负面影响。
建议充分研究敕海庙段海塘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特点,以海塘保护展示为重点,适当削减建筑体量、压减高度,调整建筑材质及色彩,避免喧宾夺主。
护栏、地面等应以简洁、谦逊为主,不应过度装饰、雕刻。
(二)进一步分析并核实施工、使用期间振动、沉降对海塘的影响,采取有效减缓措施,完善海塘监测、防护和应急预案,确保文物安全。
(三)完善海塘展示设施和相关展陈设计,深化价值阐释。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重要文物遗存,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研提保护措施。
四、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过窄,对其周边建设活动的管控效力不足,建议你局研究修订其文物保护区划和管理规定,或组织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要求履行报批程序后公布实施。
海塘达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摘要:本文结合海宁市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盐仓段)的施工特点,深度分析了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1],以期为集团公司在今后类似项目施工中的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可靠帮助和经验支持。
关键词:海塘工程;风险管理;施工安全;质量控制0.引言海塘工程因其对环境和社区的重要性,要求极高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海宁市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盐仓段)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复杂的工况条件下,项目管理人员如何能够有效识别并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2]。
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然后详细探讨了工程施工中的各种风险类型及其管理策略,最后结合本项目的风险管控情况[3]进行总结。
1.项目概况海宁市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盐仓段)位于钱塘江河口北岸,西接杭州下沙,东接规划回头潮节点,其所在盐仓段海塘为钱塘江北岸一线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杭州、海宁、海盐、平湖等其他北岸海塘组成防洪封闭圈共同保护杭嘉湖平原544万亩耕地和超千万常住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钱塘江北岸海宁段临江一线海塘长55.701km,分别由盐仓段海塘、北岸明清古海塘、尖山围堤等组成,其中一期工程为海宁市盐仓段海塘,长7.089km。
海宁市海塘是钱塘江北岸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杭嘉湖东部平原防洪御潮安全的重要屏障。
其中,盐仓段海塘始建于1979年,2003年标准塘完工见效,所在地杭海新区毗邻杭州。
近年来,随着环杭州湾经济区、杭州都市圈、钱塘新区、钱塘江金融港湾的发展,现状盐仓段海塘100年一遇防御标准、岸线保护与综合利用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区域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实施该段海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工程实施后,盐仓段海塘可消除现状安全隐患、防洪御潮能力提升至300年一遇,同时实现从“一条防御线”向安全屏障、生态廊道、贯通走廊、文化长廊、活力珠链、产业高地的“六个功能带”蝶变升级,为当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品质空间。
钱塘江河口南岸西三潮沟形成演变及其治理
杨火其;史英标;孙爱军;黄金芳;李赞庆
【期刊名称】《水道港口》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西三潮沟位于钱塘江河口南岸余姚与慈溪的交接地带,潮沟紧贴海塘,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使得该段海塘一直处于被动抢险的局面.分析西三潮沟的成因及变化特征,科学治理西三潮沟显得十分迫切.通过对钱塘江河口江道变迁的分析,得到钱塘江河口治江围涂以及慈溪庵东滩面的淤高扩大是西三潮沟形成的原因.西三潮沟反向涨落潮流、进口位置的上下游摆动以及潮沟的冲淤变化是西三潮沟的演变特征.根据西三潮沟水流泥沙特点,在潮沟进口实施截堵潮流沟取得了成功.
【总页数】5页(P170-174)
【作者】杨火其;史英标;孙爱军;黄金芳;李赞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310020;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310020;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余姚,315400;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余姚,315400;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余
姚,31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8
【相关文献】
1.钱塘江河口形成的地质环境及其喇叭型河口的形成过程 [J], 丁晓勇;张杰
2.钱塘江河口治理与河口健康 [J], 潘存鸿;史英标;尤爱菊
3.河口涨潮沟形成水动力机制初探 [J], 宋志尧;严以新;朱勇
4.钱塘江河口床演变及治理实践(初稿) [J], 戴泽蘅;李光炳
5.强潮河口开发治理的范例——浅评《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 [J], 沈焕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钱塘江海塘修建历史和技术沿革
王坚梁;杨天福;王雅芬
【期刊名称】《遗产与保护研究》
【年(卷),期】2018(003)007
【摘要】自东汉至明清不断修建的钱塘江海塘,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工程技术和人民抵御洪潮的顽强意志.海塘的修建沿革和工程技术是本文的阐述重点,作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江海塘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科学的阐释.文章以历史时间为脉络,按照工程技术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划分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了对海塘遗产的价值保护观点和建议.
【总页数】5页(P141-145)
【作者】王坚梁;杨天福;王雅芬
【作者单位】上虞区文物管理所,浙江绍兴312300;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4
【相关文献】
1.钱塘江海塘塘型结构沿革 [J], 赵刚;赵渭军;黄超
2.钱塘江海塘建设的历史沿革 [J], 陈伟;倪舒娴;袁淼
3.浅析钱塘江海塘修建历史和技术沿革 [J], 王坚梁;杨天福;王雅芬;;;
4.绍兴山阴后海塘的历史沿革考略 [J], 童志洪
5.绍兴山阴后海塘的历史沿革考略 [J], 童志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塘江鱼鳞石塘涌潮作用力动态测试与分析沈跃军;陈振华;张开伟;张鉴伟【摘要】动态测试了钱塘江北岸海宁段鱼鳞石塘在涌潮作用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初步探索了涌潮与鱼鳞石塘相互作用的特性,得到了鱼鳞石塘迎潮面条石所受作用力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在分析涌潮入射方向和潮头高度影响涌潮压力的同时,还观测并初步分析了台风与大潮共同作用时的涌潮压力.分析表明,涌潮冲击对鱼鳞石塘迎潮面结构物具有一定破坏作用.此次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保护设计钱塘江临江一线古海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7页(P81-87)【关键词】钱塘江;涌潮作用力;鱼鳞石塘【作者】沈跃军;陈振华;张开伟;张鉴伟【作者单位】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16;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16;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16;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39.2钱塘江涌潮是因潮波受到杭州湾喇叭口地形和水下沙坎影响剧烈变形的结果.涌潮的动力及破坏性极大.钱塘江海塘是钱塘江河口地区防洪御潮的重要屏障.嘉兴海宁段明清古海塘[1]又称“鱼鳞石塘”,下部为木桩桩基,上部由条石砌筑而成,历经数百年潮水冲击,可以明显看到底部条石灰缝脱落,尤其是下部几层条石有多处发生裂隙或缺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加固整修.涌潮的作用力是鱼鳞石塘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而目前缺少相关的实测资料,因此需要对鱼鳞石塘受到的涌潮作用力进行观测,分析古海塘破坏机理,为保护设计提供依据.涌潮对建筑物有两方面作用[2]:一是当涌潮经过时,两岸海塘、丁坝、码头等建筑物将受到涌潮打击;二是涌潮淘刷河床,降低了建筑物的稳定性.涌潮的水动力按成因可以分为4种:静水压力差、涌潮冲击力、绕流阻力和附加惯性力.钱塘江涌潮本身变化莫测,水动力特性复杂.已有的涌潮与涉水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主要针对丁坝、护坦、桥墩、排桩等.1968和1988年[3],技术人员在萧山新湾和海宁旧仓、钱江二桥工地进行过涌潮动力测试.陈希海等[4]在钱塘江河口下游段的旧仓海塘测量了织物模袋混凝土护坦顶面和底面的涨潮压力过程,同时测量了涌潮动力强度.郦丽娟等[5]对海宁八堡44#丁坝坝头环梁和挂桩进行受力观测,同时进行了涌潮动力强度测试,得到坝头环梁涌潮压力平面分布规律以及涌潮高度与坝头动压的关系曲线.林炳尧等[6]对排桩式丁坝局部冲刷及涌潮作用力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邵卫云等[7]利用波浪力经验公式对涌潮压力进行计算并与实测的涌潮压力进行对比分析.徐长节等[8]对排桩式丁坝上的涌潮压力进行过现场测试,并对此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周建炯等[9]对曹娥江口门大闸涌潮作用力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考虑了不同潮向时闸门受力特性.潘冬子等[10-11]对钱塘江南岸直立墙涌潮压力进行了原型观测,得到不同高程位置涌潮高度与涌潮压力关系图.目前涌潮对直立墙的作用力研究非常少.现有的物理模型试验,很难依靠建立的比尺关系来精确描述涌潮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的主要难点在于阻力、动边界以及水沙耦合等技术问题.因此,现场试验研究成为目前深层次了解涌潮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最有效的方法.1 观测设备和试验方法为了解海宁段鱼鳞石塘在强涌潮作用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在海宁大缺口下游(桩号98+200处)海塘迎潮面布置观测断面,测量石塘表面受到的涌潮作用力.该地点涌潮强度较大,测量断面处海塘走向为凹弧段,潮波波能聚集,条石缺失、灰缝脱落的现象较其他区段明显,对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本次涌潮作用力测试的地理位置见图1.图1 涌潮测试地理位置(测量地点海塘桩号98+200)Fig.1 Measurement location:stake 98+200 in Haining1.1 试验设备压力传感器采用专门定制的TXR系列应变式微型压力盒,传感器直径24 mm,厚度8 mm,量程0~200 kPa,精度0.5‰,分辨率≤0.08(%F.S).压力传感器尺寸小,便于安装,灵敏度高,导线长25 m,带线标定,经过前期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对比,能够满足压力观测的精度需求.该种型号传感器已消除温度变化的影响.采集器采用东华测试公司592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数据采集频率100 Hz,每秒采集100个点,根据涌潮作用特性,该采样间隔的频率响应足以满足测试要求.1.2 试验方法石塘迎潮面护坦以上共16层条石,测量布置2个垂直断面,自下而上布置8个测点,由于下部条石受到潮水的冲击力较大,测点上疏下密.压力传感器埋设在四周砌缝完好的条石内,表面保持竖直,并与条石表面齐平.埋设方案经过多次现场试验后确定,安装时首先在条石上钻孔,在钻孔侧面磨槽,将压力盒及部分导线埋入条石,将其完全固定.传感器完全固定在条石中,因此本次测量中,传感器本身的自震影响忽略不计.每根导线穿入细钢管,在导线入口处包裹土工布,以起到保护作用.每根细钢管通过一个三通管与测点上游60 cm处直径30 mm的大钢管相连,将导线引至塘顶.钢管架通过粗钢丝与打在侧边条石上的膨胀螺栓相连,从而将整个测量断面牢牢地安装在鱼鳞石塘表面,可抗击潮水冲击,在观测时段内,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传感器安装布置见图2.本次观测时间为2012年农历五月至七月的大潮汛,每次测量时间5~10 min.其中,8月8日为2012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登陆浙江象山,恰逢天文大潮与风暴潮相遇,进行了连续14 h观测.本次观测内容有:(1)涌潮形态,包括涌潮潮头高度、入射方向、潮到时间以及潮前低水位;(2)鱼鳞石塘直立墙条石竖直表面不同高程处受到的涌潮作用力;(3)涌潮与鱼鳞石塘相互作用形态.图2 传感器安装布置Fig.2 Sensor installation diagram2 观测结果分析2.1 涌潮要素观测结果钱塘江涌潮受地形、径流、风速、风向等因素影响,每日形态和动力强度不尽相同.涌潮观测结果见表1.2012年为丰水年,江道容积较大,主槽走北,涌潮较大.受到上游新仓附近江道大片中沙的影响,测量断面处的涌潮有南潮、东潮和东南潮,南潮先到,约10 min后东潮抵达.8月和9月,东潮潮头不明显,有时仅有一股潮波经过测量位置.本次涌潮高度的取值通过离岸50 m潮头高度的目测值,再根据上下游涌潮观测点的记录值加以订正.测得涌潮潮头高度为1.2~1.7 m,主要为南潮,南潮波峰线与海塘轴线的夹角约为0°~20°,8月和9月东潮潮头高度较小,约为0.3~0.8 m.表1 涌潮要素观测结果Tab.1 Observation results of tidal bore elements测量日期潮到时间低潮位/m 潮头高度/m 潮向2012-07-08(农历五月二十) 南潮14∶37东潮14∶47 -0.6 1.7 1.7南潮东潮2012-08-04(农历六月十七) 0∶10 0.2 1.5 南潮2012-08-04(农历六月十七) 12∶43 0.2 1.6 南潮2012-08-05(农历六月十八) 13∶25 0.2 1.4 南潮2012-08-08日(台风海葵)(农历六月廿一) 01∶40 0.5 1.2 南潮2012-09-02(农历七月十七) 12∶22 -0.4 1.4 南潮2012-09-03(农历七月十八) 12∶54 -0.5 1.5 南潮2012-09-04(农历七月十九) 13∶18 -0.5 1.5 南潮2012-09-05(农历七月二十) 13∶43 -0.5 1.5南潮2012年7月8日南潮过后水位回落,东潮到达时潮头高度与南朝相当,动力强劲.而8月和9月的测量中,东潮抵达时水位较高,东潮潮头高度较小,不具有冲击特性,因此仅7月8日列出了东潮的潮头高度.9月份仅出现南潮,南潮过后江道水位即开始上涨,东潮难以辨别,因此相应地缩短了测量时间.2.2 涌潮与鱼鳞石塘相互作用形态涌潮对石塘的作用力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密切相关.涌潮的作用形态主要与潮涌的大小、入射方向、塘前水位、塘前地形以及风速等因素有关.观测到的近岸浅水变形主要有两种:(1)潮头高度持续增高,破碎更加剧烈,潮头可直接冲击直立墙;(2)在爬滩的过程中,潮头破碎带高度逐渐减小,表面上“潮头逐渐消失”,行进至塘前,水面突然上涨,然后直扑海塘,也有可能在直立塘前发生二次破碎(如卷破),消耗部分能量.潮波在直立墙前发生反射,与其后上涌的大量水体相叠加,使得水面雍高,波涛激荡,潮水动力强劲时,离岸约5 m处可激起5~7 m高的浪花.潮头过后水位回落,在中部第7和8层条石(高程2.5 m)上下跌宕,潮头到达后约1~2 h,钱塘江水位上涨至高潮位.涌潮到达石塘后的作用形态见图3.图3 潮头反射和潮水涌上塘顶Fig.3 Tidal bore reflection and overtopping 2.3 涌潮对鱼鳞石塘的作用力观测结果分析2.3.1 涌潮压力随入射方向的变化关系本文主要研究涌潮潮头作用时的荷载,取潮到20 s内的压力值进行分析.根据实测压力数据,当涌潮动力强劲正向入射时,会产生冲击压强,作用时间短暂,测得最大冲击压强在40~50 kPa之间,作用时间小于0.5 s,如图4.本次观测到的南潮入射角在0°~20°之间,当潮头没有正面撞塘而是斜向入射时,直立墙受到的冲击荷载并不明显.如图5,8月4日潮到20 s内压力过程曲线,潮头行进至塘前时破碎加剧,能量耗散,但是在潮波反射叠加后,压力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现场可见潮波叠加后水面迅速雍高,在后方潮水的推动下,再次扑向海塘.图4 9月4日涌潮作用力过程曲线(潮到20 s) Fig.4 Hydrograph of bore pressure on Sep.4(20 s)图5 8月4日涌潮作用力过程曲线(潮到20 s)Fig.5 Hydrograph of bore pressure on Aug.4(20 s)当东潮和南潮的潮头高度相近时,两者动力强度相近,如图6,7月8日,南潮和东潮的最大冲击压强分别为46.3 kPa和47.5 kPa.南潮压力最大值发生在潮头反射叠加后再次撞塘的时刻,东潮的压力最大值发生在潮头经过的瞬间.虽然南潮和东潮的作用形态不同,但两者产生的压力峰值相近.2.3.2 涌潮压力最大值随潮头高度的变化关系石塘下部4层条石受到的涌潮作用力相对较大,测得不同高程处涌潮压力与涌潮高度的关系见图7.由图可知,不同高程处压力基本上随涌潮高度的增大而增大.石塘高程0.40~1.51 m部分,受到的涌潮压力在25~50 kPa之间.涌潮压力最大值与涌潮高度的相关关系见图8.本次测得潮到20 s内压力最大值35.0~47.5 kPa,对应潮头高度1.4~1.7 m.由图8可知,除台风期外,观测到的涌潮压力最大值随潮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经初步拟合得到以下公式:图6 7月8日涌潮压力作用过程曲线(高程0.3 m)Fig.6 The process of borepressure on July 8(elevation of 0.3 m)式中:P为涌潮压力;H为涌潮潮头高度.由于现场测量条件限制,石塘最底部条石受到的压力可能更大,因此式(1)仅可作为该地区鱼鳞石塘最大涌潮压力的计算参考.本文将本次鱼鳞石塘的涌潮压力观测值与44#丁坝进行对比,两处测量地点都在海宁大缺口附近,比较可知,拟合的趋势基本一致.由于测点高程的不同以及涌潮高度观测地点的不同,鱼鳞石塘底部条石受到的涌潮压力相比44#丁坝偏大.图7 不同高程涌潮压力与涌潮高度关系 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 and bore height at different elevations图8 鱼鳞石塘与44#丁坝涌潮压力观测值对比Fig.8 Comparison between observation values of borepressure on the ancient seawall and No.44 groin 2.3.3 涌潮压力最大值沿竖直断面分布特征潮到20 s内,涌潮压力最大值沿测量断面的分布见图9.由图可知,下部条石受到的涌潮作用力最大.涌潮压力最大值的分布形状也与潮头高度和入射角度有关,分布形状为抛物线形或三角形.受江道低水位的影响,底部4层条石上均可能发生最大压强.图9 涌潮压力最大值沿断面分布Fig.9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ax.bore pressure2.4 台风影响下涌潮作用力特征台风与大潮共同作用下,对鱼鳞石塘产生的破坏影响是古海塘保护和钱塘江海塘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2012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于8月8日凌晨3时20分(农历6月廿一日)在浙江象山县鹤浦镇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测量地点位于10级风圈以内.测量从8月7日晚6:00开始,持续观测时间14.24 h.受台风低气压影响,杭州湾水位增高,大缺口处江道低水位比正常情况下抬高30 cm以上.涌潮来临时,由于江道水深较深,潮头破碎不明显,潮头高度1.2 m,相比正常情况下偏小.测得潮到20 s内最大压力为44.22 kPa,作用在高程0.75 m处,为冲击荷载,下部条石受到的缓变荷载为10~20 kPa.潮到20 s内的涌潮压力过程见图10,压力最大值沿断面分布见图9.观测时段内测得最大压强值52.46 kPa,发生在最高潮位时刻.8月7日涌潮到达塘前的形态见图11.结合上文涌潮潮头高度的影响分析,同时参见图10可知:受强台风影响,江道水位较高,潮头高度较小,但潮头对海塘的冲击荷载依然较大,而潮到后的缓变荷载则相对较小.由于台风影响下的涌潮作用力特征受天文潮汐、涌潮时刻的低潮位状况、风速风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论证.图10 台风影响时涌潮作用力过程(潮到20 s) Fig.10 Hydrograph bore pressure process by the action of typhoon(20 s)图11 台风影响时涌潮作用形态Fig.11 Tidal bore by the action of typhoon3 结语潮水的冲击作用对鱼鳞石塘下部条石及接缝材料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本文对海宁大缺口东侧鱼鳞石塘条石表面受到的涌潮作用力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鱼鳞石塘条石竖直表面受到的潮水作用力与涌潮的入射方向和潮头高度有密切的关系.当涌潮较大且入射方向垂直或平行于海塘轴线时,通常会产生冲击荷载.涌潮压力最大值随潮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次测得潮到20 s内涌潮压力最大值为35.0~47.5 kPa,对应潮头高度1.4~1.7 m,并给出了海宁大缺口处最大涌潮压力计算参考公式.(2)鱼鳞石塘迎潮面受到的涌潮压力分布形态主要为抛物线形和三角形,底部4层条石上均可能出现最大压力.(3)本次观测中,受强台风影响时,江道低水位较高,潮头高度较小,但潮头对海塘的冲击荷载依然较大,而潮到后的缓变荷载则相对较小.参考文献:[1]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TAO Cun-huan,ZHOU Chao-sheng.The Qiantang River seawall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1.(in Chinese))[2]韩曾萃,戴泽衡,李光炳,等.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HAN Zeng-cui,DAI Zeheng,LI Guang-bing,et al.Regul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Qiantang Estuary[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3.(in Chinese))[3]陈希海.钱塘江涌潮动力浅析[J].河口与海岸工程,1993(1-2):35-50.(CHEN Xi-hai.An simple analysis of tidal bore power in Qiantang river estuary[J].Estuarine and Coastal Engineering,1993(1-2):35-50.(in Chinese))[4]陈希海,庄娟芳.钱塘江海塘织物模袋混凝土护坦涌潮压力测试与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1989(4):33-38.(CHEN Xi-hai,ZHUANG Juan-fang.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idal bore forces on membrane bag concrete apron[J].Zhejiang Hydrotechnics,1989(4):33-38.(in Chinese))[5]郦丽娟,周建炯,金振国.海宁八堡44号丁坝及涌潮压力特性现场观测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1996.(LI Li-juan,ZHOU Jian-jiong,JIN Zhen-guo,et al.Field observation research report of the tidal bore pressure on the No.44 groin[R].Hangzhou: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1996.(in Chinese))[6]林炳尧,杨火其.排桩式丁坝局部冲刷及涌潮作用力试验研究[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00.(LIN Bingyao,YANG Huo-qi.Test study of local scour and tidal bore pressure on pile groin[R].Hangzhou: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2000.(in Chinese))[7]邵卫云,毛根海.钱塘江涌潮压力的动态测试与分析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6(3):247-251.(SHAO Wei-yun,MAO Gen-hai.Dynamic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bore pressure in the Qiantang River[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2002,36(3):247-251.(in Chinese))[8]陈海军,严盛,徐长节,等.直立方桩上涌潮压力动态测试及分析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21(3):411-417.(CHEN Hai-jun,YAN Shen,XU Chang-jie,et al.Dynamic measurement and study of the bore pressure on a vertical square cylinder in Qiantang River[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A),2006,21(3):411-417.(in Chinese))[9]周建炯,杨火其.曹娥江口门大闸涌潮作用力试验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04(4):13-14.(ZHOU Jian-jiong,YANG Huo-qi.Test study of the tidal bore pressure on Cao'e River floodgate[J].Zhejiang Hydrotechnics,2004(4):13-14.(in Chinese))[10]潘冬子,潘存鸿,曾剑,等.极端水动力条件下钱塘江河床的响应研究[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1.(PAN Dong-zi,PAN Cun-hong,ZENG Jian,et al.Response of the Qiantang River riverbed under conditions of extreme hydrodynamic[R].Hangzhou:Zhejiang Institute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2011.(in Chinese))[11]PAN Dong-zi,HAN Hai-qian,LI Ying.Signal analysis of impacttest due to tidal bore using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105:2059-2062.。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
侵袭的屏障。两大平原历来是国家粮食、赋税收入的主要地区,现在
仍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文化重心 所在,历代当政者都十分重视这
一地区海塘的安危。清高宗弘历六巡浙土,四莅海宁,专程察看海塘,
躬亲擘划修筑;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亦亲临海宁,视察海塘。 可见
历代对钱塘江海塘的重视,非同一般。
两岸海塘所承受的动力,除山洪、海潮、风浪之外,更有破坏力
极大的涌潮。河口江潮的大溜,南北摆移不定,岸滩时坍时淤。历史
上不断在两岸筑塘,屡筑屡毁,从 而探索改进塘型结构,修建各类
护塘建筑物。建国后,采取多项措施,加固原有海塘,兴建保滩促淤
工程,提高其防御洪、潮的能力。随后又开展治江围涂工程,稳 定
河势,并在明清以来修筑的大部分主塘和支堤之外,新建围堤2~4
道,形成了新的防线。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按所处地域位置和历史习惯,分为钱塘
江海塘、江南海塘和浙东海塘3部分。
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是我国古代著名水
利工程之一。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
钱塘江海塘形势图(清同治十三年测绘)
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老海塘塘线总长317千米,除去山体,海
塘实长280千米。北岸海塘古有捍海塘、海晏塘、太平塘、障海塘等
称谓。清代,以仁和县乌龙庙为界,其西称江塘,其东称海塘。近代,
曾统称浙西海塘,西起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狮子口,经余杭、海宁、
海盐县(市)境,东至平湖县金丝娘桥与江南海塘相接,塘线全长160
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137千米。其中,杭州、海宁段海塘(以
下简称杭海段),塘线长92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82千米,侧
重于防御山洪、涌潮;海盐、平湖段海塘(以下简称盐平段),塘线长
68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55千米,以抗御海潮、风浪为主。南
岸以曹娥江口为界,曹娥江左岸为萧绍海塘,唐代曾称为防海塘。明、
清时期根据所处位置,又以西兴、瓜沥、宋家溇为界,自西而东分称
西江塘、北海塘、后海塘、东江塘。萧绍海塘起自萧山市临浦麻溪山,
穿越绍兴县境,止于上虞县蒿坝口头山,塘线全长117千米,除去山
体,海塘实长103千米。曹娥江口右岸自上虞县百官龙山头至夏盖山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
西麓,计长40千米为百沥海塘。历史上也曾以张家埠为界,分称前
江塘和分属于会稽(绍兴)、上虞两县的后海塘。
现钱塘江临江一线海塘分属杭州、绍兴、宁波、嘉兴四市,北岸
自杭州市西湖区社井闸至平湖市金丝娘桥,全长180千米;南岸自杭
州市萧山区茅山闸至上虞市清水闸、上虞市百官老公路桥至慈溪市半
掘浦,全长287千米。
钱塘江海塘工程平面图
开始兴筑钱塘江海塘的年代已无可查考。河口北岸向有海浪推涌
海沙、贝壳堆积而成的“冈身”。现存最早的筑塘记述,有春秋时范
蠡围田筑堤,汉代华信筑钱塘等说。《水经注》引南朝刘道真《钱唐
记》载:会稽郡议曹华信募土筑钱塘防海大塘。唐代《新唐书》记载:
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
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床质不耐冲刷,滩岸涨坍变化迅速频繁,
海塘常因江岸崩坍、塘基淘刷而致坍溃。自宋至明,一直以为岸坍陆
沉,无力防范,只能“以宽制猛,不与海争利”, 采用节节退守,
另建新塘的被动策略。直到明嘉靖年间黄光升在海盐创建五纵五横鱼
鳞石塘,经临潮考验有效,海盐塘线才得以固守不再后退。清世宗胤
禛,高宗弘 历对海宁、仁和一线海塘一再强调:旧塘先须修筑完固
以资捍御,切不可因塘身临水挪动尺寸,挪移一步即冲塌一步,何时
是已;至于修建鱼鳞石塘乃一劳永逸之 计,不可因塘外沙涨停止修
筑;纵使沙涨数十百里,已有居民耕种,亦不可恃;凡可建筑石塘之
处,一律改建石塘。可见,当时已采取大力固守,积极防御的措施。
建国后,更采用固塘与保滩、治江相结合,由单纯防御转为积极进攻,
治理宽浅游荡的江道,不仅固定了海塘险段,还增加了几道新的防线,
防潮能力显著提高。
历 史上钱塘江河口两岸的主塘位置,如上所述,曾随江岸变迁
而外移或内退。塘线稳定在现在位置的年代,各段先后不一。北岸杭
州市狮子口到乌龙庙一段,宋末以后 未再有移改塘线的记载;乌龙
庙至翁家埠一段,原经庆春门八仙石、乔司附近再到章家庵、翁家埠。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二年(1780~1787)加 固乌龙庙经三堡、七堡
到章家庵的范公堤以后,这一线海塘就此成为防洪御潮的主塘。海宁
段海塘,在江槽通过南大门的唐、宋、元、明各代,塘线是西起赭山,
东 连尖山、黄湾。明末清初,在江槽北摆过程中,海塘同时向北退
移。直到清雍正年间,岸、塘不再坍退。再经乾隆朝的不断改建加固,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5
使塘线稳定在现有位置。盐平 段岸线,自东晋开始不断内坍,直到
明代中叶,建塘固守,塘线得以基本稳定至今。
南岸萧绍海塘自浦阳江改道碛堰山,嘉靖十六年(1537)三江应宿
闸建成后,碛堰山以下的主塘塘线,至今基本不变。碛堰山以上一段
海塘,明、清时期原由茅山闸东首沿临浦镇后绕峙山直达碛堰山;民
国2年(1913)加固塘前俗称火神塘的支堤后,火神塘即成为主塘。百
沥海塘自元末以来,主塘位置基本无大变动。
杭州湾北岸有江南海塘的南段,南岸有浙东海塘的北段。
江南海塘南段西起上海市金山区裴家弄与平湖县金丝娘桥的钱
塘江海塘相接,经奉贤区境,至浦东新区南汇嘴。当今御潮主塘由金
山石化围堤、化工园区海塘、柘林塘、华电灰坝海塘、金汇塘及临港
新城海塘组成。浙东海塘北段,西起夏盖山,东至甬江口。
北岸太湖平原东侧,距今4000年前已有海沙、贝壳自然堆积而
成的冈身,横亘于当时的江海前沿,虽有一定的阻御海潮作用,但非
人工所筑。由人工修筑的海塘,相传三国吴末帝时(264~280)已有金
山咸塘。杭州湾南岸,据宋淳熙十三年(1186)陆一瀛在《沈师桥志》
中称:“粤溯兹土,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民居也。”
从此可知南宋以前滩涂淤涨与海塘创筑的梗概。历史上具体修筑海塘
的记载,北岸始于唐,南岸始于宋。
江南海塘南段的塘线变化,东、西不同。在今奉贤堰墩湾、石桥
以西一段,由于东晋以后岸线持续向北坍退,海塘亦随之不断内移,
直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岸、塘方得基本稳定。本世纪60年
代后期,又在原有塘堤之外,乘淤或促淤围涂,从而形成现状。堰墩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6
湾、石桥以东至南汇嘴一段海塘,历来随着滩岸的淤伸而在塘外筑塘,
逐步向东、南推进,以至于今。有史可稽的修筑历程是:
唐代曾筑海盐至松江瀚海塘150里。其位置据谭其骧教授考证,
认为约在冈身以东10千米。吴越时期(907~978)又在瀚海塘之外筑
下沙捍海塘。
宋皇祐四年至至和元年(1052~1054),曾在华亭县沿海筑堤百余
里。绍兴十三年(1143)在新泾塘建闸时,又于两旁贴筑咸塘。乾道七
年(1171)在修筑华亭捍海十八堰时,由于新泾旧堰近海,将塘内移
20里。此后,在杭州湾范围内东、西两段塘身由于滩岸的淤坍变化
不同,修筑情况迥异。
杭 州湾南岸浙东海塘,西端上虞后海塘与东端镇海后海塘,宋、
元以来一直稳定。塘外围堤的筑、坍,以上虞段的变化较大。东、西
之间,即今余姚、慈溪境内一段海 塘,虽在南宋宝庆与元代大德年
间,有过坍退过程,但总趋势是滩岸不断向北淤伸,塘外多次圈筑围
堤。建国后,在加固原有临潮海塘的基础上,进一步乘淤或促淤 筑
堤,然后以第一线海塘为主,加强巩固,使老塘分别退居二、三、四
线。
浙东海塘的修筑历史,由于典籍散佚,仅能追溯到宋代。各段滩
涂变化不一,在滩涂不断拓展地段,增筑新塘,旧塘圮坏,终致平毁
并泄水通船;在滩涂坍淤无常地段,海塘随滩岸的进退而加固、新筑
或退守;在岸滩相对稳定地段,则依恃旧塘,俟机修筑部分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