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志——大事记
- 格式:docx
- 大小:97.49 KB
- 文档页数:58
钱塘江钱塘江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
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中文名: 钱塘江 外文名: Qiantang River 发源地: 安徽黄山 全长: 688千米流域面积: 5.56万平方千米 年平均流量: 442.5亿平方千米 注入: 东海 目录水系组成乌溪江新安江兰江浦阳江婺江分水江曹娥江源头介绍自然特征治理开发河口变化及海塘修筑旅游资源钱塘江大潮观潮记载故事传说景观特色观潮指南历史沿革相关知识文学作品《观潮》《钱塘江春行》其他作品大潮时间桥梁建筑月偏食引发大潮展开水系组成乌溪江新安江兰江浦阳江婺江分水江曹娥江源头介绍自然特征治理开发河口变化及海塘修筑旅游资源钱塘江大潮观潮记载故事传说景观特色观潮指南历史沿革相关知识文学作品《观潮》《钱塘江春行》其他作品大潮时间桥梁建筑月偏食引发大潮展开简要介绍钱塘江,英文作Ch'ien-t'ang Chiang或Qiantang River,自源头始,全称浙江,又名罗刹江和之江,是祖国东南名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浙江省最大河流,杭州著名旅游景点(特别注钱塘江大潮(11张)意:今人误以为钱塘江即浙江,其实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称钱塘江)。
钱塘江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止于海盐澉浦-余姚西山闸连线,河长588.73 千米(其中安徽境内241.09 千米,浙江境内347.64 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止于海盐澉浦-余姚西山闸连线,河长522.22 千米(其中安徽境内24.77 千米,浙江境内497.45 千米)[1]。
钱塘江大潮的资料50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就会上演世界奇观―钱塘江大潮。
每当这个时候,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就会涌进二十万观潮的游客。
秋水神不会辜负游客的热情。
她会让各位小神仙搬来杭州湾的水,一齐放在钱塘江上。
她还会叫来风神在各个方向吹,最终形成了大家所熟知的钱塘东西南北潮。
这可不是哪里都有的!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神仙们可以缔造出来多彩多样的钱塘潮,比如说出名的“一线潮。
当你还没看到潮的影子,就先听见潮的声音了。
耳边响起的潮声不像是和风细雨,而是轰隆隆的巨响。
但江面依旧风平浪静,晴得像是一块玻璃。
响声越来越小,有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
远处,雾蒙蒙的江面终于发生一条白线,快速北移。
再将近一些,白线变为了一堵水墙,逐渐增高。
随着声响,这堵塞白墙快速向前大力推进,涌到眼前,存有万马奔腾之势。
除了“一线潮,神仙们还创造出了一种更为奇特的潮,那就是“十字交叉潮。
这是风神搞的鬼,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他使东、南两股潮水在杭州湾喇叭口的近喉部汇合,随后像一对兄弟一样交叉拥抱,合二为一。
“十字交叉潮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钱塘江也不一定每年都有呢。
“神仙们缔造的钱塘江大潮很合乎冲浪爱好者的胃口。
每当存有大潮“来袭时,他们就可以拿着冲浪板,挤上快艇,走进潮前。
据史书记述,在宋朝,适逢八月十八观潮节.钱塘江口就可以发生一批壮汉在潮涌间跳跃弹跳。
谁在潮头冲得越高,税金的奖金就越可观。
这些人被称作“弄潮儿。
钱塘江大潮与亚马逊河、恒河的潮水并称为“世界三大潮涌,同为世界奇观。
但是在我的心中,论潮涌的优美壮观,又有哪里的潮水能与钱塘江大潮相媲美呢?。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概述钱塘江大潮是指发生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潮汐事件。
这场潮汐事件发生在公元334年,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对钱塘江大潮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介绍。
原因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因素:潮汐和气候。
潮汐钱塘江是一个海水与江水交汇的地区,所以潮汐对该地区的影响很大。
当潮汐周期和气象条件达到一定条件时,就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潮汐。
气候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对钱塘江大潮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该地区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素都会对潮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钱塘江大潮对杭州市地区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对当时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该次潮汐事件导致了杭州市区大面积的淹没和倒塌,许多农田也遭受了毁坏,导致了大量财产的损失。
人员伤亡钱塘江大潮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历史记录,当时有数千人在这次潮汐事件中丧生。
历史事件钱塘江大潮的历史事件被记载在多个古籍和历史记录中,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事件:334年潮汐事件公元334年,钱塘江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潮汐。
记载显示,大潮先是席卷了钱塘江地区的海滩和河流,随后迅速扩散到城市和郊区。
历史影响这场潮汐不只是人们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反思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对防洪工程的需求和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
结论钱塘江大潮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灾害事件。
它对于杭州市地区和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提醒了我们应该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和研究工作。
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而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大全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今天,YJBYS小编特意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1】今天,老师让我们在大屏幕上观看了钱塘江大潮。
观看后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
潮刚来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千军万马齐杀过来那么凶猛。
等潮水涌到人们观潮的码头时,它们就像几万头巨象一起顶撞码头,可是以它们的力量还是撞不破码头,但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的顶撞,过了好长时间,也许他们觉的累了,没有力气在撞了,它们只好撤退了。
看完钱塘江大潮后,我心里想,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潮呀。
这真是太壮观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在世界上也是很难见到的。
有机会我一定会去钱塘江,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壮观的景色。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2】今天,我从电视机上看到了钱塘江大潮。
一开始,大潮在远处是人字形的,渐渐地变成一条白线,白线一边往前行,一边变宽。
最后,横贯江面,波涛澎湃,滚滚而来,一辆停在小坝上的汽车,都被卷走了,三艘斗潮船的船头被浪高高掀起,浪头一过,船头又落了下来,真是有惊无险。
当潮水撞到美女坝时,发出了排山倒海的轰鸣声,又形成了气势雄伟的回头潮,像万马奔腾,壮观极了。
我多么想到现场去看看钱塘江大潮啊!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3】钱塘江大潮素有“世界自然奇观”的美誉。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来赞颂钱塘江大潮。
今天刚好是农历八月十八。
下午,我匆匆赶回家,打开电视兴奋地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直播。
只见电视画面中一道白线出现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啊,潮来了。
顿时,潮水如千万匹骏马般向前奔腾,又如一支士气高昂的大军朝着老盐仓大坝这个强敌飞奔而来。
几分钟后,大潮终于与老盐仓大坝碰面了,他们一碰面就“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大潮如一只巨兽,用强而有力的爪子猛击大坝,大坝也不是等闲之辈,硬生生地接住了那下攻击,潮水见大坝毫发无伤,便仓皇而逃。
钱塘江志——大事记大事记●史前时代-春秋-秦代-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史前时代距今4000万至1200万年前地质年代的第三纪中新世,今闽、浙滨海山地下沉,汇聚在向斜盆地中的湖水,依地质构造上的向斜带及断层带向东北流注入海,钱塘江有了出海口。
距今约10万年前据在今建德县乌龟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考证,新安江支流寿昌江畔已有人类活动踪迹,定名为\"建德人\"。
公元前22世纪传说,虞舜遣禹治水,最后至剡地,疏凿了溪;禹崩,葬会稽山。
春秋周敬王十年至二十八年(前510~前492)间越国大夫范蠡在今钱塘江河口南岸西兴附近筑固陵城。
这是钱塘江上最早的港口和水军基地。
《越绝书》载今绍兴平原有山阴故水道。
周敬王三十年至贞定王元年(前490~前468)间句践在今绍兴治富中大塘和吴塘。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间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一月,始皇南游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向西120里,从狭处渡,上会稽,祭大禹,刻石颂功。
东汉东汉初《水经注》引刘道真《钱唐记》载:会稽郡议曹华信募土筑钱唐防海大塘。
这是我国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海塘。
也有人认为事在王莽时或东汉末。
建武三年(27)卢文台率部退隐婺南,后在白沙溪上筑堰引水垦田。
这是钱塘江水系现存文字记载的最早堰坝;后乡民进而筑成三十六堰,灌溉今金华、兰溪大片农田。
建武至延康(25~220)年间在今东阳江上建洲义堰,灌溉今东阳市八都溪北一带农田3万(一作3000)余亩。
建初至章和(76~88)年间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阐述涌潮形成的天文和地形条件。
这是全世界关于涌潮成因的最早物理解释。
永建四年(129)依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令周嘉议,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
是为首次以浙江作为郡级行政区界。
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筑堤成镜湖,潴三十六源之水灌溉农田9000顷。
这是钱塘江水系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
浙江钱塘江导游词简介合集浙江钱塘江导游词简介1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两岸总是人山人海的,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
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
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如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
那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把浪水推向高潮。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
待潮水近身,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没了他们,只留红旗仍在水面。
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与激流搏斗,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巨浪怒吼着,试图吞噬他们,但健儿们不为其所难倒,依旧高举着红旗,在波涛中游仞有余,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那惊心动魄的表演如梦似真,令人瞩目,心随健儿们的起伏而起落。
轰,轰,轰!响起一阵震天的鼓声,健儿们吆喝一声,随着鼓声跃上浪头,乘风破浪,如履平地,两岸人声人声鼎沸,同为健儿们助威。
忽然鼓声嘎然而止,健儿们也如游鱼般消失于巨浪中,顿时两岸惊叫声彼此起伏。
突然,数十名健儿从水中冲天而起,两岸刹时又响起了赞叹之声。
钱塘江那壮观的涨潮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浙江钱塘江导游词简介2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到钱塘江来观潮。
我是本站导游,我姓王,大家能够叫我王导,也能够叫我小王,总之,叫来叫去,都是叫我的嘛!咱们这天要去看的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之一: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是十分壮观的景色,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时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许多人都钟爱来那里观潮。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是怎样构成的呢?除了月亮、太阳的引力影响之外,还和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
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了江口,使钱塘江赭山以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超多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好追上,前浪加后浪,层层相叠嶂。
钱塘江大桥结构桥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上层公路桥,宽六点一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
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
钱塘江大桥(11张)时间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
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
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
意义钱塘江大桥该桥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
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
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如今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建成并通车。
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
双虹飞彩,宏伟壮观。
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编辑本段主要事件两次炸桥为阻拦日军炸毁大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方形的大洞。
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五篇范例)第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钱塘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
钱塘潮简介钱塘潮(Qiantang Tide)——最壮观的海潮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
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
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
又说当时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
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
估计,当时还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钱江潮成因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
)最大。
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
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说明图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第二篇:关于钱塘江大潮资料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
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
徐志摩钱塘观潮的故事1923年9月28日,徐志陪同任叔永、陈衡哲等一班中外名流,由上海乘看潮专车,迤南下。
车抵斜桥时,杭州一行人已等候在那里了,船上加胡适、曹诚英、陶行知等共约十人,这一帮游客向杭州湾进发,然后弃舟步行,径往观潮胜地盐官镇……徐志与胡适创立新月社1923年伊始,徐志就收到一封词锋凌厉的劝诫信,写信人正是乃师梁启超。
老先生为何如此激忿?1922年3月,张幼仪被动答应只作徐家妇、不为志之妻的约定后,徐志刊布离婚申明。
张幼仪此番远涉重洋万里寻夫,为的是团聚,得到的却是分离,一时舆论哗然。
心中点燃了新期待的徐志,1922年9月,断然离欧回国。
故国秋风,游子归来,然而他面临的,不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更有恩师质疑的尴尬。
徐志在与前辈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豁然亮出爱之大:“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所谓“唯一灵魂之伴侣”,正是清风秀骨的林因。
林虽然也写诗,却天生建筑师子,她懂得结构的重要,她心里清楚,她与他,形成不了稳固的结构。
可叹你在那里慷慨激昂,却是错把友情当爱情,她只能渐行渐远了。
桃花流水春去也,到底意难平。
1923年初,为了在乱世中,保持一份激情和雅兴,徐志与胡适等情趣相投的文化人,发起不定期的聚餐会,进而由聚餐会改立新月社,并在北京石虎胡同租了一所房子,作为活动场所。
情场前途未卜,为了诗,为了友情,徐志终于与友人共同打造了一所诗巢,或是一处营地。
徐志无疑是一粒奇异的情种,但他毕竟还有一颗跳动的诗心。
风正起于青苹之末,潮始孕于波涛之下。
命里注定,他既要在情海里飞舟,也要在诗海里扬帆。
那一年的钱塘观潮这年8月下旬始,徐志因祖母去世在家居丧。
因为闷得慌,便给胡适写信诉苦:“不知怎的,像是鸽子的翎毛让人剪了,再也飞腾不起来。
”之前,在西子湖畔,胡适与曹诚英之恋悄然拉开了帷幕。
在胡适婚礼上作伴娘的三嫂之妹曹诚英,离婚后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钱塘江民间故事精选钱塘江民间故事精选钱塘江民间故事(二)相传清朝年间,一天,一行官船旌旗招展,一路南下,傍晚时分来到嘉兴府境内的江南古镇石门镇。
这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
此次下江南的目的有二:一是近年来钱塘江两岸多处塌方,造成水灾,淹没良田,涂炭生灵。
乾隆早有心将其修复,却一直苦于没有合适人选;二是顺道再去盐官陈阁老府第看看陈老夫人,以慰思念之苦。
龙船停稳后,乾隆走出船舱,见天色已晚,下旨在石门过夜。
得知乾隆在石门过夜的消息,附近的达官贵人备足了金银珠宝,前来进献给皇上。
然而,就近的大小官员都来了,唯独不见石门县令冯应柳。
乾隆不免有些生气,心想:朕路过石门地界,照理说,当地的父母官该第一个前来觐见才是,可这个冯应柳连脸都没露一下,是不是藐视朕哪?冯应柳是石门县小小的'知县,他哪敢藐视皇上!其实,他是手头拮据,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见面礼,才迟迟没有动身的。
乾隆看过官员们送的厚礼之后,准备用膳,这时,只听得随从太监高声叫道:“石门县令冯应柳前来觐见皇上,礼‘十斤钱塘’。
”乾隆在后舱,听了一愣:什么不好送,却送来“十斤甜糖”!这个冯知县,看来是有点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冯应柳来到后舱,见到乾隆,便“扑通”一声跪下,大声道:“石门县令冯应柳迎驾来迟,请皇上恕罪!”乾隆朝底下一看,只见面前跪着的那个人,官服旧且不说,还打了几个补丁。
乾隆咳嗽了一声,问道:“冯知县,你送朕的‘十斤甜糖’是何希罕之物?味道如何,朕倒要亲口尝尝。
”冯应柳“咚”地朝船板上磕了一个响头,回答道:“回皇上,方才太监说的是‘十斤钱塘’,而不是‘十斤甜糖’。
”乾隆听了有些不悦:“‘十斤钱塘’?钱塘江自古气势恢宏,潮水奔腾,一泻千里,岂能说成是‘十斤钱塘’?真是荒唐!”冯应柳吓得脸色发白,语无伦次。
这时,太监已将那个“十斤钱塘”放在乾隆面前。
“十斤钱塘”约有三尺长,二尺高,用一块红绸盖着。
乾隆伸手掀起红绸,一座用木料做成的钱塘江模型,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钱塘潮的历史故事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还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
因为刚刚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简直叫人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
因此,钱王手下的人很着急,都怕钱王发脾气,只好报告钱王道:“大王,这海堤还是不修吧,总不会修好的。
因为钱塘江里面有个潮神在跟我们作对,只等到我们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堤给冲坍了。
”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都直竖起来,眼睛瞪得象铜钤,厉声喝道:“吠!你们这批没用场的家伙!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宰了?”手下人慌忙说道:“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个潮神,在海水里面,跟海龙王住在一起的哩!我们没法去找他。
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法子捉拿他。
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给吞没了的。
”钱听了,两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不行!”钱王想了一想,说道:“好,让我自己去降伏他。
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见见这个潮神!”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而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的。
八月十八日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
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却陆陆续续地一下到不齐,钱王见了嫌慢,就喝令他们必须立即聚齐到江边,排列好阵势。
这时有个将官,上前跪下禀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边来时,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人走过,何况过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来得慢了。
”钱王听了,喝道:“呀呸,这样岂不要耽误了消灭潮神的大事!”他立刻跳上千里驹,飞也似地来到了宝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
他连忙跑到山巅上面向四下了望,只见这山的南半边有条裂缝。
钱塘江传说故事第一篇:钱塘江传说故事钱塘江传说故事诗歌1、从前,钱塘江的潮水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害。
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个吴越王,名叫钱缪,当时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钱塘江的海堤老修不好。
钱王气得火冒三丈,说:“让我自己去降伏这个潮神!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八月十八日到了,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阵势,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
钱王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啦!”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
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今天,江水还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后来人们又叫钱塘江为“之江”。
2、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
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
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
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
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
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
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
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
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
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
【2015-13】钱塘江大潮2015.07.01发行全套3枚(连票) 发行量1699.99万套(3-1)T 1.20元交叉潮(1699.99万枚)(3-2)T 1.20元一线潮(1699.99万枚)(3-3)T 1.50元回头潮(1699.99万枚)邮票规格:50×30毫米齿孔度数:13度整张规格: 180×220毫米版别:胶雕整张枚数:18枚(3×6,三图连印)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雕刻者:赵川、尹海蓉、钱志敏责任编辑:干止戈设计者:马飞达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钱塘江大潮为闻名古今中外的天下奇观,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最著。
因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湾口宽度达100千米,向内逐渐浅窄,至海宁盐官镇骤缩为3千米,致使潮波能量积聚,增大潮差;又因湾底沙坎堆积,水深急剧变浅而形成涌潮。
涌潮来袭时,激起高耸的水墙,致使潮头壁立,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钱塘江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
钱塘江大潮气势雄伟壮观,与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并称世界三大涌潮之一。
2015年7月1日,为展现中华山河的壮美,中国邮政发行了《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全套3枚。
(3-1)为“交叉潮”。
画面描绘了两股潮头呈十字形交叉,准确展现潮头在江中相聚碰撞,水柱落回后瞬间形成的独特的交叉潮的景象,凝结在余波翻涌的江面上,景观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交叉潮,又名十字潮、南北潮,出现在钱塘江流入东海的入海口杭州湾。
南北两股潮水汇合后,像一对兄弟交叉拥抱,合二为一。
交叉潮比较罕见,而且一般只发生在比较开阔的江面上。
海宁市丁桥镇大缺口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
(3-2)为“一线潮”。
画面描绘了在盐官镇观赏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的钱塘江大潮,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一线潮,凡江道顺直,没有沙洲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由于盐官镇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
名人与钱塘江孙中山先生海宁观潮纪实(一)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孙中山先生间专程到海宁观赏了号称“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由于绝大部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史料专集都缺乏记载,有些学者甚至对是否确有其事表示怀疑。
近年来许多报章杂志虽陆续有所介绍,但亦语焉不详,或竟以讹传讹,添加了不少浮夸不实之词,以致真相莫辨。
现据已发现的史料,作如实的叙述。
当时正值袁世凯窃国阴谋破产,全国恢复共和政体之后。
孙中山先生于日理万机之余,应海宁地方人士之邀,欣然前来观潮。
据当时接待孙中山的同盟会员许行彬(祖谦)在四十年代所撰写的文章回忆,这天上午,孙中山偕同夫人宋庆龄,暨蒋介石、朱执信、张静江、叶楚伧、任凤冈、吴文禧、孙棣三等人,乘沪杭线头班快车,到达周王庙站(平时快车不停)。
下车后,由许行彬等人陪同,坐事先嘱托代办的肩舆(轿子)十乘,到达海宁县城。
县知事刘蔚仁,已先在北门外宜家桥等候,率军警欢迎入城,到海神庙左侧的海宁县立商科职业学校(旧称“马公祠”)休息。
孙中山视察了学校,随即由县署设宴两席,在商校共进午餐。
当时作陪的有当地士绅朱宝晋(稼云)、张鹏翔(步青)、沈冠英(冕夫)、张陛赓(信甫)等人。
午饭后,宾主一道步出南门,到钱塘江边,沿海塘边观潮亭(又名大观亭),经占鳌塔(又名镇海塔),登新落成的三到亭(地方上一些阿谀奉承浙江巡按使屈映光的人士所建,今“天风海涛亭”原址。
可笑的是此亭尚未落成,而效忠于袁世凯的屈映光已被迫下台)。
其时正是中午,大家一边浏览江上风景,一边等候潮来。
约过一小时余,潮来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孙中山先生叹为奇观,赞赏不已。
潮水过后,即在亭上摄影,在场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唯独宋庆龄谢绝参加。
临下亭时,许行彬代表地方上请孙中山先生题词留念,孙中山先生含笑应允。
回去时,仍乘原舆。
孙中山先生以原坐的蓝呢大轿(为他待备的)不便浏览、观察沿途情状,主动提出与旁人换一乘藤制小轿,并改道由长安镇上车,直接坐火车回上海。
钱塘江志——大事记大事记●史前时代-春秋-秦代-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史前时代距今4000万至1200万年前地质年代的第三纪中新世,今闽、浙滨海山地下沉,汇聚在向斜盆地中的湖水,依地质构造上的向斜带及断层带向东北流注入海,钱塘江有了出海口。
距今约10万年前据在今建德县乌龟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考证,新安江支流寿昌江畔已有人类活动踪迹,定名为\"建德人\"。
公元前22世纪传说,虞舜遣禹治水,最后至剡地,疏凿了溪;禹崩,葬会稽山。
春秋周敬王十年至二十八年(前510~前492)间越国大夫范蠡在今钱塘江河口南岸西兴附近筑固陵城。
这是钱塘江上最早的港口和水军基地。
《越绝书》载今绍兴平原有山阴故水道。
周敬王三十年至贞定王元年(前490~前468)间句践在今绍兴治富中大塘和吴塘。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间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一月,始皇南游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向西120里,从狭处渡,上会稽,祭大禹,刻石颂功。
东汉东汉初《水经注》引刘道真《钱唐记》载:会稽郡议曹华信募土筑钱唐防海大塘。
这是我国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海塘。
也有人认为事在王莽时或东汉末。
建武三年(27)卢文台率部退隐婺南,后在白沙溪上筑堰引水垦田。
这是钱塘江水系现存文字记载的最早堰坝;后乡民进而筑成三十六堰,灌溉今金华、兰溪大片农田。
建武至延康(25~220)年间在今东阳江上建洲义堰,灌溉今东阳市八都溪北一带农田3万(一作3000)余亩。
建初至章和(76~88)年间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阐述涌潮形成的天文和地形条件。
这是全世界关于涌潮成因的最早物理解释。
永建四年(129)依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令周嘉议,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
是为首次以浙江作为郡级行政区界。
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筑堤成镜湖,潴三十六源之水灌溉农田9000顷。
这是钱塘江水系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
南宋时,逐渐湮废。
西晋永熙至光熙(290~306)年间贺循凿山阴运河,是为浙东运河前身的一段。
东晋咸和二年(327)太守鲍宏在歙县岩寺附近丰乐河上建堨,后人称鲍南堨。
这是新安江上见诸文字记载的最古引水灌溉工程。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六月,东阳郡太末(今龙游)、信安(今衢县)、丰安(今浦江)3县大水漂损居民。
梁·大通元年(527)原新安内史吕文达同妻兄率民在新安江支流练江的支流丰乐河上倡建堰坝,引水灌田3万余亩。
后人称为吕堨。
这是全水系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大型堰坝。
陈·天嘉三年(562)三月二十一日,侯安都筑堰壅水破留异在东阳郡桃枝岭岩谷间筑的营寨。
这是全水系用水攻的最早记载事例。
●唐代贞观十二年(638)富阳令郝砆在县北14里开阳玻湖蓄水,灌田万顷。
贞观(627~649)年间容州刺史厉文才在今东阳南江上创建社陂,灌田百余顷。
因厉曾任都督,后人称社陂为都督堰。
咸亨四年(673)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5000余人。
万岁登封元年(696)富阳县令李浚筑春江堤,自觅浦至鹳(观)山长300余丈,以捍水患。
开元元年(713)重筑盐官(今海宁币)捍海塘124里。
这是正史所载钱塘江北岸最早的海塘修筑。
开元五年(717)信安(今衢县)大风雷雨,县西山崩堵塞溪涧成塘,人称神塘,又称胜塘,可灌田200顷。
开元十年(722)会稽令李俊之增修境内防海塘。
这是正史所载钱塘江南岸最早的海塘修筑。
开元至天宝(713~756)年间《唐六典》载,浙江渡有渡船3艘。
这是钱塘江上渡口渡船数的最早记载。
宝应至大历(762~779)年间浙东人窦叔蒙著《海涛(峤)志》,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潮汐专著,推算潮汐周期值与现代相差无几;创\"涛时图\"以推算涛时,比英国\"伦敦桥涨潮时刻\"早400多年;正确地解释和推算\"分点潮\"。
大历十年(775)七月己未(二十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5000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400余人;苏、湖、越等州亦遭灾。
贞元元年(785)观察使皇甫政于山阴县(今绍兴西部)北20里作朱储斗门泄水入江。
贞元十八年(802)於潜(今临安西部)令杜泳开县南30里紫溪(即今分水江支流天目溪)水灌田;又凿渠30里以通舟揖。
贞元至元和(785~820)年间白居易诗云:\"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元和十年(815)浙东观察使孟简筑山阴运道塘。
大和七年(833)浙东观察使陆亘始置新径斗门于山阴县西北46里。
会昌六年至大中七年(846~853)间杭州刺史李播筑钱塘江堤御潮。
咸通元年(860)潮水冲激钱塘县南5里江岸,奔涌人城。
乾符至文德(874~888)年间歙州刺史吕季重以棒募工疏凿练江车轮湾滩礁。
这是迄今所知钱塘江水系上疏凿航道的最早史实。
后人称该河段为吕公滩。
光化元年(898)武成(今武义)县民任留在今武义江支流熟溪创筑长安堰。
堰在县西2里湖山潭,下分山堰、中堰和曹堰,灌田万余亩。
龙纪至天复(889~903)年间致仕兵部侍郎徐鎡在今武义江支流清溪上筑堰,并用地下涵瀛集水。
这是迄今所知全水系最早的地下水库。
后人因徐鎡曾任仓部侍郎,称仓部堰。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镠用竹笼块石筑杭州捍海塘成。
这是钱塘江海塘建筑技术的第一次大变革。
乾化五年(915)十月,钱镠置都水营田使以主水事。
开平至宋开宝(907~975)年间在杭州钱塘江岸筑浙江、龙山两闸。
从此,江南河的船可经市河直接进出钱塘江。
●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弘俶舍杭州月轮山上南果园,命智觉禅师延寿和通慧禅师赞宁创建六和塔,以镇潮水。
塔顶明灯能为江面夜行船舶指明方向,起灯塔作用。
这实际上是钱塘江上的导航设施。
开宝四年(971)在广州置市舶司,后又于杭州置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
这是钱塘江上置市舶司之始。
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杭州戚纶、两浙转运使陈尧佐以薪土筑杭州堤。
这是钱塘江最早的柴塘。
潮击西北,岸坍坏,逼杭州城,至九年方止坍为淤。
天圣(1023~1032)年间知明州(今宁波)燕肃绘《海潮图》,并著《海潮论》,阐述海潮潮候和钱塘江涌潮成因,首次指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下有沙潬\"(今称沙坎)所造成。
景佑四年(1037)知杭州俞献卿、两浙转运使张夏筑杭州石堤成;张夏置捍江兵士5指挥,每指挥400人,专事采石修塘,随损随治。
这是目前所知钱塘江最早的叠石塘和常设专管海塘队伍。
庆历四年(1044)丁宝臣撰《石堤记》(又名《重修石堤记》),记述知杭州杨偕、两浙转运使田瑜重筑杭州石堤事。
这是有关钱塘江海塘的现存最早专记全文。
庆历七年(1047)余姚县令谢景初筑余姚云柯至上林堤2800丈。
这是杭州湾南岸浙东海塘的最早修筑记载,鄞县令王安石为记。
皇佑四年至至和元年(1052~1054)间华亭(今金山、奉贤)县令吴及在沿海筑堤百余里。
嘉祐元年(1056)将仕郎吕昌明重定浙江潮候表。
这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潮候表。
元(一作明)代宣昭曾为之作《浙江潮候图说》,连同潮候表一起,刻石立於杭州浙江亭壁间,供过往旅客使用。
熙宁二年(1069)冬,曾巩在《越州鉴湖图序》中提到湖有石制水则,一在五云桥,会稽主之;一在跨湖桥,山阴主之。
立于何时无考。
这是古籍中明确记载的全水系最早水则。
熙宁至元祐(1068~1093)年间吴卿在东阳县倡筑富民堰,自六石口香潭引水到河头,受益农田千余顷。
熙宁五年(1072)提举盐事卢秉据盐灶出盐率定两浙盐场产盐分数,这是江水含盐度的反映。
元祐四年(1089)苏拭调捍江兵士和诸色厢军千余人浚杭州茆山、盐桥两河各10余里,水深8尺以上。
自十月兴工至次年四月竣工。
元祐五年(1090)苏拭差捍江等兵士500余人浚治西湖,用挖出的湖泥葑草堆成长堤,自南山抵北山,横跨湖面,夹植花柳,中为六桥,后人称为苏公堤;又以西湖菱草荡课利钱交钱塘县尉司收管,谓开湖司公使库,备浚湖之需;请准钱塘县尉衔带管勾开湖司公事。
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拭因定山、浮山一带潮水险恶,常覆船只,上疏奏请自上游石门地方起,另开河道至大慈浦,再凿山开河接龙山河,以避开这段江道。
因调离杭州,末果。
绍圣三年(1096)前后牛秘丞筑余姚石堤,这是杭州湾南岸浙东海塘以石筑塘的开端。
崇宁三年(1104)浙东、浙西大水,杭、越、婺州秋苗不收。
政和二年(1112)七月,兵部尚书张阁言“……比年水势稍改,自海门过赭山,即回薄岩门、白石一带北岸,坏民田及盐亭、监地,东西三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江东距仁和监止及三里,北趣赤岸、同瓦口二十里,……”。
是年,萧山县令杨时筑堤围成湘湖3.7万亩蓄水,灌溉9乡农田14.7万亩。
绍兴二十八年(1158),县丞赵善济定《均水法》;淳熙十一年(1194)县令顾冲订《湘湖均水约束记》刻石立碑。
宣和四年(1122)盐官县海溢,坍岸30余里。
●南宋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自仁和白石至盐官之上管江岸崩坍百余里。
绍兴六年(1136)年终至次年初,知杭州吕颐浩始置浙江监渡官,以船大小定人数之多少。
自是少风涛之危。
绍兴十二年(1142)新昌知县林安宅在县城东门外新昌江上创筑孝行砩,引水渠长10余里,灌田1.3万亩。
是为曹娥江水系最早的引水堰坝。
绍兴十四年(1144)五月十五、十六日,婺州大水,兰溪大水侵入县市,半夜水暴至,死者万余人。
绍兴十五年(1145)浚华亭(今金山、奉贤)沿海36浦,泄水入海。
绍兴二十二年(1152)吏部尚书林大鼐请准在临安府置修江司,“选择谙晓之士,……询故老,究利病脉络,而后兴工”。
乾道元年(1165)西安(今衢县)县丞张应麒(一作麟)主持在乌溪江下游烂柯山石室之西北岩下筑石室堰,次年(一作三年)堰成。
随又在下游创筑东迹堰。
乾道二年(1166)华亭县为泄内地涝水,开通柘湖北岸除张泾堰之外的全部堤堰;又在张泾堰旁开月河接通青龙港,并在月河口筑张泾闸。
乾道三年(1167)募人自西兴至大江疏沙河20里,并浚闸里运河13里,派一官以\"开撩西兴沙河\"系衔,发捍江兵士50名,专充开撩沙浦。
淳熙四年(1177)九月初,大风雨驾海涛,毁钱塘县堤300余丈;毁余姚县堤2560余丈,溺死40余人;毁上虞县堤、梁湖堰及运河岸;毁定海(今镇海)县堤2500余丈。
淳熙八年(1181)五月十七日大水,严州漂浸民居1.95万余家,垒舍680余区;绍兴府5县漂浸民居8.3万余家,田稼尽腐;渔浦坏堤500余丈。
淳熙十六年(1189)定海(今镇海)县令唐叔翰、水军统制王彦举筑招宝山至东管二都沙碛石塘605丈,“仆巨木以奠其地”,石“纵横布之如棋局”,为在眠牛木上纵横垒石叠砌石塘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