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海塘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4
百年前修建钱塘江海塘方法揭秘浙大历史系副主任徐立望说,李辅燿不仅在晚清长期担任浙江地方官员并主持钱塘江海塘工程修建,更于1908年出任新组建的浙江海塘工程总局局长——这一机构是现在钱塘江管理局的前身,因此李辅燿也被视为钱塘江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
本次影印出版的《李辅燿日记》共计10册,包括了62本李辅燿日记,生动反映了从1875年到1916年间,晚清和民国的政治环境、官员生活和社会风貌,尤其与浙江息息相关,是研究近代中国和浙江的珍贵史料。
明清以来,因为钱塘江海塘的稳固与否关系到江南富庶地区的安危,整修海塘一直是重要的全国性工程。
专家介绍,李辅燿1877年应浙江奏请、受朝廷委派,赴浙主持钱塘江海塘工程。
他迎难而上,亲力亲为,以专业精神和高度责任感整治海塘。
李辅燿吸取前人经验,采用先进技术,在石块上钻孔并灌入铁水,使石塘更加严密结实。
经过4年多的努力,“将通塘新旧石工联络一气”,被时人称为“圣朝第一大工程”。
工程结束后,李辅燿用图解的方式编撰了《石塘图说》一书,对工程的全过程绘图解说,对清末钱塘江海塘工程做了全面总结。
1896年和1908年,李辅燿又两度接手钱塘江海塘整治工作。
李辅燿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整修海塘的经历。
徐立望说,在一本日记中夹附了汇总的工程款收支账单,款数极为详细。
日记中还抄录了他给朝廷御史写的长信,揭露了因为历年维护经费的递减,导致海塘呈现年久失修,不时有溃堤的险象发生,而民众对于负责工程的官员已极度失望,由此李辅燿提出“官督绅办”的治理思路。
历史学家正在进一步发掘整理这一史料蕴藏的丰富信息。
李辅燿工诗、书、画、印,与浙江文化人士交往深厚,是西泠印社的早期赞助社员。
影印本《李辅燿日记》同时具备了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套日记被李家后人珍藏,除散佚一本外,其余均得以保全。
李辅燿的孙子、76岁的李崧峻今天代表李家后人正式将日记及其他一些来往信稿、杂记、书札、诗词手迹等文物无偿捐献给浙大。
钱塘江海塘防洪潮工程技术分析论文关于钱塘江海塘防洪潮工程技术分析论文摘要:钱塘江河口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物资集聚,但也是灾害频发,防汛工程的重点区域。
本文以钱塘江海塘防洪潮河口治理工作为基础,简要讨论了其二道防汛备塘封闭保护及加固工程技术。
关键词:工程技术论文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3-0076-02所谓备塘是在《海堤设计规范》中提到的二线海堤。
它已修建完成若干年,与临海前沿存在一定距离,是基于新设计标准所实施的海堤工程,即对原有海堤工程的二次改造。
本文所涉及的海塘防洪潮工程施工段包括了乔司三号大堤、海宁段备塘等。
1钱塘江海塘河口二道防汛备塘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钱塘江河口两岸所有备塘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河口段的二道防汛封闭线虽然已经存在备塘,其备塘也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在构成有效二线塘防洪封闭线过程中,它的堤线封闭、堤顶高程与挡潮防渗功能都存在问题。
1.1二线备塘在闭合方面存在困难二线备塘为了防止洪潮入侵,都会在其上面形成防洪潮闭合线,这就是二线塘封闭线。
钱塘江河口的北岸与航运相关的码头及码头陆域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周边开发区都多数紧靠临江二线备塘区域,道路与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矛盾,它严重影响了二线塘的封闭问题。
以乔司三号大堤为例,此堤横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海宁境内,由于近年来杭州城建化速度的提升,乔司三号大堤批建项目随之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破堤,十分影响三号大堤的完整性。
像以南北走向为主的.11号大街南端至围垦街段,它长6.585km的堤段中就存在大量平毁缺口,道路断开现象,已经无法形成完整封闭线。
但该路堤段仍有较好的对抗潮水入侵阻隔作用,依然可以作为二线备塘保留备用。
1.2局部二线备塘堤顶高度严重不足按照《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备塘堤顶高程应该高于所设计高潮位的0.5m以上。
但实际上,像老沪杭公路的起伏较大,高程较低,堤顶高程仅为7.83~8.70m,高程严重不满足要求。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钱塘江北岸海塘是世界上修筑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它既是物质的棗一块块整齐的条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昂首挺胸地屹立在钱塘江北岸,默默无言地经受着千千万万次江潮的冲击,又是精神的棗海塘身上的斑斑伤痕,记载着钱塘江北岸(海宁)劳动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凝聚着海宁人民与潮患奋斗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
因此,钱塘江北岸的海塘极富文化价值。
一、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
历史是连续的,是不容割裂的,而历史每每包容着时代精神。
海塘作为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它包容着海宁各个时代的人们与江潮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
海塘是有形的,人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而海宁人民与江潮的精神是无形的,人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够体会。
正是这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相融合,才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
因此,今天我们赞美海塘,不仅仅是因为它雄伟壮观,坚固不摧,它用自己的身躯捍卫着杭嘉湖平原几千万亩良田和数百万劳动人民的甜蜜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在钱塘江北岸60公里海塘的分分寸寸中都凝结渗透着海宁人民的心血汗水和奋斗精神。
“唐开元元年,重筑盐官捍海塘堤”。
“宋宣和四年,海溢。
十一月,降铁符十道以镇之。
”“嘉定十二年,盐官海决。
下浙西诸司条具筑捺之策。
十五年,命浙西提举刘于盐官县治南北各筑士塘捍咸潮。
“元泰定四年,兴修盐官州咸塘。
四月,命都水少监张仲仁治海,下石囤本柜。
”“明洪武十四年六月,筑浙西海塘成。
”“永乐九年,发军民修筑海塘。
”“清康熙三年八月初三日飓风三日夜,海啸冲溃海塘二千三百八余尺。
总督赵延臣,巡按朱昌祚疏清发帑修筑。
委兵巡道熊光裕督修,至次年九月塘成,并尖山石堤五十余丈。
”“乾隆元年八月,石塘等工告竣。
计仁宁两邑治塘土墩共长一万三千九百九丈,修坦水共长八千四百九丈八尺,择修砌石塘共长一千十二丈三尺五寸…“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老盐仓旧有柴塘四千二百余丈全部添建石塘告竣,其砌筑坚整。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修筑的政治史解读摘要:政治史研究应以“政治”内涵为依据,以往研究对国家治理和政府行政等多有忽略,应该引起特别关注。
以此为基点,政治史必须采取“大政治史”的姿态,才能拓展研究领域,重塑自身在史学研究中的主帅地位。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修筑的“政治化”,体现了政治理念与政府行为的密切互动,为政治史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典型的分析个案。
关键词:政治理念;政府行为;钱塘江海塘;乾隆朝;政治史在钱塘江海塘建筑史上,乾隆朝因大规模修建鱼鳞石塘留下了浓重一笔。
本文拟将钱塘江海塘修筑纳入国家政治范畴,以政治理念与政府行为互动为主线,对乾隆朝海塘修筑的政治过程进行考察,并以此对政治史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一、“政治”与“政治史”或许有人要问“海塘修筑属于国家政治”的立论能否成立?海塘修筑是否属于政治史研究范围?为此,首先将“政治”与“政治史”的概念予以廓清。
“政治”的含义有两种:其一为“经济的集中表现”;其二为“国事得以治理”。
①政治史作为研究政治发展、变迁及其相关问题的史学板块,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如何定位,自然应以“政治”的内涵为依据。
但是,以往的政治史研究强化了前者,忽略了后者;对“治术”及其政治架构等制度性内容情有独钟,对政府行政、国家治理却心不在焉,甚至认为经济政策等不属于政治史研究的范围。
刘凤云曾指出,以往研究“过于重视把官僚政治当做一种社会体制来讨论,却很少关注它的技术层面……从而忽视了属于行政管理层面的诸多制度中的合理因素”②。
笔者也曾提出,政治史研究不应局限于权力斗争、利益争夺及纯粹的制度研究,应以政府政策与政府行为作为研究主线,突出政府角色和地位,以此体现政治史在史学中的统帅作用。
③因此,政治史研究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就应克服自身偏执,围绕被忽略的“政治”含义的第二个层面真正有所作为。
政治史研究覆盖国家治理、政府行政相关各领域,就要求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必须保持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
具体而言,由于从事研究的主体是现代的,其主观意识无法摆脱现代性约束,研究视野也往往因所处社会环境而打上了历史阶段性特征的烙印。
论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技术1 前言钱塘江发源于安微省休宁县,在上海南汇芦潮港至宁波镇海外游山断面注入东海,干流全长668Km流域面积55558Km2流域中上游为山地及山间盆地,流域下游(富春江电站以下)为河口平原,河口段长282Km。
地处河口北岸的,嘉兴、海宁、海盐和平湖的地面高程多在2m左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低于大潮及风暴潮3-5m, 主要依靠海塘保护,免受台风暴潮的侵袭。
2 钱塘江海塘的特点海宁段明清老海塘,现状海塘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处于强涌潮区,塘脚保护及提高塘身整体抗滑稳定是海宁段海塘的建设重点,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塘前坦水外侧打预制钢筋混凝土防冲板桩,另一种是在塘前按短坝密距的原则建护塘丁坝群。
海盐平湖段海塘,明清老海塘现状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塘身结构与海宁段基本相同,均以石塘防御潮,但石塘受潮浪作用性质不同。
海宁段石塘主要是在低潮位附近受涌潮的正面冲击力,海盐平湖段石塘主要是在高潮潮位附近,交替承受波浪在波峰时的正向压力和在波谷时的反向压力(即波浪吸力),容易造成护面结构裂缝,背水坡土方冲刷。
按海塘结构分:底脚防冲有钢筋混凝土板桩结构,深度10〜16m有混凝土大方脚及抛石护脚结构。
迎水面有明清鱼鳞条石塘结构、纯混凝土、混凝土灌砌石结构;混凝土消浪块体结构。
堤防顶一般均设有防浪墙。
背水坡结构有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块结构、土方植草皮结构。
堤身坡脚内侧一般设有10〜20m宽的护塘地,种植绿化树木。
3 海塘工程维修海塘工程维修主要对海塘隐患、渗漏、管涌、混凝土裂缝进行维修,分述如下。
3.1 隐患维修3.1.1 隐患现象裂缝:修塘时由于土料选择不当,夯压不均匀,或加固时对原堤坡未铲草刨毛,新旧土结合不好,有架空现象,或由于干缩、湿陷而引起不均匀沉陷,出现裂缝,是工程中的薄弱地方。
动物洞穴:损害堤防的动物有獾、鼠、蛇等。
其洞穴直径为10〜50cm 洞身纵横分布,有的互相连通或横穿堤身,形成漏水通道。
钱塘江海塘漫谈【特别策划】别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的工地上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该古建筑由大条石横竖交错垒叠而成。
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后,认定这是一段明清时期的古海塘。
那么,明清时期的古海塘为什么会深藏在闹市中呢?让我们回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这一年,秦国在杭州地域设置了钱唐县。
这也是杭州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杭州市区和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吴山和宝石山位于海湾两边。
传说秦始皇南巡时曾途经钱唐,他乘坐的船就停泊在宝石山下。
时至今日,宝石山上还留有“秦始皇缆船石”。
文/那 颜特策划东汉初年,一个叫华信的人来到了会稽郡做父母官。
当时的钱唐县就归会稽郡管辖。
钱塘江江口一带时常出现潮灾。
华信目睹了海潮淹没陆地的情景后,决定在钱唐县东面修筑一道海塘,以此阻挡潮水倒灌。
修筑海塘是大型工程,华信手中并没有足够的资金。
于是他派手下到处去宣扬,只要挑一石土到海边,就给一千钱。
一千钱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
起初,只有少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土挑到了海边。
华信让他们把土倒在海边,然后当场给了每人一千钱。
一传十、十传百,挑土到海边的人越来越多,倒在海边的土也逐渐堆积起来。
又过了十来天,华信忽然表示不需要土了。
土又沉又不值钱,那些把土挑到海边的人,自然不会傻得把土再挑回去。
他们把土就地一倒,就空着担子回去了。
古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即使华信不再出钱收购土了,仍有大批人挑土前来,空担而返。
就这样,倒在海边的土越积越多,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堤坝。
这道用土堆筑起的防海大塘不仅阻挡了海潮倒灌,还让西湖成为与海隔绝的内湖。
华信筑塘的故事被南朝钱唐县令刘道真记录在《钱唐记》中。
该记录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引用,写进《水经注》中。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海塘。
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 海塘钱塘江入海口是一个狭长的“喇叭口”。
这种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大诗人苏轼曾写诗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事实上,汹涌的钱塘潮天天都有,对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
钱塘江古海塘文化与展示价值初探作者:徐苏焱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古名之江、折江、浙江。
在钱塘江下游沿岸地区,有众多史前文化遗迹,如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如熠熠明珠,在文明史上闪烁。
考古发掘表明,要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钱塘江流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钱塘江与黄河、长江具有不相上下的地位。
钱塘江全长约688千米(据《钱塘江志》),由杭州湾入东海。
由于钱塘江的平面喇叭形河口以及纵向河床沙坎地貌,使得这里的潮汐现象天下独特,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钱塘江涌潮。
千百年来,为抗拒强潮冲刷堤防,入侵我们的家园,浙江先民在河口两岸修筑了雄伟壮阔的钱塘江古海塘。
因此,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成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两大遗产。
钱塘江古海塘是我国重要水利工程建筑遗产。
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沿江滨海、绵亘480多千米,其建造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复杂,与长城、古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科技和文化遗产之一。
1 古海塘建设历史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至明清两代更是踵事增华。
但回顾历史,唐朝以前的海塘历史记载甚少,它的规格更少见于记述。
因此,唐朝以前的海塘,只能视为肇始阶段,五代以后的海塘才有系统的历史。
(1)早期的土海塘建设。
海塘修建始于何时,没有明确史料,汉魏只有传说,两晋有类似海塘的建筑,南北朝才于个别地区有信史记载。
海塘修筑的最早史料,是汉朝末年灵隐山下的“钱塘”的记载:《水经注》钱唐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
旬日以来,来者云集。
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据学者研究,海塘之起始,须有两个条件:一为人类有了筑土遏水的经验,另为滨海地带农业已有一定有发展,有筑塘防水之需求。
结合钱塘江沿岸的客观实际,学者们倾向认为,类似海塘的用于保障河口海岸地带的工程,在东汉时可能已经出现,只是没有被记载而已。
我国这条自西向东流的河,为何“北冲南淤"?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我国的很多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一般北岸是沉积岸,南岸为侵蚀岸,比如长江入海口。
但有这么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江河,却是北岸冲击,南岸沉积,这是哪条江呢?这条江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 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水系示意图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钱塘江河口的水文奇观。
钱江潮与长江入海口不同,钱塘江入海口北岸岸线向陆地凹,为侵蚀岸,南岸岸线向海湾凸,为沉积岸.钱塘江入海口示意图钱塘江“北冲南淤”原因六千年前,钱塘江是从富阳入海。
之后,长江南岸的沙嘴发展很快,长江输往外海的泥沙受强潮流和东南季风等影响,折向西南推进到王盘山附近沉积最终与从杭州东伸的钱塘江北岸沙嘴相接,形成杭州湾南岸当时岸线。
同时,从杭州湾南侧山岭下来的泥沙和海潮带来的泥沙,构成钱塘江河口北岸当时岸线。
于是,五六千年前,钱塘江最具代表的喇叭形入海口基本成型。
随涨潮、落潮水流往返搬运的泥沙沉积在山水、潮流交汇的河口段,纵剖面上形成高于上下河床的沙坎。
距今约2500年前,钱塘江沙坎已初具规模,钱塘江涌潮便生成了。
钱江潮的形成不仅和天文引力有关,和地形也是密切相关。
地形对钱江潮形成的影响,一是体现在喇叭形河口上,一是体现在水下沙坎上。
钱塘江河口在平面外形上为一喇叭形的河口,在它的纵剖面上,从乍浦到闻家堰之间有着显著的隆起,好像门坎一样,称为河口沙坎。
沙坎对钱江潮形成的影响喇叭形河口,导致江面迅速缩小,加大了潮水高度;而由于沙坎的影响,水深变浅,促使潮波变形,形成涌潮。
喇叭形入海口和沙坎形成后,涌潮就一直与钱塘江相伴而生,开始了对两岸的强烈冲击。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所以北岸更易于遭受侵蚀。
再加上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受此影响,杭州湾北岸岸线北移.4世纪时,王盘山诸岛尚是东晋屯兵之处,12世纪岸线已退到海盐、金山故城之南;15世纪初期,岸线与现代岸线大体相当.由于修筑石塘和秦山以西山体的阻挡,制止了岸线侵蚀。
EXPLORATION探索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许多埋于地下的海塘遗址被陆续挖掘出来,并得到有效保护,但局部未探明段仍存在受损风险。
大部分海塘遗址因江道变迁和治江围垦等原因,已不再发挥防洪御潮功能,只有南岸的西江塘还在延续一线防洪功能,目前可直接展示的古海塘段仅占总长度的15.38%。
面对不容乐观的遗址现存情况,杭州需要深入推进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利用。
杭州古海塘保护利用的难点和问题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十分重视古海塘保护。
2017年,南北岸古海塘均列入浙江省文保单位,同年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做好明清古海塘等历史遗存修缮与保护,更好延续历史文脉;2019年,杭州市园文局完成古海塘保护利用规划编制;2020年,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开馆,有力地推动了古海塘科普宣传工作。
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强调,有序推进钱塘江古海塘等保护和申遗工作。
但相比西湖、运河、良渚等遗产,杭州对古海塘文化价值认识程度还不够,加上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古海塘保护利用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难”“两不够”。
发掘难。
与同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相比,一方面,钱塘江古海塘具有时间空间跨度大、遗产构成复杂等特征,由于六成以上埋于地下不可见,考古发掘与探测工作难度大。
另一方面,鉴于古海塘线性遗产的多点分布特点,其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工程科技和历史文化等内涵提炼挖掘较为艰难。
保护难。
除了西江塘4.5公里,其余海塘均已“退居二线”,不再发挥防洪功能。
当城市建设项目推进中遇到海塘遗址时,势必存在遗址保护与项目建设之间的矛盾,损毁现象时有发生,如北干段和九堡段分别有500米、200米已被损毁。
系统性不够。
保护机制上,目前古海塘保护主要由属地负责,市级层面尚未形成统筹,而各地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不均衡,总体呈现“局部有保护、整体无保护”现象。
整体规划上,《杭州钱塘江海塘保护与利用规划》已完成编制,但尚未落地。
保障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上,浙江省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一线海塘的管理维护,但杭州市没有用于常态化保护和研究的专项资金。
钱塘江标准海塘除险加固方案研究【摘要】钱塘江是举世闻名的强潮河口,涌潮最大高度可达3m左右,流速一般为6~8m/s,实测最大涌潮压力为70KPa,最大流速12m/s,基动力条件强劲,为保护沿线两岸标准海塘不受涌潮侵害,本文提出丁坝加固方法对海塘基础进行除险加固,避免海塘因基础受潮水冲刷掏空而破坏,形成了经济、有效的防护方案。
【关键词】海塘;除险加固;研究1 概述1.1 工程概况钱塘江尖山围区西顺堤是海宁市尖山围区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海宁、嘉兴、桐乡、余杭等地区防洪潮的重要屏障,该段堤防与相邻尖山围垦一起组成海宁市防御洪潮侵袭的封闭线,共同抵御台风暴潮,保护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位于尖山围区西北侧,北起小尖山南至西顺堤排涝闸,长3.27km,1999年建成,设计标准为五十年一遇,围涂工程等级为III等,堤顶高程8.80m,挡浪墙顶高程为9.60m,堤顶路面宽度7.0m,石渣路面结构,迎水面为二级斜坡式砼护面,堤脚为砼大方脚,外有抛石潜坝护堤。
2011年6月实施了西顺堤防洪保堤工程,对西顺堤促淤坝补抛块石3.5万m3,使其断面达到顶宽5.5米,顶高程6.7米。
1.2 流域概况项目所在河流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境内,在杭州湾湾口断面(上海市南汇县芦潮港至宁波镇海)注入东海。
干流全长668km,流域面积5.56万km2。
工程河段位于尖山河湾北侧,河段水位除受潮汐影响外,还受风暴潮、洪水和江道变化等因素影响,最高水位一般发生在台风暴潮期的高潮位。
最低水位的变化比较复杂,主要受江道条件,特别是河床高程变化的影响。
每当大洪水作用后,江道刷深,低水位下降;反之,当枯水年份时,河床淤高,低水位抬高。
本工程河段不同重现期的高、低水位见下表。
工程地貌单元属钱塘江冲海积平原,其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上部主要为钱塘江新近冲淤相,中部为全新世海相沉积,下部为晚更新世海陆相沉积及中更新世陆相沉积。
本区地震具有震级小、强度弱、频度低、震源浅等特点,属地震相对稳定区,其区域稳定性质较好,地震基本烈度6度。
钱塘江海塘
钱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费用,已无可考。
唐及北宋时期修筑北岸海塘,据明代严宽在《海宁水利图志·序》载:“皆以数郡财力,始克有济。
”南宋嘉定六
年(1213),修葺山
阴县溃塘,是由朝
廷调拨钱米。
后即
购买没收的园、田
设庄,按年收租息
作为海塘的岁修
经费。
临安府龙山
一带海塘的岁修
经费,是按户按年
摊派石、草若干。
嘉熙年间
(1237~1240),将临安府沿江淤复耕地的税额拨作修塘经费。
咸淳年间(1265~1274),修筑海盐海塘需费较多,除发县仓米粮外,并有知县、县民捐款。
元泰定年间(1324~1327),抢修北岸海塘盐官州一段,除征工外,还用钞79.4万余锭,粮4.63万余石,系奏报朝廷支拨。
南岸修筑百沥海塘,劝民捐输粮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盐、平湖一带兴办大工程,都动用苏、松等9府财力,及至成化年间(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有用杭州竹木税、各项罚款、赎罪款等。
以后专设海盐海塘岁修款,每年在嘉兴府属7县摊派银3500~7000两,当年如若支用有余,则结转至下一年。
万历年间(1573~1619),海宁、平湖亦按例分别筹集银300两与600两。
但万历三年风潮毁塘,历年积储不敷工用,于是将“藩司兵饷”、“驿传嬴金”及“他郡赎谷款”等拨充海塘工费。
明末由于财政支绌,北岸海塘的修筑,竟至预征钱、粮和依靠各级官吏的捐款。
南岸海塘的修筑工费,多向受益田亩派征,亦有府、县拨发仓粮。
萧绍海塘还有动用赎罪款、罚金和由知县、县民的捐款。
嘉靖十五年(1536),兴建三江闸时,萧山县曾帮工帮费,以后萧山辖境内西江、北海两塘的修筑,凡需费较多时,山阴、会稽两县均予协济,但承担份额,各时期不尽相同。
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袭不改。
清初,修筑北岸海塘,除“额编塘工银”外,还有官、绅捐款,按亩捐米,并将各项罚款、追缴虚报款等作为筑塘工费。
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银既废”,各府协
济的规定亦复取消,经奏准凡士民愿意捐款作为海塘工程经费,则允许入国子监为监生,当时简称捐监。
雍正二年(1724),奉旨动用正项钱粮修海塘。
十一年,又准许“捐官”,以其所得为修塘款。
十三年十月,高宗弘历即位,认为捐资得官之法,于吏治无益,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由正项钱粮拨支。
但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除由正项钱粮支拨外,还调拨盐务引费、盐课公费、各项罚款、查抄款以及盐商和官员的捐款。
其中四十九年为修筑范公塘石塘,盐商一次所捐即达白银60万两。
五十一年开始,还先后将海塘经费的余存款、藩库借支银等借与商人生息,以其所得作为海塘岁修经费。
道光十六年(1836),浚海盐白洋河以培土塘、附土的工款,是先向藩库借支,然后随额征“地漕等项”时带征(浚)河费,以6年为期归还借款。
道光时恢复“捐官”制度,按田亩的田赋分年摊征钱塘江塘工银。
同治、光绪、宣统时期(1862~1911),在兵燹之后,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而修复坍溃各塘,又急不容缓,经多方筹划,竭力罗致经费,来源有九:一在海宁等县征收米捐,专济海塘工用。
二为支拨厘金和在征收茶捐、丝捐、(盐)纲捐、茧捐时,各加征塘工附捐。
三为调拨盐课引费。
四为调拨江、浙两关关税。
五为停解闽省军饷转拨。
六为江苏省协济。
七为职衔捐纳。
八为殷富捐输。
九为公帑发商生息。
太平军在浙江时,海宁州海塘坍溃,忠王李秀成要各县筹集修塘经费,为此各有关县乡官曾筹缴白银8000余两。
南岸萧绍海塘的修筑经费,是向受益田亩摊征为主。
清初,山阴、会稽两县曾有值塘田制,即将近塘的田划称江田,专护海塘,不参与县里的一切徭役;不敷时,始向县内其他田亩摊征工、银。
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历曾下谕绍兴府属的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应修工程时,概于公项内动支,停止按亩派钱之例,但未能贯彻始终。
三十年以后,萧绍海塘的修筑经费,除上述受益田亩摊征外,还有动支盐引费、厘金、契牙杂税专款、西湖景工款等公帑生息款、邑绅和盐商的捐款等。
清代修筑百沥海塘的经费,除无厘金和契牙杂税专款两项来源外,均同萧绍海塘。
道光三十年(1850)以后的捐资筑塘,以松厦连氏最多。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