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O 2010 IBD诊断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72.36 KB
- 文档页数:2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11(039)003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页数】7页(P67-73)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的缺陷——点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2.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解读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几版的AD诊断标准,把你弄晕了吗?(一)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现阶段对该疾病认识的高度浓缩的精华,一般会涵盖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最重要的检查结果及最需排除的其他疾病,可以说是临床实践中最最重要的依据。
每个新标准刚出锅的时候,都会成为当红炸子鸡,成为各大会议、各种解读的最爱。
今天就来梳理一下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标准的演变,因为最近几年AD的诊断标准出的实在有点多,要不是专门搞AD的人去开会,会觉得今年听了一个标准,明年又一个标准,而且里面会蹦出好多的名词,这都什么和什么?乱乱哒!我就简单易懂、有趣有料的给大家说说。
AD诊断标准老大地位必须是1984年发表在Neurology上的NINCDS-ADRDA标准,至今仍然在很多的SCI文章中沿用,特别是国内还很难做到CSF、PET在手,那么依然会选择NINCDS-ADRDA 标准。
这个标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一般教科书上也会列这个标准,我就不赘述了,后浪推前浪的后浪才是我们的重点。
稍微感慨一下医学技术的发展,当时条件下,实验室检查最主要功能是用来排除其它诊断的,而作为AD支持条件的脑萎缩都主要用CT来判断的,相比现在biomarker的地位,时过境迁呀。
随着对AD认识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大家都能认识到NINCDS-ADRDA标准有点廉颇老矣,是时候该改改了。
但专家团队太多问题就出来了,欧洲和美国专家分别牵头,各自推出了自己的诊断意见,就造成了AD诊断标准有点乱乱的感觉。
欧洲这条线就是2007年International WorkingGroup提出的AD科研诊断标准(简称IWG),2010年进行了一些修改,2014年出了新的一版(简称IWG-2),全部发表在Lancetneurology上(欧洲人就是发欧洲杂志呀)。
美国主要就是National Institute on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简称NIA-AA)在2011年连出了针对临床前期AD、MCIdue to AD及dementia due to AD的三个标准,全都发表在了Alzheimer’s& De mentia杂志,影响之大的体现就是将该杂志的IF从6.373分一下子提到了14.483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三)4.降纤:很多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教滞度增高,蛇毒酶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有轻度溶栓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1)降纤酶(defibrase) : 2000年国内发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n=2244)显示,国产降纤酶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发病6 h内效果更佳,但纤维蛋白原降至1. 3 g/L以下时增加了出血倾向。
2005年发表的中国多中心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纳入1053例发病12 h内的患者。
结果显示治疗组3个月结局优于对照组,3个月病死率较对照组轻度增高。
治疗组颅外出血显著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无明显增加。
(2)巴曲晦:国内己应用多年,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提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不良反应轻,但应注意出血倾向。
另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比较了6 h内使用巴曲酶或尿激酶的疗效,显示两组残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安克洛酶(ancrod):安克洛酶是国外研究最多的降纤制剂,目前已有6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404例患者,但结果尚不一致。
(4)其他降纤制剂:如蚓|激酶、薪蛇酶等临床也有应用,有待研究。
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 II级推荐,B级证据)。
5.扩容: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尚无充分RCT支持扩容升压可改善预后。
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18项RCT)显示,脑卒中后早期血液稀释疗法有降低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趋势,但对近期或远期病死率及功能结局均无显著影响。
推荐意见:(1)对一般缺血件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容( II级推荐,B级证据)。
(2)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此类患者不推荐使用扩血管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解读 WGO 2010 炎症性肠病诊疗指南 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
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两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IBD过去主要见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渐升高,这就对IBD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因为IBD本身的这些因素,各种对其分型及对疾病活动度评估的调查结果也将各不相同,并会受到世界各地各种类似疾病的影响。同样,治疗方法也因疾病表型不同及治疗条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因此,WGO采用级联法(cascade approach)为IBD的诊断及治疗制定此指南,以便于全世界各国都可根据自己的治疗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Inflamm Bowel Dis 2010;16:112–124)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实用指南;级联 引言 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两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 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均会引起肠道免疫失调,导致胃肠道损伤的发生。
全球发病率和东西方差异 UC发病率 ——西方国家二战后上升,现开始下降; ——东欧、亚洲及发展中国家等原低发病率地区开始上升。 CD发病率 ——亚洲和南美<1/100,000(但可能正在上升); ——南欧、南非1-3/100,000; ——新西兰、澳大利亚16/100,000,加拿大14/100,000; ——美国7/100,000(仅据Minnesota州Olmsted县数据); ——城区发病率偏高,社会阶层较高人群偏高。多数研究显示,CD发病率的上升都是由社会阶层较高人群开始,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普遍化。
低发病率地区人群若在青春期前移民至发达国家,则其发病率随之上升。这在移民后出生的第一代中表现尤为明显。
“卫生假说”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IBD发病率不同的原因。假说认为,儿童时期较少暴露于感染及不卫生环境的个体,丧失了肠道中潜在的“有益”微生物或能够促进T细胞发育的微生物,抑或因没接触过有害的微生物而未能形成一个足够完善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慢性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包括IBD。
炎 发达国家UC较CD先出现,但在过去的20年中,CD的发病率已普遍超过UC。发展中国家IBD正日益增加,但目前仍是UC比CD更常见。例如,有报道印度UC/CD的发病率为8:1(曾是10:1)。 CD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0-40岁,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UC的发病率在30-70岁之间较稳定。 亚洲IBD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东亚)。同时,虽日本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属于发达国家,但其发病率亦逐年上升。 CD发病率在儿童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在过去10年,成年患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发病率将逐渐相等。UC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东西方IBD临床特征的差异 CD区别于UC的主要特征是:近端结肠病变,会阴病变,瘘管,组织学肉芽肿形成及肠壁全层病变。CD肉芽肿见于50%的患者,瘘管见于25%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美、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完全不同的地区,其CD和UC的表现却非常相似。 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存在的。例如,巴基斯坦UC和CD的肠外表现均比西方国家少得多(西方若包括关节痛,25%的患者都有肠外表现),也极少见肛周病变及瘘管形成。 印度CD出现症状的高峰年龄较西方国家晚10年,更常见累及结肠,但瘘管形成少见。
成年患者IBD的诊断 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详备的病史回顾是IBD诊断的关键。多种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内镜检查、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它病因,明确诊断。
病史 询问症状——腹泻(血便、粘液便),腹痛,呕吐,体重下降,肠外表现,瘘管形成,肛周病变(CD),发热。 询问目前的任一症状是否在过去曾出现过(以防过去有过疾病发作漏诊)。 当前症状的持续时间,是否影响夜间睡眠、工作及正常社会活动等。 询问可能出现的所有肠外表现,包括关节炎、眼部炎性病变、皮肤病变、骨质疏松、骨折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判断是否存在心境障碍。 近期及过去是否有过肠道感染。 是否有结核史及结核接触史。 旅行史。 用药史,包括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家族史(IBD,乳糜泻,结直肠癌)。 吸烟史。
症状 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症状在活动期可表现为轻度到重度不等,缓解期可减轻甚至消失。一般来说,所表现出的症状取决于病变累及的肠管部位。 与消化道炎性损伤相关的症状 腹泻 ——便中可含粘液或血; ——夜间腹泻; ——排便失禁。 便秘 ——可为局限于直肠的UC的主要症状(直肠炎); ——顽固性便秘无排气见于肠梗阻。 排便疼痛或便血 排便急迫 里急后重 腹部痉挛、疼痛 ——CD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中-重度UC位于左下腹。 恶心、呕吐,多见于CD
CD、UC相关的全身症状(见于部分病例) 发热 食欲下降 体重减轻 疲劳 盗汗 生长迟滞 原发性闭经
并发症 肠道并发症 大出血:多见于UC溃疡的大出血。CD少见,且回肠溃疡比结肠炎多见。 ——5%-10%的CD患者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儿童患者累及近端小肠更多见。 肠穿孔 CD腹腔脓肿 狭窄和梗阻(肠腔狭窄可因急性炎症、水肿引起,也可因慢性纤维化所致) ——CD狭窄多为炎性 炎性狭窄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 瘢痕狭窄(固定或纤维化)需要内镜或手术介入缓解。 ——UC结肠狭窄除非证实为其它原因所致,均应考虑为恶性病变。 瘘管和肛周病变 ——CD特征性病变 积极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脓肿形成需手术介入; 高复发性; 若无药物治疗条件,则单纯的瘘管可行手术治疗。 ——尿道或阴道瘘管罕见,可引起气尿、粪尿或阴道排气,进一步导致尿路感染及妇科炎症的发生。 中毒性巨结肠 ——相对罕见,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X线腹平片上结肠扩张为特征)。需积极的药物治疗,若无效,则在24小时内需行手术治疗(UC比CD更常见)。 癌变 ——UC病程8年以上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CD若累及大部分结肠,则具有类似的风险。癌变风险与病程、早年发病及散发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相关。 ——UC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也是胆管癌及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的一个因素。PSC在UC更常见,但在CD的发病率已有所增加。 ——小肠CD发生小肠腺癌的风险亦增加,但罕见。
肠外并发症 高达25%的IBD患者合并肠外并发症,其中15%-20%为关节痛,其余为合并其它系统的炎症性疾病。一些并发症的出现甚至早于IBD的确诊,同时,一些并发症病程独立于IBD进展(即使是行全结肠切除的UC患者,也无法影响强直性脊柱炎及PSC的病程进展;但多数患者关节痛的程度与IBD活动度平行)。 可能包括: ——关节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它肠外并发症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坏疽性脓皮病、结节性红斑、虹膜炎、葡萄膜炎、巩膜外层炎及PSC; ——可多种并发症同时发生; ——骨质疏松、静脉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及缺血性动脉事件在IBD的发生率亦高于普通人群; ——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CD肾结石及胆石形成。
体格检查 全身 ——一般状况 ——苍白 ——恶液质 ——杵状指 ——营养状态 ——脉搏、血压 ——体温 ——体重、身高 腹部 ——包块 ——膨隆 ——压痛、反跳痛、肌卫 ——肠鸣音改变(梗阻) ——肝肿大 ——手术疤痕 肛周 ——疣 ——裂隙 ——瘘管 ——脓肿 ——肛门指检(排除肛周狭窄、直肠包块) 肠外部位口、眼、皮肤、关节的检查 ——阿弗他溃疡 ——关节病 ——葡萄膜炎、巩膜外层炎 ——结节性红斑 ——坏疽性脓皮病 ——Sweet’s综合征(急性嗜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病的表现) ——代谢性骨病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常规便检及培养,排除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艰难梭菌检查(即使是之前未使用抗生素也应注意此点); ——若患者无血便,测大便潜血及便白细胞以提高下消化道内镜的指征。 若诊疗机构具备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能力,则无需进行此项检查; ——巨细胞病毒(CMV:适用于免疫抑制剂治疗及长期类固醇治疗的患者); ——钙卫蛋白、乳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 血液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CBC); ——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血清类粘蛋白。指标水平和炎症程度及疾病活动度非完全相关; ——电解质和白蛋白、铁蛋白可反映钙、镁、VB12的吸收障碍或丢失问题; ——活动期IBD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上升,但同时也有可能在严重缺铁时处于正常范围。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可用来评价贫血的水平。若条件允许,最好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价格昂贵,亦为急性期蛋白); ——血清VB12水平下降提示吸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