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27.54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几点浅见【摘要】对于大学体育教育而言,不仅仅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育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
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兴趣、科学锻炼方法指导、提倡自我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开展其他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参加工作都需要健康体魄作为基础。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让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教育的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对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有益。
兴趣是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渐趋成熟稳定,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最主要是强调体育锻炼自身的吸引力。
教师要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体育运动积极、活泼、青春、放松等自身特点和无穷魅力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体育在个人发展、社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教育。
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的正确认识、价值判断、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强烈学习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树立崇高的体育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此,大学体育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身体、心理、社会”的要求,紧扣课程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教学培养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态度,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引导,科学锻炼(1)重点突出,全面锻炼。
体育运动的项目繁多,内容丰富,不同的体育项目的特点和性质不同,锻炼的身体部位、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有所区别。
如体操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动作协调性、柔韧性;举重项目可以发展人的力量、素质,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篮球运动则可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运动速度和团体合作能力……进行体育锻炼时,如果单纯从习惯和兴趣出发,长期进行单一项目的训练,就会造成身体素质的片面发展。
(!)学生学习成绩得到一定提高。
很显然,在中专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尝试,我们应更加坚定这一教学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深化这一教学改革,将探究性学习推广到中专体育其他教学内容上。
五、问题与建议"#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本次开展的《投掷铅球研究》课题探究性学习教学中,不但涉及相关体育理论,同时还涉及到相关物理知识。
有些课题甚至涉及面更广、更深,这不但对我们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能力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与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执教能力,进一步拓展自己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需要注意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不但课前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准备,例如课题设计、选择以及情境创设等,而且在进行具体的课题实践与讨论时也将需要较多的时间。
因此,如果没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往往较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具体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或固定的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打破学校教育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应注意持续改进与不断提高。
虽然这次进行探究性学习课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当前我们的探究性学习教学还是在试验阶段。
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与不足,不断总结,并持续完善与改进。
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教学才能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推广,才能真正发挥出探究性学习的作用,最终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结束语实验表明:探究性学习教学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值得在体育教育中进一步推广。
但我们也应同时意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外。
谈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正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紧张,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大学生往往无暇顾及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使其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至关重要。
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正确引导他们的运动兴趣有利于增强身体和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比赛、运动会、户外拓展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其次,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科学制定锻炼计划。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锻炼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锻炼需求。
基于此,教师可以科学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锻炼需求,分别制定相对应的锻炼方案。
同时,锻炼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和建议,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锻炼。
最后,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具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等能力,能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并能适时调节、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和身体变化。
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定锻炼计划,记录锻炼成果和变化,将其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方式。
总之,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多个方面加大培养和指导力度,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只有全方位、系统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才能够培养出健康向上、具有自我锻炼意识的大学生。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策略探析摘要:加强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就要注意明确目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体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内涵及外延极为丰富,体育能力是人的一种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实现大学体育课程基本目标的基本途径。
对于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目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学生们学习好、工作好的物质基础。
要使大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同时运用高校体育中的多种体育活动的途径,做到课内外结合。
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能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选择锻炼内容,以达到身心健康和终身受益的目的。
兴趣作为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与学生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体育需要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本身的吸引力,而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则是体育锻炼的意义及效果。
二者都是产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
可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是培养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学生对体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的教育。
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有许多。
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和树立远大理想,应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增设选项课,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以及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体育课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关键。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启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善于保护和引导他们的兴趣,密切观察他们的兴趣变化情况,并总结其规律。
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对体育活动产生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乃至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树立崇高的体育价值观念等,这些认知、情感和行为态度的培养,本身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