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92.49 KB
- 文档页数:2
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多山丘陵的省份。
由于地形复杂和资源有限,甘肃省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甘肃省的土地利用现状。
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较低主要归因于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不合理的规划。
此外,甘肃省在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农用地占用城市用地的问题,造成了农地稀缺。
针对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规划可以在均衡分布土地资源的同时,考虑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其次,加强土地整理和集约利用。
由于土地分散、碎片化和扰动等问题,部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通过合理的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同时,将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推动城市用地集中、集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第三,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
除了划分不同用途的地块和不同的开发区,甘肃省可以通过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提高土地的整体利用效益。
例如,可以将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相结合,鼓励农业产业化,并在城市周边建设农田、果园、养殖业和休闲农业等。
这样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供应。
第四,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和保护。
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有效的监管和保护机制。
甘肃省可以增加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土地规划的审核和审批,保证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可以建立土地资源的保护机制,包括加强对土地利用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甘肃省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着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摘要: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保护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手段.目前国内围绕于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已进行了许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讨,但对于怎样在城市规划阶段便植入集约利用土地理念,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利用土地,仍是一项有待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是城市城乡工程建设、土地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而城市规划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
以这些区域规划为代表的空间规划对中国的城镇土地开发利用起到了巨大的带动和控制功能。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集约;评价研究引言现在,节约集约使用的国土资源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创建节约型社区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重大基础职责。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城市土地集约使用概念与技术尚不能发展完善,必须要经过合理的梳理才能够在我国的城市用地情况上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才能够改善城市的土地资源使用空间布置,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质量,使国土环境制约因素带给城市经济发展的压力有所减轻,对于深入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新古典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者在地租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加大土地投资量,以达到对土地的最大报酬。
通常用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投资与劳动投入量,来反映土地经济与投资、劳动的融合程度,即土地经济利用的集约程度。
根据城市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是个综合性概念,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人民生活空间、都市环境等多种因素,而不是单纯地局限于土地经济投入与生产效率提高程度,它也并非是对"建设"经济强度的简单定义,是一种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环保、都市发展、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多因素化综合评价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目标与准则加以量化描述的一种方式,以评价单位为样本,选取对评价单位产生影响的重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采用合理的模型进行测量、统计与归并,以此达到综合评价目的的一种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评价分析摘要: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如何提高其土地使用效率,挖掘城市用地潜力,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贡献率;评价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潜力。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建成区所能利用的三维(地面、空中和地下)空间范围内,以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内部规定为依据,采用绝对标准或相对标准,从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的整体特点出发,通过增加土地投入(物质的、劳动的)、调整存量土地(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合理配置土地(各用途土地的空间协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各用途土地的比例调整)等措施,在不增加城市土地总量的前提下相对增加的城市土地面积数量、经济价值、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心理效益等整体效益[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潜力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先进的计算手段(如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模拟或仿真技术,评价在可预测的未来、可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优化配置各种用途土地的空间布局,能够实现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增加状况。
根据评价结果,可把评价区域划分为理论高潜力区、中潜力区、低潜力区和无潜力区[2]。
根据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要求,对一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评价方法设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潜力评价指标变量为(i=1,2,3…n),其值为(i=1,2,3…n),、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指标的上下限。
根据协同论可知:①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状态方程为线性;②势函数的极值点是系统稳定区域的临界点;③慢驰豫变量在系统稳定状态时也有量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对系统有序度有两种功效:一种是正功效,即慢驰豫变量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增加;另一种是负功效,即慢驰豫变量减少,系统有序趋势减少。
目录1引言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1)2.2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概念框架内涵 (2)2.3城市土地利用的PSR模型 (3)3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分析 (4)3.1研究区概况 (4)3.2构建评价体系 (4)3.2.1选择评价方法 (4)3.2.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3.2.3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6)3.3评价过程 (6)3.3.1确定权重 (6)3.3.2评价结果 (8)3.4评价结果分析 (8)3.4.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8)3.4.2PSR系统的协调度分析 (9)4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策措施 (10)4.1合理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10)4.2优化城市土地用地结构 (10)4.3实施旧城改造,充分利用城市存量土地 (11)5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1引言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农地非农化明显加快的过程当中,而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对城市用地的供给造成了诸多限制。
因此,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走集约化发展的内涵之路,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平顶山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城市,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能源安全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人口密度大,产业密集,城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但在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尤其是在国家要求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背景下,通过新增建设用地来满足城市用地需求的途径已经行不通,集约用地是唯一出路。
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及影响因素,探索解决城市合理高效集约用地的有效途径,促进城市向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为城市土地管理部门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和依据。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被人类大规模利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但都以粗放经营方式为主。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投入少,产出低的粗放利用方式已不适应现状需求。
实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受益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应对此问题的根本出路。
文章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及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1 前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使得各类资源成本不断飙升,具有“财富之母”之称的土地资源作为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他各类资源的价值波动,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在现实应用中的趋势展望。
2 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国土资源部为此专门先后颁布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
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应当慎重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经济产出指标等。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土地投入产出的特点,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主要选取指标如表1所示,主要以土地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以及土地的投入方式,再就是土地的产出,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方面。
总体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分为4个层次:即土地利用结构(C)、投入程度(I)、土地产出效率(O)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S)。
(1)土地利用结构(C)包括2个次一级指标C1~C2,投入程度(I)包括2个次一级指标I1~I2,土地产出效率(O)包括4个次一级指标O1~O5,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S)包括4个次一级指标S1~S4。
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作者:张珊珊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4年第07期摘要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采用地租理论、土地报酬规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分析了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概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2)对合肥市2005-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较低,总体上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3)提出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关键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策;安徽省合肥市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为主要特征的矛盾凸现期[1]。
随着十八大“四化同步”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集约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约用地效果,已成为政府和普通民众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
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由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思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试图通过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促进合肥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2 研究区概况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方法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一直是社会各层人士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特别是在城市用地方面比较紧张,因此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是当代亟待解决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其次分析城市土地集约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然后着重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以供社会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标签: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在人口的压力之下变得越来越紧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重,城市用地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出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下,社会各层人士要求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重坚持可持续化的土地集约理念,保证城市土地在紧缺的情况下,也能发挥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到每一寸城市土地。
1、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集约具有多样化和特殊性等特点,因此在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时要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能根据一个因素就对判断出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第一个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为直观的就是高产出、高投入,因此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为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基于生态效应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经济效应,做到两者的和谐发展。
第二个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中心理念就是为构建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目前的城市土地发展中,还是比较重视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因人民群众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因此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1]。
因为在以往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造成很严重的土地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有些房地产生产商大量的购买城市土地建设,没有根据社会所需来建设房子,导致建设完成之后存在很多房子的闲置,可是社会市场上有存在买不到合适房子的现象。
烟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及过程研究摘要:本文以烟台市区土地为研究对象,在论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重视经济,兼顾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构建了新的突出生态功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烟台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得出烟台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较集约,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烟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过程;烟台市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yantai urban 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on the basis of give attention to two or morethings attention economy, 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onstruct a new highlight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yantai city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yantai city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is a more intensive,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s, th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yantai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Keywords: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System; Process; yantai前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促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式、低效益向集约化、高效益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青岛市为例摘要:针对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对青岛市2019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城市土地集约化水平较高,但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通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和盘活土地存量等方法优化土地配置和格局。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青岛市1引言青岛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快速的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使得城市空间日趋饱和。
2019年青岛市人口拥有量949.98万人,人口密度1713.98人/km2;全市人均城市建设面积68.55m2/人;全市人均居住面积25m2/人,存在人均城市建设面积、人口密度较高,居住环境尚未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强度较差的问题。
在青岛市现代城市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的背景下,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参考借鉴相关学者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三层次的评价体系,以青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2青岛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在参考借鉴前人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众多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三层次的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由于研究数据较多评价体系复杂,选择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熵权法确定研究评价指标的权重,将每层评价单元的标准化值与其对应的权重值相乘并累加,得到各准则层及目标层的评价值。
计算得出2010-2019年青岛市集约利用水平指数,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9年青岛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潜力指标综合得分20190.18-0.050.140.040.3 120180.17-0.040.130.040.3 020170.17-0.050.170.050.3 320160.15-0.040.200.050.3 520150.12-0.030.090.050.2 320140.07-0.030.090.000.1 320130.380.050.000.120.5 520120.040.020.010.030.1 020110.060.050.010.050.1 620100.000.040.020.060.12010-2019年间,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整体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潜力指标处于稳定的状态,社会指标从2014年开始出现了负数,主要是由于人均建设用地和居民用地比例对集约化的影响为负相关。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5-09T13:53:2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梁伟金
[导读]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
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
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也不仅是“建筑”强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城市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对于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又能容易的得到各指标数据以及各指标的理想值。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组介于0~1的数值,通过得出结果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但是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划分缺乏根据。
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它是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和评价的具体目标,通过评判指标的取值,排序,再评价择优的过程,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的粗放、集约和过度的判定本身很难有明确的界限,集约、粗放或过度的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
2.3基于RS、GIS 技术评价法
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需要对大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统计,同时,评价单元是性质相对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而且具有非空间属性,因此评价工作繁琐,容易出错,因此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团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
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项目,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由系统维护、数据输入、空间分析、潜力计算及成果输出五大模块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而建立多尺度、多数据源的潜力评价信息库,实现基于微机网络的数据管理和服务。
2.4理想值修正模型
理想值修正模型是郑新奇[3]等专业人员在对某市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
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
模型评价的思路是:以理想潜力为基础,由高到低多级控制,逐级修正,分值转换,计算潜力。
该方法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初步建立了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很多创新。
已有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
由于不同的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别,所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各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形成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2)由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及产业、资源的差异性,理想值的确定难度很大。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理想值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目标值。
以评价地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值作为理想值;②以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的规定值作为理想值;③以相同类型的城市平均值作为理想值。
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选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理想值的合理确定对集约利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3)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有待深化。
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开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但几乎都没有得到推广和运
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还是以传统方法作为主导。
(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成果有待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而又广泛的应用。
自从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多评价成果,但是对于评价成果应用的文章还是比较少见。
(5)潜力评价没有更好地体现城市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是有弹性的,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结束语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目标导向性,任何追求单一发展标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系统整体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邵华,徐国彬,张晋丽.浅议中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资源科学,1999,(3).
[2]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3]郑新奇,王筱明,王爱萍等.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6):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