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6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标准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的背景下,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制定的一套衡量土地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评估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标准:1.土地利用效益评估:评估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以及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2.土地利用强度评估:评估土地的利用密度和使用效率。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标准可以包括建筑物高度、建筑面积、绿地比例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强度。
3.土地资源保护评估:评估土地利用对资源保护的影响。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水资源消耗等的影响,以及评估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4.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估:评估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评估标准可以包括土地利用的长期影响、土地负载能力、土地复垦利用等。
5.社会影响评估:评估土地利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对社会凝聚力、公平性、公共服务等的影响。
6.经济效益评估:评估土地利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对产业发展、产值增长、就业机会、税收贡献等的影响。
7.水资源管理评估:评估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消耗、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评估土地利用对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8.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排放等的影响。
9.可行性评价:评估土地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这包括评估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以及评估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10.法律、法规和政策评估:评估土地利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土地集约利用例子以下是 9 条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例子:1. 你看看那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典型嘛!那么小的一块地,却能建起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大楼,这得容纳多少人呀!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却蕴含着巨大的空间和可能。
2. 咱们小区的地下停车场,这也是土地集约利用呢!原本地面要是都用来停车,那得占多大地方呀,现在放到地下,地面就可以有更多空间用来做绿化、休闲啦,多好啊!难道不是吗?3. 你知道那些立体农业吗?哇,那真的是超级聪明的做法!在同一块土地上,上面种着蔬菜水果,下面还养着鱼呀虾呀,这利用率多高呀!简直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不断变出惊喜。
4. 想一想大型的购物中心,那可不仅仅是购物的地方呀,还有电影院、餐厅等等,那么多功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不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体现吗?就像是一个热闹的大集市,什么都有!5. 学校的综合楼你注意到没?各种教室、实验室都集中在那里,多紧凑呀!让学生们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享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和那种分散的布局比起来,不是强多了吗?6. 那些工业园区,把好多工厂都聚集在一起,共用基础设施,这就是土地集约利用呀!没那么多浪费的空间,大家都高效运转着,像一个庞大的机器。
7. 你去旅游的时候看过那种特色小镇没?小小的地方,却集合了住宿、游玩、购物好多元素,让游客能一站式体验,土地利用得多到位呀!这不是很有意思吗?8. 农村里搞的那种集中居住,把房子建得整齐又漂亮,还能腾出不少土地来种地或者搞其他产业,多划算呀!可不是一举多得嘛!9. 城市的公园现在也越来越会利用空间啦,会设置好多层,有步行道、游乐设施等,让小小的公园变得超级有趣!这就是在挖掘土地的潜力呀!我觉得土地集约利用真的太重要啦,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和美好!能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和满足人民对于食品、能源、环境等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定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途径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使用效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指在一定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增加产量等措施,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水平得到提高的程度。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的、加强土地权益保护以及合理的土地供应等。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此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高效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也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对土地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土地的生产力。
当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水平得到提高时,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土地集约利用的提高,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和滥用。
在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降低土地的浪费和滥用现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此外,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然而,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和使用效益的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益分配的困难是制约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种种限制和约束,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
其次,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障碍。
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的浪费和滥用现象,市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理念是在保障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具体而言,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布局,通过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化、有序化;二是高效利用,通过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协调发展;三是保护环境,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和推进土地整治,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乱占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土地集约利用也有助于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最后,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信息:文章的结构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和组织论点和信息。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评价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标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指单位面积内实际利用的土地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一般而言,土地利用率越高,就表明土地利用效率越高。
2.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是指单位面积内实际产出与总投入之比,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通过计算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可以评估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了解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益。
3.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指单位面积内实际产出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数量。
通过计算土地生产率,可以判断土地的生产潜力,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
4.土地生态效益土地生态效益是评价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包括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
通过评估土地生态效益,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意义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生产率等指标的评价,可以发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2.推动农业发展通过对土地生产率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产潜力,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土地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的评价,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土地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土地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通过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评估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9年修正)正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年5月22日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公布根据2019年7月16日自然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自然资源部关于第一批废止和修改的部门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tod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旨在建立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强调公交优先理念,并在公交走廊沿线加强紧凑布局的综合土地利用。
而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利用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土地集约利用中,需要注重合理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TOD模式和土地集约利用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TOD模式更侧重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而土地集约利用则更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概念,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安排:实习内容:目前,我国正处于陕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然而,人均耕地占有量仅0.09 hm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这种基本国情要求必须改变我国目前城市地粗放开发经营方式,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转变,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等途径,使建城区土地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得到提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集约利用管理不仅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土地集约使用亦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抉择。
,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定量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趋势。
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笔者以山东省潍坊高密市为例,据高密市的特点,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和可持续利用度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密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1,研究区概况高密市地处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的结合部,东临旅游名城青岛,西依世界风筝都潍坊,南傍曰照,北依渤海, 是联接省会济南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
版图面积1605.6平万公里,辖20处乡镇、街办,993个行政村,人口85万。
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 已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明星县(市)。
高密地处暖温带东部季风区,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
全年平均气温12.7℃, 无霜期平均212天,日照总时数245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19.6毫米。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研究数据包括2000年高密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2000年高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高密市地籍调查统计数据和2000年山东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其中,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自于(200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2.2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Pr0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目标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p1。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万方数据37豢36期罗新茂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8115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2.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得出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方法,它将评价者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学化。
2.2.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①通过对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系统的总目标,明确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②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几个等级层次;③确定以上递阶结构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④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的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⑤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对研究区域城市土地的投入强度、开发强度、利用效果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到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评价结果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复杂的工作。
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
3城市用地集约度评价3.1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与内涵,遵循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定量化的原则,结合研究目的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3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密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表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和可持续利用度等方面加以反映。
表一高密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A 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城市地均GDP15487.463(元/公顷)城市工业用地效益1280(万元/公顷)城市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78(元/公顷)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0.0006(公顷/人)人口密度3.2(人/公顷)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地均从业人员0.075(人/公顷)单位城市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376.9(元/公顷)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绿化覆盖率32.23(%)人均绿地面积0.0002(公顷/人)人均铺道路面积21(平方米/人)3.2指标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首先结合建立的指标体系,根据准则层各子目标对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构建以目标层为判断准则的判断矩阵。
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层各指标对准则层各子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构建以准则层各子目标为判断准则的判断矩阵。
权重即是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并用最大特征根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1)求特征向量。
其公式为:Wi=Wi/∑Wi (2)求最大特征值。
其公式为:;Z表示本层判断矩阵的指标元素。
通过计算a=(A。
一n)/n一1得出一致性指标c,的值,再与阶数相同的平均一致性指标削进行比较。
当CR=CI/RI<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重新修整判断矩阵。
采用Delphi方法得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准则层与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准则层各子目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权重以及指标层各指标对准则层各子目标的权重(表2)。
由表2可见,目标层下4个准则的权重排序分别为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度,这说明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中,投入强度重要性最大,其次为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度的重要性最小。
此外,准则层下10个指标的权重排序分别为单位城市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地均从业人员>人口密度>城市地均GDP>绿化覆盖率>城市工业用地效益>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铺道路面积。
3.3指标分值计算为了对比分析高密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山东省平均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选用山东省的指标值作为高密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标准值。
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评价分值等于实际值除以标准值;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评价分值等于标准值除以实际值。
高密市各指标的实际值、标准值和指标分值如表3所示。
表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子目标对目标层的权重指标名称对准层得权重对目标层的权重城市土地经济效益0.1644 城市地均GDP 0.5396 0.0887城市工业用地效益0.297 0.0488城市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1634 0.0269城市土地利用程度0.2848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0.6667 0.1899 人口密度0.3333 0.0949城市土地投入强度0.4457 地均从业人员0.6667 0.2971单位城市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0.3333 0.1486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0.1051 绿化覆盖率0.5396 0.0567人均绿地面积0.297 0.0312人均铺道路面积0.1634 0.0172表三各项指标值指标层高密市山东省指标分值城市地均GDP (元/公顷)15487.463 58732.5 0.6483 城市工业用地效益(万元/公顷)1280 33428.65 0.0357 城市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公顷)5278 21459 0.5528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人)0.0006 0.0032 0.1548 人口密度(人/公顷) 3.2 3.15 0.7047 单位城市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元/公顷)376.9 1523.562 0.392 地均从业人员(人/公顷)0.075 0.17 0.4833 绿化覆盖率(%)32.23 36.5 0.936 人均绿地面积(公顷/人)0.0002 0.0005 0.48 人均铺道路面积(平方米/人)21 26 0.9数据资源来源于(2000年山东省年鉴)3.4城市用地集约度评价在建立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t的权重和分值后,采用了加权综合方法,对高密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P=∑形Pi式中,P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结果;职为指标i的权重;只为指标i的评分值。
利用上式及前面确定的指标分值和指标权重,计算出高密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结果。
由于指标分值是以山东省为标准计算得出的,为此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为l。
评价结果显示,高密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得分为0.450 8,远低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高密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得分为0.3381,仅相当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1/3;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高密市城市土地投入强度也很低,得分仅为0.422 4;在城市可持续利用度指标方面,高密市略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达到了0.794 9。
高密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总得分仅为0.442 2。
可见,高密市土地集约利用呈较低水平。
4结论与讨论(1)土地集约利用尤其是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解决我国目前面I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
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需要先对研究区域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①高密市城市土地投入不足。
高密市土地投入强度的分值为0.422 4表明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高密市的土地投入强度相对较低。
高密市土地利用投入强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单位城市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少和单位土地从业人员不足2个方面。
②高密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高密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分值为0.338 l,表明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相比,高密市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