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剔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配合一、麻醉方式:气管内全麻二、手术体位:仰卧位,术中头低足高位三、手术间布局四、物品准备1、常规器械敷料:无菌手术衣、布类、洞巾、治疗碗、、腹腔镜器械包、腹腔镜2、特殊器械:腔镜旋切器、腔镜持针器、双极电凝、长针、肌瘤钻、有齿抓钳3、常规一次性用物:各型手套、连接吸引管、30ml 注射器、伤口敷贴(小号)*4、纱条、腔镜保护套、11#刀片、7#丝线、Y形管、3L等渗冲洗液、纱布、纱球;4、特殊耗材:0#倒刺线、蛋白线、一次性穿刺器(10mm);五、仪器设备安全使用1、腹腔镜的安全使用2、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六、消毒范围及铺巾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上至乳头,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
七、简要手术步骤1. 常规消毒、铺巾,清点物品;2. 连接腹腔镜摄像系统、CO2气腹系统、冲洗吸引系统及电切割系统,递艾利斯*2、纱布*2,将气腹管、光纤、摄像头连线、吸引器皮条用纱布及艾利斯各一固定于切口上方,另一艾利斯将单双极电凝线固定于口下方,将镜头对准另一长条纱布对白,调焦距,使镜头处于备用状态;3.递弯盘,内盛有血管钳夹酒精纱球、巾钳*2,11#刀片,气腹针。
先递酒精纱球消毒皮肤,再递2把巾钳提起腹壁,11#刀片切开,同时递纱布块拭血;4. 递气腹针进入腹腔后连接气腹管,巡回护士调节调节压力至12-14mmHg,建立气腹后,关闭手术灯,将手术床调整为头低脚高位;5.取回气腹针,递10mm 金属Trocar 插入,建立观察孔(一般位于脐部周围),取回巾钳,碘伏纱布擦拭镜头后,置入腹腔进行探查,再依次置入另外5mm 金属 Trocar(副操作孔)及10mm Trocar(主操作孔);6.遵医嘱将装有垂体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针,排尽空气后递与手术医生将其注射于正常子宫体与瘤体交界处;7. 递单极电钩切开肌瘤表面浆膜层,递有齿大抓钳提夹肌瘤,分离肌瘤周围包膜,分离钳和吸引器钝性分离剥除瘤体;8. 递腔镜持针器,0#倒刺线连续交锁缝合子宫创面;9.退出一次性10mm穿刺器,同时取出缝针,递刀片,扩大穿刺孔,置入旋切器包内25mm金属Trocar,递有齿大抓钳、旋切刀及马达套管组装好的旋切器旋切肌瘤,依次取出标本;10.腔镜直视下彻底检查盆腔内有无脏器损伤或出血,双极电凝钳将子宫体的缝合创面电凝止血,冲洗盆腔及吸尽冲洗后的液体;11.清点手术用物,退出手术器械,先退出10mmTrocar,递两把血管钳在腔镜直视下夹10mmTrocar孔的腹膜,递圆针7#丝线缝合腹膜,腔镜下确认缝合,退出腹腔镜,排出体内CO2余体,退出剩余3个Trocar,酒精纱布消毒皮肤,有齿镊0#倒刺线缝合皮肤,敷贴覆盖切口。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而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
那么这两种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时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便患者和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将手术器械引入腹腔,通过腹壁上的小孔进行子宫肌瘤的切除。
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则是传统的腹部开放手术,通过腹壁切口将子宫肌瘤切除。
两种手术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那么在临床效果上又有何不同呢?首先从手术创伤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较于传统的经腹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恢复周期更短。
腹腔镜手术在手术中仅需在腹部开3-4个小孔,而经腹手术需要开较大的腹部切口。
腹腔镜手术减少了腹部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时间,这是腹腔镜手术相对于经腹手术的明显优势之一。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效果是相似的。
两种手术都可以将子宫肌瘤切除,缓解患者的症状,恢复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且由于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腹腔镜手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各种大小和位置的子宫肌瘤,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手术需求。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经腹手术并无明显差异。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腹腔镜手术与经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技术难度有一定差异。
腹腔镜手术需借助显微镜进入腹腔进行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手术时间可能较长。
而传统的经腹手术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院设备和技术水平来进行判断。
子宫肌瘤剔除术备皮范围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用于切除子宫肌瘤。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备皮,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并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
备皮范围通常包括腹部、会阴部和下肢。
具体的备皮范围可能会根据手术方式和医生的偏好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区域:
1. 腹部:从胸骨下缘到耻骨联合,包括脐部。
这是为了确保手术区域的皮肤干净,减少感染的风险。
2. 会阴部:包括阴毛、阴唇、阴道开口周围的区域。
这是为了方便手术操作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3. 下肢:从大腿上 1/3 到小腿下 1/3,包括腹股沟和膝窝。
这是为了防止细菌从下肢传播到手术区域。
在备皮过程中,通常使用电动剃须刀或剪刀来去除毛发。
备皮应该在手术前一天进行,以确保皮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备皮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划伤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备皮范围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手术方式和医生的偏好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备皮之前,建议你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了解具体的备皮范围和注意事项。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2016-9-5邓丽伟一、知识拓展: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0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率在20%~30%。
至今为止,尚缺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标准术式。
随着内镜手术的迅猛发展,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toctomy,LM)更加趋于微创。
LM作为微创手术的经典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它在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势,深受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二、学习目标:1、掌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护理。
2、掌握腹腔镜类手术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职责。
3、了解子宫肌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
4、了解腹腔镜类手术的基本器械及用物。
三、学习内容:(一):病情介绍及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uterine mom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
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
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
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病因: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各方面有关。
1、雌激素:可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子宫增大。
2、孕激素:可刺激子宫肌瘤细胞核分裂,促进肌瘤生长。
3、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可影响卵巢功能及激素代谢,从而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和生长。
疾病分类: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92%)和宫颈肌瘤(8%)。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均为肌层包绕,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数的60%~70%。
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子宫表面,由浆膜层覆盖,约占总数20%。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规程一、手术指征1.症状明显,如月经过多、疼痛,肌瘤所致的压迫症状。
2.因肌瘤引起不孕或习惯性流产。
3.最好选择直径大于4厘米的单发子宫肌瘤。
4.多发子宫肌瘤,但个数应在3-4个以内,且应位于子宫表面。
5.阔韧带内肌瘤也可进行腹腔镜下剔除术。
二、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2)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3)绞窄性肠梗阻。
4)大的腹壁疝和膈疝。
5)腹腔内广泛粘连。
6)弥漫性腹膜炎。
2.相对禁忌症:1)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或腹膜炎病史。
2)过度肥胖或消瘦。
3)巨大肌壁间子宫肌瘤,直径大于10cm。
4)子宫颈肌瘤。
5)粘膜下肌瘤。
6)多发性子宫肌瘤,部分小的肌瘤位于子宫肌层深部。
三、术前准备1.全面了解病情,向患者讲解腹腔镜优势,做到良好的术前沟通。
2.细致地作好全身及局部检查,如三大常规、凝血6项、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的检查。
3.相关系统检查:泌尿系、肝胆脾B超,以了解各脏器是否合并器质性病变。
4.肿瘤标记物检查:CA125、CA153、CA199、CEA、AFP等以初步判断肌瘤有无恶变可能。
5.术前评估:术前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准确判断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部位以及肌瘤与子宫腔的关系,从而决定患者是否适合做内窥镜下肌瘤剔除术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制定最佳手术方案。
子宫肌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及双合诊检查。
通过超声波检查、特别是阴道超声波检查,可以准确判断子宫肌瘤的部位,大小及数目,对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极大的帮助。
6.阴道及肠道准备:阴道灌洗2天,术前晚半流质,术前晚口服番泻叶10g,清洁灌肠,做好肠道准备。
7.纠正术前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如贫血病人术前需输血,高血压病人给予降压剂,心脏病者术前应予以控制,并请相关科室会诊,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8.术前备血200ml。
四、麻醉方式的选择多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介绍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它由子宫平滑肌细胞生长而成。
子宫肌瘤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律、经量增多、腹痛等。
对于一些症状严重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剔除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切除肌瘤来减轻症状和恢复子宫的正常功能。
目前,常见的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通过在腹部进行小切口,插入腹腔镜来进行手术操作。
医生可以通过腹腔镜观察子宫肌瘤的位置和大小,并利用特殊的手术器械进行切除操作。
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是通过阴道插入宫腔镜进行手术。
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子宫腔内的肌瘤,并使用电切、冷冻或剜除等方法进行切除。
宫腔镜手术的优点是无需腹部切口,对病人的创伤更小。
选择哪种手术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肌瘤或有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腹腔镜手术可能更适合;而对于较小的肌瘤或想保留子宫功能的患者,宫腔镜手术可能更合适。
术前准备在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疾病、手术史、药物使用等。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为手术做出选择和安排。
在手术前,患者还需要告知医生是否有过敏史,以避免手术中出现过敏反应。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腹部触诊等。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肌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实验室检查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
影像学检查患者需要进行子宫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并评估手术的困难程度。
子宫肌瘤剔除手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大约30分钟到2小时不等,具体取决于肌瘤的位置和大小。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症】1.子宫肌瘤等良性疾病需要切除,子宫颈有严重病变,或年龄较大的妇女。
2.早期子宫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宫颈原位癌及附件恶性肿瘤等。
3.盆腔炎性肿块、结核性包快等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禁忌症】1.子宫肌瘤合并有宫颈癌Ⅰb期以上者或较高期的子宫或附件恶性肿瘤患者不宜行单纯全子宫切除术。
2.急性盆腔炎症。
【术前准备】1.同次全子宫切除术。
2.术前三天,每日用消毒液清洗阴道。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与体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
2.手术步骤⑴腹壁切开,探查盆腔,提拉子宫,处理圆韧带、附件,剪开膀胱腹膜反折(推开膀胱较低,达子宫外口以下),分离及剪开阔韧带同子宫次全切除术。
⑵处理子宫骶骨韧带:助手将子宫向前提拉,以中弯血管钳子宫颈内口处,钳夹切断子宫骶骨韧带,以7号丝线缝扎。
在两手指触摸,可在宫颈下方前后相遇。
一部分患者骶韧带窄薄,亦不可单独处理,而与主韧带一并处理。
⑶处理主韧带:将膀胱直肠充分推开后,将子宫向上向侧方牵拉,以有齿血管钳紧贴宫颈进行钳夹切断,7号丝线缝扎。
对侧同法处理。
⑷切开阴道前壁,切除子宫:提起子宫,以纱布垫围绕子宫颈,在阴道前穹窿处横切小口,自此沿穹窿环状切断阴道,子宫随之切除。
向阴道内塞入纱布一块,待术后自阴道取出。
阴道断端以4把组织钳钳夹牵引。
⑸缝合阴道断端:阴道断端以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生理盐水涂察后,以1-0可吸收线连续扣锁式缝合或“8”字间断缝合。
⑹缝合盆腔腹膜:同次全子宫切除术。
⑺缝合腹壁。
⑻取出阴道纱布。
【注意事项】1.同一般妇科腹部手术后处理。
2.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阴道断端出血:全子宫切除术后2天,可能有少许阴道出血,多为术中残留的阴道积血,不需处理。
术后7天左右,由于缝线吸收和脱落,可发生局部少量渗血,多为淡红色或浆液性渗出,持续至2~3周逐渐减少而消失。
若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应注意有无感染,进行检查,根据情况处理。
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规程一、子宫肌瘤剔除术(一)适应症有明确子宫肌瘤,有以下条件之一者:1、年龄在40岁以下,尚未生育或虽生育而无活孩的妇女。
2、已有子女,但年龄较轻(35岁以下)或本人对切除子宫有较大顾虑,且肌瘤为单发或数量较少,估计复发机会不高者。
3、在孕期或非孕期,浆膜下肌瘤扭转或有红色样变者。
(二)术前准备1、有月经异常的患者,术前应进行诊断性刮宫,以了解内膜有无病变及宫腔内有无粘膜下肌瘤。
2、做好术中输血准备。
3、向家属讲明肌瘤剔除或子宫切除的可能性、术后的妊娠率及复发等问题。
4、避免在经期或行经前后手术。
(三)术中注意1、术中首先进行仔细探查,了解肌瘤的性质、部位和数量。
2、为减少术中出血,在宫颈内口水平上止血带,止血带每间隔10-15分钟松开1-2分钟,也可在肌瘤周围注射稀释的催产素。
3、注意正确掌握肿瘤有正常肌层的分界层次,剔除时,以组织钳或双爪钳夹住肌瘤加以牵引,并拧除之。
4、尽量以最少切口剔除最多数目的肌瘤,切口须和宫角有一定的距离,以防影响输卵管的功能。
如有粘膜下肌瘤,须进入宫腔内以剔除全部肌瘤。
5、如剔除多发粘膜下肌瘤后子宫内膜损失过多,术中可在子宫放入避孕环,2-3个月后取出,或用碘纺纱条填塞宫腔,10-14天后自宫颈口取出,以防宫腔粘连。
6、瘤腔闭合要紧密,避免形成死腔。
7、肌瘤剔除后可施行圆韧带缩短术。
二、子宫粘膜下肌瘤经阴道摘除术(一)适应症粘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口已达阴道内。
(二)禁忌症1、生殖道急性、亚急性炎症期。
2、血液病。
3、肌瘤蒂部较粗、位置较高。
4、拧除时病员腹痛重而不能继续操作。
(三)术前准备一般无特殊准备。
如患者极度贫血,可先输血,并在输液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四)术中注意1、拧除前须视肌瘤大小,以四爪钳、宫颈钳或卵圆钳,将瘤体夹牢。
2、瘤蒂较细者,可沿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拧转,即可顺利摘下。
3、瘤蒂较粗或拧除有困难时,不可施加暴力,可在蒂根部表面,以刀或剪割开包膜,然后拧除。
子宫颈肌瘤剔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1.肌瘤较大或产生压迫症状者。
突于阴道的宫颈肌瘤,亦可从阴道内进行剔除。
2.患者年轻,无子女,迫切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
【禁忌症】
1.怀疑肌瘤恶变者。
2.宫颈有严重病变者。
3.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者。
4.虽无子女,但肌瘤大,数目多,子宫已无法保留者。
5.有急性感染者。
【术前准备】
1.同子宫肌瘤剔除术。
2.大的宫颈肌瘤,做好肠道消毒准备。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与体位同本节一、带蒂浆膜下肌瘤摘除术。
2.手术步骤
⑴腹壁切开:见腹壁切开及缝合。
⑵探查肌瘤的部位(系起自宫颈前壁、后壁、或侧壁)、大小、数目及与子宫的关系,并了解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⑶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如肌瘤长在子宫颈前壁,先辨清
覆盖在肌瘤上的膀胱腹膜反折,以弯血管钳提起,做横切口,向两侧延伸剪开达阔韧带处。
向下推开膀胱,并向两侧推直达瘤壁边缘。
⑷剥出肿瘤:肌瘤与包膜分离后,以组织钳夹持肌瘤,向上提拉,继续向其底部分离,如粘连不重,肌瘤可完全剥出,如底部组织较多较紧,可用血管钳夹住切断。
剥除时尽量不穿透宫颈黏膜。
⑸闭合宫腔:肌瘤剥除后,检查宫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确切处理后,以2-0可吸收线或4-0丝线间断或褥式缝合1~2层,闭合宫腔。
⑹缝合膀胱腹膜反折,闭合宫腔后,检查无渗血,以中号丝线缝合膀胱腹膜反折。
⑺缝合腹壁。
【注意事项】
同子宫肌瘤剔除术。
文档序号:XXYY-ZWK0O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子宫肌瘤剔除术医疗技术报告表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子宫肌瘤剔除术医疗技术报告表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1.子宫肌瘤为原发不孕或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男女双方检查有生育可能者。
2.年轻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而肌瘤数目不多者。
[禁忌证]1.怀疑肌瘤有恶变者。
2.合并急性感柒者。
[术前准备]1.同一般妇科腹部手术前准备。
2.了解对生育的要求,夫妇双方进行不孕检查,并对患者及家属讲清子宫能否保留的可能性。
3.宫颈细胞学检查癌细胞。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与体位同本节一、带蒂浆膜下肌瘤摘除术。
2.手术步骤(1)腹壁切开。
(2)探查肌瘤大小、部位、深浅、数目,以决定手术方式。
(3)切开覆盖肌瘤的浆膜层:于肌瘤表面血管较少、壁薄处切开浆膜。
如肌瘤不大,可做纵切口,以组织钳分别夹持切口两边缘向外牵拉,肌瘤暴饌,以双爪钳或组织钳夹住瘤体,向外牵拉,以手指、刀柄或弯血管钳,伸到浆膜下钝性分离。
如肌瘤较大,突出明显,可做横切口、椭圆形切口。
或以组织钳夹住瘤体,围绕瘤的周围环行切开浆膜层,钝锐分离,即将肌瘤自其底部剥出。
子宫后壁的肌瘤,可在两侧输卵管附着之间稍下部位,切开浆膜,剥出肌瘤。
⑷缝合子宫切口:肌瘤剥出后以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1〜2 层,注意不留死腔。
浆膜层以0号可吸收线连续褥式缝合,使之光滑。
横切口或环行切口缝合相同。
(5)缝合腹壁。
[注意事项]1.同妇科一般腹部手术后处理。
2.应长期随诊,注意有无复发肌瘤。
3.嘱患者坚持避孕1年。
4.术后加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知丁。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记录
术前准备
术者:主刀医师XX;助手医师XX;
患者:XX,女,42岁,主诉不孕。
B超检查显示子宫内有子宫肌瘤。
双侧髂总动脉阻断术:双侧隆神经阻断术检查阻断术:给予双侧髂内动脉内25mL 0.5% 尼尔霉素,阻断效果符合要求。
术中:通过骶尾腹路放置腹腔镜(G10mm),内视子宫粘膜表面有多处褶皱,子宫右
侧有一个2.5cm×2.5cmm×1.0mmb的囊性肌瘤,肌瘤上有粘液和血性分泌物,子宫及肌瘤
正常粘膜未见良性异常改变,其他腹腔内机能正常,术中将肌瘤经吸引力钳夹剔除,剔除
后病变点活检未送检,结束手术。
术后:术后开腹腔特异性造影(3个月后行术后特异性造影),放置胆囊路管,无阻
塞现象及局部炎性反应,放置痕迹清晰,囊肿占位消失,子宫及粘膜无明显异常,术后3
个月内子宫及粘膜未见异常变化,手术完毕,患者痊愈出院。
总结: XX,女,42岁,术前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有一个2.5cm×2.5cm×1.0mm的
囊性肌瘤,术中进行双侧髂内动脉内阻断,放置腹腔镜,内视发现,小张力钳夹剔除肌瘤,术后3个月内子宫及粘膜未见异常变化,患者痊愈出院。
子宫肌瘤剔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子宫肌瘤为原发不孕或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男女双方检查有生育可能者。
2.年轻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而肌瘤数目不多者。
【禁忌症]
1.怀疑肌瘤有恶变者。
2.合并急性感染者。
【术前准备】
1.同一般妇科腹部手术前准备。
2.了解对生育的要求,夫妇双方进行不孕检查,并对患者及家属讲清子宫能否保留的可能性。
3.宫颈细胞学检查癌细胞。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与体位同本节一、带蒂浆膜下肌瘤摘除术。
2.手术步骤
⑴腹壁切开。
⑵探查肌瘤大小、部位、深浅、数目,以决定手术方式。
⑶切开覆盖肌瘤的浆膜层:于肌瘤表面血管较少、壁薄处切开浆膜。
如肌瘤不大,可做纵切口,以组织钳分别夹持切口两边缘向外牵拉,肌瘤暴露,以双爪钳或组织钳夹住瘤
体,向外牵拉,以手指、刀柄或弯血管钳,伸到浆膜下钝性分离。
如肌瘤较大,突出明显,可做横切口、椭圆形切口、或以组织钳夹住瘤体,围绕瘤的周围环行切开浆膜层,钝锐分离,即将肌瘤自其底部剥出。
子宫后壁的肌瘤,可在两侧输卵管附着之间稍下部位,切开浆膜,剥除肌瘤。
⑷缝合子宫切口,肌瘤剥除后以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1-2层,注意不留死腔,浆膜层以0号可吸收线连续褥式缝合,使之光滑。
横切口或环行切口缝合相同。
⑸缝合腹壁。
【注意事项】
1.同妇科一般腹部手术后处理。
2.应长期随诊,注意有无复发肌瘤。
3.嘱患者长期坚持避孕一年。
4.术后加用抗生素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