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的
- 格式:pptx
- 大小:173.81 KB
- 文档页数:18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而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
那么这两种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时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便患者和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将手术器械引入腹腔,通过腹壁上的小孔进行子宫肌瘤的切除。
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则是传统的腹部开放手术,通过腹壁切口将子宫肌瘤切除。
两种手术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那么在临床效果上又有何不同呢?首先从手术创伤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较于传统的经腹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恢复周期更短。
腹腔镜手术在手术中仅需在腹部开3-4个小孔,而经腹手术需要开较大的腹部切口。
腹腔镜手术减少了腹部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时间,这是腹腔镜手术相对于经腹手术的明显优势之一。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效果是相似的。
两种手术都可以将子宫肌瘤切除,缓解患者的症状,恢复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且由于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腹腔镜手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各种大小和位置的子宫肌瘤,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手术需求。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经腹手术并无明显差异。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腹腔镜手术与经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技术难度有一定差异。
腹腔镜手术需借助显微镜进入腹腔进行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手术时间可能较长。
而传统的经腹手术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院设备和技术水平来进行判断。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展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对有症状的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开腹手术为主,如全子宫切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但由于手术所致的创伤和相关的并发症,使近年来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备受瞩目。
近几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myomectomy,LM)治疗子宫肌瘤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就其适应证及禁忌证、术中及术后面临的问题、4种最新辅助技术及与其他4种治疗的比较做一综述,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技巧、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展研究子宫肌瘤作为妇产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病情发展较慢,易致月经量增多,较大的瘤体还可引起压迫症状,也是育龄妇女造成流产和不孕的因素之一[1]。
2%~3%的不孕患者有子宫肌瘤,1.4%~2.0%的妊娠者合并子宫肌瘤,其中约10%可能出现妊娠合并症[2,3]。
研究表明,子宫肌瘤不孕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治疗后,受孕率达到16.0%~53.1%[4]。
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相比,LM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如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局部粘连少、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5]。
1 LM的适应证及禁忌证1.1 LM适应证及禁忌证有资料认为腹腔镜肌瘤切除术的指征[1]为:①无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②年龄7cm;③子宫肌瘤位于子宫肌层深部;④与子宫肌瘤有关的出血引起贫血;⑤有子宫切除指征的子宫肌瘤;⑥阔韧带肌瘤[3]。
1.2 LM禁忌证①子宫肌瘤>10cm;②多发性子宫肌瘤,>3cm的子宫瘤多于4个以上;③子宫肌瘤向子宫腔内生长,并有30%突出于宫腔内;④过于肥胖的患者;⑤怀疑子宫腺肌病时;⑥子宫增大如妊娠16孕周[3]。
1.3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相关。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价值比较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疾病,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高,多需通过手术予以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宫肌瘤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共计68例,32例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分析结果发现,与开腹手术患者比,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可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具安全性,给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
一、子宫肌瘤及其发病原因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常见良性肿瘤,青春期女性发病率低,在绝经之后肌瘤可消除或萎缩,统计显示该病发生率为25%左右[1]。
一般情况下,患者肌瘤多有包膜,为白色,和周围的正常子宫组织之间有明显分界。
子宫肌瘤大小、生长位置、瘤体数量和患者临床表现之间密切相关,一般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较大肌瘤可导致患者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等表现。
现阶段临床研究领域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领域内专家公认观点是,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孕激素、雌激素密切相关,一般生育时间晚、妊娠期应用激素、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子宫肌瘤发生。
子宫肌瘤癌变风险较低,为0.4%~0.8%左右[2],但仍需保持警惕。
病情进展下,子宫肌瘤患者承受的困扰逐渐增加,故而对此类患者应尽早以B型超声或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之后根据患者生育情况、基本情况展开个体化治疗。
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一)疾病治疗方法在为子宫肌瘤患者展开治疗时,需结合肌瘤大小、数量、位置、患者生育情况等展开个性化治疗。
目前子宫肌瘤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过去常用的抗孕激素药物如米非司酮、雄激素及他莫昔芬等药物虽可促使子宫肌瘤缩小,但易引发较多不良反应,故而近年来药物治疗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减少,手术为该病主要且常用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常见方法,其通过腹腔镜技术在腹腔内进行手术,对子宫肌瘤进行局部切除或者剔除。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备受患者青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本文将介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研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原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了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和疗效评价,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术后恢复情况一项研究显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术后一般可以在2-3天内出院,恢复期较传统开放性手术缩短了约一半。
术后疼痛感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恢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子宫功能保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对子宫的创伤更小,对子宫功能的保护更好。
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手术组的子宫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保护子宫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一些研究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术后的生育情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手术,腹腔镜下手术对子宫的影响更小,术后生育的可能性更高。
在一些关于术后生育的研究中发现,腹腔镜下手术组的生育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恢复、子宫功能保护以及术后生育等方面的效果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肯定。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将会得到更多的提升和改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治疗体验。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规程一、手术指征1.症状明显,如月经过多、疼痛,肌瘤所致的压迫症状。
2.因肌瘤引起不孕或习惯性流产。
3.最好选择直径大于4厘米的单发子宫肌瘤。
4.多发子宫肌瘤,但个数应在3-4个以内,且应位于子宫表面。
5.阔韧带内肌瘤也可进行腹腔镜下剔除术。
二、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2)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3)绞窄性肠梗阻。
4)大的腹壁疝和膈疝。
5)腹腔内广泛粘连。
6)弥漫性腹膜炎。
2.相对禁忌症:1)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或腹膜炎病史。
2)过度肥胖或消瘦。
3)巨大肌壁间子宫肌瘤,直径大于10cm。
4)子宫颈肌瘤。
5)粘膜下肌瘤。
6)多发性子宫肌瘤,部分小的肌瘤位于子宫肌层深部。
三、术前准备1.全面了解病情,向患者讲解腹腔镜优势,做到良好的术前沟通。
2.细致地作好全身及局部检查,如三大常规、凝血6项、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的检查。
3.相关系统检查:泌尿系、肝胆脾B超,以了解各脏器是否合并器质性病变。
4.肿瘤标记物检查:CA125、CA153、CA199、CEA、AFP等以初步判断肌瘤有无恶变可能。
5.术前评估:术前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准确判断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部位以及肌瘤与子宫腔的关系,从而决定患者是否适合做内窥镜下肌瘤剔除术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制定最佳手术方案。
子宫肌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及双合诊检查。
通过超声波检查、特别是阴道超声波检查,可以准确判断子宫肌瘤的部位,大小及数目,对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极大的帮助。
6.阴道及肠道准备:阴道灌洗2天,术前晚半流质,术前晚口服番泻叶10g,清洁灌肠,做好肠道准备。
7.纠正术前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如贫血病人术前需输血,高血压病人给予降压剂,心脏病者术前应予以控制,并请相关科室会诊,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8.术前备血200ml。
四、麻醉方式的选择多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介绍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它由子宫平滑肌细胞生长而成。
子宫肌瘤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律、经量增多、腹痛等。
对于一些症状严重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剔除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切除肌瘤来减轻症状和恢复子宫的正常功能。
目前,常见的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通过在腹部进行小切口,插入腹腔镜来进行手术操作。
医生可以通过腹腔镜观察子宫肌瘤的位置和大小,并利用特殊的手术器械进行切除操作。
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是通过阴道插入宫腔镜进行手术。
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子宫腔内的肌瘤,并使用电切、冷冻或剜除等方法进行切除。
宫腔镜手术的优点是无需腹部切口,对病人的创伤更小。
选择哪种手术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肌瘤或有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腹腔镜手术可能更适合;而对于较小的肌瘤或想保留子宫功能的患者,宫腔镜手术可能更合适。
术前准备在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疾病、手术史、药物使用等。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为手术做出选择和安排。
在手术前,患者还需要告知医生是否有过敏史,以避免手术中出现过敏反应。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腹部触诊等。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肌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实验室检查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
影像学检查患者需要进行子宫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并评估手术的困难程度。
子宫肌瘤剔除手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大约30分钟到2小时不等,具体取决于肌瘤的位置和大小。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记录
术前准备
术者:主刀医师XX;助手医师XX;
患者:XX,女,42岁,主诉不孕。
B超检查显示子宫内有子宫肌瘤。
双侧髂总动脉阻断术:双侧隆神经阻断术检查阻断术:给予双侧髂内动脉内25mL 0.5% 尼尔霉素,阻断效果符合要求。
术中:通过骶尾腹路放置腹腔镜(G10mm),内视子宫粘膜表面有多处褶皱,子宫右
侧有一个2.5cm×2.5cmm×1.0mmb的囊性肌瘤,肌瘤上有粘液和血性分泌物,子宫及肌瘤
正常粘膜未见良性异常改变,其他腹腔内机能正常,术中将肌瘤经吸引力钳夹剔除,剔除
后病变点活检未送检,结束手术。
术后:术后开腹腔特异性造影(3个月后行术后特异性造影),放置胆囊路管,无阻
塞现象及局部炎性反应,放置痕迹清晰,囊肿占位消失,子宫及粘膜无明显异常,术后3
个月内子宫及粘膜未见异常变化,手术完毕,患者痊愈出院。
总结: XX,女,42岁,术前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有一个2.5cm×2.5cm×1.0mm的
囊性肌瘤,术中进行双侧髂内动脉内阻断,放置腹腔镜,内视发现,小张力钳夹剔除肌瘤,术后3个月内子宫及粘膜未见异常变化,患者痊愈出院。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出术手术室李彩霞用物准备:中器械包,大碗,布包,手术衣,腹腔镜器械,0度镜,光纤,气腹管,冲水管,双极电凝,单极电钩,单极线(超声刀,结扎束备用),举宫器,妇科包或人流包,带磁铁的穿刺器,碎宫器,碎宫器12件,持针钳,组织剪,线剪,大抓钳,小抓钳,1号可吸收线,4个0可吸收线,镜套,11号刀片,5ml,20ml注射器,尿管,尿袋。
手术步骤:5%碘伏常规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先手术部位,后会阴至大腿上三分之一处;手术野常规倒三角铺巾后递3把巾钳固定,然后再铺垫巾,裤脚,到裤脚巾。
医生铺巾后戴手套给患者进行导尿,导尿后递巾钳把尿袋固定在裤脚上。
铺巾时常规先铺上铺巾,孔巾然后到下铺巾,注意不要把孔巾及下铺巾的下摆放到腿下。
要经会阴举宫。
手术开始前30分钟洗手上台,上好腹腔镜器械,与巡回护士对腹腔镜器械,缝针,纱球等进行清点,试用一下各器械的性能是否完好,以便及时更换。
准备两把性能比较好的巾钳代用,把镜套,单极电钩连接好,确保各种线没有相互打结,备用。
开台时把所有要连接的镜头,光纤,双极电凝,单极电钩,气腹管,水管等所有用物传递给医生,并用巾钳及小血垫妥善固定好。
皮钳钳夹酒精球做皮肤消毒,递11号刀片在肚脐下做一切口,两把巾钳向上提拉后,把与5ml注射器连接的气腹针递给医生进行穿刺,待确定入腹后把气腹针与气腹管连接建立气腹。
等到气腹压力足够时递11号带磁铁的穿刺器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入镜观察腹腔情况,相继分别在左侧做第二(用碎宫器械中的大穿刺器),第三切口(用带锁的小穿刺器),在右侧做第四切口(用小穿刺器)。
切口完成后另一助手医生经阴道用举宫钳举起子宫暴露出子宫肌瘤所在的位置后,用电钩在子宫上作一切口后,利用分离钳,抓钳,组织剪,电钩等逐步分离肌瘤与子宫。
把肌瘤与子宫完全分离开后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切口,缝合完毕后,用5%GN 冲洗切口检查出血情况,若有出血就用双极电凝止血。
止血完毕后,把已经连接好的与穿刺器配合的旋切器与碎宫器递给主刀医生,旋切器进入腹腔后分别递大抓钳与小抓钳给主刀及助手医生,把肌瘤钳夹进行固定后慢慢的进行切割,分离,并带出腹腔后用大碗盛装标本,并协助医生取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