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翻译之我见
- 格式:docx
- 大小:17.31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文学作品中文译本翻译方式对比研究作者:王梦雨蒋苇苇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8期王梦雨蒋苇苇内容摘要:《挪威的森林》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著,原版首版于1987年在日本发行,距今已有30余年,却仍在热销中。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这本书都很受读者欢迎。
对该小说进行翻译的有众多版本,其中影响最深也就是最主流的译本有两个,一是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还有一本是由赖明珠翻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译本。
由于两人翻译风格以及所运用的方式不同,这两种译本一直存在争议,译本的受众群体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文从文学翻译方式的角度出发,主要对比研究林少华译本与赖明珠译本在直译与意译以及增译与减译的运用的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增译与减译译本对比一.文学翻译的原则及方式《三省堂スーパー大辞林》中将“翻译”一词解释为“ある言語で表現されている文を,他の言語になおして表現すること。
また、その文。
反訳”即把用某种语言表达的文章改成用其他语言表达,亦指这种改用其他语言表达的文章。
文学翻译与应用文翻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茅盾曾言,文学翻译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必须保有原始风格的特点,需要鲜明的形象、优美的形式、典雅与习俗的和谐、丰富的词与情、形式和精神的完美。
在翻译中,存在着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直译与意译,增译与减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原作的语言方式,包括语言、比喻的手段、句子的结构等,与此同时,也要保证语言通顺、简单易懂。
意译,是对原文意义的翻译,只要求表达原文的主旨,而不注重细节,只需要翻译自然流畅。
增译法是指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减译法是指在充分表达原文意义的情况下省略一些句子或单词,使得翻译更真实,更易于读者理解。
二.《挪威的森林》原作及主流译本、译者《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由村上春树在1986-1987年间创作。
中日文学对译中日两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文学作为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日文学相互对译的过程中,不仅传递了文字的意义,更传达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探讨中日文学对译的意义和挑战,并介绍几个在中日文学对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
一、中日文学对译的意义1.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通过文学作品的对译,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得以加深,文化交流得以促进。
中日两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通过对译可以让两国读者了解对方的文学精髓,加深对彼此的认知和理解。
2.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中日文学对译为两国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借鉴对象。
通过对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家可以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而推动自身作品的发展和创新。
3. 丰富读者的文学阅读体验:中日文学对译让读者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日本读者,通过对译作品的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之美。
二、中日文学对译的挑战1. 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其中表现在语言、表达方式和价值观上。
在对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大挑战。
译者需要在在维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巧妙选择词语和翻译手法,将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读者。
2. 文学风格的差异:中日文学作品在风格上也存在差异,比如中国文学注重意境和抒情,而日本文学倾向于写实和内省。
在对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风格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原作的艺术特点。
3. 文字结构和语法的差异:中文和日文在文字结构和语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为对译带来了困难。
译者不仅需要翻译文字的表面意义,还要注意语法和句子结构的调整,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方式。
三、中日文学对译的经典之作1.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日文学对译(原创版)目录1.中日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2.中日文学对译的现状3.中日文学对译的困难与挑战4.中日文学对译的重要性5.未来中日文学对译的发展趋势和建议正文【中日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中日两国文学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自那时以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就从未间断,尤其是在文学领域,相互翻译和传播对方的文学作品,对两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等作品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日文学对译的现状】随着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日文学对译的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得到了中国读者的喜爱。
同时,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日文,对日本文学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日文学对译的困难与挑战】尽管中日文学对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中日两国的语言差异较大,翻译过程中需要克服语言障碍。
其次,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难。
此外,翻译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也是影响中日文学对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日文学对译的重要性】中日文学对译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翻译和传播对方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本国文学市场,还可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
同时,文学对译还可以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未来中日文学对译的发展趋势和建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未来中日文学对译的发展前景广阔。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语法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摘要:本文拟从周作人翻译生涯中翻译的“兴趣”,翻译与研究,小品文创作以及文艺观来探讨其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关键词:兴趣;缺席;“抗战”翻译;学者化;“受命”翻译规矩正式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00-01 一、坚持“兴趣”翻译钱理群说,“对于周作人,他也许并不否认,甚至一定程度也在积极追求译书的效果,但他更多的是出于一己的兴趣,他是以兴之所至的态度来从事译作,不可能那么严肃认真,也只愿自然、自在地过着消闲的生活。
不愿以任何外在的东西——哪怕是译书这样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活动——来束缚自己。
” 王向远说,《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中周作人说: “我们拿来当文艺看,也是颇有趣味的东西。
……” “他(《古事记》)还有自己的人情味,他的笔致都有一种润泽,不是干枯粗厉的,这使我最觉得有趣味。
” 二、注意与中国的相关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王向远说,“周作人对于《浮世澡堂》,最看重的乃是其中的“滑稽趣味”。
“……但这总可证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国人为多了。
”周作人又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中国在文学和生活上所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症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
” 周作人在《现代日本小说选》中讲了他不选日本自然主义的理由,在给沈雁冰的一封信中指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刘成才(以下简称“刘”):泉京鹿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繁忙的翻译工作中接受访谈。
您是日译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最畅销的翻译家,您翻译的余华的《兄弟》、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小说在日本销售得非常好,打破了日译中国当代文学只有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国文学研究人员阅读的局限,让日本更多的普通读者也阅读并喜欢中国当代文学,您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最直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泉京鹿(以下简称“泉”):过奖了!我纯粹出于喜爱翻译中国当代小说,非常荣幸能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我非常乐意就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感受做交流,请多多批评,帮助我更好地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
一、喜爱与困惑: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契机刘:我们先从您的求学经历谈起,这有助于了解您的翻译。
您是哪一年考入费利斯大学的,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您大学时的专业是日本文学,为什么会学习汉语呢?泉:我是1990年考入费利斯大学的,这所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女学院,甚至有人认为是日本第一女校。
费利斯实行的是贵族式教育,主要以文学、美术、音乐、高尔夫等为主,经由文学翻译理解当代中国——日本文学翻译家泉京鹿访谈采访人:刘成才编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于1971年,1993年毕业于日本著名的贵族女校费利斯大学日本文学专业,1994年到北京大学留学,后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专职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兼任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专家,在早稻田大学、费利斯大学、立教大学等担任中国文学翻译讲师,是日译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最畅销的翻译家。
曾将余华的《兄弟》、王跃文的《大清相国》、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翻译为日文。
本篇访谈完成于2018年11月20日。
全面培养女生的个人修养。
能考入这所大学的女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日本大学的男生找女朋友喜欢找费利斯的女生,一是因为家庭条件好,更因为费利斯大学的女生个人修养高,生活相对会更幸福。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三种误译现象——以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为例王蓉【摘要】Translation is not a simple switch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but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discipline.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one of which is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However, ow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writing habits and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mistranslation is inevitable. The paper, based on the mistranslations in the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analyzes three kinds of mis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the Japanese -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nronoses wavs to avoid.%翻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而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切换。
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也就是说其中之一为忠实于原文,由于涉及到相应的行文习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这又恰恰是翻译中的难点。
于是误译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本文主要拟从笔者所读到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来收集例证,试析日汉翻译中的三类误译现象。
并透过这三类误译提出在日汉翻译过程中避免这三种误译现象的方法。
希望可以给广大日语学习者、翻译者带来一点借鉴。
【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日汉翻译;文学作品;误译【作者】王蓉【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它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手段,因此也是人类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日本文学的特征加藤周一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具有若干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第一,涉及文学在文化整体中的作用;第二,涉及历史的发展类型;第三,涉及语言及其文学表现法;第四,涉及文学的社会背景;第五,涉及世界观的背景。
探讨这些特征的相互关系,就会弄清贯穿于各历史时期的日本文学现象的固有结构(至少是一种固有模式)。
在这种结构的框架内,无疑是可以有条理地叙述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日本文学的。
所以,同时假设这种结构,前提是为了在一般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
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比如《万叶集》,可以说它远比同时代的佛教理著,都更能明了地表现出奈良时代的人对事物的思考方法。
摄关时代[1]的宫廷文化,产生过高度精练的和歌及物语文学,但却没有建立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在日本史上,镰仓的佛教与德川时代[2]的一部分儒学大概是例外吧。
然而,法然和道元的宗教哲学,后来并没有发展成为体系。
仁斋和伹徕的古学,对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但也没有产生更为抽象、更为完整的思维。
日本文化无可争辩的倾向,历来都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切合具体的、非体系的、充满感情的人生的特殊地方来运用语言的。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莫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比如,摄关时代的艺术家,在佛像雕刻和画卷方面发挥了叹为观止的独创性。
但是,在赞歌和雅乐方面,日本人的独创性究竟发挥到何种程度是令人怀疑的。
诚然,在音乐方面,室町时代[3]创造了能乐,德川时代创造了净琉璃。
可是这以后,一度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模式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
室町时代采用水墨画发展成为狩野派[4]绘画,一方面出现了南宗画派[5],另一方面融合日本画,绽开了琳派[6]的绚丽的花朵,并终于产生了浮世绘[7]木版画。
关于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探讨
郭春晖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2(6)4
【摘要】文学翻译指的是将一种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下的文学作品,以传播、交流不同文化。
在日本文学翻译的传达上,难免会出现因为各种中日文化差异而产
生的阻碍,导致文学翻译的过程艰难、生涩。
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找出并理解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存在的点,从而找出适当的传达方法。
该文从日本文学翻
译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日本文学翻译中衣食住行、艺术形态、成语谚语、生活习惯
上的文化差异,并找出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差异的阻碍,最终从翻译技巧、翻译方
式等方面探讨了翻译日本文学中异文化的翻译表达方式,以期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郭春晖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
【相关文献】
1.日本文学中的异文化翻译方式探析
2.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与读者
3.试论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
4.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
5.文化传达中的交流与文
学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亚洲文学传统之一。
这两个传统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彼此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和描绘主题和文学风格。
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被翻译成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诗经》、《离骚》等中国古代名著被广泛阅读和传诵,对日本文学的抒情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的散文、哲学思想和传统戏剧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中国的散文作品《孔子家语》、《庄子》和《列子》等被引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通过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例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文学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古代,通过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的文化人士经常到中国求学,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将之带回日本。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日文,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
作家和学者们常常互相翻译和推荐彼此的著作,使得两国文学更加亲近和相互了解。
文学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经常涉及的主题包括家族、国家、爱情和人生哲理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并通过古典诗歌和散文来表达。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加注重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关注于细节和感情的描写,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体验。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 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关键词:日本文学 文学翻译 异文化传达 文学翻译对于在阅读用不熟悉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理解某部作品,当然,最好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译本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只选择阅读译本,从而文学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然,适当的翻译技巧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中,译者,是读者阅读译本,理解原著的重要媒介,是原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而译本是异文化传达的重要途径,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转换为中文传达给中国读者,从而达到异文化传达的目的。
一.《棉被》的中文译本 本文所选取的《棉被》是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田山花袋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是讲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为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而偏离主题,在这里,主要截取第一章到第四章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
1.促进异文化传达的翻译之处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言的体现上也各有不同。
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谈影响翻译的因素作者:杨波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过程的进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文学翻译。
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译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展开和进行产生很大影响。
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就国内对日本文学译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日本文学影响许钧教授在他的著作《翻译论》中对翻译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通过对这一定义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有关翻译的认识不断加深。
这个定义涉及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
在这简短的概括中既有语言技术层面的符号转换即文字变换,又包括文学审美层面的意义再生,即翻译的再创作,更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际,即翻译的社会文化性,以及翻译活动进行的意义。
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其进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参照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探讨,即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以及译者的个人能力。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翻译文学史中,日本文学的翻译同俄国文学、英美文学、法国文学的翻译一样,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日本翻译文学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色,而影响翻译活动进行的几个因素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例证。
一、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因素翻译活动作为一项交际活动,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翻译,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翻译的向前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翻译也不断丰富完善。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翻译的选择和需求也不尽相同。
“五四”前后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又是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一个转折点。
从翻译选题上来看,之前在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中,“五四”之前的日本文学译介具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大多数翻译家把文学翻译看成是救国救民的一种手段,他们看重的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是文学所具有的功用价值。
浅析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作者:卫萍萍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9期文/卫萍萍翻译不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变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再创作。
因此,翻译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中日文翻译的本质是将中日文进行转换,文本的含义由文脉决定,因此,充分理解原语的文脉,是完美翻译的根本。
在很多方面,虽然汉语和日语之间有共同点,但是中日两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忽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等。
本文研究是以号称日本文学最高造诣的《源氏物语》为例。
我国目前对《源氏物语》的研究已经颇具规模,每年都有大量《源氏物语》相关研究的论文问世。
《源氏物语》全书五十四帖,登场人物多达数百,文中出现的和歌亦达数百首,其对译者日文功力要求之高、翻译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虽已有数个译本,但在研究《源氏物语》时,除直接使用原文(即注释本)或者现代日语译本外,多使用的是林文月和丰子恺译本。
本文在国内外对《源氏物语》林、丰两人的译本研究的基础上,配合具体文例,对二者译本的翻译风格等试作分析比较。
一、翻译者的背景和译本特征的比较《源氏物语》和中国的古文相同,语法和词汇和现代白话文有着根本区别。
在中国,《源氏物语》的翻译本不少于10种。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丰子恺和林文月翻译的版本了。
(一)翻译者的背景比较較丰子恺在散文的翻译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他青年时期在日本旅居,那个时候他对古代日语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散文细腻且深刻,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另外,他精通绘画、古诗词和音乐。
林文月出生在租界,作为日本语教学学者的启蒙者,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她是中国第一位将《源氏物语》翻译成汉语的女性学者。
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细腻,展示了深刻的现代感和理性的美。
虽然林文月的翻译很多是借鉴了丰子恺的翻译,但是她并没有复制,而是运用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二)翻译本的特征比较林文月的翻译本以日本小学馆1970年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全集的《源氏物语》为定本,这部《源氏物语》是现在日本权威研究者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三位教授共同校注并翻译的信赖度最高的版本。
浅谈日本的翻译文化“翻译”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当时是特指东汉以来佛教经典的汉译活动。
宋释法云撰《翻译名义集》(1143年)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其所无” 。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早已不限于梵文佛典的汉译活动,不仅成为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时沟通不同的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进行文化交流时的重要工具。
翻译本身是一大文化事业,而译者就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的创造者。
通过比较翻译对两国文化的影响,深入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标签:翻译、日本、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翻译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重要,因为历史上日本正是通过外来书籍的大量引进和翻译,积极主动地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文化的,日本人是有意识并有选择的,既汲取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主体,使日本文化成为多元复合的有机统一体。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代以后因为日语的翻译书籍扼要地介绍了西方近代思想学说和科学技术的概要,所以19世纪下叶和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家们反过来又把翻译日语书籍当作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捷径。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翻译活动不仅对日本文化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波及到了中国文化。
1. 有关“翻译”翻译是如何产生的?在两种语言以上的地方,需要交流,就会有翻译。
翻译的历史可以说是跟语言的发展一样早而久远。
古代不同的部落需要交流,于是产生了翻译。
所以,简言之——有语言的时候,就会有翻译。
而笔译,则是在语言和文字都出现后,才开始出现的。
翻译是应不同语言的部落和人类需要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笔者认为,翻译的开始是历史发展的开始。
从两个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圈开始的交流,都可以看作是翻译的原形。
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之我见
说到文学翻译,不管是资深的翻译家,亦或者资深老练的文学家,都经常说,文学翻译是翻译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项。
不同国家有着其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蕴涵的历史和风俗对于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没有深厚对于文学作品本国文化的认识的情况下,在翻译上就容易出现不搭边的误译或者大量的不必要的加译。
这些,都会导致读者的阅读出现问题。
中国有影响力的日本文学翻译家很多,比如有鲁迅、周作人、钱稻孙、丰子恺、刘振赢、叶渭渠等先生。
他们都为此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后辈树立了楷模。
看他们的翻译,很难说有什么倾向性。
即便就二者孰优孰劣进行争论,也不外乎是为了更好地“达意”和“传神”而已。
那么,如何达到:“传神”和“达意”呢?当然,文学作品翻译要做的是第一就是“达意”。
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要有太多的枝节的删减或者增加。
我们举个例子:風太はみかんの房についた白い筋を、面倒そうに一つ一つとっている。
直译是“风太将橘子上的白筋,显得很费事似的一丝一丝揪下来”。
这个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
汉语不会说:“显得很费事似的一丝一丝揪下来”。
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反译”手法。
翻译成:“风太将橘子上的白筋,一丝一丝地揪下来,也不嫌麻烦”。
一来加强语气,二来更符合汉语习惯。
这样就显得好多了。
完全达到“达意”这样的需求。
也不会造成读者的困扰。
那如何完成“传神”呢?这个显然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方可。
举个例子来说:
仙人みたいに見えなくもない苦労の味がある容貌なのに。
这句话直接翻译可以翻译为:“不乏仙人般历尽艰辛的相貌”。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翻译后的文字显得非常的干枯无味道。
所以我们将它进行修改一下,改为:“别看他长着一副仙风道骨般饱经风霜的相貌。
”这样译成四字成语,不但言简意赅,而且加强了讥讽的效果。
而“仙风道骨”对于道教发源地中国来说,是民众耳熟能详的形象。
这样,就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
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这揭示了人总是要回归自然的道理。
之于翻译,就仿佛指出了文学翻译的要害与根基:翻译首要的要求是忠于原作。
而傅雷主张“神似”,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曾说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是“我国翻译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达意”和“传神”的两大要求。
另外,不同文体的翻译有不同的特征。
只有驾驭文字、驾驭节奏、驾驭文体,才能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实质和感动,才能做到形神一致。
这也是翻译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
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有一些不同版本的翻译。
然而,在他的作品的翻译上,我较为喜欢语言平实,淡然,能够感觉到日本文字的意味在里面的译文。
有些翻译家过于强调本国文字化而加译了许多枝节,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适当的。
因为多加的修饰反而让语言过于烦躁和浮华。
日本文学虽然看的不算多,但是在看的一部分日本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日本文学浸淫着日本人的一种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也是我现在毕业论文所写的东西。
包括了“对于自然无比热爱、比起完整浮华的美更喜欢朴素的残缺的美”等。
这种意识反映在文学上。
所以,日本文学语言是带着日本的韵味的。
太过于中国化的话会导致文学作品整个变调。
说起变调翻译的话,想起日本和歌的多种翻译。
非常出名的松尾芭蕉有这样的一句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
这句话有不同的版本:
“蛙跃古池寂,静潴传清声(袁德良先生译作《日本文明史(第二版)》)这是袁先生的译文。
翻译地非常优美,有深厚的中国古典美。
但是相反地,这一种翻译方式是我不喜欢的。
首先,这首俳句活力的源泉,在于将两种截然相反的自然因素结合在一起。
动静之间完美的交织和结合,就像寂静池水中的青蛙一样,在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古池是这首俳句的环境背景,而实际上它寓示着一种玄远沉寂的意境,青蛙的突然跳动,使得这动静两种状态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构成了一幅轻松愉悦的图景。
而这样子的一副图景,我觉得,不需要用古典的律诗来表达。
有个版本的翻译如下:
古池,青蛙跳入水中,一声轻响。
这样的翻译反而显得平实淡然许多。
更能把当时的景象以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平实的文字,恰有日本人平实淡然的审美意识在里面。
总而言之,翻译翻译。
文学的世界,确实是有着韵味在里面的。
一篇文章,也许是一个
人的生活反映,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要达到“达意传神”。
非常困难。
但是只要努力去理解作者,或者去作者的生活环境看一看,相信,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