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
- 格式:docx
- 大小:44.57 KB
- 文档页数:7
日本汉诗集以日本人文化修养的传统为中心——日本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接受史井波律子(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怀风藻》与《万叶集》从奈良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文学文化的历史与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接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是《怀风藻》,收录其中的汉诗反映了那些极力模仿当时发达的中国文学、并想将之转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学的先驱者们的艰苦努力。
《怀风藻》编定于天平胜宝三年(751年)。
那时相当于唐玄宗天宝十年,正是李白杜甫等大诗人辈出的“盛唐”时期。
但是,正如吉川幸次郎所论,《怀风藻》中的汉诗“与当时中国诗坛上的潮流相比晚了五十年到一百年”。
《怀风藻》中的汉诗大多是模仿盛唐之前的初唐时期,甚至再往前的六朝时代的诗歌。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应该是由于与当时同时代的作品相比,《文选》和《玉台新咏》等六朝文学中已有定评的一些文集很早就传入日本并被接受所致吧。
六朝文学的理想就像《文选》的编者、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所述的那样,“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追求完美和谐。
但实际上,创作者往往偏重于表现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对辞采的过分重视。
而以六朝诗歌为圭臬的《怀风藻》继承了这种倾向,诗的内容暂且不论,那些一味追求华丽表达的诗就占据了主流。
《怀风藻》中的汉诗里,宴会诗和应诏诗等以宫廷为舞台、在公共场合创作的诗很多。
《怀风藻》中的诗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来展示自己掌握的异文化精髓以及比拼作汉诗的才华吧。
因为那时训读理论尚未确立,所以在这些诗人的汉诗中是看不到他们努力将六朝和初唐诗歌改造成日式诗歌的态度的。
反倒是他们运用学习来的表现技法,拼命模仿六朝和初唐的诗风的态度十分显眼。
因此,虽然“和习”较少,但被吟咏的场面和情景却由于“假想”法则的运用而呈现出中国风。
例如,收录在《怀风藻》中的大津皇子的五言诗《春苑言宴》如此写道——开衿临灵沼,游目步金苑。
澄彻苔水深,晻暧霞峰远。
惊波共弦响,哢鸟与风闻。
日语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为基础佟玲【摘要】以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为基础,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收录的日本文学作品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检索,然后参照田守育啓·ローレンス·スコウラップ的统语标准,对检索出的日语原文中的拟态词按统语特征进行分类,同时参照刘月华等的词性分类标准对相应汉语译文的词性进行分类,并将以上的分类结果,经过整理、统计及分析后,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日语拟态词汉译后在词性方面体现出的特点.【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日语拟态词;汉译;语料库;文学作品【作者】佟玲【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日语的拟声词、拟态词分别有各自的定义,根据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1982)[1]中的解释,拟声词是指人们哭、笑、吐口水、喝饮料和拍打时发出的声音及无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或受外力作用下发出的声响,也叫做“写生词”;拟态词是指对包括人在内的有生物、无生物及自然界中事物的状态、现象、变化、动作和生长等用描写、象征的手法加以表现的词语,也叫做“拟容词”。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从词性角度来看,基本属于副词,从统语角度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副词用法、动词用法、形容词/形容动词用法、名词用法、引用用法和文外独立用法[2]等。
所谓统语,就是规定词语的顺序,以形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反过来说,就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对语序的要求。
与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概念相对应,在汉语中有“象声词”这一概念。
根据刘月华等的解释,“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3]。
张谊生(2000)[4]曾提到“拟声词”这一概念,是指“模仿事物、自然界的声音”,但尚未查到拟态词这一概念。
而且汉语的象声词在词性划分上自成一类,与副词、形容词等地位相当。
初中时的一次朗诵比赛,我第一次听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这篇佳作《匆匆》,琅琅上口的质朴文字,配上朗诵者和谐的音质与空灵的音乐,顿时让我喜欢至极,整篇散文的语言自然优美,清新别致,百读不厌;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
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一文虽为散文,全文篇幅短,不分行,没有诗的格律,但却不乏诗的韵律。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更近一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具诗的意境、情思及诗的艺术形象。
要把这样一篇含义隽永,寓意深邃的散文译成地道、畅达,自然的英文,实为一件难事。
译者不仅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还要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尽量做到既保持原文的语言美、修辞美,又要再现其意境之美。
这样一篇佳作自然翻译者众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大家朱纯深、张培基、张梦井的译作。
三位都是我国翻译界的大师级人物,多年来从事英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并且有大量有代表性的译作问世。
三位大师翻译的《匆匆》都各有千秋,但就本人拙见,更青睐于张培基先生的版本<Transient Days>。
一.选词贴切,富于变化①从题目的翻译来看,Transient Days意为the days passed quickly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ofthem.与本文所要表达的“匆匆”意义相符。
②第一段中的杨柳,用willows表示一种象征意义,并非指一种事物,比较符合原文。
③第一段中的聪明的,翻译成了you the wise,好像是与读者在对话,显得更为亲切。
④第二段中的逐渐空虚了,用wear away这个词比较贴切,表示时间的慢慢流逝。
⑤第二段,时间的流里,用了stream,有比喻性,而且较多地用在文学作品中,就像汉语中的“江”,“河”。
大江健三郎《解读日本现代人文主义者渡边一夫》(节选)翻译报告大江健三郎《解读日本现代人文主义者渡边一夫》(节选)翻译报告渡边一夫(1905-1980)是20世纪日本最杰出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性、个人的孤独与人际关系、社会不公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渡边一夫的作品在国际上很少被翻译和研究,导致他的影响力被忽略。
本报告将介绍大江健三郎对渡边一夫的独特解读,并讨论渡边一夫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他对渡边一夫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他认为渡边一夫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通过描写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呼唤。
大江健三郎在《解读日本现代人文主义者渡边一夫》中提到了渡边一夫作品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和艺术手法。
渡边一夫的作品探讨了人的孤独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描写了现代个体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以及人们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真正理解彼此的现象。
他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深入描写,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弱点和痛苦。
大江健三郎认为渡边一夫的小说呈现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困惑,通过对彼此的理解与沟通的欠缺,让人们更加孤独和无助。
渡边一夫的作品还着重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类的苦难。
他对日本封建制度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探索,关注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被压迫的现象。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公与苦难的痛苦。
大江健三郎认为渡边一夫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自传,更是对全社会的呼吁,对社会不公的揭示。
此外,渡边一夫的作品还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他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与矛盾。
大江健三郎指出,渡边一夫在作品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类行为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的忧虑。
渡边一夫的文学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感受性和理性思考性。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敏感,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蟹工船》不同译本的比较作者:张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蟹工船》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曾经被多次翻译。
本文以1973年出版的叶渭渠汉译本和2013年出版的林少华汉译本为例进行汉译本比较。
本论文主要从整体翻译风格比较和具体翻译风格比较两个大方面来探讨不同译本间的翻译风格以及时代特性。
关键词:《蟹工船》;汉译本;翻译风格作者简介:张悦(1990.8-),男,汉族,河北省人,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3一.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简介1.作者简介小林多喜二(こばやしたきじ,1903年(明治36年)12月1日-1933年(昭和8年)2月20日),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派作家、小说家。
作者生于日本北部秋田县一个贫穷村落的佃农家里,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后,在伯父的资助下,上了小樽高等商业学校,在校期间就热衷于文艺创作。
毕业后曾就职于一家银行。
1926-1927年,日本全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促使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他“感到时代前进了,大家觉醒了”(1927年3月14日日记)。
从这个时期开始,他自修社会科学,攻读马列主义著作。
在创作上,也受到了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很大的影响。
早在1923年他就接触过革命刊物《播种人》,同时也阅读了高尔基和本国革命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其代表作品有《蟹工船》《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在外地主》《党生活者》。
2.作者写作风格简介作者深受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学影响,很多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熟悉的农村和工厂,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文风偏于现实主义,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急剧变化的日本现实社会。
同时作者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刻画了有血有肉的无产阶级的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通过典型环境描写,以及运用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丑恶的嘴脸,体现了对底层被剥削压迫人民的同情。
《红楼梦》日译本研究引言《红楼梦》日译本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背景。
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吸引了世界各地读者和研究者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特点、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和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献综述《红楼梦》日译本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早期日译本受时代和文化差异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译和删减。
其次,针对《红楼梦》日译本的研究多从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较少翻译过程中的认知、社会和历史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收集《红楼梦》日译本及相关研究资料,梳理已有研究成果。
其次,建立《红楼梦》中日文平行语料库,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日译本进行深入分析。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日译本的翻译特点、文化传递、读者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红楼梦》日译本的研究,我们发现其翻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原文的意蕴和风格,力求再现原著的神韵;二是日本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译文的语言表达和结构;三是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加注等多种翻译策略,以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讨论中,我们还发现《红楼梦》日译本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
由于中日文化差异较大,《红楼梦》中的一些文化意象在日译本中难以得到准确的传达。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一些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在日译本中可能遭到淡化或曲解。
然而,《红楼梦》日译本在读者反应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日本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日译本,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红楼梦》日译本在日本文学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红楼梦》日译本的研究,揭示了其翻译特点和文化传递困境,同时阐述了其在读者反应方面的积极影响。
日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参考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日语本科论文选题范围参考(选题范围可分为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国际经贸与商务等五大项)一、日本文学对某日本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的分析对某日本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评论与分析对日本文学某个流派的讨论与分析日本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研究对某日本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与评价二、日本文化与社会对日本某种社会现象的研究和讨论对日本某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日本政府日本历史日本宗教日本教育国际关系与外交三、语言与文化中日文化在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反映通过某种语言现象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不同文化对非言语交际(如手势语、身势语等)的影响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因素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五、翻译理论与技巧对某作品两种翻译文本的对比研究(举例说明不同翻译方法的特点)对某翻译理论或流派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具体翻译作品)对日汉两种语言中某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方法的对比分析对某翻译作品翻译方法及技巧的分析、讨论与评价习语的日汉互译研究汉语新词的日译方法表达身体动作的动词及其翻译附:日语本科论文选题参考比喩の视点から见た惯用句の分类「すみません」から见る日本人「どうも」から见る日本社会「気を」用いた惯用句から分かる日本人の「性格?感情」日本のサラリーマンのストレスの一考察日系企业に现れる中日文化差异の一考察日本の环境保护についての考え中日文法比较――受身文を中心に季节観の分析―日本の季节観を中心に接头辞について――「お」と「ご」を中心に中国の汉字と日本の汉字の比较――日本制汉语を中心に外来语について—―日本人の外来文化に対する考え方を中心に流行语から见る日本社会―2007年から2008年までの流行语を中心に尊敬语について四字熟语について「体」に関する惯用句について现代日本人の生活方式について日本语の中の略语现象について「は」と「が」について中日饮食文化の差异について日本人の氏名について「~てください」と「お~ください」について「失礼する」の意味と表现について日本人のチームワークについて日本人のサービス意识について中国文化の日本文化への影响について日本语の话し言叶のあいまいさについて「ノルウェイの森」の中で现れた物哀「伊豆の踊り子」に表れた美意识"乱世に生きた君主――徳川家康と始皇帝を中心に"「日本沈没」から见た日本人の危机意高齢者医疗保険について――介护保険と长寿医疗制度を中心に日本文化に影响を与えた古代呉越の人日本における声优业の発展につい日本语の暧昧性から见る日本文化御宅文化の影响について日本のネットカフェ难民の影响について「坊っちゃん」から见た夏目漱石の性格洋务运动と明治维新について――教育革命を中心に日本のサラリーマンについて――バブル経済前後を中心に中日书道文化について――唐代の书道と平安时代の书道の比较日本建筑からみる岛国文化"『舞姬』から见る森欧外の二重性格日本の「耻の文化」についてビジネス日本语における敬语の使用特徴について色彩における中日文化の差异——「白、赤、黒、青、黄色」を中心に日本女性の労働现状についての分析日本の食文化について――伝统料理と外来料理を中心に日本の老齢化问题について――社会への影响を中心に日本の学校いじめ问题について日本女性の社会地位についてお正月をめぐって中日文化の差异――お正月料理を中心に"夏目漱石作品における个人主义――『吾辈は猫である』と『心』を中心野球からみた日本人の団体精神中国アニメションの在り方――中日アニメの比较を中心に食事のマナーから见た中日食文化の差异?中国帰国者から见る日本社会の异文化の受容日本の高齢化についての考察「走れメロス」における人间の性(さが)と情の魅力端午の节句に见られる日本文化の受容日本人の衣食住に现れた缩み志向について日本のアニメの発展と影响についての研究伝统文化の保存に対する日本人の态度について--芸者文化をめぐって日本の教育现场における诸问题について――问题例と対策日本语の动词表现の多様性について――「见える」と「见られる」を中心に日本语における人间関系に対する敬语表现についての考察平安末期の文化の特徴と後世の影响について日本の少子化问题について日本保健体育教育について敬语について――正しい人称の使い方日本语における女性言叶日本の雇用システムについて――终身雇用制度の変迁をめぐって日本の茶道の変迁について日本人の森への感情から见る日本人の环境保护意识中日女性の就职状况における差异――女子大学生「就职难」についての研究日系企业から见る日本人の集団意识日本语の谚から见られた日本人の「恋爱?结婚」観残业から见る日本人の勤勉さ日本语における待遇表现について女性语から见る日本女性社会地位の変化日本人の环境保护意识について---政府の対策と庶民の生活をめぐって谷崎润一郎のマザーコンプレックスについての试论"川端康成の作品に见られる日本の伝统的な美意识 ---「雪国」を中心に中日言语表现における「鬼」の意味について京剧の魅力について――京剧と歌舞伎の比较ライトノベルの台头――ライトノベルの発展から见る伝统文学への影响"日本への神道の影响"日本の学歴社会への思考?饼から见る中日文化の差异?日本の谚から见た[鬼」のイメージ茶道四规から见る日本人の生き方?日本の学校いじめ问题から见る日本人の仲间意识日本社会から见る日本人の集団意识日本の茶道について――茶禅、茶をめぐって中日大学生の消费観念について日本の暧昧表现から见た芸者中日の忌み言叶の比较日本语における暧昧表现について?(注意:以上选题表述并非都可直接引用为论文的标题,请选用时注意。
北师大:姜弘性别女最后学历广岛大学国际政治博士课程修了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中日关系近年主要论文破壊と創造の間―21世紀日本の画像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日本历史课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小泉纯一郎其人及其三个信念日本民主党新党首小泽一郎日文专业课的人文教育历年和实践现在研究课题战后日本主要政治家的对华认识及对日本中日关系的影响近年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去向ジェンダー問題日本文化 菊と刀の日本文化論日本首脳の対中国認識問題及び中日関係日本社会 日本の格差問題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伊藤洋华堂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北京事务所私立大学日语教师早稻田大学交流留学金泽大学交流留学林洪: 1960年10月23日北京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副教授、外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校纪委委员、校教代会执委会委员职称:1996年副教授1986年讲师1985年助教教历:2006.10-2007.3 东京学艺大学客座教授,承担汉语教学2004.9-1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客座教授,承担日语教育概况课程1999.9-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2002年改为外文学院)担任日语专业研究生语言教学方面的课程(日语教材与教法分析、日语教学法专题)1995.9-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日语专业本科课程1994.7-1995.7 東京ランゲージスクール(语言学校)中国語担当1987.9-1994.1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日语专业本科课程1984.9-1986.7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日语(第二外语)主要任课:本科:综合日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汉互译、日语教学法、日汉对比研究专题研究生:日语教材与教法分析、日语教学法专题学历:2003.9-2006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在职硕士(结业)1994.1-1995.7 东京学艺大学访问学者1986.9-1987.7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助教进修班(含6门硕士课程)1980.9-1984.7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本科主要作品:《日语拟声拟态副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2006《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日语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2005《大家的经济》(翻译),海关出版社,2004《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唐磊、林洪共同主编,2004《日语常用表达形式用法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赵华敏、林洪,2003《日语表达方式学习词典》(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即学即用日语120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唐磊、林洪主编,2002《日语发音与纠音》,北京大学出版社,翟东娜、林洪,2000主要论文:美国、欧洲、中国三个外语学习标准的比较,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三辑,学苑出版社,2008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转化,应用语言学研究论丛,2007,关注学习过程——英语与日语教科书的初步比较(日本語教科書と英語教科書の一比較――学習のプロセスの視点から)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5基础教育阶段《日语课程标准》带来的启示--------三部教学大纲(大纲)的比较,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3,p1-24日语专业零起点“视听说”课开设的实践及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2000,p48-53中国の「大学日本語専攻の基礎段階の指導要領」と日本の「日本語能力試験出題基準」を比較して,日本語教育研究,1996,p113-150启蒙致用------日语专业本科第一级教材若干编写原则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4,31-33,18课题与项目教育部:日语课程标准研制唐磊、林洪并列第一主持人(55万)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项目”:日本学研究中心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申请的日语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编写,主持人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中心:英语课程网(20万),主持人。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 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关键词:日本文学 文学翻译 异文化传达 文学翻译对于在阅读用不熟悉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理解某部作品,当然,最好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译本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只选择阅读译本,从而文学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然,适当的翻译技巧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中,译者,是读者阅读译本,理解原著的重要媒介,是原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而译本是异文化传达的重要途径,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转换为中文传达给中国读者,从而达到异文化传达的目的。
一.《棉被》的中文译本 本文所选取的《棉被》是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田山花袋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是讲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为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而偏离主题,在这里,主要截取第一章到第四章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
1.促进异文化传达的翻译之处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言的体现上也各有不同。
在用语方面,在与日语原文一致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汉语习惯的翻译方式,必要时加上一些动词,使得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模式。比如在翻译“�セルの背�に、麦藁帽、藤蔓の杖をついて、やや前のめりにだらだらと坂を下りていく。”这句话时,翻译为“他身着条纹西装,头戴麦秸草帽,手拿藤蔓手杖……”,像使用“身着”“头戴”“手拿”这样的动词,更形象的描写出了主人翁的穿着打扮。还有在翻译“一行�いては�を留めてそのことを思う。また一行�く、また留める、また�いてはまた留めるという�。”这句话时,译者对同一个动词“留める”采用了不同的译法,分别翻译为“停住”“撂下”,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译文更加生动。
在段落方面,对于很长的一段原文,会根据句子间结构,分解为比较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短句。比如在翻译“神�の女学院の生徒で、生まれは�中の新�町で、渠の著作の崇�者で、名を横山芳子という女から崇�の情を以て充たされた一通の手�を受取ったのはその�であった。”这一段时,会将这个长句拆分为两个句子,把表示时间的“その�”前置,翻译为“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名叫横山芳子的女子的一封来信,心中充满
了崇敬之情”。之后,再翻译对“横山芳子”个人情况的介绍,“这女子是神户女学院的学生,出生于备中新见町,是他的作品的崇拜者”。这样,就可以很明确将所有信息毫无遗漏的传达给读者。与此相对的,是将两个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来翻译,比如将“けれど文学者だけに、この男は自ら自分の心理を客�するだけの余裕を有っていた。年若い女の心理は容易に判断し得られるものではない、……”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整合,翻译为“他是个文学家,按理应该有能力客观地分析出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只是年轻女子的心理不容易判断”,更能让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文化方面,众多周知,日本人有很多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为了方便读者接受和理解,会采用中国式的说法来对原文进行翻译。比如将“�褥から出たばかりの�君を助けて……”中的“�褥から出た”翻译为“做完月子”,这样就很能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并且不偏离原意,对中日间异文化的传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中日异文化传达的偏差之处 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对异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会出现误译、错译的情况。
在语言方面,首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存在对日语单词的误解,比如在日语中“妻子”这一单词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在译文中只是译为了“妻室”。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妻室的解释只有“妻子”的意思,相当于日语中的“妻”的含义,所以在这里存在一个误译的情况。又比如“西洋�の二�の一室”中并不是说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中的一间,而应该是“一幢西洋式的二层楼房,其中一间……”,在这强调的是在这幢洋房的二楼,并不是洋房本身有几层。其次,就是有些单词直接采用了日文汉字式的翻译,没有译成相对应的汉语,鉴于这些单词并非是汉语中的词汇,所以对于没有学习过日语的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不解,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比如“……どうか将来��てずに弟子にしてくれという意味が返す返すも�いてあって……”,在日语中
“��てる”是就那样放置不管的意思,在这里却将“��てる”直接翻译为“见弃”,根据《�代汉语大辞典》记载,汉语中并没有“见弃”这一单词,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这里的“见”有点类似于“见谅”的见,是表示被动的动作,但是跟原文“��てる”的意思相距甚远,如果翻译为“弃置”应该会更恰当。第三点就是存在有明显的错译之处。比如这个句子“ごその向うに寺の�やら”,译文时翻译成“对面的寺院”,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对面的寺院门口”。又如“�ろ京都で�れてからで”中将“京都”错译成“东京”。
在句子和段落方面,比如“……中略��にものを言ったりする女学生の群の中に入っていては、家庭に�われた少女のように、��に物を�ることがどうして出来よう。”中,对“家庭に�われた少女”的理解,联系前后文来看的话,并不是针对横山芳子一个人来说的,译文中翻译为“象她这样一个在家庭里长大的少女”是不符合原文的,在这里指的是当时这样的一群人。还有“路を行けば、美しい今�の�君を�れての睦まじい散�、友を�えば夫の席に出て流�に会�を�やかす若い�君、ましてその身が骨を折っ
て�いた小�を�もうでもなく、夫の苦���には全く��牛で、……”,从这句话来看是对妻子“细君”的一些抱怨,但是译者翻译为“他外出时常看到有人带上合乎潮流的妻子,亲亲热热地一起散步……”,从译文来看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跟原意的表达有一点出入。 对于误译、错译的出现,首先是对日语理解的不充分,其次是对日本文化圈事象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果译者对自身文化圈的事象不能精确把握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关于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异文化传达媒介的文学翻译的“优势”和“难点”。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文化上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从翻译技巧看 文学翻译应该是将作者以及其作品的意境,用甚至超出原文的境界表达出来。好的翻译,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文的光辉,并且发扬光大。如果不是这样,翻译就会沦为只是传达原文意思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且,翻译在目标文化的社会或是文学系统中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这个位置也决定了其翻译策略。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忠于原文才是翻译的价值,翻译作品直接体现了译者的风格,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直译,还必须要符合阅读翻译作品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而且这个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学翻译必须在此基础上,成为原著和译著的桥梁,向读者传达日本文学和文化,并且介绍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促进文学以及异文化的交流。
严复提倡的“信达雅”可称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当然,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译文也需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很好的表达出原著的精髓。在此基础上,也要求译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直接影响译者对作品的翻译,这种语言能力,是指基于两种语言之上的字词、语法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从文化传达看 与此同时,译者也必须熟悉日本的文化,特别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文学作品反映的是那个国家的文化,并且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文学翻译者,必须理解两种语言下的文化背景和特质,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抓住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中日两国文化上差异的多面性给日本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语言是文化载体,它反映了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而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体现着文化之间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常会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词不达意的情况。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历史典故,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开放气息和鲜明的个性,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若要对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方面,中日两国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时候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在打招呼、称谓、道谢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或固定思维。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交流更多地传承着文化交流的功能,语言能力必须与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在日本文学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表达语言和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也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正是文化信息的跨语言传达,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高度文明。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仅限于对原文的复述,还必须考虑到消除二者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出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山花袋.蒲�.[M].新潮文库日本.1997 [2]黄凤英・胡毓.棉被.[M].海峡文芸出版社.1987 [3]肖海燕.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20217 [4]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5 [5]贺立杰.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11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 【摘 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舞女》为研究对象,以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叶渭渠和李德纯的中文译本为例,将文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本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译时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