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

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构成;两种信号系统。

2、掌握大脑的主要概况、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种

类;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律。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巨大信息处理库。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机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

(一)神经元基本结构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分叫突触,其释放化学递质,负担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任务。(详见P36-37)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众多的神经元,构成了人体庞大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2)脊神经

(3)内脏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2)脑(脑干、小脑、间脑、大脑)

其中大脑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见图13神经系统、图14大脑剖面图)

三、脑的构造与功能

1、脑干: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

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包括延脑、脑桥、

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

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最复杂的中枢,也是重要的中枢,

包括: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也具有控

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

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

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

4、大脑

大脑皮层面积:2200平方厘米

皮层神经细胞:140-150亿

突触:10万亿-100万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份分工趋于精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各中枢彼此分工又彼此合作,从而实现对外刺激的精细反应。

四、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白质:胼胝体

灰质:大脑皮层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上回。

嗅觉中枢:海马回沟附近皮质。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的最下部分。

2、运动区——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 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3.言语区——脑左半球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与人的书写与绘图能力有关。

损伤——失写症。

言语运动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

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环曲回(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

损伤——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以上内容见图22)

大脑皮层四叶及机能:(见图23,并启发学生概括其机能)额叶:运动、言语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4.联合区:

是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联合区不接受任何信息的直接输入也很少直接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主要功能:信息的整合加工。与一些高级心理活动有关。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

左半球:语言、抽象思维占优势,主管说话、书写、计算、分类等。

右半球:处理表象,形象思维占优势,主管人的知觉辨认、形象记忆、想象、模仿等。

(以上内容见图26)

思考:

目前一些中小学为了提高升学率,砍掉了图、音、体等课程,你对此有何看法?此做法对人脑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二节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

(以上内容见图29、30、做“火烫手的实验”图31)

二、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以上内容见图22)

指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反射。

2、条件反射

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反射。

(1)经典性条件反射

指通过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而使有机体形成的条件反射。

例: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所以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

(以上内容见图34)

(2)操作性条件反射

指有机体经过操作获得强化而学得的反射。

例: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能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反射,动物愈高级,建立的条件反射级愈多。人类由于掌握了语言,能形成无数级的条件反射。

思考: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何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动物、人)中,哪些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第一信号(具体的、现实的信号)所建立的条件

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所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由第二信号(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所建立的条

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人所特有)

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过程,也就是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词刺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是对物质现实最初的、具体信号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如“铃”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铃”,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对各式各样众多铃的语言概括。人脑皮层就能通过这些语词的刺激去反映现实的具体的内容。由于语词包含着广阔丰富的内容,所以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使人类的智慧更加发展,更加富有创造能力,人类创造科学,而科学又反过来指导人类和现实的关系。这就使人类彻底地从动物界中摆脱出来,可以认识过去和预测未来,并通过自己所作出的改变,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能动地去支配自然界。

思考:

1、以下现象属于哪一种信号系统

(1)“谈虎色变”(2)“望梅止渴”

2、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哪些反射属于第

二信号系统?

四、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如在食物作用下有关控制唾液反射的中枢发生兴奋,就会引起或加强唾液腺的分泌;如控制唾液反射中枢抑制过程的发展,则唾液分泌就会减少或停止。

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某一部位有时兴奋占优势,有时抑制占优势。就整个大脑来说,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占优势。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1、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2)超限抑制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的沉睡,动物的“假死”,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2、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

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如灯光和食物结合建立起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

消退抑制与神经系统的类型有关。实验证明,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好动类型的动物消退较慢,而那些好静、孤独的神经系统类型者容易消退。另外,条件反射形成得愈巩固,愈不容易消退。形成条件反射时所用的无条件刺激的强度愈大,消退也愈不容易。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往往带有泛化的性质,即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所引起,而且也能为一些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例如,给狗形成了每分钟五十次节拍器音响的条件反射后,往往其它类似的声音,如每分钟六十次音响,即使没有与非条件刺激结合过,也会引起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实验继续进行,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予以强化,而对每分钟60次节拍器音响不予强化,那么泛化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狗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发生反应,而对与它相类似的刺激不发生反应,这种在分化过程中发生的抑制就是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它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确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在学习中,对外语发音的细微区别,书写上错误的纠正,历史相似事件的区分等均通过分化抑制来实现。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基本神经过程运动的规律有二。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巴甫洛夫说“直到现在所汇集的材料,允许我们作出一个结论:即是在弱的兴奋过程的场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中等强度的场合,会发生集

中作用,而在很强的兴奋的场合,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抑制过程的场合,也完全

与此相同。”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

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

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

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

课外自由阅读: 第三节大脑研究新进展

对本章进行小结。

复习与思考:

一、按本章教学要求复习。

二、思考本章课后练习第1、2、3、4 题。

三、做一做:

(一)单项选择: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C)。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反射

3、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C )。

A.脑干

B.丘脑

C.大脑

D.延脑

4、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B )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运动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B)。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机能活动

D.意识活动

(二)多项选择

1、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ACD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2、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三)填空

1、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3、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一般把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把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做一做”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一)单项选择:

1、A.神经元

2、C.突触

3、C.大脑

4、B.听觉

5、B.反射活动

(二)多项选择

1、A.望梅止渴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2、B.谈梅生津

(三)填空

1、脑干、大脑皮层

2、神经中枢、效应器

3、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 课后习题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 树突 B.轴突 C.神经元 D.细胞体 ( )2、大脑左半球的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 A. 布洛卡区 B.威尔尼克区 C.运动皮层区 D.感觉皮层区 ( )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___来进行的。 A.细胞体 B.细胞核 C.树突 D.突触 ( )4、人脑中主要具有协调肌肉运动和维持平衡功能的是。 A.丘脑 B.下丘脑 C.中脑 D.小脑 (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脊髓 B.躯体神经系统 C.交感神经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6、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元,由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A、神经纤维 B、细胞体 C、髓鞘 D、神经递质 ( )7、调节内脏器官的肌肉和腺体活动的传出神经系统称为。 A、交感神经系统 B、副交感神经系统 C、自主神经系统 D、躯干神经系统( )8、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元,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A、树突 B、神经纤维 C、神经递质 D、髓鞘 ( )9、负责感觉器官(包括骨骼肌)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神经系统称为。 A、交感神经系统 B、副交感神经系统 C、自主神经系统 D、躯体神经系统( )10、周围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__________构成 A、脑 B、脊髓 C、自主神经系统 D、交感神经系统 ( )11、__________的主要机能是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 A、细胞体 B、树突 C、轴突 D、突触 ( )12、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侧裂处,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这个区被称为____________。

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 一、是非题: 1.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2.研究表明,有意义习得的概念与原理的遗忘进程,不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3.在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学习中,一般不会产生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4.控制加工是依赖注意资源、受资源量限制、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5.感觉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同样是必不少的。 6.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俗话说:“一遭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这是形象记忆。 8.当人们仰望天空,不由自主地把朵朵白云看成起伏的山峦,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再认。 9.注意的稳定性与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 10.“一心两用”即注意的分配是无条件的。 11.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这属于注意的分散。 12.当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3.红外线不能被人看到是因为低于视觉刺激阈值。 14.对未知的事物的好奇、探究愿望是一种与物种生存有关的先天的能力。 15.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叫做语言记忆。 16.去年夏天学会了游泳,过了一年下水,马上能游起来,依赖的是形象记忆。 17.按回忆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18.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帮助人们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的思维分析方法。 19.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20.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根据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距离,寻找方法,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距离的思维策略。 21.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改变讲课的语音或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单选题: 1.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成回忆叫: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2.学生解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他的哪种思维能力强: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C聚敛思维 D发散思维 3.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斯皮尔曼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听觉 D统觉 5.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忆分为: A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B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C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抽象记忆 D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6.早上读外语单词效果好,主要原因是: A倒摄抑制弱 B前摄抑制弱 C延缓抑制弱 D超限抑制弱 7.父母常常通过自己的皮肤接触,发现孩子有了热度。对这一现象最适当的解释: A.温度超过差别感觉阈限 B.温度超过绝对感觉阈限 C.父母对孩子的关心 D.人对温度感觉敏锐 8.指出下列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符合的情境: A.刚好能背出来的外文单词的拼写 B.小时侯学唱过的儿歌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与脑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心理与脑 姓名:邝丽芬学号:2010122013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4分) (B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________。 A 精神活动; B 反射活动; C 意识活动; D 技能活动。(C )2、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________反射。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的反射; C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D 本能的反射。 (C )3、下列________属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 B 吸吮反射; C 膝跳反射; D 信号反射。( C )4、一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该反射被称为________。 A 操作性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经典性条件反射; D 第一信号系统 (B)5、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________? A 见风流泪;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吃梅生津。(A )6、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种现象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C )7、有机件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的手段,这种反射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D )8、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________。 A 正诱导; B 负诱导; C 扩散与集中; D 相互诱导。( D )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________所致。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 D 负诱导。 (D )10、“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属于________现象。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D负诱导。 ( C )11.视觉中枢位于________。 A.大脑皮层额叶 B.大脑皮层顶叶 C.大脑皮层枕叶 D.大脑皮层颞叶 (D )12.“狼孩”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___脑_____________的机能、是对__客观现实______________的反映。 2.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颞叶、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 3.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的;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_______脊髓_________。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幼儿心理学第一章第二章-练习题

2013年第一学期幼儿心理学练习题 (1) 一填空题(22`) 1心理现象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过程。 2 心理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心理是______的机能,是对_________的反映。 4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 生理成熟时指儿童身体___________和_______。 6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会______,然后会_____,再会______ ,最后才会______。 7幼儿的认识活动为__________开始向_________发展。 8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_________为主,开始向_________发展二选择题(24`) 1 在下面的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 需要B信念 C 理想 D 情感 2 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发育最早。 A 躯干B头部C上肢D下肢 3 儿童生长发育速度的规律是在出生头几年生长发育()。 A 很快B减慢 C 不快不慢D 很慢 4 教育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作用。 A 决定 B 可能性C自然的物质前提D主导

5环境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作用。 A 制约B决定C自然的物质前提D 现实 6()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 5-6岁 B 4-5岁 C 3-4岁 D 2-3岁 7认识依靠行动是()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A 1-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8 好学好问是()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之一。 A 1-3岁 B 3-4岁C4-5岁D 5-6岁 9 4-5岁幼儿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 A 活泼好动 B 好学好问 C 爱模仿 D 独立性强 10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儿童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个别心理特征 B 所有的心理特征 C 典型的心理特征 D 笼统的心理特征 11 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 A 学习 B 游戏 C 劳动 D 音乐 12 爱模仿是()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A 3-4岁 B 4-5岁 C 5-6岁 D 1-3岁 三判断题(10`) 1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脑会自发的产生心理。() 3 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考点纲要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脑潜能的开发途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3)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4)突触的功能;(5)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6)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应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 知识点讲解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1.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脊间孔外出,共31对。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其功能是将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人神经,传达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为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其功能在于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向外传导,传送至效应器官。它们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2.脑神经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l2对。按顺序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植物神经系统”一词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将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这两种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颉颃作用。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2014-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A、成熟期 B、关键期 C、学习期 D、高原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称为()

第二章心理和脑(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构成;两种信 号系统。 2、掌握大脑的主要概况、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种类;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 律。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巨大信息处理库。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机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 (一)神经元基本结构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分叫突触,其释放化学递质,负担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任务。(详见P36-37)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众多的神经元,构成了人体庞大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2)脊神经(3)内脏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2)脑(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其中大脑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见图13神经系统、图14大脑剖面图) 三、脑的构造与功能 1、脑干: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包括延脑、脑桥、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最复杂的中枢,也是重要的中枢,包括: 神 经 元 细胞 细胞突起 个性心理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轴突 树突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也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 4、大脑 大脑皮层面积:2200平方厘米,皮层神经细胞:140-150亿突触:10万亿-100万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份分工趋于精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各中枢彼此分工又彼此合作,从而实现对外刺激的精细反应。 四、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白质:胼胝体 灰质:大脑皮层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上回。 嗅觉中枢:海马回沟附近皮质。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的最下部分。 2、运动区——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 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3.言语区——脑左半球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与人的书写与绘图能力有关。 损伤——失写症。 言语运动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环曲回(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 损伤——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系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 而不是心脏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 ?本章的关键词 脑脑结构神经元脑功能脑科学脑开发 学习目标 ?知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记住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式。 ?记住大脑功能存在一侧化优势的现象,以及左右大脑各自的优势能力。 ?能举例说明脑与认知、脑与情绪、脑与人格以及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锻炼、睡眠、营养、烟酒、疾病、学习与记忆中保护和利用大脑中的正副方面的作用。 ?内容概览 一、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脑与心理活动 四、脑功能开发

脑细胞 ?即神经元,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从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之间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脑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电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又通过化学物质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神经元的轴突内,重新包装成为突触小泡(或囊泡),以便以后重复使用。 –神经递质分兴奋与抑制两种,乙酰胆碱与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多巴胺属抑制性。 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三部分。 –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 与外部世界 –脑神经:由脑发出,共12对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 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1)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 (2)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 拮抗作用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 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的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 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 强度 B 对比 C 运动 D 转移 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 A 手脑并用 B 一目十行 C 三心二意 D 心不在焉 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 A 指向性、选择性 B 选择性、理解性 C 理解性、集中性 D 指向性、集中性 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A 6 B 8 C10 D 12 16、人在饥饿时走在街上,有些东西视而不见,但饭馆食品及食物却溶却容易被察觉,这属于(D)现象。 A 感觉 B 知觉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17、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