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真理和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2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六章读书笔记600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文学巨著。
全书以一个少年保罗·柯察金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他在坦米尔林工厂的生活和对工人阶级的思考,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俄国工人阶级的贫困和不公,以及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向往。
而在第六章中,作者更是通过对柯察金的成长历程以及其与同事的冲突,深刻分析了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为我们揭示了一幅生动的青年成长画卷。
第六章中,柯察金逐渐意识到他身处的环境和他内心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他渴望真理和公正,但身处的工厂却充斥着欺骗和压迫;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压迫,构成了第六章的核心主题。
在文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柯察金内心的挣扎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迷茫和痛苦。
作者通过对柯察金与同事的矛盾和冲突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引发了读者对青年成长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我看来,第六章所表现的青年成长问题是非常深刻和真实的。
每个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与内心价值观和外部环境的冲突,这种挣扎和痛苦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正是通过对这种挣扎和痛苦的深入剖析,青年人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成熟人。
第六章以其真实、深刻地表现了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挣扎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通过对柯察金的矛盾和冲突的描写,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青年成长问题,并对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有更深入的认识。
而这也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所在。
第六章中,柯察金在工厂的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渴望和对社会的不满。
他开始积极地寻找出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社会的不公。
然而,他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
在这个时候,柯察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不满于工厂的压迫和欺骗,积极地寻找改变的途径。
注意:(1)知识点包含标题和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加粗线的为重点原理,重点原理容易作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
(2)本知识点仅作为要点提示,具体内容要根据本知识点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与人工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价值哲学研究·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拓论万俊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是哲学视域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课题, 它几乎支配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整个流变过程和理论定向。
本文力求从历史与逻辑的交叉视境中, 对这一课题作出新的解释, 以期对此有所献益。
一、历史的理解: 人学价值论与科学真理论1. 1 , 历史地看,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lb] 题只是到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时期才变得明朗和尖锐起来。
18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大师休漠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真理与价值的不可通约性间题, 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休漠法则‛ : 他以‚是‛与‚应当‛标明真理与价值两大领域的界限, 指出我们不能在逻辑上合理地从前者推出后者, 从而第一次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间题尖锐地摆在哲学家面前毋。
‚休漠法则‛的提出, 是西方哲学从自然字宙本体论~ 伦理价值论~ 近代科学认识论这一历史进步的重大成果。
近代以来, 哲学思考的重心由宇宙本体论移向哲学认识论或知识论, 其思路不再停留在人与自然或人与人关系的直观层面, 而是进至‚主体与客体‛这一对逻辑抽象性范畴为轴心的认知层面. 、虽然各哲学家(或哲学派别)在主客体关系的两极偏倚有别, 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作为认知本质的真假问题与作为行为本质的善恶间题同时成了哲学思维的两大焦点。
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总结者, 康德曾经从休漠和卢梭的哲学成就中领悟到了这一哲学进程的重大意义。
他无限感叹于‚头上的星空‛与人‚内心的星空‛这两个充满意味的领域, 并认为它们构成了哲学家必须作出解释的两个世界。
因此, 他终生成就的三大哲学批判才有如此奇妙的主题组合和追求: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人类知识何以可能或人类能够认识什么? 其解答是: 人为自然立法, 以求真理汉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人类道德(价值)行为何以可能或人应当做什么? 其解答是: 人为自己立法. 以求至善; 《判断力批判》的主题是人类审美判断何以形成? 其解答是: 自然向人生成, 以求完美. 由是,人类理性便一分为三(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理性) , 同时又归宗如一(人的理性或理性化的人) .休漠和康德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休漠通过‚是‛与‛应当‛逻辑隔离提出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而康德则力图通过人类理性的‚批判‛—即探讨人类理性能力的构成和界限—来解决这一间题. 休漠的结论是否定的,‚是‛与‚应当‛在逻辑上无法沟通; 康德的结论却是‘先夭综合性的‛ , ‚理论理性‛ (以真理为目标) 与‚实践理性’( 以价值为目标) 在形而上假设的框架内是相通的(尽管有先天假设的限制性条件)。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简爱第六章读后感第六章是《简爱》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章节,它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展示了简爱的成长和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关系的发展。
在这一章中,简爱的内心世界被揭示得更加透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在与毕奥佛特夫人的对话中,简爱展现了她对伦敦生活的向往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她渴望在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她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毕奥佛特夫人生活地方式的不满,她批评了那种舒适而安逸的生活方式,对她来说,那样的生活是乏味和缺乏挑战的。
简爱渴望追求真理和智慧,她坚信只有通过学习和探索,人才能够真正成长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一章中,罗切斯特先生的形象也进一步展示出来。
他是一个富有魅力和智慧的男人,他对简爱的教育充满兴趣和热情。
他开明而理性的态度使得他成为简爱的重要导师,他不仅给予她知识和智慧,还给她自由和尊重。
罗切斯特先生对简爱的关注和呵护源于他的理解和尊重,他对她的精神自由和她内心的渴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罗切斯特先生的出现,不仅给简爱带来了新的机遇,更让她感受到了被人认同和关心的美好。
读完第六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我也一度追求舒适和安逸的生活,但渐渐地我发现那样的生活是空虚和乏味的。
我也像简爱一样,渴望追求真理和智慧,我渴望在学习和探索中成长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才能够拥有自由和尊重。
简爱在第六章的成长和发展,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我也深切体会到了她的坚持和勇气。
在整个故事中,简爱通过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处,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智慧,也获得了自由和尊重。
她在罗切斯特先生身上找到了她一直以来想要的家庭和爱情。
罗切斯特先生给予简爱强烈的内心挣扎,他的出现使简爱面临非常困惑的选择。
他向简爱传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但他的妻子还在世,这让简爱很痛苦。
尽管如此,简爱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她拒绝了罗切斯特先生的求婚,因为她不能接受成为一个有外遇的女人。
简爱的坚持和独立让人敬佩,她的选择和拒绝表明了她对自己的价值和原则的坚守。
1 第六章 真理和价值 教学时数:9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真理和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与难点:价值的主体性、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的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既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对于人来说,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引下改造世界,实现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同时也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生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
第一节 真理 通常所说的“认识”具有动词和名词两方面的含义。作为动词的认识,是人所进行的指向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即认识过程。作为名词的认识,则是人进行能动的思维获得的结结果,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对特定对象的认识。为了有效地进行以客观存在为对象的实践,人们必须要求自己的思维尽量充分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世界的实际,这样就提出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真理问题对于认识和实践着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主体对客体进行观念把握所趋向的目标,又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和环节。
一、 真理的含义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人的认识的真实性依赖于这种认识同客观事物的实际相符合,依靠同事物的相一致来保证认识的真实性,并依据事物的实际来检验认识的真实性,这就是“实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获得真理。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二)谬误的含义 谬误是指与客体不相符合的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2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各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的对象而言,一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是确定的。只有如实地反映对象,与其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而歪曲地反映对象,与其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同一认识既当成是真理,又当成是谬误。如果不承认真理与谬误的的对立,看不到他们之间的确定的界限,就会不分真假,混淆是非,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由于真理和谬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以真理为指导的实践活动和以谬误为指导的实践活动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地说,在真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人们的实践活动 就会走向成功,而在谬误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人们的实践活动就会走向失败。所以,区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2、真理和谬误又有统一的方面。首先,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真理和谬误同属于人类的认识,它们共存于人类整个活生生的认识过程之中。在人类认识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认识中没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同样,如果认识中没有谬误,在认识中讨论真理也就没有意义。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 其次,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对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不能理解为真理性认识的内容及其形式可以变成谬误,错误认识的内容及其形式可以变成真理。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确定界限。所谓真理转化为谬误,主要是指真理有其适用的领域或范围,如果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领域或范围以外去,真理便会转化为谬误。所谓谬误转化为真理,主要是指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人们总是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认识中总会有谬误,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他人反错误,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并善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一)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主观性最基本的含义是意识性。真理是一种认识,属于意识现象,因而真理具有主观性。承认真理具有主观性,就是确认真理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真理的主观性不是指它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指主观随意性,而是肯定真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物质形态的东西。主观这种性质是认识中的真理和谬误共有的性质。因此,只看到真理的主 3
观性还不能把真理同谬误区别开来。 客观性的最基本的含义是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现象与意识现象相区别的“惟一特性”。既然真理属于意识现象,它便不具有这种意义的客观性。客观性还指事物及其关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这是指包括精神客体在内的事物及其关系客观存在认识者和研究者之外的性质。客观与主观的区分有相对性,某一种意识现象相对于它所反映的物质现象来说是主观的,相对于以它为反映对象的主体意识来说又是客观的。例如某一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对于认识研究者来说 ,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之外,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主体来说,这一意义的客观性是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包括真理和谬误在内)都具有的性质,因而不是真理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以上两层含义是存在论或本体论的客观性。从认识论意义分析认识的客观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认识归根到底来自物质世界,有其发生的客观物质前提、根据;第二,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决定了认识产生、发展及其实现的基础是客观的;第三,认识与其对象的符合性即客观正确性。认识包括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客观性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含义是包括谬误在内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的,而第三层含义则是谬误所不具有的。 在认识论中,真理的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最根本的属性是一切真理所共有,又是真理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那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呢?真理的客观性就是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即人类认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性质。同客体相符合这种性质是认识才可能具有的性质,物质现象本身无所谓符合与否。在认识中,同客体相符合的性质又是真理同谬误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凡真理都与客体相符合,具有客观性;凡谬误与客体不相符合,不具有客观正确性。同客体相符合这种性质既把作为人的认识的真理与物质现象区别开来,又在人的认识中把真理与谬误区别开来。因此,真理的客观性只能是真理与客体的符合性,在其他意义上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就有可能把认识中的真理与物质现象,或与谬误相混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下,承认认识与客体能够相符合,肯定真理的客观性就是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这有唯心主义者把真理看作是事物与观念相符合、对象与概念相一致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实用主义者所说的“真理是观念与实在的符合”根本不同。因为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在”是指人的经验、愿望。所谓“真理”就是符合人的经验、愿望的观念,即使是肯定有上帝存在的观念,只要它对人有用,符合人的经验和愿望也可以是真理。 在认识论中坚持可知论,就应该承认认识与客体能够相符合,肯定真理的客观性。不可知论者不承认认识与客体能够相符合,因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不可知论者认为,既然“符 4
合”意味着认识必须与对象相比较才可能知道,而比较又只能在主观经验中进行,不能超出主观领域,因此,人的认识不能知道自己是否与外界对象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认识与外界对象是否符合,证明真理的客观性。如列宁所说:“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列宁全集》第55卷,第161页)当然,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是包含差异的同一,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是一个逐渐靠近但又永远不会相交的过程。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不只是客观的,也有主观性。真理的内容与其对象或客体不能等同,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映象。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如图画与模特儿的关系,图画必须依赖创作者及其意识,因而必然具有主观性。真理的形式不只是主观的,也有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真理内容的结构式或表现方式,主要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是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所形成的逻辑的“格式”。真理不但内容要如实反映客体,而且其思维形式也必须合乎逻辑,即真理的形式也必须与客体相符合。因此,真理的形式也经验客观性。真理的主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体及其意识的观念形态的东西。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客体相符合的性质。真理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是这两方面的统一。 (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正确性以及真理所体现的世界的可知性。(1)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对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正确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在他所适用的领域或范围内永远不会被推翻,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因而是绝对的。(2)任何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标志着对整个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接近,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因而是绝对的。因此,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所体现的世界世界的可知性,等等于肯定了真理具有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1)从广度看是有限的。任何一个真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整个世界,因而是有限的。(2)从深度看是有限的。任何一个真理都只能是对某一事物的一定层次或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这一事物的无限多样的联系或无限层次的本质,因而是有限的。 5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虽然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或方面,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寓于其相对性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构成其绝对性 的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每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这种认识又是对 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在这个程度内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种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任何一条真理,从一种意义或角度上看是相对真理或具有相对性,从另一种意义或角度上看又是绝对真理或具有绝对性。离开这种矛盾的对立面而孤立存在的真理的绝对性或相对性,丝毫不包含其对立面的纯粹绝对真理或相对真理,实际上并不存在。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又是辩证地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于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之中。人类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逐步接近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过程。在绝对真理这条“长河”中,包含着无数真理的“水滴”和“河段”。人类已经获得的任何一条真理,都是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或阶段,都是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业已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连接的绝对真理的“长河”永无止境。 (3)两种错误倾向 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会导致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绝对主义错在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把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正确认识当作永远不发展的终极真理。绝对主义只看到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哲学上的独断论。 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真理和谬误的确定界限,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相对主义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不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哲学的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也是既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的真理性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