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2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内胆管炎和肝脏纤维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PBC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PBC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PB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疲倦、黄疸、皮肤瘙痒、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肿大和脾肿大等体征。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临床医生在诊断PBC时,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对于有典型症状的患者,更应该高度怀疑PBC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PBC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清学检查中,肝功能检查常见的异常包括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升高,以及总胆红素的增高。
此外,抗线粒体抗体(AMA)是PBC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5%以上。
因此,对于临床怀疑PBC的患者,必须进行AMA的检测。
除此之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PB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形态和大小,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胆管造影术可以显示胆管的扩张和狭窄情况,对于PB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PBC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在诊断PBC时,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PBC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第二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
【病因和发病机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
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自身抗原、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使T细胞打破自身耐受,激活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持续损伤胆小管,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上调,使其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敏感性增强,加重了免疫介导的细胞损伤。
体液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抗线粒体抗体的出现,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此抗体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是2一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成分,包括丙酮酸脱氢酶E2亚单位(PDC_E2)、支链2一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结合蛋白。
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浸润的T细胞针对的主要抗原是PDC_E2。
另外,环境因素也参与PBC的发生,病毒、细菌、化学物质等可通过分子模拟打破机体对线粒体抗原的自身耐受,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PBC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提示该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
【病理】PBC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以小胆管破坏为主。
肉眼可见肝脏肿大,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随疾病进展表面呈结节状。
肝脏病理改变可分为四期,各期表现可有交叉:I期(胆小管炎期):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样变,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而使汇管区扩大,在汇管区内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肝实质无明显受累,无胆汁淤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血清抗线粒体抗体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AMA)是诊断PBC熊去氧胆酸的特异性指标(UDCA)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的唯一治疗方法PBC尽管药物安全有效。
PBC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但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PBC病情进行性,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肝移植是终末期PBC病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常与风湿性关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共存,多见于中年妇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常与类风湿性关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并存。
常见于中年妇女,发病隐袭。
经过缓慢、早期症状轻微,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和体重大幅下降,约10%患者无症状,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原因不明,特别是脂肪腹泻患者,应详细了解疾病的原因和进展,是否存在其他免疫性疾病,注意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肝硬化黄疸原因。
临床上主要根据以下标准判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脂、血清胆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微胆管酶显著增加,转氮酶正常或轻、中度增加,血液中抗线粒体抗体呈阳性,IgM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元正常或减少。
超声波,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CT,了解是否有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疾病。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是适当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饮食、日常脂肪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它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因此本病的并发症如下:1、皮肤瘙痒目前还没有经典有效的治疗皮肤瘙痒的方法。
口服阴离子交换树脂消胆胺是治疗皮肤瘙痒的一线药物。
如果患者不能感到消胆胺的副作用,利福平可以用作二线药物。
利福平可以很好地控制它PBC瘙痒症状,但对所有患者都不有效。
用药一个月后效果往往显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肝内胆汁导管炎和肝小叶胆汁淤积,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PBC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PBC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PB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国际PBC诊断标准,PBC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PBC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疲劳、黄疸、皮肤瘙痒、肝大、脾大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骨质疏松、肾小管酸中毒、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对于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该高度怀疑PBC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查,PBC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酸血症等异常。
3. 影像学检查,PBC患者的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肝脏缩小、肝内胆管扩张、肝硬化等特征性改变。
除了以上主要的诊断依据外,国际PBC诊断标准还要求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感染性肝炎等。
此外,对于诊断有疑问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肝活检以明确诊断。
总的来说,PB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疾病,并在必要时进行肝活检。
对于疑似PBC的患者,应该积极进行综合性诊断,以便尽早进行治疗和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生们需要对PBC的诊断标准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PBC患者,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PBC的诊断标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因此,PBC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