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铜金精矿金铜分离浮选试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0.44 KB
- 文档页数:4
广东河台金矿高铜金精粉提金工艺的调研报告(二)∙复制地址把握今天 2011年01月27日 16:19 阅读(0) 评论(0) 分类:选矿知识权限: 仅自己可见∙字体:中▼o小o中o大∙更多▼o设置置顶o权限设置o推荐日志o转为私密日志∙删除∙编辑2.2 试验研究2.2.1 常规氰化提金试验研究常规氰化试验的金精矿是采取河台金矿生产流程中的二次精选泡沫产品,金品位为51.3g/t,铜品位为2.81%。
根据多种参数条件试验结果,选择最佳的参数进行综合条件试验,其最佳条件为:预处理pH=11~12以上,t=5h;矿浆浓度:33%;氰化钠用量:12kg /t;磨矿粒度:一0.041mm 占90%以上;浸出时间:24h。
综合条件试验结果见表3。
由此而得出结论:①金精矿氰化提金的一大障碍是精矿中含被CN一可溶的铜矿物及其它硫化物,因此氰化物耗量高,既使采用了碱处理,氰化物耗量仍为12kg/t。
②金精矿氰化提金浸出率达96%,比较理想,但浸出过程中的铜溶解率也较高,不仅影响浸出过程,也会影响到后续氰渣浮铜工艺。
③磨矿粒度越细氰化浸出指标越好,但提高磨矿细度可能会影响到氰渣浮铜工艺的技术指标。
表3 综合条件试验结果2.2.2 降低含铜金精矿氰化钠耗量的试验研究根据金精矿氰化常规试验的结果,氰化浸金过程的NaCN消耗量过大是一项技术性的难题,尤其是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原矿铜含量有提高的趋势,实际生产的金精矿铜品位比原试验研究的铜品位要高得多,一般在4%~5%左右,为了保证氰化的浸出率,生产中的NaCN 用量远远超过原来试验的12kg/t,现场的试验结论是,浸出率要达到95%以上,NaCN用量不小于每吨18kg。
如此高的NaCN用量,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增加了环保的压力。
为此,进行了降低氰化钠耗量的试验研究。
试验条件为:①试验样品均采自河台金矿选厂生产的过滤精矿或浮选泡沫精矿,试验用水为选矿生产用水。
②主要工艺条件:磨矿细度:一325目占95%;浸出液固比为1:5;浸出碱度:pH 值为11(CaO浓度控制在0.03%)。
金矿的浮选方法矿石中的粗粒金可以用混汞法和重选回收法,微细粒金(<0.001mm)常采用浸取的方法(氰化法和硫尿法)回收。
由于浮选能有效地回收矿石中的中细粒金(0.001-0.070mm),因此,以浮选法为主,配合有混汞、重选或浸取的联合流程是处理脉金矿石的常用方法。
当处理含金多金属矿石或回收多金属硫化矿中的伴生金时,金应回收到铜、铅等矿物的精矿中去,在冶炼过程中提取。
常用的金矿浮选法有:(1)浮选+浮选精矿氰化浸取。
这是处理含金石英脉和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金矿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都用黄药类作捕收剂,松醇油作起泡剂,在弱碱性矿浆中浮选得金精矿(或含金硫化物金矿)。
然后将浮选精矿进行氰化浸出,金被氰化物溶解变为;络合物进入溶液,再用锌粉置换(或用吸附法处理)得金泥,最后将金泥火法冶炼得到纯金。
(2)浮选+浮选精矿硫脲浸取。
对于含砷含硫高或含碳泥质高的脉金矿石,可用浮选法获得含金硫化物精矿,然后将浮选精矿用硫脲浸取回收金的方法,用硫脲浸取不但具有溶浸速度快、毒性小、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而且在处理含砷、硫高或含碳质、泥质高的金精矿时,还具有浸出率高,药剂、材料消耗低的特点。
某矿对碳质、泥质和碱性矿物含量较高的浮选精矿进行硫脲提金工业试验时,金的浸出率达95%-96%;处理1t浮选精矿的主要药剂、材料消耗为40-50元,而氰化法的浸出率只有93%左右,处理1t精矿的药剂、材料消耗为65元以上。
(3)混汞+浮选。
此法适用于粗细不均匀嵌布的脉金矿,在磨矿回路中先用混汞法回收粗粒金,然后用浮选法回收细粒金。
近年有一种处理低品位金矿石的方法—混汞浮选法,即是将矿石中金的混汞和浮选在同一作业中进行。
采用混汞浮选法比直接浮选法金的回收率可提高5%-8%。
(4)负载串硫浮选+尾矿氰化。
(5)浮选+精矿焙烧+焙渣氰化。
对于含砷含硫高的浮选精矿,不能直接氰化浸取时,可将浮选金精矿先进行氧化焙烧,除砷和硫。
这样焙烧后的焙砂结构疏松,更有利于金银的浸出。
浮选试验报告一、试样的采取和制备7月22号收到矿石样,将所送矿样全部细磨后,用于本次试验。
样品的各主要元素含量见表1.1。
表1.1样品各主要元素分析结果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矿石的有价元素是金和铜,硫含量较低,属氧化类矿石。
二、选矿试验1、试验流程试验流程如下图2.1所示,由于是矿石浮选的探索性试验,所以只进行粗扫选,考察该矿石的回收率情况,对精矿没有进行精选。
2、浮选过程及结果2.1药剂条件试验固定条件:浮选浓度30%,磨矿细度-200目50%,粗选黄药100g/t,黑药80g/t,2号油25 g/t,Z200 25 g/t;扫一黄药80g/t,黑药50g/t,2号油25 g/t,Z200 25 g/t;扫二黄药50g/t,黑药50g/t,2号油25 g/t,Z200 25 g/t。
并通过添加Na2S和Na2SiO3考察加不同调整剂的影响,并进行了细度为-200目50%和80%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1。
表2.1条件试验结果通过1与2试验对比发现,加入Na2S有利于提高金浮选回收率。
通过2与3试验对比发现添加Na2SiO3,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金浮选回收率的作用,在提高铜浮选回收率方面效果不太明显。
通过1与4试验对比发现,磨矿细度由-200目50%提高到80%,金、铜的回收率都获得很大的提高,可见细度是影响该矿物回收率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安排进一步提高磨矿细度的浮选试验。
2.1.2细度条件试验通过对调浆后检测PH可见,该矿物略显酸性,所以采用Na2CO3做调整剂。
固定条件:加Na2CO3调PH=8-9,搅4min;加Na2S 2000g/t搅30min,浮选浓度30%,粗选黄药100g/t,2号油25 g/t,Z200 25 g/t;扫一黄药80g/t,2号油25 g/t,Z200 25 g/t;扫二黄药50g/t,2号油25 g/t,Z200 25 g/t。
考察细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2.2。
复杂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基础研究篇1: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这复杂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基础研究,这就像是一场矿石界的“大选秀”。
你看啊,铜锌硫化矿就像一群性格迥异的小明星,都想在浮选这个大舞台上脱颖而出呢。
这铜矿石啊,就像一个傲娇的公主,穿着华丽的硫化矿“裙子”,她很容易就被某些“魔法药水”(浮选药剂)吸引,想要先一步成为焦点。
而锌矿石呢,有点像个调皮的小捣蛋鬼,和铜矿石混在一起,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气”。
在浮选分离的研究中,就好比是要把公主和小捣蛋鬼分开,让他们各自去适合自己的“城堡”(精矿产品)。
那些浮选药剂就是神奇的“魔法棒”,有的药剂能让铜矿石欢快地跳起来(上浮),而对锌矿石却像施了定身咒一样。
但这个魔法可不好掌握,剂量多一点少一点,就可能把这场选秀搞得一团糟。
我们研究的基础就像是要找到最完美的魔法咒语手册。
要先仔细观察这些矿石的每一个小细节,就像侦探调查案件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从矿石的晶体结构到表面的化学成分,都是我们要探寻的秘密。
这过程就像是在黑暗的山洞里寻找宝藏,宝藏就是最佳的浮选分离方法,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一次探险,可能挖到金子,也可能挖到石头,但不管怎样,这一路充满了未知的惊喜和刺激呢。
要是把浮选设备比作舞台道具的话,那也得精心挑选和调试。
就像给公主准备合适的马车,不合适的话,公主可能就不乐意上台了。
所以啊,从搅拌器的转速到浮选槽的形状,都在影响着这场“大选秀”的结果。
总之,复杂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基础研究就像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魔法秀,我们这些研究者就是幕后的魔法师,努力让每个角色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篇2:哟呵,朋友们!咱们又来聊聊这复杂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事儿啦。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复杂的美食烹饪大赛,但我们的食材是铜锌硫化矿。
铜锌硫化矿在地下的时候啊,就像一群挤在宿舍里的舍友,乱哄哄的。
而我们要做的浮选分离就像是把舍友们按照不同的爱好(性质)分到不同的房间(精矿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