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水环境影响-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16
文章编号:1673-9000(2019)05-0004-03引汉济渭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分析牟勇1,张明2,王凡2,刘永孝3(1.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10;2.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48;3.陕西沣西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陕西西咸新区712000)[摘要]从多年平均流量、水位、泥沙等方面分析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汉江下游各控制断面的影响,以及对汉江中下游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项目的初步影响。
结果表明: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后,各断面多年平均流量、水位和泥沙的变幅有限,汉江中下游多年平均供水量减少0.37亿m 3,占供水量的0.2%;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的多年平均调水量减少0.9亿m 3,占总调水量的1.0%,影响程度有限。
[关键词]河床冲淤;径流量;输沙量;冲刷深度;洪量[中图分类号]P3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3-15[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引汉济渭跨流域复杂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201501058);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17s l kj -16;2017s l kj -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M 623332X B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8J Q 5145)。
[作者简介]牟勇(1985-),男,陕西扶风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汛、水资源管理工作。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Hanjiang to Weihe River Project on the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Mou Yong 1,Zhang Ming 2,Wang Fan 2,Liu Yongxiao 3(1.H anj i ng-t o-W ei heR i verV al l eyW at erD i ver s i on Pr oj ectConst r uct i on Co .,Lt d.,Shaanxi Pr ovi nce X i ’an 710010,Shaanxi ;2.SchoolofW at erR es our cesand H ydr opow er ,X i 'an U ni ver si t yof Technol ogy ,X i ’an 710048,Shaanxi ;3.ShaanxiFengxiX i nchengI nvest m entD evel opm entCo.,Lt d.,X i xi an new di s t r i ct712000,Shaanxi )Abstract:The ar t i cl e i s bas ed on t he aspect s of aver age annual di s char ge,wat er l evel and s edi m ent and anal yz es t he i nf l uence oft he com pl et i on oft he pr oj ecton t he cont r ols ect i ons oft he l owerr eaches oft he H anj i ang R i verand t he pr el i m i nar y i m pacton t he m i ddl e and l ow er r eaches oft he H anj i ang R i ver and t he f i r s tphase oft he m i ddl e r out e oft he Sout h-t o-N or t h W at er Tr ans f er Pr oj ect .The r esul t s show t hataf t er t he com pl et i on oft he oper at i on oft he G ol den G or ge and Sanhekou W at er Cons er vancy Pr oj ect ,t he aver age annual f l ow ,wat er l evel and s edi m ent var i at i on of each s ect i on ar e l i m i t ed.The aver age annualwat er s uppl y i n t he m i ddl e and l ower r eaches oft he H an R i ver decr eased by 37m i l l i on m 3,account i ng f or 0.2%oft he wat ersuppl y;The aver age annualwat ert r ansf eroft he f i r stphas e oft he pr oj ecthas decr eas ed by 0.09bi l l i on m 3,account i ng f or 1.0%oft he t ot alwat ert r ans f er ,wi t h l i m i t ed i m pact .Keywords:R i verbed er os i on and s i l t at i on,r unof f ,s edi m entt r ans por t ,s cour i ng dept h0前言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陕西省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水资源配置工程[1]。
2019年8月文章编号:1673-9000(2019)08-0098-02浅析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对策党辉,马清瑞,宋晓峰,曹林顺,刘刚(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00)[摘要]根据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及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基本情况,通过对水源保护区内群众的生存发展对环境的压力、水土流失、水污染防治、环境风险等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从制度建设、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应急监测、建设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为水源地水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引汉济渭;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B1引汉济渭工程概况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国家水资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环节,由调水工程(黄金峡水库、三河口水库、秦岭隧洞三部分)和输配水工程(黄池沟配水枢纽、南干线、北干线三部分)组成。
主要任务是将汉江流域的水调至渭河流域,输送至渭河沿岸的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重要城市、县城工业园区,以缓解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逐步退还挤占的农业与生态用水,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1',促进陕西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关中济社会2设立水源地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引汉济渭工程水源汉江的秦,是国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企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
设引汉济渭工程用水水源,有汉江源头水质、涵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提升引汉济渭工程水源水环境和汉江流域水安,秦、国家态安有重大,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要。
2016年9月,陕西省人设陕西省引汉济渭用水水源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马清瑞在引汉济渭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中按主分、和、、的,引汉济渭工程的分保护区,保护区由黄金峡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三河口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输配水水源保护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16410.08km2。
引汉济渭工程地理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汉济渭工程背景2.引汉济渭工程的地理意义3.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过程4.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和展望正文引汉济渭工程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该工程旨在将汉江的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以解决陕西、甘肃等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从地理角度来看,引汉济渭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该工程可以缓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引汉济渭工程可以将丰富的汉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使得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其次,引汉济渭工程可以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的缺乏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
通过引汉济渭工程,可以为渭河流域补充大量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过程分为多个阶段。
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工程规划、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
随后,进入了主体工程建设阶段,包括河道整治、泵站建设、输水渠道施工等。
最后,进行了工程的调试和运行,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对我国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工程的实施也推动了渭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未来,引汉济渭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浅谈引汉济渭工程对汉江洋县平川段水环境可能带来的几点 影响白晓茹 吕彦琳洋县河道管理站DOI:10.32629/hwr.v3i6.2189[摘 要] 引汉济渭工程是省内南水北调的骨干工程,是解决关中城市发展与渭河流域生态缺水,推动陕北能源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支持带动陕南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民生工程。
库区淹没范围和移民安置涉及桑溪、金水、黄金峡、黄家营等10个镇43个行政村,移民区村庄规模大、数量多、人口密集。
移民安置和建设规模将是洋县建设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 引江济渭;汉江洋县;水环境该项目的实施,可直接带动桑溪、金水、黄金峡、黄家营乃至整个东部山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成为东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必将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全力支持配合项目建设基础工作的同时,对建库以后可能带来的汉江洋县平川段防洪及水环境等新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初步形成了如下意见:1 对河段防汛安全的影响1.1新修堤防的防洪标准,《汉江上游平川段防洪可研报告》拟定洋县县城左岸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右岸暂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
我们意见,鉴于洋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人口剧增,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堤防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以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建议将淹没区左右岸均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
据统计,汉江干流左岸需完成新修堤防9.0公里,其中贯溪至花滩湾6.8公里;堰坝护岸及岸顶加高成堤2.2公里。
汉江右岸需新修堤防7.8公里,其中蒙渡护岸及岸顶加高成堤2.5公里;靳家坎、张堡至阎堡护岸及岸顶加高成堤3公里;黄安东村新修堤防2.6公里。
以上工程项目已列入《2004年汉江上游平川段防洪可研报告》,为黄金峡库区回水段,也是平川段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防汛压力大、任务重。
分析渭河流域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
渭河也是我们陕西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它无私的养育了我们三秦儿女。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开发渭河。
给渭河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
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323米。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
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价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二○一二年五月目录1 工程任务及总体布局 (1)2 工程概况 (1)2.1 黄金峡水利枢纽 (1)2.2 三河口水利枢纽 (2)2.3 秦岭隧洞 (3)3 环境概况 (4)3.1 工程区环境概况 (4)3.2 环境敏感目标 (5)3.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4.1 水源区 (7)4.1.1 水文情势 (7)4.1.2 水资源 (10)4.1.3 水环境 (11)4.1.4 生态 (13)4.1.5 环境地质 (15)4.1.6 施工 (15)4.1.7 移民安置 (16)4.1.8 文物古迹 (17)4.2 输水沿线 (18)4.2.1 生态 (18)4.2.2 环境地质 (18)4.2.3 施工 (19)4.3 受水区 (20)4.3.1 水资源配置 (20)4.3.2 生态 (20)4.3.3 水环境 (20)4.4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20)5 主要对策措施 (21)5.1 水源区 (21)5.1.1 运行期水环境保护 (21)5.1.2 生态下泄流量保障措施 (21)5.1.3 生态环境保护 (22)5.1.4 施工期环境保护 (22)5.1.5 移民安置环境保护 (23)5.2 输水沿线 (24)5.2.1 生态环境保护 (24)5.2.2 施工期环境保护 (24)6 环境敏感区专题评价 (25)6.1 预测评价 (25)6.1.1 水环境敏感区 (25)6.1.2 生态敏感区 (25)6.2 保护措施 (26)6.2.1 水环境敏感区 (26)6.2.2 生态敏感区 (27)7 地下水专题评价 (27)7.1 预测评价 (27)7.2 保护措施 (28)8 总体评价结论 (29)1 工程任务及总体布局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任务是向陕西省渭河沿岸重要城市、县城、工业园区供水,逐步退还挤占的农业与生态用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1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的必要性陕西省水资源短缺,全省水资源总量仅423亿m 3,列全国第19位,人均1138m 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从时段上分,全省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主汛期;从空间上分,全省水资源总量的70%分布在陕南地区。
全省现有水库1010座,其中小型945座,占水库总数的93%,中型水库只有66座,而对河流来水进行丰枯调节、解决大旱之年缺水的大型水库仅有7座,供水能力只占全省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的9%。
特别是泾河等较大河流尚无控制性蓄水工程,径流调节能力严重不足。
经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现状2005年缺水5.29亿m 3,2020年缺水9.45亿m 3,2030年缺水14.08亿m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越来越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焦点。
着力突破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不断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保证率,是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西部强省的紧迫任务。
今春以来西南地区遭受的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导致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看西南,思陕西,对这个十年九旱的省份以深刻启示,警示必须客观辩证地认识基本省情和水情,长期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为了避免遭受“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双重危害,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之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陕西的必然选择。
2引汉济渭工程设计受水情况2.1工程受水范围“引汉济渭”是一项关系陕西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命脉性的工程。
摘要文中以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建立水权水市场,改变单纯靠政府资金建设工程,按工程布局配置水资源的模式,并提出了采取政府主导、受水区参与、股权投入、公司运作等可行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引汉济渭;受水区;水权水市场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C陕西省引汉济渭受水区水权水市场问题研究苟非洲(陕西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陕西西安710004)经济产业带,组成美丽生态画廊。
引汉济渭建设工程中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引汉济渭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水资源配备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工程难度极高,是统筹陕西省三大区域,沟通汉江和渭河南北两大水系,建设关中地区水利网络的关键性调水工程。
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着重从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现状、工程中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
标签:引汉济渭;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1、引汉济渭工程概述陕西省为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合理调配全省水资源,统筹整个陕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发起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基础水利建设项目;是统筹陕西省三大区域,沟通汉江和渭河南北两大水系,建设关中地区水利网络的关键性调水工程。
项目建成后,将向渭河沿岸重要城市、县城、工业园区输送用水,逐步将退还农业与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汉济渭工程是在汉江流域干流的黄金峡水库以及其支流子午河的三河口水库作为主要水源地,分别修建蓄水库、并经由黄金峡泵站自黄金峡水库提水,引流至三河口水库水源地,并修建一条贯通秦岭至渭河流域的输水隧洞,最终构成一个联通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穿越秦岭山脉的人工输水大通道,联通关中地区大供水网络。
有效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供水矛盾。
工程调水规模宏大,规划多年平均向关中地区调水15.0亿m3。
2、引汉济渭工程中水土流失的原因引汉济渭工程是关系到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水利工程进行中,一般会选择山势较高、地市较为陡峭以及河道较宽的河流之上,但是这些区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严重中侵蚀问题,相对复杂的土质结构造成水利工程施工难度相对较大。
引汉济渭工程中众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损坏土壤结构造成涂上肥力流失,有的可能会形成永久性的损坏,因土壤破坏一些重要植被也有可能消失。
引汉济渭工程施工时,一些破坏到地表以下的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作用各种水土流失问题、地表破坏问题才会逐步出现,存在潜在性。
1 概况1.1 渭河基本情况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乌鼠山,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重要城市和杨陵区),至潼关港口入黄河,共经甘肃、宁夏、山西三省(区)26个县(市、区),干流全长818 km,流域面积134766km2,其中陕西境内河长502.2 km,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依秦岭,北至黄龙山,流域面积67059 km2.1.2 渭河水系特征渭河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但数量较少,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和北洛河等;南岸支流均发源于秦岭北坡,比降大,流程短,流域而积小,由西向东主要有清姜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尤河等.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至陕西省高陵县的泾渭堡汇入渭河.泾河全长455km,流域而积4.54万km2.陕西段河长275km,流域面积0.94万km2,仅占总流域面积的21%.省内支流有黑河、三水河和泔河等.北洛河是渭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陕北吴旗白于山区的草梁山,流经延安地区,穿越渭北高原东部至大荔县朝邑入渭,全长680.3km,区内长145km,全流域面积26905km2,区内面积3813km2,河系不发育,仅有石堡川、白水河、大峪河等短小支流.1.3渭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渭河流域地处陕西中部,包括宝鸡、咸阳、西安、杨凌、铜川、渭南等6个地市,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实力雄厚,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2007年区内总人口2340万人,集中了陕西省62.7%的人口,85%的工业,81%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区社会经济概况详见下表.表1 渭河流域2007年社会经济概况分类单位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杨凌渭南总人口万人 822.52 83.19 375.86 497.44 15.68 545.65耕地面积千公顷 263.86 64.50 306.62 358.52 4.35 513.09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450.02 83.63 476.93 483.97 19.58 350.07工业总产值亿元 948.87 69.20 364.80 320.79 8.43 277.79农业总产值亿元 69.5 8.47 45.1 124.4 1.77 76.6注:资料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2007》.1.4污水排放现状渭河横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从2007年监测资料来看,渭河水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己经不可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关中地区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结果见表2.表2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表排污口指标及单位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合计排污口总计污水量(108?m3/a) 4.46 1.03 0.94 1.028 0.167 0.080 7.71COD(104?t/a) 9.35 2.90 1.993 2.52 0.334 2.52 17.12NH3—N(104?t/a) 0.832 0.217 0.205 0.174 0.023 0.009 1.46排污口数量(个) 117 11 101 13 67 3 3121.5面源污染区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主要是降雨径流过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情况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渭河水系水质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即城镇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于没有对河流面源污染状况做详细调查监测,在此仅对能够产生面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些分析.区域面源污染的发生(1)与该区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经多年治理后,1995年度关中地区尚有水土流失面积1.63万km2,占关中总土地面积的29.5%,占全省的流失面积26.9%.年产沙量5529万t,占全省7.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98t/ km2.(2)与土壤背景值有关,渭河流域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于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最高,依次是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市.在自然区域上的分布呈现出关中平原腹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渭北原区.(3)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有关,据统计,渭河流域农药年总使用量为4728t,亩均使用量0.279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总使用量341.5万t,亩均使用量128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70.2%.农药亩均使用量西安市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阳、宝鸡、铜川.农药亩均使用量超过0.5kg的有西安的四个郊县及渭河两岸的部分县.西安市莲湖区高达0.761kg/亩.咸阳市的化肥亩均使用量超过150kg,其中有10个县超过200kg/亩.(4)与大气污染与酸雨有关,据监测,1995年渭河流域7个市县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85mg/m3,日均值范围为0.003—1.130,超标率14.1%,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只有铜川市,出现在冬季;7个县市氮氧化物年均值为0.042 mg/m3,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日均值范围为0.002—1.000,超标率9.8%;总悬浮颗粒年日均值为0.618 mg/m3,日均值范围为0.063—2.439,超标率为70.6%,7个县市年日均值全部超标;自然降尘年平均为24.51t/km2.月,超过我省暂行标准(18.0 t/km2.月)的0.36倍.年平均降尘量范围为12.26—41.46 t/km2.月;1995年关中地区降水PH值范围为4.35—9.35,全年采集酸雨总量占采水总量的2.75%,酸雨样品占总雨量的2.0%.关中仅在西安和渭南两市出现酸雨.(5)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状况有关,根据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土地面积调查结果,渭河流域总土地面积5558.7千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26.7%,其中耕地面积2162.26千公顷,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38.9%,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0.1%.园地面积107.89千公顷,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0.01%.林地面积1850.45千公顷,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33.3%.牧草地面积256千公顷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4.6%居民及工矿地面积375.98千公顷,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6.8%.交通用地面积74.28千公顷,占总面积1.3%.水域面积168.51千公顷占总面积的3.0%.未利用土地面积562.59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0.1%.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都会使面源污染负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有林地和草地的总面积也是呈锐减的趋势,由于耕地的减少,引起乱垦荒地,关中地区大于25°陡坡耕地有124.94公顷,占到耕地面积5.8%,其中宝鸡地区陡坡耕地占到17.1%,这些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的隐患所在;其次是渭河水系水质的恶化,带来的是渭河流域广大灌区土壤作物的严重污染,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加强水资源保护已刻不容缓.2 渭河流域水质现状2.1河流水质现状2.1.1 断面选择与评价标准1.1 断面选择选择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6个监测断面(拓石、林家村、咸阳公路桥、耿镇、华县、潼关吊桥)、支流8个监测断面(黑河黑峪口、沣河入渭口、灞河马渡王、泾河张家山、景村、北洛河吴旗、交口、状头)作为评价断面,控制河长493公里.1.2 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标准: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24个指标.1.3评价结果:北洛河水系北洛河水系评价河长541.4公里.全年平均、非汛期水质评价结果相同: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58.8%,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41.2%;汛期全部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泾河水系泾河水系评价河长为222.5公里,汛期和全年平均水质评价结果相同: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7.4%;汛期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7.4%.主要超标项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渭河水系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总计524.7公里.汛期:Ⅱ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31.6%,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12.2%,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0.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35.6%;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43.8%;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0.6%;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非汛期:Ⅱ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2.8%、Ⅳ类水质河长26.0%、劣Ⅴ类水质河长51.2%;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2.8%;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6.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全年平均:Ⅱ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2.8%,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12.2%,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9.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35.6%;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35.0%;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29.4%;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2.2功能区达标评价渭河流域: 2007年参加评价的水功能区仅22段,评价河长1288.6公里.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31.8%;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3%.表3 渭河流域按功能区评价统计表水功能区按个数达标评价按河流长度达标评价区划个数评价个数达标个数个数达标率(%) 评价河长(km) 达标河长(km) 河长达标率(%)一级区 36 6 1 16.7 527.6 71.7 13.6二级区 116 16 4 25.0 761.0 112.0 14.7水功能区 152 22 7 31.8 1288.6 183.7 14.3在评价的22段水功能区中一级区6段,河长527.6公里.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和16.7%;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3.6%.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在评价的22段水功能区中二级区16段,河长761.0公里.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25.0%;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7%;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3 污染原因分析3.1 河道生态水量不足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内6~10月可得60%的降水和70%的径流.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自产径流约70亿m3/a,扣除汛期水量,仅余20亿-30亿m3/a水量,从渭河年取地表水约20亿-25亿m3,其中,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年平均年取水量4.83亿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见表3).因此平时河道生态水量甚少,河流稀释净化能力很低.从表4看出:1995年以后,尽管年径流量逐年减少,但年引水量并没有因此减少,且有加重的趋势,造成河道的生态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不到稀释和降解,从而说明河道生态水量的不足是1995年以后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表4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年引水量*年引水量=年径流量-断面下游实测年径流量.年份年径流量/亿m3 断面下游实测径流量/亿m3 年引水量/亿m3 年引水量/年径流量(%)1990 25.82 21.63 4.19 16.231991 12.65 6.36 6.29 49.721992 22.84 17.91 4.93 21.581993 19.72 15.65 4.07 20.641994 10.74 5.94 4.80 44.691995 6.66 2.28 4.38 65.771996 7.66 3.25 4.41 57.571997 4.02 0.84 3.18 79.101998 9.43 4.08 5.35 56.731999 9.45 4.07 5.38 56.932000 8.74 2.55 6.19 70.82平均 12.52 7.69 4.83 49.073.2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合理据资料报道,宝鸡市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现象日趋严重[7];且由于大量使用廉价低质的氮肥和农药,以及氮、磷、钾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7].这也是宝鸡市区附近的卧龙寺桥、虢镇桥断面NH3-N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3.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只注重对环境的索取,过分强调人在环境中的主宰,割裂了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片面地认识和利用整体性的“人类—环境”系统,则是产生渭河水污染的根源所在.只注重开发、不注重保护、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从宏观到微观对环境的认识和相互矛盾的决策,则是造成渭河水污染的重要认识根源.3.4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加剧了水环境问题由于用水量加大而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水质型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资料,渭河废污水年排放量达7.05亿吨,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资源严重不足,污径比不断增大,自净能力下降,同时,由于上游筑坝拦水使渭河水量巨减.沿岸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渭河,且远大于渭河本身的环境容量,使得渭河几乎丧失了自然稀释净化的功能.3.5水土流失问题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58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剧.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4 保护对策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保护法制在实现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实行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确立了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强化政府职能.建议成立由一位省级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机构,加大对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水体功能及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和监管力度,提高科学治污的能力和水平.4.1 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从分析可知,渭河宝鸡林家村断面以上引水量占断面下游河流径流量的百分比由1991年的16%提高到2000年的71%,致使渭河径流量大为减少,环境容量丧失殆尽,污染严重加剧.因此通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以减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径流量,在近期内使该断面下游(渭河中下游,渭河污染最严重的河段)的河流径流量提高2-3倍,以改善渭河中下游的水质,减轻中下游城市的治污压力.同时,关中平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补给.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4.2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污染控制通过分析可知,渭河流域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是造成COD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1) 通过工业布局, 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 淘汰排污量大的重点污染企业和产品.结合企业的技术改造,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2) 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流域治理, 关闭、搬迁一批污染严重而效益差的小造纸厂、小炼油厂等"五小企业", 使流域水环境污染得到缓解.3) 对重大工业污染户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对机械、电力和造纸工业等, 其污水必须治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4.3 加强面源污染控制1) 推广、采用各种类型的"持续农业"耕作法,减少土壤侵蚀,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积物减少,从而减少化肥中N、P流入水体的量,防止渭河水体富营养化.2) 完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以及肥料与水混合的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节省肥料,防止水体污染.3) 改善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4) 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和检测, 科学定量施肥.5)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 加强开发生态肥料与农药,开发和推广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常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6) 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覆盖,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4.4 实施生物生态治理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现状,首先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地以及坑、塘、洼,建一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和废水稳定塘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处理系统,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质.这种经济、简易、节能的处理技术,如果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形成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4.5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如果水体污染后再治理,要使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良性循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保护水环境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方针.对于将来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新工业,首先要严格控制兴建,污染不重的要从预防为主,是工业污染物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其次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再次就是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河段和行政区域情况把污水处理到一定程度后才排放.4.6 总量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既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合理利用各种水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将过去的排放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结合各水功能区、各行政区,及时对流域内的各种水体进行监测,逐渐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4.7 严格生产管理,开展清洁生产严格生产管理可以减少或降低生产过程中水、能资源和原材料的浪费,从而减少向水环境的排污;开展清洁生产除了加强生产管理外,还包括开发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实用技术、方法和措施.其目的是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它于污染的末端治理相比,效果更佳,因为前者不仅排污,还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统一.4.8 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手段使污染者对其造成的污染损失进行赔偿,即使社会净损失为零.要改变原有的水资源无偿使用的局面和观念,明确水资源的产权,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逐步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应用市场机制,有偿使用环境容量.污水经过处理变成可利用的水资源,具有双重意义,既减轻了污染又增加了水资源.为此,应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有关污水资源化方面的法规、政策和奖励制度,实行按质供水.。
引汉济渭工程对陕南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陕西省关中及陕北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不容忽视,经多方论证,实现省内调水工程是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唯一出口,省内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必然会对受水区及调水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论文就引汉济渭工程产生的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引汉济渭;生态环境;陕南;生态补偿Abstract: The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severe water shortages in shanbei region cannot be ignored, demonstrated by many, and realize the province is to alleviate the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only export, province han Wei project has led realize how to water supply region benefite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This has led Chinese Wei engineering benefi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effect of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lead the han ji We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uthern shaanxi; ecological compensation陕西省是一个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的省份,黄河流域的陕北和关中地区,面积占全省的65%,人口数量占全省的77%,经济总量则占了80%以上,而水资源量只占了不足30%。
保障引汉济渭水质的措施1. 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中,为了保障水质的清洁、安全和相对稳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污水处理厂可以将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下达的排放标准再进行排放。
通过污水处理厂的迭代升级,污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质变得更加清洁、安全。
2. 增设监测站除了污水处理厂,为了加强水质检测和监控,还需要在引汉济渭工程周边增设水质监测站。
这些监测站可以对引流河道的水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做出相应反应,保障引汉济渭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
3. 制定严格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引汉济渭工程的水质分布广泛,管理不易,因此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水污染防治计划来确保水质的安全。
具体而言,需要根据水源地特点和建设实际情况,结合水质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实时巡查和监控,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注重方案的实施效果,对水污染防治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实现可持续的水污染防治。
4. 加强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在引汉济渭工程的水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植被覆盖、湿地恢复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生态修复,使引汉济渭工程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确保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5. 制定应急预案即便对水污染的预防和防范措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规划,难免会发生异常情况,因此需要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需要包括早期预警、现场处置和事故清理等环节,并在平时进行密切的演练和训练,以保证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
结语引汉济渭工程是我国重大的农业、水利工程,也是水资源调配领域的一次探索,目的是提高国家的水资源安全。
为了保障引汉济渭工程的顺利运行,需要采取上述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水源地生态安全,实现引汉济渭工程的可持续发展。